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泄洪箱涵)深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泄洪箱涵)深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泄洪箱涵)深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泄洪箱涵)深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泄洪箱涵)深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张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泄洪箱涵)深基坑施工图设计说明第PAGE29张共NUMPAGES第PAGE29张共NUMPAGES29张长安新能源东侧道路工程4.5/2017768S汪新民汪新民韦春陆陆坚周晨陆坚纪诚道路防护工程道路防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2018.03结施-01A长安新能源东侧道路工程4.5/2017768S汪新民汪新民韦春陆陆坚周晨陆坚纪诚道路防护工程道路防护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2018.03结施-01A共NUMPAGES15共NUMPAGES15张第PAGE15张1工程概况本项目主要是对涪陵聚源大道内涝点进行整治,聚源大道内涝点位于涪陵新城区聚源大道钰淳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处,距现状盘龙路与聚源大道交叉口约300m。本次设计排水箱涵共长2334m。根据渝建发[2010]16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本次设计范围内包含5段高边坡在此文件规定的“高边坡”范围以内,其中深基坑5段。其分布情况及设计防护措施详见下表:深基坑段落分布表编号里程边坡安全等级永久/临时边坡最大高度(m)立面投影面积(m2)岩土类型类型防护形式1K0+160~K0+500两侧二级临时7.795298土质深基坑坡率法+土钉墙2K0+800~K0+960两侧二级临时8.652768岩土深基坑坡率法+土钉墙3K1+250~K1+330两侧二级临时7.02562土质深基坑坡率法+土钉墙4K1+840~K2+060两侧二级临时7.533314土质深基坑坡率法+土钉墙5K2+230~K2+260两侧二级临时7.34441土质深基坑坡率法+土钉墙2设计依据与技术规范及标准2.1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该片区1:500、1:2000地形图(2)业主提供的相关道路排水管网物探资料(3)《涪陵区李渡组团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7年修改)》(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8.08编制)(4)《重庆市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2019.05编制)(5)《涪陵区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20-2035)》(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编制)(6)《聚源大道三爱海陵段雨污水管网工程竣工图(2021.01)》(7)《涪陵新城区聚源大道2020年沥青路面大修工程施工图(2021.02)》(8)《涪陵新能源汽车产业园A区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枣子湾泄洪箱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2022.12)》(9)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2.2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DBJ50/T-029-2019)(9)《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0)《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11)《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12)《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13)《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14)其它相关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3工程地质3.1地形、地貌拟建箱涵从聚源大道与鑫源大道交叉口附近起,主要沿聚源大道分布,止于聚源大道与鹤凤大道交叉口附近的现状水系。拟建场区原始属低山丘陵侵剥蚀地貌,原始地形为斜坡地形,场地地形总体上为西侧较高,东侧地势较低,场地内总体高程在304~233m之间,总体高差在71m左右;现状地形平缓,地形坡度约在0~5°。无深切沟谷,上覆土层有素填土,其下为砂岩和泥岩地层,场地地形地貌总体上较为简单。3.2气象与水文工程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昼长夜短。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2.7℃(1928年11月20日),极端最高气温43.5℃(2006年8月15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mb。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年最大降雨量1378.3mm(1925年),年最小降雨量是783.2mm(1960年),日最大降雨量56.8mm/h(1980年6月3日),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大雨暴雨较多。