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_第1页
化学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_第2页
化学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_第3页
化学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_第4页
化学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学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函审-送审稿征求意见稿)

目次TOC\o"1-2"\h\z\u1 总则 432 术语、符号 453 冷却水系统 453.1 一般规定 453.2 系统划分 463.3 位置选择 473.4 装置布置 484 系统水平衡 494.1 一般规定 494.2 水量平衡计算 504.3 水质平衡 514.4 系统容积 525 冷却设施 535.1 一般规定 535.2 冷却设施选择 555.3 冷却设施布置 566 循环冷却水处理 596.1 一般规定 596.2 阻垢缓蚀处理 636.3 微生物控制 646.4 清洗和予膜 656.5 旁流水处理 666.6 补充水 676.7 排水处理 676.8 药剂贮存和投加 687 泵站及附属建、构筑物 697.1 一般规定 697.2 泵站 697.3 吸水池及过水廊道 707.4 附属建、构筑物 718 管线布置 738.1 一般规定 738.2 管线布置 749 监测与控制 779.1 一般规定 779.2 监测、控制 789.3 分析化验 8010 节水、节能与环境保护 8210.1 一般规定 8210.2 节水 8210.3 节能 8310.4 环境保护 8411 劳动安全卫生 8611.1 一般规定 8611.2 劳动安全卫生 86

总则1.0.1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日益突显,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和法规。工业领域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在石化、化工、电力、冶金等行业的工业用水中冷却水的用量占90%以上,因此,工业冷却水的循环利用是节约用水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对工业冷却用水的循环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水平,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方便,实现节水、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制定本规范。1.0.2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循环水冷却系统的组成一般包括:冷却设施、循环冷却水管网、换热设施、旁流水处理、循环冷却水处理、补充水、排污水、监测控制等子系统。由于补充水水源及运行条件不同,系统组成会有增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冷却方式包括:间冷开式、间冷闭式和直冷开式。1.0.3条文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应以工程水平衡方案为主要依据,并根据补充水水质、循环水水质以及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最佳的浓缩倍数,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和再生水的回用,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排污水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本规范强调了各设施排出的污、废水,应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提高再生水的回用量。1.0.4本条规定了循环水系统的装置位置及装置布置的原则要求,以达到节省投资,降低水泵的能耗,利于循环水水质处理的操作、管理,减少对相邻装置影响。1.0.5本条是关于在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及在设计中体现技术进步的原则要求。对工程设计而言,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也是设计应体现的主要内容。1.0.6本条强调了关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时需同时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目前设计循环冷却水设计的国家标准有《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和《机械通风冷却塔工艺设计规范》(GB/T50392),循环冷却水系统还涉及用电、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处理执行本规范以外,还应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

术语、符号冷却水系统一般规定3.1.1间冷开式循环水冷却是常用的冷却方式,冷却效果好,节省投资;根据各生产工艺装置对循环水的水质、水压、水温的不同要求,综合考虑建设投资和降低运行能耗,分别设置相应的循环冷却水系统。3.1.2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工况主要是为保证生产工艺正常运行时循环水量的供给,因此,系统设计的计算给水量应按生产工艺正常小时用水量考虑;同时,为适应生产工艺装置的负荷变化`,满足在最不利状态下的循环水供给,需要按最大小时用水量进行校核。3.1.3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给水温度的确定,是以生产工艺换热装置允许的最高给水温度为依据,结合当地夏季的冷却设施计算最高冷却水温的气象条件(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及大气压力)进行计算,以确保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满足工艺生产要求。