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中国古人出门在外,也愿意用诗记录所见所闻,抒发情感。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写诗、唱歌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志,抒发自己内心所思,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直到现代,这一说法仍被朱自清称为诗歌创作“开山的纲领”。《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人生标准。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的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君子的道德标准,亦是一种审美标准。《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某地的诗歌了解这里的风俗(《论语》中有“郑声淫,佞人殆”的说法)。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思想情绪收集起来,报给天子知晓,此为“怨刺上政”。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歌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可见,当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方式之一。而“史圣”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迷柱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一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如曹丕所言,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两晋时期的陆机,在其《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诗文,这是“自然之道”。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为文,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之句,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人的传统,这一点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亦有体现。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挥这种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摘编自袁新雨《中国的写诗传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在强调诗歌具有各种社会功用。B.司马迁评价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时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正是“诗言志”的生动体现。C.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旨在扬名立万。D.陆机在《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自身的才学修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层次井然,思路绵密,富有逻辑性。B.文章围绕“诗言志”的说法广为举例,阐述了中国的写诗传统,以及咏志、社交、刺世、教化等功用。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了诗歌功用之后,按时间顺序大致论述了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进程。D.文章末段运用引证法进一步论述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呼吁国人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反映了春秋时期关于诗歌对于人们素养的影响的统一评价标准。B.中唐诗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与本文“中国的写诗传统”不大一致。C.抗战时期许多文艺青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广大军民团结抗战鼓与呼,恰可印证“国家不幸诗家幸”。D.“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优美文字不应该书写在援外防疫物资上。【答案】1.C2.B3.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古老地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社会上出现一种随意命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还兴起了“西化”之风,稀奇古怪的洋地名铺天盖地。这种“地名西化”现象在新建的居民区尤为常见,如“巴黎花园”“莱茵小镇”等。这些地名虽然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特点,却无法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在“洋”地名的背后,丢弃的是民族自尊和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一些地方命名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外国地名,不仅缺乏严肃性,还容易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随意把别国地名拿过来命名景点、小镇,侵犯了他国的地名使用权。一些外国地名在中国的滥用应引起我们注意。地名命名、更名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典故、传统文脉就有可能被割断。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美德文化、人文精神,在地名中均有蕴含和体现。比如,洛阳、江阴等地名体现了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辩证法思想;和顺、大同等地名体现了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摘编自邢丽涛《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延续中华文化基因》)材料二:(摘编自《家乡地名文化知多少?》)材料三:“地名文化”具有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文化两个层面。地名语词揭示了地名的语源文化内涵,地名实体文化体现了其所指代实体的地理、历史和乡土等。二者共同构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历史地名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以传统村落为例,其命名方式虽有不同,但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不少村落以最早迁居于此的始祖或聚居地主要姓氏来命名,有的与当地的人文环境有关,有的则与村落布局有关。但是,一些地名则不然,它体现了更为复杂的历史。