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据区境气温观测资料,海拔1000m,每升高100m,年平均气温递减约0.4℃。历年平均无霜期满315d,年均雾日30.2d,年平均日照时数1188h。年平均风速0.9m/s,历年最大风速24.4m/s,全年主导风向为北东向。勘察区内未见冲沟、河流等地表水体,仅在终点处存在一鱼塘;拟建场地为一倾向东侧的平缓地形,在雨季地表水主要以面流的形式向场地东侧的低洼沟谷地带排泄。3.3地质构造场地地质构造位于石溪堡子场向斜北端靠北东翼,在该场地内的山坡上均有基岩出露,根据附近地质资料及实地量测,场地岩层产状为258°∠8,岩层呈单斜产出,构造裂隙不发育,场区未发现断层通过,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强风化砂岩层面和砂岩与泥岩之间层面(上砂下泥)开口宽0.5~1.0mm,半充填,以岩屑为主,少量粘性土,起伏粗糙,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在中等风化砂、泥岩内部层面和泥岩与砂岩之间层面(上泥下砂)多见闭合、且渐变过渡,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根据实地量测,场区构造裂隙主要发育以下二组:①J1:75°∠80°,延伸8~10m,间距1.2~3.0m,裂面起伏粗糙,结构面张开度≤3mm,在强风化岩中多充填泥质薄膜,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在中等风化岩中多见钙质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②J2:345°∠70°,延伸2~4m,间距1.5~2.5m,裂面起伏粗糙,结构面张开度≤3mm,在强风化岩中多充填泥质薄膜,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在中等风化岩中多见钙质胶结,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以上①、

②两组在平面上呈“X”型共轭剪切裂隙。3.4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人工填土(Q4ml)的素填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砂岩和泥岩地层;覆盖层与基岩呈不整合接触。现将其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灰色、褐黄色、杂色,由粉质黏土和碎块石组成,碎块石含量5-15%,直径5-16cm,局部可达25cm以上,尖棱、次尖棱状,碎块石为强、中风化的砂岩及泥岩构成,排列杂乱,分布不均匀。道路区该层结构为稍密~中密,稍湿,系原修建聚源大道时压实堆填而成,堆积时间约8年,已完成自重固结。揭露厚度在0.6m~16.20m,平均厚度4.52m。不整合。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该套地层为内陆浅湖相沉积,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大,该场地本次勘察深度内以泥岩和砂岩为主,砂泥岩之间多呈渐变过渡,局部地段砂、泥岩多呈夹层、尖灭、透镜体型式产出。泥岩(J2s-Ms):紫红色、暗紫色,泥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普遍含灰绿色粉砂质团块或条带较重,失水易崩解,泥岩越接近地表,其风化越强,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充填粘土,层面裂隙中多见泥质薄膜和铁锰质渲染,岩芯多呈碎块状,质软,手折易断,断口陈旧,锤击声哑。中等风化岩石完整性较好,岩芯多呈柱状、短状状。砂岩(J2s-Ss):灰黄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至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泥钙质胶结,局部含泥质团块或条带较重,强风化砂岩,裂隙发育,面粗糙,质软,手折易断,断口陈旧且已变色,锤击声哑,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断口新鲜,锤击声清脆,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少量短柱状。3.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区为一斜坡地形,大部份由素填土所覆盖,仅在局部地段基岩裸露,场地内土层厚薄不一致,局部地段较薄,在原始地形低洼地带,土层较厚,基岩埋藏稍深,基岩面坡角一般为5~10°,局部较陡。根据野外风化的特征,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规范表3.1.2将场地内基岩划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两种类型。①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石结构已大部分破坏,颜色及矿物成分明显变化,岩石被裂隙分割成碎块状,裂面多充填粘土,沿层面常见浅灰色泥质薄膜,钻孔强风化带岩芯多呈碎块状、质软、手可折断,场区内均揭露到此带,厚度一般在0.80m~2.20m,平均厚度在1.36m左右。②中等风化带:岩石结构部分破坏,陡倾裂隙和层面裂隙较发育,裂面平直闭合,无充填,局部见铁锰质渲染,呈锈黄色,岩体较完整。钻孔岩芯多呈柱状,少量长柱状和短柱状,中等化带厚度在0.30m~13.63m,平均厚度6.98m,本次勘探未揭穿此带。3.6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寻A中的规定,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拟建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3.7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内地形总体上由北向南侧倾斜,区内无地表水体和泉水出露,有利于地表水的排泄。