一般经验,以当地夏季最热时期的计算湿球温度加4~5℃作为给水温度来设计是较合理的,因此,当条件不具备时,可以采用此经验值作为设计的给水温度3.1.4气象资料统计方法较多,其气象条件相关参数的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及应用情况,有关资料已有叙述。综合各工业系统的需要,同时使设计人员通过现有的设计手册取得气象资料,本规范规定以多年平均每年最热时期3个月中最热天数不超过5-10天的日平均湿球温度作为设计湿球温度,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近期连续不少于5年的气象资料。3.1.5间冷闭式系统对污垢热阻值要求较严格,对冷却水的水质要求较高,需采用软化水或脱盐水,因此闭式系统的水质要求应按生产工艺的要求确定。3.1.6直冷开式系统由于使用条件差别较大,水质差异也较大,且缺乏系统运行的水质统计资料,因此,其水质应按生产过程、被冷却设备或介质的工艺要求确定。3.1.7间冷开式系统的回水应优先考虑用余压直接上塔,可以节省能耗和设备,同时系统水质不易受污染。当回水余压不能满足直接上塔要求时也应充分利用其位能。系统划分3.2.1循环冷却水系统划分会涉及诸多因素,如:当用户对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水温、水压的要求差别较大,或厂区面积较大、用水装置区地形高差较大,应经分析比较,确定是否集中设置一个或分区设置几个系统;当对循环水系统有污染、有特殊要求的装置或水质易受到被冷却介质污染的装置等,需设置独立的系统。因此,系统划分首先应按生产工艺对冷却水水量、水质、水温、水压的要求进行分类,同时结合工厂分期建设的进度要求和开停车运行的周期,优化设计。3.2.2此条3.2.3对于工艺换热工况要求高的生产装置,设备传热面水侧污垢热阻值一般控制在0.86×10-4m2.k/W以下,采用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不能满足工艺换热要求,因此,需采用软化水或脱盐水作为冷却水的间冷闭式系统,以软化水或脱盐水作为冷却介质的通常都是间冷闭式系统。目前有些企业以处理后的污水作水源,经反渗透处理后作为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但这种应用3.2.4本条文结合目前国内冷却塔单塔能力、系统组合布置等因素,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规模提出了划分规定,但并非严格的界限。其目的是在工程设计中,便于结合业主要求,根据其规模的大小,考虑监测、控制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的设置及水平。位置选择3.3.1循环冷却水装置在总平面布置中的位置选择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工作。既要靠近最大的用水负荷,减少供、回水管道的长度,降低运行能耗和建设投资,又要气流畅通,远离热源、粉尘污染源、煤渣堆场、烟气排出口、化学品堆场等,保证冷却设施的正常运行,避免水质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考虑减少循环冷却水装置的飘雾、水雾、噪音对周围环境及噪声敏感区3.3.23.3.3装置布置3.4.1装置内各单元之间应按流程及场地地形,合理布局,以3.4.23.4.33.4.4本条规定是为了减少装置区地面的尘土

系统水平衡一般规定4.1.1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在设计的浓缩倍数下运行应满足循环水水质的指标要求,才能保证系统设计的适用性。不同的补充水水质和不同工况下的循环水水质指标要求以及不同地区水资源的状况都会影响到浓缩倍数的确定,因此,要综合比较补充水水质、循环冷却水水质指标要求,结合地区水资源状况,以确定系统最佳的浓缩倍数。在浓缩倍数1.5~10,气温40℃,k值选用0.0016/℃的条件下,通过对循环冷却水量为10000m不同浓缩倍数系统的补充水量与排污水量浓缩倍数N计算项目单位1.52.03.04.05.06.07.010.0循环冷却水量Rm3/h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水温差Δt(C0)1010101010101010总排污水量Bm3/h3201608053.34032.026.717.8补充水量Mm3/h480320240213.3200192186.7177.8排污水量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比%3.201.600.800.530.400.320.270.18补充水量占循环水量的百分比%4.803.202.402.132.001.921.871.78由此可见,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大,补充水量逐渐减少,节水效果明显提高,同时也减少了排污水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当浓缩倍数大于3时补充水量减少的幅度明显降低,而相应的水处理费用会增加。综合考虑节水和运行费用等因素,规定浓缩倍数不应低于3。从目前国内大多数工厂运行情况看,只要加强管理,浓缩倍数3是可以做到的。4.1.2(略)4.1.3本条是节能、减排和水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要求。水量平衡计算4.2.1本条推荐的计算公式是国内常用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能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当蒸发损失水量需要精确计算时,应根据进入和排出冷却塔空气状态按下式计算:(1)(2)式中:Gd——进入冷却塔的干空气质量流量(kg/s);Pe——蒸发损失水率;x2——进冷却塔空气的含湿量(kg/kg);x1——出冷却塔空气的含湿量(kg/kg)。4.2.2冷却塔的风吹损失,是由出塔空气中带出的水滴(飘滴)和从塔的进风口处吹出塔外的水滴组成。前者的损失水量与塔的通风方式(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淋水填料的型式(点滴式或薄膜式)、配水喷嘴的型式和喷溅方向(上喷或下喷)除水器的型式、收水效率、逸出水率以及冷却塔的冷却水量、塔内风速(特别是除水器断面风速)等因素有关;后者的损失水量与塔型、风速、风向及进风口的构造(有、无百叶窗)等因素有关,这部分损失不是经常发生的,即使有发生,一般量也较少。冷却塔的风吹损失主要是前者。目前,国内广泛用于各种冷却塔的除水器的收水效率均较高,各种类型除水器的逸出水率(飘滴损失水量与进塔循环水量之比)经测试均较低,而从进风口吹出的水滴损失影响因素较多不易测定。