例如,一些少数民族被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使其顺服,就在当地设立行政管理机构,重新命名,如绥宁、安化、安顺、抚顺、绥化、怀柔等县市(区)一级的命名都是如此。当然,地名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的,同一个地名,今天对应的地方与历史上对应的地方,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不明白这点,就容易导致一些问题。(摘编自《重视地名文化,就是重视我们的历史》)材料四:我国早在2000年就制定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推进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保护名录、保护规划等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出了“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地名一经使用,则口耳相传,也可能会以各种方式被记录,得以长期使用和流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保持地名的稳定性,对于个体和集体而言都很重要。对于个体而言,有助于保持与之相关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对于集体而言,则有助于保持地方文化及其要素的稳定性,保持共同的文化记忆,能够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随着人们的认知、思想观念以及地方空间管理方式的不断变化,与人们朝夕相处的地名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并且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村落、街道、老城地名消逝,无数新区、新街、新住宅和公共空间等地亟待命名。对此,《北京市地名规划》就明确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项原则,如“历史地名”的保留传承的原则,“新老地名的有机衔接”“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和“存量地名资源丰富的地区”定名时应综合考虑的原则。当然,还应该针对一些特殊的现象或地方提出更为精细的地名更改管理方案,以防不太好的现象发生。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对这些地名进行解读和传播,有助于地方历史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对家国乡关的浓厚情感。(摘编自《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地名文化很丰富,但有人随意更改或废止老地名,没有认识到地名的重要性。B.大多数青年都希望了解家乡的地名文化,而口耳相传无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了解手段。C.历史地名的命名方式多样,但其包含的文化或多或少都与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有关。D.我国对地名文化保护很重视,并为此颁布有关条例,这也说明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在我国新建居民区命名中出现了“西化”现象,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警惕。B.据调查,非常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青年人数占比较低,这表明我们需要加大对家乡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宣传的力度。C.“地名文化”包括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两个层面,我们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地名文化的内涵。D.为了防止过去、今天与未来的地名对应不上,我们必须要保持地名的稳定性,所有的地名都不得改动。6.请结合材料,说说重视地名文化具有怎样现实意义。【答案】4.C5.D6.①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②地名与个人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记忆有关,承载着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保留和增强人们心中的“地方感”“归宿感”和“认同感”。③地名中携带着大量地方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重视地名文化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培育人们的家国情怀。(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俯仰之间朱以撒(1)我之前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十岁前后,那么地喜爱跑动。(2)后来,我只能归结为我曾生活的那个家园。围墙内是碧绿的菜畦和如冠如盖的果林,还有遍地的柔韧杂草。那时的围墙用手工夯成,不高,更毋须在墙头上戳入碎玻璃碴以防盗贼翻入。这使我轻松敏捷地攀上墙头,沿墙疾走,有时就跑到屋顶上去。再沿着屋顶,飞快地爬上伸向屋顶的枝干,这使上树的时间大为缩短。围墙之外,邻舍寥寥有如荒原,人稀地广,四处长满了车前子和马齿苋。这个年龄,跑动的嗜好远远过于慢慢地行走,有时为了显示迅疾,随便折下一支玉米杆,捋去青青长叶,放在胯下权当骏马,以为借助这支被摧折的植物枝条,可以跨山越水,不受阻挡。(3)后来,我逐渐明白:奔跑——少年时的乐事,它显示着少年机敏的本能——对前方的热爱。有不少时候,根本不知道奔跑为了什么,奔向何方,却因为无目的而兴奋莫名——从这边起,风一般地到达那边,这就够了。(4)我的随意性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芽长叶的。我一般不上圆如圈套的体育场上跑,让人在浑圆无端的圈子里跑索然无味——尽管脚下舒坦平整。我们总是在荒地上跑,绕过荆棘藤萝,踩在杂草的身上,荡起一串串蚱蜢和蟋蟀。经验告诉我,这样会更有野趣。而野性的狂跑消解了心中的抑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自由与活力。哪怕脚板屡次为此付出了代价——有时,地上枯硬的草刺会把脚板视为马蹄,像钉马掌一般地准确楔入,这时再善跑的人也必须止步,一瘸一拐地挪回家中。跑步的快感,缘于一根刺而中断,思念奔跑的心情,会变得更加迫切。(5)整个春夏秋季,我一直在荒原一般的家园狂奔,用跑动的步履丈量土地,释放活力。(6)然后,南国的冬季如期地到来了。冬季对于善跑的双足是一种约束,天寒地冻,让双足比任何时候更多地让鞋子爱抚。隔着这厚厚的一层,跑动的激情被包裹住了。随之,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也在逐渐加强。在鞋中的岁月里,在正常的走动中,在渐渐习惯到不习惯的体验里,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就连那有过湿润丰满的马齿苋,蓬松毛茸的狗尾巴草,善于撩人衣袖的鬼针草,也都枯黄和折落了。(7)感叹由此产生,一种姿势的消失,不要单纯认为是肢体的事。如果要让自己来注解,我判断是整个人变化的前奏。(8)善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包括爬墙上树的兴致。(9)在远离家乡的另一个城市里,我开始了不再奔跑的庸常生活——我指的是除了晨跑的锻炼之外,余下的是以斯文的慢步丈量时间。凡事宁愿更多地提前,使行为宽松和从容,以避免在奔跑时流露出的恓恓惶惶的样子。我还发现,在时间实在来不及的时候,成年的人依然用快走来解决问题——既不失体面又能挽回时间的流逝。