勘察区地下水按其赋存特征及水理性质可分为松散土体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松散土体孔隙水赋存于上部的土层中,素填土为强透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地表水径流的补给,为潜水或包气带水,沿孔隙或基岩面渗流,具有补给排泄途径短、排泄量小、随补随排的特点,向场地东侧排泄,久晴时即干枯。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岩层裂隙中,尤其以强风化裂隙水为主,钻探深度内均有砂岩岩体分布,呈单斜产出,属相对透水层,泥岩体属相对隔水层,裂隙水赋存条件稍差,但存在风化带网状裂隙水。钻探过程中冲洗液在素填土中有漏失现象,各孔在钻探施工结束后均抽干孔内循环水,间隔24小时以后再进行了钻孔静止水位的观测,通过观测,钻孔中均无地下水水位。说明勘探深度内地下水不丰富,水量贫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向场地北西侧地形低洼处排泄;雨季可能在填土较厚及低洼地段汇集成上层滞水和少量基岩裂隙水。据地区经验,填土层为强透水层,填土层渗透系数取经验值10m/d;砂岩透水率在10~30Lu,渗透等级为中等透水;泥岩岩体透水率在1~5.0Lu,渗透等级为弱透水,属相对隔水层。3.8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和拟建场内无污染的工厂、矿山或污染排放点等污染源,场内土层为未污染土,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并结合当地经验判定,环境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3.9不良地质现象查阅相邻场地勘察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并经地表地质测绘和调查走访,拟建场地内及附近未发现断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见河道、防洞穴、孤石和古墓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3.10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和埋深调查情况根据业主提供的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图,聚源大道两侧(人行道)存在已建排污管网、排雨水管网、通讯光缆、燃气管道及电力电缆,局部路段存在过街管线,埋深在0.3—6.2米,建议后期施工过程中根据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图复核已有管线的具体埋深及位置,并制定专项方案予以保护。3.11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根据岩石室内试验统计指标,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有关规定、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0),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折减系数取0.33,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11.1、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中等风化泥岩ƒuk=6.0×1.1=6.60MPa;中等风化砂岩ƒuk=27.1×1.1=29.81MPa;3.11.2、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中等风化泥岩ƒak=ƒuk×0.33=6.6×0.33=2.178MPa;中等风化砂岩ƒak=ƒuk×0.33=29.81×0.33=9.837MPa;注: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取0.33。3.11.3、岩体变形指标平均值泥岩岩体变形模量EO=1183.83×0.7=828.68MPa,弹性模量E=1384.61×0.7=969.23MPa,泊松比υ=0.31。砂岩岩体变形模量EO=4625.56×0.7=3237.89MPa,弹性模量E=4953.89×0.7=3467.72MPa,泊松比υ=0.24。注:岩体变形指标由岩石变形指标平均值按0.7折减,岩体泊松比可取岩石的泊松比平均值。3.11.4、岩体抗拉、三轴抗剪强度标准值泥岩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ƒ´l=0.37×0.4×0.95=0.14MPa,三轴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c=1.24×0.3×0.95=0.35Mpa,φ=35.58°×0.9×0.95=30°。砂岩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ƒ´l=1.27×0.4×0.95=0.48MPa,三轴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c=5.18×0.3×0.95=1.48Mpa,φ=38.81°×0.9×0.95=33°。注:①岩体抗拉强度由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按0.4折减;②岩体粘聚力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按0.3折减;③岩体抗拉和抗剪强度标准值按0.9折减,时间效应系数取0.95。3.11.5、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见表3.11.