现行《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已规定机械通风和风筒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均应装除水器,并在塔的进风口设置防溅和收水等措施,因此,实际工程设计中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风吹总损失水量按循环水量的0.05%~0.1%计算已考虑了足够的裕度,,风筒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的总风吹损失水率取0.05%。4.2.3本条文给出了排污水量的两个计算公式,公式(4.2.3a)是可以通过气象条件、运行条件计算的,公式(4.2.34.2.4本条给出的补充水量计算公式是理论计算式。4.2.5~4.2.6给出的公式为循环冷却水系统常用的计算公式或多年运行经验总结的参数。水质平衡4.3.1计算公式中的空气含尘量,一般在环保部门大气监测站均有测定数据,如某些地区无测定资料时可在工厂建设的前期工作中进行测定,也可参照附近地区的测定资料。含尘量数据的选取可根据保证率的要求确定。4.3.2本条规定给出的旁流处理水量的计算公式为理论计算公式,公式中“某项成分”的含义为需要处理的物质。系统容积4.4.1聚磷酸盐转化成正磷酸盐除了水温、pH值等因素以外,还与时间因素有关。设计停留时间(Td)可用条文规定的公式计算。当已知对应某一浓缩倍数的Qb值时,确定V值即可计算出Td值,该值应小于药剂允许的停留时间。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则需调整V值直至满足要求,或者更换药剂配方。药剂允许停留时间一般由药剂厂商提供。系统有效容积越大,药剂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则药剂分解的比例也越高,同时初始加药量也增多,杀生剂的消耗量也增大,而且系统还易受到二次污染,所以系统容积在保证泵吸水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4.4.4.4.3工艺生产设备内的水容积一般由工艺专业提供。

冷却设施一般规定冷却设施的能力应与生产装置要求的热负荷相匹配,生产装置的工艺专业应根据热负荷,经计算提出相应的循环冷却水的水量、供水温度及温差要求。冷却设施是按夏季气象条件及最大负荷设置的。各类冷却设施中,除机械通风冷却塔的风机易出现故障外,冷却设施一般很少发生故障。据调查,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冷却设施均无备用。冷却设施应安排在与工艺设备同期检修,或安排在工艺生产的低负荷时期检修。对现行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调查表明,在某些工业系统,相当程度地存在着冷却设施的能力偏大的问题,造成冷却设施能力的浪费,因此本条强调冷却设施的能力应与生产装置要求的热负荷相匹配。冷却塔的热力计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冷却塔内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及传质交换过程,按蒸发冷却理论推导出来的理论公式计算方法;另一类是按经验公式或图标(表)的计算方法。理论公式计算方法国内外有多种,常用的有压差动力法和焓差动力法,两种计算方法的精度从理论上目前难分优劣,但是焓差法具有求解简便的优点,因而得到世界各国冷却塔工程技术人员的普遍应用。经验公式方法,由于推导过程均有某些特定条件,其使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工程的具体条件与经验公式或曲线图的适用范围相符时,设计者采用某种经验方法也是允许的。但对冷却塔验收考核试验数据的整理仍应采用焓差法。焓差法是把传热与传质用焓统一起来,以在冷却塔内水和空气之间的总的热交换强度与水表面层饱和湿空气和进入冷却塔的湿空气之间的焓差成正比这一关系而建立的微分方程作为冷却塔内蒸发冷却的基本方程。机械通风冷却塔和风筒式自然通风冷却塔计算采用焓差法较为普遍,但当水温差大于15~20℃时采用焓差法误差较大。分段积分法可以精确求出冷却塔排出空气的状态参数,在风筒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热力计算时也可应用,且受水温差影响较小,对于工程设计,分段数达到8,精度已经足够冷却塔热力计算公式中的冷却塔淋水填料面积应为空气和水能充分进行热交换的有效淋水面积。采用淋水填料顶部计算面积,可以使计算的冷却塔出水温度更加合理。因此,冷却塔热力计算中采用的淋水面积应为冷却塔淋水填料顶面可淋到水的面积扣除淋水装置架构的主梁、次梁、支柱、竖井以及配水槽等结构构造占用的面积。本条文主要考虑便于检修。在多沙尘地区,冷却塔在运行过程中将会有大量沙尘随风进入,会粘附在冷却塔的填料上和沉积到水池中,会使冷却水中砂尘量增大,严重时,会造成填料堵塞坍塌,影响换热设备和水泵的运行,为了减轻风沙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应在多沙尘发生地区考虑防沙和排沙措施。防沙措施一般可采用:增设防沙挡风板,抬高冷却塔集水池顶标高,并在水池顶设防沙、收水挑檐,减少沙尘进入冷却塔内;塔下水池出口前设防沙挡墙,减少塔下沉沙进入系统;塔下水池设置集泥砂坑或集泥砂斗,便于塔池排沙。5.1.6(略)5.1.7寒冷地区的冷却塔冬季运行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冷却塔结冰后,不仅影响塔的通风,降低冷却效率,严重时还会造成淋水填料榻塌落,塔体结构和设备的损坏。榻塌落的填料碎片会随着循环水进入装置内的换热器,导致换热器大面积堵塞,以致影响生产装置的正常运行。应重点对冷却塔的进风口处、淋水填料和填料的支承梁、柱、风机减速器润滑油系统等冷却塔易结冰的部位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冷却设施选择冷却设施必须满足生产工艺装置的使用要求,冷却设施的选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使用要求、自然条件、设备材料的供应、厂区位置、经济合理性、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气象条件适宜的地区,特别是缺水地区,为节省有限的水资源,目前,空气冷却技术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因此可考虑采用空冷塔或采用干湿式冷却塔。