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高分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高分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高分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高分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高分通关提分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下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

1、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空白处适合填写的对象是(

A.秦长城B.明长城C.北京城D.大运河

2、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牌(证件)自列于州县”,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这段话说明科举制度(

)A.强调血缘,看重门第B.注重才能,体现公平C.发展教育,扩大基础D.重视门第,兼顾才能

3、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对武则天有如下评价:“她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其特色表现在(

)A.轻徭薄赋,与民休息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4、武则天统治时期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相同点有(

①都重视经济的发展②都重用人才③都实行残暴的统治④都开拓疆土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

5、“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B.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C.清朝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古典小说的高峰D.宋代著名词人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

6、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反映出(

)A.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B.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C.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D.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7、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募役法、青苗法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8、宋代十分注重农业发展。从越南引进并推广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是A.小麦B.占城稻C.水稻D.茶树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A.唐朝四川B.北宋四川C.北宋东京D.南宋临安

10、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不包括(

)A.广州B.泉州C.明州D.大都

11、在蒙古军统一的过程中,灭亡西夏的时间是(

)A.1206年B.1234年C.1227年D.1276年

1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以来,封建帝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与完善。下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宋太祖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唐太宗李世民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汉武帝实施“推恩令”

④忽必烈推行行省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13、下表是从750年(安史之乱前)到1200年部分地区人口增长率,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闽浙地区华北地区643%483%695%52%A.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B.这一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D.这一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4、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他”是(

)A.李白B.苏轼C.李清照D.关汉卿

15、有一部史书,被宋神宗称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

)A.《论语》B.《离骚》C.《史记》D.《资治通鉴》

16、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有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郑和下西洋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D.郑成功收回台湾

1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女王所说到的长城应当是修建于A.清朝B.明朝C.秦朝D.战国

18、阅读史书是研究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下两部著作可以共同研究(

马欢《瀛涯胜览》

马欢,曾跟随郑和出使,将下西洋时亲身经历国家的情况记录下来。戚继光《纪效新书》

全书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A.明朝前期的制度B.明朝的对外关系C.明朝后期的科技D.明朝的文学艺术

19、关于下面两幅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B.图二反映了农民起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C.两幅图都反映了明朝灭亡的原因D.两幅图反映了明朝丰富的社会生活

20、元朝时,各族人长期杂居相处。这一时期形成新的民族是(

A.回族B.藏族C.蒙古族D.维吾尔族

21、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下列政策与“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现象有关的是A.休养生息B.闭关锁国C.轻徭薄赋D.重农抑商

22、下表为明清时期科技和文艺领域的一些代表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朝代类别成就明代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戏曲《牡丹亭》清代小说《红楼梦》戏曲昆曲、京剧A.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B.君主专制的削弱C.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D.社会经济的发展

23、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二、综合题

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制度的创新也为一个政权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历朝历代在制度的改革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战斗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三:《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荫(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四:“(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赵翼(清)

(1)材料一中图①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到唐朝时期发展为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说出赵普认为自唐以来“战斗不息,苍生涂地”的原因是什么?为达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目的,北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一中图③哪个机构是负责军事事务的?为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该朝代首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出明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四中“军机大臣”属于清朝哪一机构?清朝史学家赵翼说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6)根据材料一中四幅图示及其他三则材料分析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唐太宗把哪位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材料二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2)材料二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是指哪个朝代?材料三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3)材料三所示的金瓶掣签制度反映了清政府对哪一地区的管辖?除此之外,清政府还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写出一点即可)

(4)综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26、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探究: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摘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史学界有“唐宋之变”之说。科举制度的推行是唐宋时期贵族失势、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转变的重要原因。从材料一中,作者提出了科举制有哪些进步性?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两宋时期,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大大超过北方……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1159-1179年,南方人口由1600多万增加到2900多万。

(2)材料二哪些依据可以佐证两宋时期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材料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