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兜鍪满座樯橹芣苢B.豪杰峰火依依虚里烟元嘉草草

C.契阔谈宴仓惶桑树颠峥嵘岁月D.周郎公谨浪涛尽雄姿英发

2.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C.《登高》中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因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放,一是表现在所写之景的雄壮,二是表现在直抒自己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卓越(zhuō)颁发(bān)内涵(hán)臻于至善(zhēn)

B.饥馑(jǐn)雍容(yōnɡ)山麓(lù)出类拔萃(cuì)

C.挑剔(ti)感慨(kǎi)辩驳(bó)造诣高深(zhǐ)

D.笼罩(lónɡ)芣苢(fúyǐ)薄雾(bó)技术精湛(zhàn)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国风·周南·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B.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东晋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都是他的代表作。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时的作品。

D.《致云雀》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经》既然叫“经”,则我们对它有更多的文化期待,亦属顺理成章。可是,“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现代诗学并不能满足我们这个愿望。事实上,《诗》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今天应当给它一个“经”的定位,这其实也是恢复它原有的地位。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教化,及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中正性情,这叫“诗教"。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谓对《诗》作为“经"的作用的最早最精练的说明。《礼记》记载:“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经》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在性情、人格与精神境界方面得到塑造。把《诗》作为“经"就是把它作为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文明传统的典籍对待。

《诗经》是中华文化重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源头。《论语》讲“为政以德”。《大学》三纲领第一条就是“明明德",首个“明”是动词,义为彰显;次“明"是形容词,义为光明。在儒家文化中,道德具有照耀和温暖天下的作用。那么,“明德”“明明德"的概念来自何处?《大雅·皇矣》有“帝迁明德”“予怀明德",当是“明德”的来源(“明德惟馨"出于古文《尚书》,此处不用)。此篇又有“其德克明”一句,《尚书·尧典》也有“克明俊德"一句,这两个“明”都是动词。“明明德"当为“克明”与“明德"的结合。从历史线索来看,从上古先秦到汉唐宋明,“明明德”的思想一以贯之。

从“经"的角度看,通常被视为修辞手法的赋、比、兴,其实是反映人的存在方式的手法。《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兴类似电影中由远渐近、渐近,然后出现人的镜头的表现方式。通过自然场景引出人,透露出人存在于自然,与自然具有关联的内涵。《毛诗》即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郑玄提出:“仁,爱人以及物。"贾公彦解释道:“云‘仁,爱人以及物’者,仁者内善于心,外及于物,谓若《行苇》诗美成王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是爱人及于苇,苇即物也。”孔颖达说:“作《行苇》诗者,言忠诚而笃厚也。言周家积世能为忠诚笃厚之行,其仁恩及于草木。以草木之微,尚加爱惜,况在于人,爱之必甚。"古人把《诗》作为经,引申出“仁,爱人以及物”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的“经”的意义》)

材料二:

《诗经》是“诗",是原始先民的古老歌谣集;而作为“经”,《诗经》更有着建构、传承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主流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意义。钱穆说:“故向来经学家言《诗》,往往忽略其文学性,而以文学家眼光治《诗》者,又多忽略其政治性。遂使《诗》学分道扬镳,各得其半,亦各失其半。"(《读》)不可否认,《毛序》《郑笺》以经学论《诗》,过于强调诗篇的政治性,的确压抑了诗歌的文学特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下,这样的解读方法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毛序》《郑笺》自觉担负起了传播儒家伦理、和谐人际关系、重建社会秩序的历史责任,将先秦儒家所崇尚、所宣传的礼乐教化贯穿于诗解之中,伴随着《诗》的传播而行使“化下”“刺上"的双重职能。《毛诗传笺》偏重美刺、多有附会的解诗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偏离了诗歌本身的审美属性、表现内涵,如今看来也未免迂腐牵强;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毛诗传笺》对《诗经》文本的这种“误读”“曲解"恰有其必然成因与重大意义,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特质、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产生深远影响。