冷却设施在满足生产工艺装置要求的情况下,要结合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达到降低投资和有效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逆流式冷却塔汽水热交换是在完全对流条件下进行,出塔水是与热焓值最低的进塔空气换热,能够取得到较低的t2-τ值,实塔测试发现表明,t2-τ值可达2℃以下。横流式冷却塔换热条件较复杂,出塔水只有少部分与热焓值最低的进塔空气换热,故t2-τ值一般都较大,实塔测试一般都表明t2-τ值通常大于4℃,随着t2-τ值的提高横流式冷却塔总的热交换能力提高较快;自然通风冷却塔的t2-τ值一般均在5℃或5℃以上,因此当逼近度5.2.4(略)冷却设施布置5.3.1关于冷却塔平面布置和与其他建筑物的净距不应小于冷却塔进风口高度的2倍的规定。从冷却塔本身的进风要求考虑,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机械通风冷却塔和风筒式冷却塔与相邻建、构筑物之间的净距离至少为冷却塔进风口高的2倍,在这种条件下,塔内风速基本不受周围建、构筑物的影响,进风口区沿高度风速分布趋向均匀,当塔与其他建、构筑物之间的净距离小于2倍进风口高度时,随净距的减小,进风口平均风速明显减小,如果相邻的是高大建、构筑物时净距可适当加大。5.3.2关于相邻的风筒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净距的规定。1.国内、外资料和应用实践表明,自然通风冷却塔间的净间距均为大于或等于0.5D(D为冷却塔进风口下缘处直径)。另据有关文献资料介绍模型试验结果,当自然通风冷却塔成群布置时,沿塔壳体圆周风压分布不同于单塔,当塔的中心距离小于塔体直径1.5倍时,其壳体圆周风压分布与单塔比变化很大,中心距越小,变化越大,沿风向布置的后排塔的负压增大,对壳体不利。当塔布置不当时还会由于风道效应的影响使位于下风向的塔壳体承受较大风荷载而影响壳体安全。综合塔的通风要求和塔间空气动力干扰因素,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间净距不应小于塔的进风口下缘的塔筒半径。2.横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进风口高度即为填料层高度,一般比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进风口高度大,而风筒直径比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小,塔间距取不小于塔的进风口高度的3倍已可以满足要求。5.3.3机械通风冷却塔格数较多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布置方式对冷却效果均有影响。湿热空气的回流是指进塔空气中混入一部分本塔排除的湿热空气,干扰是指进塔空气中混入一部分其他塔排出的湿热空气,回流和干扰都会导致进塔空气湿球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冷却效果,因此设计湿球温度应在选定的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值,具体增加值,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或经验公式计算。除此之外,在塔的布置上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考虑占地面积、湿热空气回流和干扰的影响因素:1.当塔的格数较多,单排布置时,塔排首尾之间易受湿空气回流和干扰影响,故每排塔的格数不宜过多。前苏联规范规定塔排的长宽比宜取3:1,英国规范规定宜取5:1。我国实际工程中有一些是超过这一比例关系的,但大多数情况是在5:1至4:1范围内。因此,规定每排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大于5:1。2.从冷却塔本身的进风要求考虑,国内外有关试验研究均认为:相邻塔的净距至少为2倍进风口高才能保持单塔运行时进风口风速分布均匀,进风量稳定;当相邻塔同时运行时,相邻塔的净距至少为4倍进风口高才能保持运行时进风口风速分布均匀,进风量互无影响。本条文主要从塔的进风要求考虑做此规定。,如果其他方面的要求较高时,塔间净距可以加大。3.两排以上的塔排长轴在同一直线上,单列布置时,相邻塔排端墙间的净距规定为不小于4m,主要是考虑施工期基坑开挖和两排塔基础间的结构间距,同时也考虑到塔运行管理和检修期间的通道要求。4.参照国外有关塔排间距的规定,结合我国现有工程实际布置情况制定了本条条文。两排以上的塔排长轴不在同一直线上,双列或多列平行布置时,塔排间净距可采用0.5倍塔排长度是考虑湿热空气回流和干扰的影响,净距规定不应小于4倍进风口高度,主要是要满足塔的通风要求。5.3.4关于自然通风冷却塔与机械通风冷却塔之间净距的规定。除考虑冷却塔进风的要求,主要考虑回流空气的相互干扰。5.3.5由于换热设备暴露在空气中,需冷却的介质直接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环境风场必然会对换热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风的作用会使空冷系统的换热效率降低。这种影响除了取决于当地的风气候条件,还与厂址所在的地形地貌和空冷平台周围的建筑物布置有很大关系。直接空冷系统布置方位宜与高温大风盛行风向成45℃夹角,必要时应进行高温大风(一般指干球温度超过26℃,风速超过5.3.6本条规定根据已有工程经验确定。

循环冷却水处理一般规定6.1.1本条提出了为满足换热设备对污垢热阻值和年腐蚀率的具体要求,确定水处理设计方案时,应综合比较、考虑的相关影响因素。6.1.2补充水水质是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的基础资料,补充水水源的水质资料应是有代表性的连续一年的资料。近年来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本条文规定了对于不同水源作为补充水时,水质资料收集的深度要求。附录A中给出的项目能够满足循环水处理的设计。附录B中给出的分析误差是针对地面或地下天然水源,并且含盐量大于500mg/L,对含盐量小于500mg/L或者再生水,分析误差允许大些。6.1.3本条文主要是考虑在补充水水质变化时,保证循环冷却水处理设施有足够的处理能力。6.1.4本条文规定的污垢热阻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随着国内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条文规定的碳钢、铜合金、不锈钢等换热设备的腐蚀率指标大多数工业企业是可以做到的。6.1.51)浊度:循环冷却水中浊度对换热设备的污垢热阻和腐蚀速率影响很大,所以控制水中浊度越低越有利。在工厂生产运行的实践证明,设有旁滤处理的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浊度控制在5NTU以内时,大部分地区的循环冷却水的浊度可以控制在10NTU左右,一般不会超过20NTU。