并且,越是身份高的人,动作越是迟缓、滞重,举足的跨度很小,频率不大,只有那些没有身份的摄像师,抓着机子,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不须看人,只看步履,一切也就了然了。(10)人的成熟是不是以弃跑作为标志?(11)奔跑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过,它似乎只适宜于竞技场上展现。如果真有人在街衢上奔跑起来,那么,有什么在后边追逐他们,或是前边有什么在诱惑他们?一定会在追问中寻找到意义。当我看到那些云游的挑担商贩,在城管人员到达时挑起担子,抓起蛇皮袋,夺路而逃,蔬菜瓜果落了一些而顾不上捡拾。他们的奔跑,让我双眼长满了痛楚。为了生计而忍受了多少的辛酸,如我这样的人,无从揣测。我咀嚼到的悲哀——为了生存而狂奔,跑动的才能使他们的损失下降到最低。(12)这反而使我眷念起乐于奔跑的那个时代,是这么一种状态,既无忧又无虑,即便是跑到尽头,看到天色黯淡,蝉声破碎,那么,掉头跑回来就是。(13)寻常的日子和如水的四季,我好几次倚在校园的运动场栏杆边上,倾心地看到青春的步履怡悦地交替,自问:我还暗恋着过去的奔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是什么消耗了我当年的热情呢?是逐年增长的年龄、是渐趋逼仄的巷陌,还是日益老化了的情怀?也许,奔跑真是要远去了。(14)不过,当年那种随意跑动、不受约束的姿势里边,果真就没有一些值得坚守的成分?(15)我隐隐地感到坚守的不易和撒手的浑然不觉。(16)《兰亭序》如是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少年时的奔跑写起,然后写冬天对善跑双足的束缚以及成年后对奔跑的放弃,继而抒发感慨。B.文章主要将少年时恣意的奔跑与成熟后恓恓惶惶的奔跑对比,表达了对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怀念。C.文章11段以挑担商贩惊慌失措的奔跑为例,体现了为生存而奔跑的辛酸,表达了作者同情与反思。D.“斯文在整个冬日里肆意滋长”运用比拟,展现出“斯文”在不经意间快速取代了少年时的奔跑。8.文章2-6段多次提及“马齿苋”“车前草”“藤萝”“杂草”等植物,有什么作用?9.作者为什么说奔跑是“少年时的乐事”?这件乐事为何成为了“陈迹”?【答案】7.B8.①展现出少年时家园自然、原生态且充满生机,体现出奔跑的随意、野性和充满野趣。②写“马齿苋”“狗尾巴草”等植物的“枯黄与折落”,暗示着这种肆意野性奔跑的消失。③前后呼应对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突出人的心境的变化。9.①奔跑是少年乐事的原因:奔跑有着因无目的而莫名的兴奋,能让人领略到野趣;野性的奔跑能消解心中的抑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热情、自由、活力。②乐事成为陈迹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看重从容、体面、尊严,而奔跑反而是忧虑、栖栖遑遑的表现。能坚守从前的野性和活力非常不易,撒手也浑然不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举孝廉,再迁亢父令。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彧乃独将宗族从馥,留者后多为董卓将李傕所杀略焉。彧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闻操有雄略,初平二年,乃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时年二十九。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为未可,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操从之。及帝都许,以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操每征伐在外,彧守其后,军国之事,皆与彧筹焉,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五年,袁绍率大众以攻许,甲兵甚盛,议者咸怀惶惧。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点而擒也。”后皆如彧所筹。十二年,操上表嘉彧,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于是封二千户。又欲授以正司,彧使荀攸深自陈让,至于十数,乃止。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密以访彧。彧曰:“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因表留彧,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时年五十。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宴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B.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C.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D.彧深辞让/操譬之曰/昔介子推有言/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君奇谟拔出兴亡/所系可专有之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选才重视为人以孝为本,任官以廉为方。B.司马,商时始置位列三公之职,初负责掌管马匹,后亦掌军政和军赋。C.从子,亲属称谓,古今含义虽有变化,但只能用于血缘较远的子侄辈。D.表,指大臣向皇帝陈述正事、表达衷情的报告性文书,例如《出师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彧富有远见卓识。董卓之乱时,他看出颍川用兵冲要之势;在是否尊奉献帝的问题上,劝谏曹操一语中的。B.荀彧一直深受倚重。曹操与之相识,即视荀彧为张良一样的人才,放心让荀彧坐镇后方,军国大事咸与其谋。C.荀彧具有识人明察之才。举荐之人皆称其才;于袁绍势盛之时,洞悉袁军阵营存在的问题,断定其必然失败。D.荀彧坚持匡扶社稷之义。明知无法兴复汉室,然而他初心不改;即便深受曹操的礼遇,依然反对其晋升魏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密虽小固,不足以扞大难,宜亟避之。(2)曹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答案】10.B11.C12.D13.(1)密县虽说稍微险固,但不足以抵御大的灾难,应赶快离开这里。(2)曹公发动义兵以匡扶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是保持着忠贞之节。参考译文: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中平六年,被荐举为孝廉,再次升迁为亢父县令。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同郡的韩融当时带着宗族千余家,在密县西山中避乱。荀彧对父老们说:“颍川是战争必经之地。天下有变,常是用兵之处。密县虽说稍微险固,但不足以抵御大的灾难,应赶快离开这里。”同乡人大多留恋故土不愿离开。适逢冀州牧同乡人韩馥派骑兵来接他们,荀彧于是自己带领宗族跟随韩馥,留下的后来大多被董卓的部将李傕杀害、掳掠。荀彧看到汉室混乱,每每有匡正之心,听说曹操有雄才大略,初平二年,就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命他为奋武司马,当年他二十九岁。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圣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荀彧于是劝曹操说:“从前晋文公接纳周襄王,而诸侯像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天下人心归附。