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表表3.11.1岩土体名称稍密素填土强风化中等风化泥岩砂岩泥岩砂岩重度(kN/m3)天然20.0*,饱和21.0*22.0*23.0*24.3*24.8*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MPa)6.027.1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MPa)3.719.6软化系数0.620.7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Pa)0.13*;现场试验验证0.4*0.5*2.1789.837变形模量(MPa)828.683237.89弹性模量(MPa)969.233467.72泊松比0.310.24抗拉强度(MPa)0.140.48粘聚力(kPa)天然5.0*饱和3.0*0.351.48内摩擦角(°)天然30.0*饱和24.0*30.033.0岩体破裂角(°)60.062.0岩体等效内摩擦角(°)52*55*中等风化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60*35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14*(稍密)40*44*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360*760*基底摩擦系数0.25*0.3*0.40*0.45*0.60*备注:1、.加“*”的数据为经验值;2、结构面抗剪强度取值,中风化砂、泥岩内部层面为结合差,属于硬性结构面,取C=50kPa,φ=18°;强风化层面、砂岩与泥岩(上砂下泥)之间界层面,为结合很差,属于软弱结构面,取C=20kPa,φ=12.0°;裂隙1、2结构面为结合很差,属于软弱结构面,取C=20kPa,φ=12.0°;3、岩土界面抗剪强度取值天然取C=3kPa,φ=28°;饱和取C=1kPa,φ=22°;4、边坡岩体类型:强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Ⅳ类,中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Ⅲ类;岩体破裂角:45°+φ/2。。4深基坑地质评价1#深基坑支护措施建议:建议采用临时放坡+喷锚处理,临时坡率按1:1.50进行放坡处理,5米一阶分级放坡,同时在边坡高度5m位置设置2m宽度的边坡平台。待箱涵完毕后及时回填。2#深基坑基坑总体深度约8.5~8.7米,其中土层厚约3.1~6.6米,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组成边坡的主要物质为素填土和砂岩。左侧边坡总体倾向约195°,右侧边坡总体倾向约15°,据赤平投影图1、图2分析,两侧边坡均为切向坡。裂隙L1、L2与边坡呈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较小;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岩体强度控制,直立开挖后,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为风化掉块或坡顶卸荷拉断破坏。强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Ⅳ类,边坡破裂角取48°,岩体等效内摩擦角50°;中风化段岩体类型为Ⅲ类,边坡破裂角取62°,岩体等效内摩擦角55°。赤平投影图1赤平投影图2支护措施建议:建议采用临时放坡+喷锚处理;素填土放坡坡率取1:1.25,强风化段放坡坡率取1:0.75,中等风化段放坡坡率取1:0.5;箱涵完毕后及时回填。3#深基坑支护措施建议:建议采用临时放坡+喷锚处理,临时坡率按1:1.50进行放坡处理,5米一阶分级放坡,同时在边坡高度5m位置设置2m宽度的边坡平台。待箱涵完毕后及时回填。4#深基坑5#深基坑支护措施建议:建议左侧采用临时放坡+土钉墙处理,土质段高度超过5米的按1:1.50进行放坡处理,5米一阶分级放坡,同时在边坡高度5m位置设置2m宽度的边坡平台。右侧高度小于5米的按1:1.25进行放坡处理,强风化基岩取1:0.75,中等风化基岩取1:0.5,待箱涵修建完毕后及时压实回填处理。5深基坑设计5.1深基坑安全等级和设计标准根据规范要求并结合地质勘察报告,深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1)临时基坑边坡整体稳定安全系数取1.25。(2)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3)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4)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临时基坑为不超过2年。(5)设计荷载:人群荷载:4KN/m2;车行荷载:城-A级。5.2设计原则5.3深基坑设计1#深基坑1#深基坑为土质深基坑,位于箱涵里程K0+160~K0+500两侧,按箱涵设计底标高,基坑开挖将形成最高约7.79m的土质深基坑。根据业主提供的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图,聚源大道两侧(人行道)存在已建排污管网、排雨水管网、通讯光缆、燃气管道及电力电缆,局部路段存在过街管线,管网迁改困难。为保护已有管线并结合地勘资料,本次深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坡率法+土钉墙+截排水措施进行临时支护,土层和强风化层坡率采用1:0.5放坡,并采用土钉墙支护,中风化层坡率采用1:0.5。1#深基坑地质横断面图2#深基坑2#深基坑为岩土混合深基坑,位于箱涵里程K0+800~K0+960两侧,按箱涵设计底标高,基坑开挖将形成最高约8.65m的岩土混合深基坑。根据业主提供的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图,聚源大道两侧(人行道)存在已建排污管网、排雨水管网、通讯光缆、燃气管道及电力电缆,局部路段存在过街管线,管网迁改困难。为保护已有管线并结合地勘资料,本次深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坡率法+土钉墙+截排水措施进行临时支护,土层和强风化层坡率采用1:0.5放坡,并采用土钉墙支护,中风化层坡率采用1:0.5。