本规定给出的许用值能够满足各类换热设备的使用要求。对于电厂凝汽器,因其传热管内循环冷却水的流速一般均会大于1.5m/s,且凝汽器还设有胶球清洗设备,因此,对电厂凝汽器内循环冷却水的浊度指标要求可以适当放宽。2)PH值:循环冷却水中的PH值,与补充水水质和浓缩倍数以及药剂的配方等因素有关,工厂生产运行的实践证明,PH值控制在6.8~9.5是适宜的。3)钙硬度+甲基橙碱度:是根据国内药剂配方不加酸运行数据确定的,目的是为控制水垢的影响。壁温度大于70℃4)总铁:据资料介绍,水中若有2mg/L的Fe2+存在时,会使碳钢换热器年腐蚀速率增加6~7倍,且局部腐蚀加剧。铁离子含量高会给铁细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当采用聚磷酸盐作为缓蚀剂时,铁离子的存在还会干扰聚磷酸盐在缓蚀方面的作用,同时还可能导致坚硬的磷酸铁垢。总Fe控制指标1.0mg/L是参照工厂实际运行的平均数据确定的。5)Cu2+:控制铜离子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碳钢发生缝隙腐蚀和点蚀,碳钢设备的冷却系统水中铜离子含量要求控制在≤0.1mg/L。由于铝材对铜离子特别敏感,因此,如果系统中有铝材设备,Cu2+指标应不大于40µg/L。在一个循环冷却水系统中有铜材质设备或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铜离子,一般都考虑投加疏基苯骈噻唑(MBT)或类似的药剂。投加浓度在1~2mg/L。6)Cl-: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引进的大化肥循环冷却水系统运行中,曾有过循环冷却水水质中仅有几十毫克的氯离子时而出现不锈钢换热设备损坏的事例。但也有的冷却水系统中的氯离子高达1000mg/L时,系统中的不锈钢换热器并未出现腐蚀穿孔情况。因此表明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是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因素,不锈钢设备在循环冷却水中的腐蚀与设备的结构型式、应力条件、使用温度、水流速度、污垢沉积状况等密切相关,而氯离子只不过在其一定条件下起了催化作用。从国内某些大型化工厂采用的磷系复合配方来看,循环水中氯离子浓度控制在500~1000mg/L,壳程不锈钢换热器未出现腐蚀,其指标制定为不宜大于700mg/L,同时限制其壁温是可行的。管程换热设备流速条件符合规范要求时,Cl-含量不宜大于1000mg/L。7)SO42-+CL-:通常采用这一指标是为限制SO42-的含量,根据国外公司的药剂处理配方在国内的使用经验制定出的指标。另外,当水中SO42-×Ca2-超过溶度积时,会产生CaSO4↓沉淀。8)硅酸:是根据硅酸盐的饱和溶解度制定的,防止硅酸盐垢。9)Mg2+×SiO2指标:防止形成粘性较大、颗粒较细的硅酸镁粘泥。10)游离氯:为控制循环冷却水中菌、藻、微生物滋生而制定的。11)NH3-N:主要针对合成氨厂和污水回用作为补充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制定的。冷却水中氨的存在会促使硝化菌群的大量繁殖,导致系统中水的pH值降低,造成腐蚀加剧,同时还会消耗大量液氯,使其失去杀菌的作用,致使菌群数量大量滋生和粘泥量猛增,CODcr及浊度增加,严重时水质发黑变臭。12)石油类:石油类杂质易形成油污粘附于设备传热面上,不仅影响传热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垢下腐蚀。13)CODcr: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多少的综合指标,有机物是滋生微生物的营养源,微生物的繁殖又会导致生物黏泥沉积而造成垢下腐蚀。CODcr≤100mg/L是多年来工厂实际运行的经验控制指标。6.1.6(略)6.1.7直接接触冷却的循环水系统,由于接触被冷却介质不同,千差万别,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6.1.8微生物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大量繁殖会导致循环水的颜色变黑、发生恶臭,并形成大量黏泥沉积于冷却塔和换热器内,隔绝了药剂对换热设备金属表面的保护作用,降低了冷却塔的冷却效果和设备的传热效果,同时还对金属设备造成严重的垢下腐蚀。1、在循环冷却水中,异养菌的生长繁殖最快,数量也最多,所以常以异养菌的数量代表水中细菌总数,其产生的黏液对系统危害甚大。根据国内运行经验采用小于1×105个/mL控制为佳。2、循环冷却水中生物黏泥量的多少直接反映着在系统中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因此控制生物黏泥量是非常必要的。6.1.9根据工程设计资料统计,系统的水容积一般均小于循环冷却水小时设计流量的1/3,实际运行经验表明,这个指标对保证系统正常安全运行是可行的。行业不同有可能有些差异,如治金、电力、炼油行业可适当放宽。6.1.10间冷闭式系统的膨胀罐设计中应按照系统补充水泵能力校核氮气自动调节系统的进、排气流量。阻垢缓蚀处理6.2.1循环冷却水的药剂处理配方一般应通过模拟试验来筛选确定。在国内的运行经验表明,通过试验来选定的药剂处理配方是可以满足设计预期达到的要求。但对于改、扩建的工厂或循环冷却水系统规模小,要求又不很严格的,也可以参照运行工况、水质条件相似的工厂运行经验确定。水质控制包括腐蚀、结垢、微生物控制三方面的内容。每一方面都需要对相应的药剂处理效果有单独的判断方法。然而这三方面又存在着互相影响,因而除了单独的效果测试方法之外,还必须有综合的效果测试,即进行动态模拟试验方法。动态模拟试验要结合有关的水质和控制因素进行;补充水的水质、换热设备结构型式、材质、运行工况;以及设计的浓缩倍数、污垢热阻值、腐蚀率、粘附速率、循环水的温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要结合在动态模拟试验中进行。6.2.2、6.2.3本条文给出的计算公式,可满足设计人员计算阻垢缓蚀剂的用量,便于确定计量设备、运输及仓储等。6.2.4当补充水碱度和Ca2+含量较高,而限制了浓缩倍数的提高,因此加酸来调节循环冷却水pH值,是简便而有效的提高浓缩倍数一种方法。本条文给出了循环冷却水调节PH值的加酸计算公式,式中所涉及的循环冷却水控制碱度Mr可根据循环冷却水调控pH查附录C微生物控制6.3.1对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控制,由于微生物的耐药性,考虑到杀菌的经济性。国内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微生物控制大都是以氧化型杀生剂为主,非氧化型杀生剂为辅的原则进行操作和管理的,效果很好。