客观、公允地说,一代有一代的《诗经》学,每一代《诗经》学都有其价值与地位。现代《诗经》学截断众流,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无任何文化价值观负载的清爽的《诗经》面目,是它的特点和成就;但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诗经》解释,则不免僭越。古人不可轻易否定。同样,我们也不轻易否定现代诗学。

(摘编自边家珍、徐瑛子《作为“经”的<诗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学早在“五四"时期就已形成,目前仍然是重要的诗学流派,它成就了我们对《诗经》的文化期待。

B.《诗经》塑造人的性情、人格与精神境界往往通过比喻,联想等文学手段,使人的美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C.作为“经”的《诗经》有着建构、传承主流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意义,在中国包括东亚有着广泛的影响。

D.现代《诗经》学提供了一个无任何文化价值观负载的《诗经》面目,这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它的缺点。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价《诗》“经"的作用,孔子有精辟的言论,那就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最早最精练的概括。

B.在现代人的认知中,赋、比、兴通常被视为修辞手法,但从“经"的角度看,其实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C.《诗经》首先是“诗”,是原始先民的古老歌谣集。对《诗经》的解读,“五四"前后有不同的解说方式。

D.一代有一代的《诗经》学,每一代《诗经》学的价值与地位都应该是等同的,古人或现代诗学都不容否定。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侧重于从现代诗学角度解读《诗经》篇章的一项是()

A.《行苇》“言周家积世能为忠诚笃厚之行,其仁恩及于草木”,把仁者“爱人"推到了爱自然万物的高度。

B.《关雎》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C.《芣苢》中古代劳动者劳动时“目无旁骛,心无遽获,专之至也”这种劳动态度,提升了我们对劳动意义的认识。

D.封建时代对《静女》的最权威解释:《静女》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

9.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加以分析。

10.钱穆认为,无论是经学家还是文学家,对《诗经》的研究“各得其半,亦各失其半"。对此,材料二进行了辩证阐释,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宋采芣苢,陈言襭之。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①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闲闲:宽闲、悠闲。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1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中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层层递进。

B.《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十亩之间》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短短几句就勾画出一幅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D.《十亩之间》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12.《十亩之间》全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着“桑者"的欢乐,请结合诗句分析该诗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表现了当时人们采芣莒时虽然劳苦但又充满乐趣的场面。

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

C.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看似很单调的重叠,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D.诗歌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14.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径: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百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易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16.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

四、选择题组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各题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扬州的水自然养育着扬州的人。上善若水,(),是扬州人血液里的秉性。水是扬州的脸蛋和瞳仁,又是扬州的骨血和生命。大长江、古运河、瘦西湖,还有纵横交错的小水巷,都在以无处不在的水色深情款款地顾盼你、拥抱你、款待你。我们先不说天赐的长江是怎样丰润扬州,单说人工开掘的古运河和瘦西湖是怎样哺育扬州。

因了水,扬州交通便利、(),可以通江通海;因了水,土地不再焦渴,庄稼得以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天南海北的商贾来这里进货发货,安家发家,成为一个个富商、一个个大户;一个个水码头就这样起来了、繁忙了;一个个小村庄就这样变大了、繁盛了。有的成了小城,有的成了小镇,一路下来,这些城镇就连成了一个大大的扬州,成为()的人文财富与风景。东关街、瓜州镇、湾头镇等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___

17.下列填入以上文本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善如流千帆过尽旷世B.从善如登千帆竞发旷阔

C.从善如流千帆竞发旷世D.从善如登千帆过尽旷阔

18.以下适合填入文段末尾横线处的一项是()

A.扬州古运河,自然成了不可分割的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B.扬州古运河,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

C.扬州古运河,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D.扬州古运河,自然成了京杭大运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古老厚重、颇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1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既“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可以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选自《诗经·周南》中的《芣苢》就是描写人们采摘车前草场景的作品。

B.《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历史散文,全文形象鲜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C.《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名作,作者借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向统治者发出警告,他在作品中大声疾呼“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振聋发聩。

D.《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代表作品,作者蒲松龄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五、语言表达

20.自从有了《诗经》中的“关关雉鸠,在河之洲”,起兴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至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谚语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路遥知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