2#深基坑地质横断面图3#深基坑3#深基坑为土质深基坑,位于箱涵里程K1+250~K1+330两侧,按箱涵设计底标高,基坑开挖将形成最高约7.79m的土质深基坑。根据业主提供的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图,聚源大道两侧(人行道)存在已建排污管网、排雨水管网、通讯光缆、燃气管道及电力电缆,局部路段存在过街管线,管网迁改困难。为保护已有管线并结合地勘资料,本次深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坡率法+土钉墙+截排水措施进行临时支护,土层和强风化层坡率采用1:0.5放坡,并采用土钉墙支护,中风化层坡率采用1:0.5。3#深基坑地质横断面图4#深基坑4#深基坑为土质深基坑,位于箱涵里程K1+840~K2+060两侧,按箱涵设计底标高,基坑开挖将形成最高约7.02m的土质深基坑。根据业主提供的聚源大道已建管网分布图,聚源大道两侧(人行道)存在已建排污管网、排雨水管网、通讯光缆、燃气管道及电力电缆,局部路段存在过街管线,管网迁改困难。为保护已有管线并结合地勘资料,本次深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坡率法+土钉墙+截排水措施进行临时支护,土层坡率采用1:0.5放坡,并采用土钉墙支护。4#深基坑地质横断面图5#深基坑5#深基坑为土质深基坑,位于箱涵里程K2+230~K2+260两侧,按箱涵设计底标高,基坑开挖将形成最高约7.34m的土质深基坑。本次深基坑支护设计采用坡率法+土钉墙+截排水措施进行临时支护,土层坡率采用1:0.5放坡,并采用土钉墙支护。5#深基坑地质横断面图结合前面地质内容及评价,经计算,本项目边坡支护满足规范要求,边坡稳定。计算内容详见深基坑计算书。5.4土钉墙施工要求本次设计采用坡率法+土钉墙支护进行防护。土钉墙锚杆采用1根直径18的全粘结锚杆,锚杆间距1.0×2.0m(竖向×水平),矩形布置。锚孔直径为120mm,锚孔内灌注M30水泥砂浆。坡面挂φ8@200×200单层钢筋网,面板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厚10cm。坡顶和坡脚设置截排水沟。1、设计原则(1)土钉墙是在原位岩土中设置较为密集的土钉(注浆锚杆),并在边坡表面构筑钢筋网模注混凝土面层,通过土钉、面层和原位岩土三者的共同作用而支护边坡。(2)螺丝端杆采用紧固件国家标准尺寸,钢材采用45号钢(采用手焊)或16Mn钢。(3)土钉墙施工应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加固稳定的工法。2、技术条件(1)第一次喷射混凝土护坡采用机械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厚5cm。(2)2.第二次喷射混凝土采用先定位外层带架立钢筋网后喷射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5,厚5cm。(3)钢筋网采用Φ8HPB300钢筋制作。3、材料所有的结构用材均应有质量保证及产品合格的相关资料证书,且符合现行国家的标准和设计要求。对进场的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现场材料抽检,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严禁先使用后补检。①混凝土:a.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表3.5.3执行。b.混凝土强度不得采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应选用最佳配合比、良好的骨料级配、合理的砂率和水灰比以及适度的振捣和加强养护来达到其强度要求。c.混凝土的集料:石子不得采用强风化岩石,要求有良好的粒径级配,拌合水应无侵蚀性。②钢筋钢筋:设计采用HPB300、HRB400钢筋。HPB300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h《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h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2017)的规定;HRB400钢筋材料和连接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1499.2-2018)的要求。除特别说明外直径≥22mm的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连接等级为I级,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并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6)要求。机械连接接头应相互错开,接头连接区段长度35d,纵向受拉钢筋接头面积≤50%,机械连接接头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纵向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的要求,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间距≥25mm。2、锚杆工程①钢筋与锚固砂浆岩体粘结强度fb=2.4MPa(M30)。②钻孔:a.锚孔水平方向孔距误差应不大于20mm,垂直方向孔距误差应不大于20mm;b.锚杆孔深不应小于设计长度;应超过设计长度0.5m;c.锚孔宜一次性钻至设计长度;d.钻孔岩芯应进行编录,确保锚固段进入稳定中等风化岩层;e.锚孔进入中风化岩层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清孔,插入锚筋和灌浆,特别是锚固段用压力水清除岩渣以保证砂浆与岩石粘结可靠;f.锚杆钻孔不得伤及临近建筑物桩基础,现场放线核定。③锚杆组装与安放:a.组装前,钢筋应除油污、去锈,严格按设计尺寸下料,每根钢筋长度误差应不大于50mm;b.钢筋应按一定规律平直排列,沿杆体轴线方向每隔2.0m设一定位支架;c.