确实要趁此机会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秉持大公来使天下服从,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如果不及时决定,让别的豪杰生出此心,以后即使再想这样,就来不及了。”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皇帝迁都许昌,任命荀彧为侍中,代理尚书令。曹操经常在外面征战,荀彧坐镇后方,军国大事,曹操都会与荀彧筹谋,荀彧又向曹操推荐他的长于计谋的侄子荀攸,以及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都不辜负他的推荐。建安五年,袁绍率大军攻许昌,兵强马壮,论及此事的人都心怀惶恐。荀彧说:“袁绍兵虽多而军法不严,田丰刚直而犯上,许攸贪心而不正派,审配专横而无谋,逢纪果敢而自以为是,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就可以把他们擒获。”后来事情都如同荀彧预计的那样。建安十二年,曹操上书称赞荀彧的功劳,荀彧极力推辞。曹操劝导他说:“从前介子推有话说:‘盗窃别人财物,尚且叫做盗贼。’何况先生奇谋超群,关系到天下兴亡,我难道可以独占功劳吗?”于是封两千户。又要任命他为正式的尚书令,荀彧让荀攸也替自己极力推让,达到十来次,这才作罢。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拥戴曹操晋封国公,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发动义兵以匡扶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是保持着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奏请把荀彧留下来,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当年五十岁。皇帝为他难过痛惜,祭祀之日因此而不奏乐。谥号为敬候。第二年,曹操终于称魏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杂诗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这两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用无根之木、无蒂之花、陌上尘,来比喻人生。B.“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C.“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这是陶渊明在理想破灭后对兄弟亲情的悲观认识。D.“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人生虽不如意,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人生。15.本诗从起笔到落笔波澜跌宕,请简要梳理诗人的情感发展脉络。【答案】14.C15.(1)前四句就人生之漂浮不定、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2)中四句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3)后四句勉励自我,慷慨激越,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人为之感奋。(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女子宽慰“氓”的言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允诺了最终的婚期。(2)成语有词,“方枘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表达了生命之思,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生命渺小之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自然永恒生命羡慕。【答案】①.将子无怒②.秋以为期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夫孰异道而相安⑤.渺沧海之一粟⑥.羡长江之无穷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让青年如何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就了,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有人曾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就是塞满跃然纸上咄咄逼人B.就是堆满不言而喻飞扬跋扈C.而是堆满跃然纸上飞扬跋扈D.而是塞满不言而喻咄咄逼人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空气置于适合的青年鼻尖。B.而大学,就是要将空气置于适合的青年鼻尖。人也是如此。C.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D.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人也是如此。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B.让青年如何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C.大学的要义,就是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D.大学的要义,就是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来思考。【答案】17.D18.C19.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①,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热衷于揠苗助长,奔走在制造童星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让孩子连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或表演状态中。前不久,研究机构调查显示:②,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很少。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有家长认为,③。让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但是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璀璨夺目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对孩子人格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身为家长,如果沉醉于制造童星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方仲永的悲剧就代出不穷。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字。2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①受虚荣心等因素影响②很多孩子崇拜明星③出名要趁早21.第一段: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选秀。第二段:家长所选的培养孩子的路有误。第三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