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练习(含解析)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翠眉亭

苏辙

谁安双岭曲弯弯,眉势低临户牖间。斜拥千畦铺渌水,稍分八字放遥山。

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忽忆故乡银色界,举头千里见苍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不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还呼应了标题。以设疑的方式切入,引人入胜。

B.颔联写景的视角是由外而内,并运用比拟的手法,充分展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

C.诗的颈联融情于景,通过天气的变化来描写雨过天晴时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D.尾联由此及彼,诗人由眼前之景忽然联想到故乡的景,通过色彩的对比,抒发内心的情感。

2.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②,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②灞桥,在长安,位于灞河水道之上;曲江,唐代著名皇家园林,有曲江池。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南郑远望南山,心生感慨,又写秋风吹起,号角声声,营造悲壮氛围。

B.“悲歌击筑"暗用荆轲悲歌与高渐离击筑典故,表达作者送别时的慷慨悲情。

C.整首词的情感有变化,由“哀”到“兴悠哉",“兴”字也暗合高兴亭的亭名。

D.“多情"两句运用拟人,写南山月最是多情,特地冲出云幕将月光洒照人间。

4.请赏析词的最后“灞桥”三句。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采莲曲

萧纲①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注】①萧纲(503-551),字世缵,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第三子;粱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晖的傍晚。

B.“风起”“莲多"二句转入对采莲境况的描写,从“难渡”二字可感受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

C.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水国风光和采莲女劳动生活的情态,表现了她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追求。

D.“棹动"船移”二句运用白描手法写采莲场面:船在荷丛中穿过,碰落莲花,惊起栖息的白鹭。

6.诗歌的颈联是如何展现“莲多采未稀"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九日”指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这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8.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①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多次上书言事作者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简陋的住房就靠竹篱下侧生长着的桃树杏树装饰点缀着。

B.“何事春风容不得?”采用拟人手法,诗人责问春风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

C.“和莺吹折数枝花",春风无知,不理解诗人,迎合黄莺吹折数枝桃花杏花。

D.这首诗是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10.这首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B2.①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首联和颔联体现了作者的喜爱,尤其是一个“放”字,作者想象将远山放进来,将喜爱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的“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③失落(或惆怅)之情。诗的尾联忽然想到故乡雪景,而抬头所见的却是满眼的苍翠,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惆怅)之情。④乐观豁达之情。“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由外而内”错,由前句“眉势低临户牖间",以及颔联中的“放”可知诗人是立足亭中向外观看。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前两联描写站在翠眉亭上看到的景色:亭子附近有两座弯弯曲曲的山岭,推开亭子的轩窗,正对着的山岭宛如近在眼前;亭子斜下方是千畦良田和一带渌水,一带远山呈现出八字形,真想打开窗子放它进来。这两句表达了对翠眉亭景色的喜爱之情。

尾联“忽忆故乡"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故乡的山是“银色”的,眼前的山却是“苍颜",眼前之山并非故乡的山,含蓄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失落之情。

颈联“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刚刚还为宿雨打湿了峰峦而发愁,转眼间风卷云过,天空放晴,草木又能够悠游自在地享受阳光了,作者也为它们感到高兴。此句“愁"“笑”对举,借天气之变化,喻乐观、旷达之情怀。

3.B4.①“灞桥"“曲江”用了借代的手法,借指长安乃至沦陷金人手中的国土,“待人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②具体、生动地表达了沦陷地区的人民渴望收复的心情;③表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解析】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项,“表达作者送别时的慷慨悲情”错,此词题目表明是作者登高所作,为登临词。

故选B。

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最后三句意思为: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诗人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因此,“灞桥烟柳、曲江池台"是借代手法,代指沦陷区;“待人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沦陷区人民此时迫切渴望收复失地的心理。诗人借此来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抒发自己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点睛】赏析诗歌句子鉴赏口诀: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六.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5.C6.(1)前句运用白描手法,意在表现莲花之密,置身莲花丛中,行动不易,稍一划动船桨,便弄得莲花纷纷坠落。

(2)后句侧面烘托,暗示莲塘之深,人迹罕至。小楫轻舟微微前移,蓦地,扑棱棱惊起了一群白鹭,打破了这里平和静谧的气氛,已是莲塘深处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现了她们对纯洁美好爱情的追求”理解错误,写出采莲女的劳动情态,表现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和生活的向往。

故选C。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手法,要先知道题干的指向,然后回顾相关的技巧;而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颈联“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同时也从侧面衬托出莲塘幽静,少有人至,以致“莲多采未稀”。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答题语言要规范。

7.D8.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D项,“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错误。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作者发出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诗中并没有写自己的不幸。D错误。

故选D。

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而漂走。当然,终南山是不可能被河水淹没并漂走的,此句采用了夸张与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