锚杆钢筋采用焊接连接,每次焊接钢筋面积不应大于锚杆总面积的50%,相邻焊接点间距应>600mm;d.安放锚杆体时应防止杆体扭转、弯曲,杆体放入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e.杆体插入孔内深度不应小于锚杆设计长度的95%,杆体安放后不能随意敲击、插拔,不得悬挂重物。④注浆:a.采用M30水泥砂浆,浆体材料应满足《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8.3.3条要求;b.灌浆压力拟为0.3~0.6MPa。⑤处于土层或强风化岩层中的自由段应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缠裹防腐,其层数≥2层。锚杆采用M30砂浆全长灌注,锚杆的自由段外端经防腐处理后,应埋入钢筋混凝土构件内50mm以上。⑥锚杆施工前,应先做基本试验,以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的粘接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及锚杆的极限抗拉承载力。试验要求及步骤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C.2的要求进行。⑦排水工程截、排水沟应采用C20混凝土浇筑。截、排水沟应每15~20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30mm,并用沥青麻筋嵌缝。截排水沟纵坡i(纵坡i>0.3%)。4、施工注意事项(1)喷射水泥砂浆前应将坡面浮土碎石清除;边坡出露地下水时,应用PVC管引出。(2)机械喷射作业前应进行试喷,调节水灰比,使喷射表面光泽平整,骨料分布均匀,回弹量小。(3)严禁在雨中进行喷射作业。(4)立模现浇混凝土应注意加强施工组织,确保混凝土面墙浇注密实。混凝土面墙必须待面墙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方可撤离模板。(5)立模现浇必须一次性连续现浇,不得形成施工通缝,确保混凝土面板表面的整体光滑性。(6)施工用水不得采用具侵蚀性水,并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7)边坡开挖必须严格遵循“逆作法”施工,从上至下分层开挖,并进行分层锚固,分层护面。6动态设计与信息法施工周边道路、管线、建(构)筑物及其他市政设施较多,为确保基坑本身及周边设施按完,并为优化设计、指导施工提供可靠依据,本工程基坑需由施工方和第三方单位需同时进行监测。本次项目中基坑均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开挖之日起至结构物完成施工并回填至设计标高前均应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如下:量测项目类别测试元件测点布置监测频率基坑内外观察应测目测含周围地面裂缝、塌陷、渗透水、超载等实时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应测经纬仪、水准仪沿基坑周边长短边中点,间距不大于30~50米一个断面基坑外10m内1~2次/天;基坑外10m~20m内1次/2天;基坑外20~30m内1次/3天;基坑外30m内1次/周周边既有建筑裂缝量测应测裂缝计基坑临近建筑,每建筑不少于2组周边既有建筑沉降、倾斜量测应测经纬仪、水准仪基坑临近建筑四周,每建筑不少于4点管线监测应测经纬仪、水准仪测点每15~25米一个,以及管线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地方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应测全站仪、经纬仪沿基坑周边长短边中点,间距大于30~50米一个断面1次/2天,开挖期间2次/1天锚杆拉力应测拉力计沿基坑纵向间距10~15米地下水位应测水位管,水位仪基坑四角点、长短边中点土压力选测土压力盒土钉墙背土侧空隙水压力选测空隙水压力计土钉墙背土侧坑底土体隆起监测选测水准仪3~4个主测断面2次/1天基坑开挖过程中除日常监控量测外,当遇到连续多日降雨或降大暴雨时,应加密监测并增加安全员进行巡视,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锚杆轴力的监测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并且不应少于5根。施工单位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在开工前,应再次进行详细调查并提前做好保护措施。信息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按设计要求实施监测,掌握边坡工程监测情况;(2)编录施工现场揭示的地质状态与原地质资料对比变化图,为施工勘察提供资料;(3)根据施工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开挖不利工况进行边坡及支护结构强度、变形和稳定验算;(4)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当开挖后的实际地质情况与原勘察资料变化较大,支护结构变形较大,监测值达到报警值等不利于边坡稳定的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向设计、监理、业主通报,并根据设计处理措施调整施工方案。7危大工程涉及内容7.1设计中涉及的危大工程清单根据住建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住建部令第37号》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及重庆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总站印发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版)》(渝建安发〔2019〕27号)文件,本项目危大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参考如下:危大工程以及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序号类别危大工程范围具体类别超过一定规模的危大工程范围具体类别工程部位1基坑工程1.