常用的氧化性杀菌剂有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盐溴和溴化物。常用的高效、低毒、广谱、适应PH范围宽的非氧化性杀菌剂有十二烷基苄基氯化铵、聚季铵盐、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有些非氧化性杀菌剂毒性较强,因此对非氧化型杀生剂在性能和环境友好方面提出要求。6.3.2对非氧化型杀生剂在性能和环境友好方面提出的要求。6.3.3氧化型杀生剂的投加量为工厂实际运行中调查数据,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投加方式为连续投加或冲击投加并存。6.3.4非氧化型杀生剂的加药量(gn),是根据药剂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或借鉴相似条件的运行数据确定。清洗和予膜6.4.1开车前的系统清洗主要为了去除管道系统中的杂物和换热设备、管道内的油脂,利于设备、管道有效预膜。直冷系统只需清洗,不予需膜;电力行业的闭式系统亦不需予膜。6.4.2人工清扫主要清除冷却塔水池、吸水池及首次开车时管径大于或等于800mm管道内的杂物,避免造成系统堵塞;水清洗主要去除系统中的浮尘,为化学清洗创造条件;化学清洗为了去除设备和管道内的化学污染物和浮垢,如油脂、氧化皮等。开车前的水清洗及化学清洗初期水不通过换热器以免污染和堵塞换热设备。6.4.3换热设备水侧表面经化学清洗之后呈活化状态,极易产生二次腐蚀,因此要求在化学清洗之后立即进行预膜处理,以保证活化的金属表面不被腐蚀并形成一层致密的缓蚀保护膜。预膜过程中,要对予膜水中pH值、水温、钙离子、铁离子、浊度、药剂浓度等严格控制,防止产生结垢或腐蚀。6.4.4清洗、预膜水要通过旁路管直接回到冷却塔底水池中,是为了清洗时避免水中携带脏物堵塞冷却塔配水系统及冷却填料,预膜时减少预膜水容量和药剂的用量。6.4.5由于新建系统不同步,或者在老系统年度捡修、开车顺序不同步,因此,设计中管道布置应考虑切换设施。旁流水处理6.5.1本条是设置旁流水处理的条件。1循环冷却水在其循环的过程中受到空气中含尘的污染,或产生工艺侧介质渗漏污染,致使水质不断恶化而超过水质要求的指标允许值时,应采用旁流水处理,以维持循环水的水质符合指标要求。2由于水的浓缩而引起某项离子超标或为提高浓缩倍数而必须对某些离子通过旁流处理才能达到要求时,应设置旁流水处理设施。6.5.2本条文提出了旁流水处理方案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案设计时同时还应考虑冷却水中所含阻垢缓蚀剂对旁流水处理方案的影响。6.5.3间冷开式循环水的旁滤量应按公式计算确定。当建厂地区缺乏空气中的含尘量而无法进行计算,可采用本条文中的旁滤量设计,对于多沙尘地区还可适当提高此值。补充水6.6.1本条是间冷开式系统对补充水的水质要求。随着水资源日趋紧张,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呈多元化的趋势,采用再生水或二次水作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水源日益普遍,因此补充水的选择应在设定的浓缩倍数条件下,结合旁流水处理来满足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如果补充水的水质不能满足要求,则需要对补充水的水质进行处理。6.6.2(略)6.6.3间冷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量是根据多年运行经验确定的。排水处理6.7.1本条文规定了排出水处理方案应考虑的几种因素。在大多数工业企业中,循环水系统的排水在总排水量中占的比例较大,且污染程度相对较轻,随着水资源日趋紧张和国家对节水减排的要求,循环水系统的排水作为回用水水源得到高度重视,因此,条文规定循环水系统的排水应根据排水水质、水量、去向和回用要求等因素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案。6.7.2(略)6.7.3清洗和预膜排水、检修时的排水为一次性的间断排出水,其排水的特点为水量大,污染物含量高,不能直接排入污水处理系统,因此,应与全厂的事故污水处理设施统一考虑调节储存。对于杀菌灭藻剂毒性需降解时排出水和超标的旁流处理等设施事故排水应同时考虑调节储存。6.7.4密闭式循环冷却水大多为软化水或脱盐水,并且水中投配的药剂浓度较高,试车、停车或紧急情况排出水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本条文规定了应采取的解决办法。贮存池应依据工厂条件可独立设置或与相关处理设施联合设置。贮存水在未受到工艺测物料污染时,可经必要的处理回收使用,节约水资源。药剂贮存和投加6.8.1水处理使用的药剂应按不同品种分别贮存,如属全厂性通用化学品宜在全厂集中贮存,统一管理调配使用;在循环水系统的药品贮存间内,可按短期的药剂消耗量考虑储备。对于毒性较强或保管有一定危险性的药品贮存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6.8.2本条给出了药剂贮存量的一般规定。6.8.3本条规定贮存水处理药剂的堆放高度,主要为设计者提供计算药剂贮存间的面积依据。6.8.4、6.8.5为保证药剂溶解的均匀性和适宜的投配浓度,根据多数工厂的运行经验和操作习惯,对药剂的溶解和投配设施作了一般规定,灵活性较大,便于根据不同种类的药剂和生产运行要求进行调整。6.8.6水处理药剂都有不同程度腐蚀性,输送管道应采用耐腐蚀材料,以保证生产运行的安全。

泵站及附属建、构筑物一般规定7.1.1循环水系统的附属建、构筑物一般包括:杀生剂贮存及投加间、加氯间及液氯贮存间(二氧化氯发生投加间)、阻垢缓蚀剂贮存及加药间、酸贮存及投加间、旁流处理设施、监测换热器间、控制室、变配电间、分析化验室、卫生间、更衣室等。7.1.2(略)7.1.3为保证生产工艺装置正常、稳定运行,规定了泵站用电负荷等级应与生产工艺装置要求的用电负荷等级相一致。对于生产工艺要求不得中断冷却给水的单元装置(如:冶金、石化、化工等行业的某些装置),其循环水给水泵组应按一级负荷供电或设其他备用动力源,是为了满足单元装置安全停车的要求,或避免因冷却给水中断可能引发的爆炸、设备及管路损坏等事故。7.1.4(略)泵站7.2.1为了保证生产工艺装置稳定、安全运行,循环水泵组的供水能力应按系统最大小时供水量设计;,水泵的选择和配置应在保证系统正常供水量的同时,还应满足系统最大供水量变化的需要,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对于备用泵的设置,根据多年实际运行经验,备用率一般为设计水量的25~50%,设计中可根据系统规模及行业习惯设置。