移动通讯与三网融合_第1页
移动通讯与三网融合_第2页
移动通讯与三网融合_第3页
移动通讯与三网融合_第4页
移动通讯与三网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1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特点是数字通讯,采用数字手机。从90年代初开始商用的,作为当时第二代移动通信主体技术的,主要为GSM和窄带CDMA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的应用及技术特点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优点:1)具有保密性强;2

)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丰富的业务;3)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使得移动通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过去的补充地位,已毋容质疑地跃居通信的主导地位。我国目前应用的第二代蜂窝系统为欧洲的GSM系统以及北美的窄带CDMA系统。1.2、第二代移动通信

CDMA是码分多址的速写。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23G技术分为CDMA和TDMA两大类技术:1)CDMA(FDD)类为频分双工模式:①IMT-2000

CDMA-DS(IMT-2000直接扩频CDMA)-WCDMA。它是在一个宽达5M的频带内直接对信号进行扩频;②IMT-2000CDMA-MC(IMT-2000多载波CDMA),即CDMA2000。这是美国提出的技术,由多个1.25M的窄带直接扩频系统组成的一个宽带系统;2)CDMA(TDD)类为时分双工模式:③TD-SCDMA。这是中国提出的技术标准。④UTRATDD。如以手机发射功率来看:GSM125毫瓦-2瓦;CDMA2毫瓦-200毫瓦。CDMA手机仅为GSM手机平均发射功率的(5-10)%CDMA推出时就有所谓2代半技术,平滑升3G的宣传!1.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3

2009年1月7日下午14:30分,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通讯3大巨头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向中国移动发了TD-SCDMA

牌照(中国移动继续发展TD-SCDMA,这是中国提出的首次被国际电联所采纳的通信标准)、向中国联通发放了WCDMA牌照和中国电信发放了CDMA2000牌照,三家公司分别获得被国际认可的3G网络制式,中国未来的3G领域中将是一个三国鼎立的局面。

2G和3G从技术层面最大的区别在于无线空中数据速率的提高,从第二代移动通讯速率的只有几-十几K,提高第三代移动通讯速率的起码384K-2M→7.2M,从2G到3G就是一个从拨号到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升级。促进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例如视频电话通讯,电话会议)。目前我国TD-SCDMA的速率的理论值为2.8M,可达静态2M,低速运动384K,高速运动184K。1.4、中国商用3G通讯时代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4

CDMA2000也称为CDMA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One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CDMAOne结构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其上行速率1.8M,下行速率3.1M。目前使用CDMA2000的地区有日本、韩国和北美,所以CDMA2000的支持者相比只有我们国家正在使用的TD-CDMA要多,三星、LG、摩托罗拉等国际知品手机品牌均有参与其中,先后推出过不少支持CDMA2000的机型。至于诺基亚,则是在2006年停止了CDMA2000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将注意力集中到了WCDMA上。2.1、中国电信运营的CDMA20002、关于3G的三个技术标准介绍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5

WCDMA是一种宽带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可支持2M到7.2M不等的数据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的状态可提供384Kbps的传输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内环境下则可提供高达2Mbps的传输速率,能够支持移动/手提设备之间的语音、图象、数据以及视频通信。(联通宣传下载速率14.4M?)2.2、中国联通所运营的WCDMA

WCDMA拥有最广的产业链、最完善的技术以及最多的支持用户的。几乎所有的知名手机品牌厂商都掌握有相关的技术,诺基亚、三星、索尼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厂商目前都有在持续发展WCDMA产品,像是我们所熟知的诺基亚N85、诺基亚N96、三星M8800、索尼爱立信X1等机型的海外零售版均支持WCDMA网络,所以WCDMA的潜在用户十分广泛。目前使用有香港、日本、韩国、新西兰、澳洲以及众多欧美国家。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6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自1998年正式向ITU(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经历经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发布、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从而使TD-SCDMA标准成为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2.3、中国移动运营的TD-SCDMA

TD-SCDMA的终端设备目前主要是由国内品牌厂商生产,国外品牌所占的份额十分有限,只有三星、LG以及摩托罗拉参与其中。虽然中国移动获得的TD-SCDMA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它的发展并不是非常的成熟,所以从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容易在短期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据业内人士说,对此技术标准在技术上还有许多要完善的地方!例如移动通信网络在负载情况下能达到的实际速率?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7

在2000年国际电联正式批准中国提出的TD-SCDMA成为国际主流的3G技术方案之一,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2010年的正式商用!(2008在北京为试商用)。

移动TD网络在建网初期各项成本都很高,目前TD资费大概是语音资费相当于全球通,上网费跟2G的现有一些套餐稍微低一点,现资费高于大众的期望值。今后应该会降下来!

例如当国际一流的芯片厂商跟国内的有实力的TD基础的芯片与软件的厂商结合一起,可以把产业链做的更强一些。多普达S700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8表-1目前中国3G移动通讯下行速率参考表网络类型移动TD-SCDMA联通WCDMA电信CDMA2000速率理论值2.8M7.2M3.1M速率最高值100K600K300K速率平均值40-50K300K130-150K说明:09年5月17日正式商用,北京08年是试商用!有些数据尚在测试中。

虽然移动的TD-SCDMA目前有网速较慢与国际用户较少的缺点,但有其网络覆盖广,与政府支持力度大的优势。其后发优势不可低估!可回顾2G当年联通的窄带CDMA与移动的GSM虽有明显优势,但最终普及率却比GSM低得多!中国移动截止10年8月底用户达5.69亿户,其中DT1340万户,中国联通截止10年5月底用户达1.49亿户,其中3G653万户,固话1.01户,宽带4292万户。3、中国3G技术现状与商业发展趋势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9我们讲的3G是从技术层面提高来说的,但现在就有继续发展升级的问题。我国通讯业内主流舆论不提倡当前讲4G。倾向宣传我们当前的是步入3G。以后是发展接入主流3G技术。日本3G速率为7.2M。这也是世界3G主流应用的标志。

中移动2010年启动大规模TD-LTE测试,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精彩亮相。

中移动TD-LTE预商用网部署规模,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厦门6城市共建3060个TD-LTE基站,每城市约500个。其中,室外部分使用1.9GHz频段,将TD-SCDMA升级到TD-LTE,并新建8通道2.6GHz的TD-LTE基站,新建约2500个基站;室内部分部署2通道2.3GHz的TD-LTE设备,约500个基站。4、关于3G的后发展与4G的实施:TD-CDMA、TD-LTE(长期进化)与LTE-Advanced(进化升级版)均为平滑升级!带宽:100MHz,峰值速率:下行1Gbps,上行500Mbps。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10三网:以移动通信为主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国务院办公厅2010年7月1日公布三网融合地区,7月20日印发《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主要内容:1、尽快建立健全试点地区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构。由宣传、电信、广电、公安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2、组织制定试点地区的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2.1、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负责制定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方案;2.2、电信企业负责制定在当地开展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等广电业务的实施方案。

在此前,我们对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的整合通常用“三网合一”来描述。5、关于“三网融合”2024/7/30家用电器龙从玉112.3、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负责制定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的实施方案;2.4、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