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2.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11.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11#、2#、3#、4#和5深基坑2滑坡处理和填、挖方路基工程1.滑坡处理。2.岩质边坡高度≥15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12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8米。3.填方边坡高度≥8米。1.中型及以上滑坡体处理。2.岩质边坡高度≥30米;岩土混合边坡高度≥25米且土层厚度≥4米;土质边坡高度≥15米。3.填方边坡高度≥12米。4.曾发生过安全事故的高边坡项目。3基础工程1.挡土墙基础。2.沉井等深水基础。1.平均高度不小于6m面积不小于1200㎡的砌体挡土墙的基础。2.水深不小于20m的各类深水基础。4大型临时工程1.围堰工程。2.挂篮。3.栈桥、临时码头。4.水上作业平台。1.水深不小于10m的围堰工程。2.猫道、移动模架。3.栈桥。5桥涵工程1.桥梁工程中的梁、拱、柱等构件施工。2.打桩船作业。3施工船作业。4.边通航边施工作业。5.水下工程中的水下焊接、混凝土浇注等。6.顶进工程。7.上跨或下穿既有市政道路、铁路施工。1.长度不小于40m的预制梁的运输与安装,钢箱梁吊装。2.跨度不小于150m的钢管拱安装施工。3.高度不小于40m的墩柱、高度不小于100m的索塔等的施工。4.离岸无掩护条件下的桩基施工。5.开敞式水域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吊装作业。6.在三级及以上通航等级的航道上进行的水上水下施工。7.转体、缆索吊装、顶推施工。6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1.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翻模、隧道模等工程。1.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翻模、隧道模等工程。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1.搭设高度5m及以上。2.搭设跨度10m及以上。3.施工总荷载(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以下简称设计值)10kN/m2及以上。4.集中线荷载(设计值)15kN/m及以上。5.高度大于支撑水平投影宽度且相对独立无联系构件的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P1.搭设高度8m及以上。2.搭设高度18m及以上。3.施工总荷载(设计值)15KN/㎡及以上。4.集中线荷载(设计值)20KN/m及以上。1.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及满堂支撑体系。1.承重支撑体系:用于钢结构安装等满堂支撑体系,承受单点集中荷载7KN以上。7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1.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2.采用起重机械进行安装的工程。3.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1.采用非常规起重设备、方法、且单件起吊重量在100KN及以上的起重吊装工程。2.起重量300KN及以上,或搭设总高度200m及以上,或搭设基础标高在200m及以上的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3.采用非常规方式进行的起重机械安装和拆卸工程。8脚手架工程1.搭设高度24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包括采光井、电梯井脚手架)。2.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3.悬挑式脚手架工程。4.高处作业吊篮。5.卸料平台、操作平台工程。6.异型脚手架工程。1.搭设高度50m及以上的落地式钢管脚手架工程。2.提升高度在150m及以上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工程或附着式升降操作平台工程。3.分段架体搭设高度20m及以上的悬挑式脚手架工程。4.作业面异形、复杂的或无法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安装的高处作业吊篮工程。9拆除工程1.可能影响行人、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或其它建、构筑物安全的拆除工程。1.码头、桥梁、高架、烟囱、水塔或拆除中容易引起有毒有害气(液)体或粉尘扩散、易燃易爆事故发生的特殊建、构筑物的拆除工程。2.文物保护建筑、优秀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风貌区影响范围内的拆除工程。10暗挖工程1.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洞室工程。1.采用矿山法、盾构法、顶管法施工的隧道、洞室工程。11其它11.建筑幕墙安装工程。2.钢结构、网架和索膜结构安装工程。3.人工挖扩孔桩工程。4.水下作业工程。5.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6.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可能影响工程施工安全,尚无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的分部分项工程。11.施工高度50m及以上的建筑幕墙安装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