7.2.2本条文明确了循环水泵组的供水压力的确定原则,对于利用余压直接上塔的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还应考虑满足循环回水直接上塔的要求。7.2.3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循环水系统,供水安全和自动控制要求高,多采用自灌充水,以便及时启动水泵和简化自动控制程序。为保证生产工艺装置冷却水的及时供给,当采用非自灌充水时,水泵启动时间应尽量缩短,最长应在5分钟min内启动供水。关于水泵的安装高度的规定:水泵的安装高度必须满足不同工况下必需汽蚀余量的要求。同时应考虑建厂地区的大气压力、最高水温和运行中水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水泵的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或必需汽蚀余量进行修正,以保证水泵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7.2.4本条是关于水泵机组布置的原则规定,机组布置直接影响到泵站的结构尺寸,对水泵的安装、检修、运行、维护有很大影响。7.2.5(略)7.2.6露天设置泵站的水泵基础一般高于室外地坪标高,当水泵基础标高低于地坪布置时要应考虑防止雨水倒灌、淹没泵组的措施。吸水池及过水廊道7.3.1吸水池单建或与塔下水池合建均有生产运行的实例,因此,可根据建设场地的实际情况和布置需要确定。7.3.2本条是关于吸水池设计的原则规定。吸水池内水流状态对水泵的吸水性能影响很大。如果流速分布不均匀,可能出现死水区、回流区及漩涡,造成部分水泵进水量不足,严重时漩涡会将空气带入水泵,导致水泵汽蚀和机组振动等。设有顶板的吸水池宜设活动盖板,保证最大管道或管件的安装和检修需要。7.3.3过水廊道的设置数量、布置和水流状态直接影响吸水池的水力条件,因此,要求过水廊道内应具有良好的流态和均匀的出口流场,使吸水池的进水均衡。7.3.4循环水系统运行中,会随风夹带各种杂物,脱落的淋水填料碎片以及生物粘泥等会在水中形成漂浮污染物,因此,在过水廊道适当位置处应设置截污格网,避免这些杂物进入系统,堵塞换热设备,影响换热效果。设置截污格网的同时设置检修门槽,是为了安装备用拦截设施,防止杂物进入系统。配套起吊设施是为了方便清污、检修,降低劳动强度。附属建、构筑物7.4.1(略)循环冷却水系统的附属建、构筑物包括控制室、变配电间、加药间、分析化验室、卫生间、更衣室等。7.4.2氯气是有毒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强氧化性和腐蚀性,因此,加氯间及液氯储存间设计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设计规范及规定。加氯间必须与其他工作间隔开,主要是防止一旦发生氯气泄漏事故时避免事态扩大,保证人员安全,便于事故处理和减少损失。设置通向室外的外开门,主要是便于是为了发生事故时人员可以推门而出,方便撤离。设置观察窗主要是考虑加氯间为危险工作岗位,可通过观察窗观察加氯间内是否发生泄漏等异常现象,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设法排除故障,保证安全操作。7.4.3本条规定主要为了便于操作,减轻劳动强度。7.4.4(略)7.4.5本条文提出防腐处理要求,是考虑到循环水系统使用的药剂均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管线布置一般规定8.1.1循环水系统供、回水管道在设计时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和方便施工、维护管理,尽可能节约投资。本条中未提及土壤的冰冻深度影响,主要是考虑循环水系统供水管道在冬季的运行温度一般不低于15℃。,因此,对于冬季不间断运行的循环水系统(如石化、化工等行业)管道埋深可以不受土壤冰冻深度的限制,尽可能节省管线埋设投资;。8.1.2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装置的规模愈趋向大型化,配套的循环水系统规模也愈来愈大,很多工厂总图布置时,一套循环水系统同时为几套生产工艺装置提供循环水,目前单套循环水装置规模超过4×104m3/h的在石化、化工等行业已较普遍,采用单条循环供、回水管道输水时的管径将超过DN2000mm,有的已达到DN2200~2400mm,如此大口径的循环水管道在管线综合的竖向布置时,比较困难,特别对于地下管线密集的项目难度更大,因此建议单套循环水装置的规模不宜太大,单条供回、水管道输水时的管径不宜大于20008.1.3工厂内的道路从消防安全考虑一般不允许阻塞,循环水管道在道路下纵向敷设时,如遇到漏水检修,可能会大面积破坏路面阻塞交通;另外道路上重载车辆的行驶易造成管道的破坏。因此提出不宜在道路下面纵向敷设。8.1.4循环水管道直径一般均较大,如果发生管道损坏,泄漏水量大,会引起基础塌陷,建筑物的柱基础是厂房安全的保证,故提出不应穿越建筑物的柱基础;从保证设备的安全考虑,提出循环水管道不宜穿越设备基础,如不得已从设备基础下穿过,应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8.1.5本条是关于药剂投加管线和蒸汽、压缩空气、润滑油等管线敷设的原则规定,这些管道在地下一旦泄漏,会形成污染,而且不易发现,故不宜埋地敷设。8.1.6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步开车的生产装置,其循环水供、回水系统的清洗、预膜和运行过程也存在不同步的情况,因此管道设计应有不同工况的切换设施。8.1.7(略)8.1.8关于埋地管道的基础处理原则规定。对大口径(DN1200以上)的循环水管道应特别注意管道基底和胸腔回填处理的密实度不应小于90%。管线布置8.2.1根据多年来工业企业循环水系统的管网布置经验:很多企业采用枝状管网布置,能够保证安全供水;。在大型工业企业中,集中设置的一套循环水系统向多套工艺生产装置供水时,也可采用环状管网布置,但需在环网干线上设置必要的切断阀门,以利于相互调节、安全供水。因此,循环水管网是采用环状还是枝状供水可根据设计和运行经验酌定。8.2.2工业企业的厂区一般地下管线较多,为合理利用土地,对平行敷设的管道间距给出一般规定,使之既满足管道的施工、检修要求,又尽量减少占地。8.2.3工业企业地下管线交叉较多,管径较大,循环水管道一般为钢管,竖向设计时的净间距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规定适当放宽,管间回填粗砂是为保证其密实度要求。8.2.4装置(单元)的埋地循环水管道直径一般较大,不宜靠近建构筑物的外墙平行敷设,如要靠近外墙平行敷设时,管道与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3.0m,这样要求一般可以避开外墙的基础;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需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要求设计。8.2.5循环供、回水管道的低点设置放水阀、高点设置通通气阀是考虑清洗置换和检修泄空的需要。8.2.6换热设备设置旁路管(接口)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虑循环水系统水清洗时和化学清洗初始阶段先将换热设备隔离,使清洗水旁流,避免系统管道内的杂物堵塞换热设备。8.2.7循环水系统清洗时的清洗水通过旁路管直接回到塔下水池,可避免清洗污物堵塞冷却塔配水系统和填料;系统预膜时水流通过旁路直回塔下水池,可减少预膜水容量,节省药剂耗量;冬季运行时,为保证一定的供水温度和防止冷却设施结冰,循环回水可部分或全部直接回流到塔下水池。清洗、预膜转换至正常运行阶段均要求尽快进行水的置换,因此,补充水管管径、水池及管网排空管管径,应满足清洗、预膜置换时间的要求。相对来说,置换要求的补水量远比运行时补充水量大,因此,应按置换要求的补水量考虑补充水管管径,必要时也可设单独运行时的补充水旁路管。8.2.8为了保护闭式系统换热设备免遭杂物堵塞,管道过滤器能有效截留水中的悬浮杂质和其它杂物,实践证明是必要的;设置放水、放气阀是考虑清洗置换和检修泄空的需要。根据电力行业的运行经验,电厂的间冷闭式循环水系统为完全封闭系统,系统检修一般是结合机组大修时进行,换热设备的入口管道不设管道过滤器和补充水充满系统的时间长短,均不会对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带来影响,故电厂间冷闭式循环水系统中管道过滤器的设置要求和补水管道的充水时间可以适当放宽。

监测与控制一般规定9.1.1循环水系统的检测包括就地和在线检测仪表,本章所提到的监测与控制均指在线仪表检测和集中控制,就地检测仪表应根据运行操作需要设置。9.1.2提出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应从系统工艺、设备运行及水质处理等方面考虑的原则规定。1.冷却水的运行参数包括流量、压力、温度及液位;2.泵组的运行参数包括:……,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运行参数包括:……。3.水质处理参数包括:电导、pH值、余氯等。9.1.3目前,很多企业循环水系统的运行和操作均采用了计算机控制和管理。设置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循环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便于考核系统的各项经济指标,利于操作管理和事故分析。对于未采用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的企业,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水平也可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9.1.4在当地的气象资料与建厂地域的小气候有较大差异时,可设置气象亭,以便获取实际观测的气象资料,为调整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参数,特别是为企业的扩建、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监测、控制9.2.1本条对循环冷却水的具体运行参数的监测与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设置流量、压力、温度、液位、电导、PH及余氯等监测控制仪表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系统运行状况,便于适时调整循环水系统的工况,满足工艺换热设备对冷却水的要求。,利于操作管理和对系统各项经济指标的考核。循环回水总管一般不设置流量仪表,对循环供、回水水量可能出现不平衡的工程项目,应在回水总管上设置流量检测仪表,以便掌握系统水量流失状况,及时调整系统排污量等运行工况。9.2.2设置的目的为了实时监控大型冷却塔风机减速机和循环给水泵高压电机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及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9.2.3采用在线检测技术,实时监控循环冷却水的水质、水量和药剂的变化,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效率,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本条文中给出了目前工程中常用、行之有效的3种(补充水流量、药剂示踪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的在线监测参数进行联锁控制)水质处理加药自动控制方案,是指:①其一,补充水流量在线监测参数进行联锁控制(补充水流量+电导率+PH智能型控制器自动控制系统/配套药剂):该系统是采集循环水补充水流量的信号值送入加药控制器(控制器中设有补充水流量检测单元),据此控制加药泵及加药量;自循环给水管取水检测PH、电导率(控制器中设有电导率检测单元),根据电导率值发出指令,控制循环水排污电动阀开/闭,以控制电导率,同时根据PH值控制加酸泵运行及加酸量,以达到控制循环水PH的目的。最终实现控制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的目的。②其二,药剂示踪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在线监测参数进行联锁控制(药剂示踪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电导率+pHPH在线自动控制系统/配套示踪药剂或配套药剂)是通过采集循环水给水(或回水)的水样的药剂示综浓度或阻垢缓蚀剂浓度)信号值送入加药控制器(控制器中设有示综或阻垢缓蚀剂浓度检测单元),经药剂示踪或阻垢缓蚀剂浓度单元所设的采集系统和水样分析系统,连续进行药剂浓度实时分析,送入加药控制器,据此控制加药泵及加药量;。同时,自通过检测循环给水管取水检测PH的pH值、电导率(经控制器中的电导率检测单元),根据电导率值发出指令,控制循环水排污电动阀开/闭,以控制循环水的电导率,同时根据pHPH值控制加酸泵运行及加酸量,以达到控制循环水PH的目的。最终实现控制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的目的。9.2.4在给水总管或在生产装置的给水干管上设置具有模拟功能的小型监测换热器,可在热流密度、壁温、材质、流速、流态、水温等方面模拟实际换热设备的工艺条件,用来检测污垢热阻值(或粘附速率)和腐蚀速率,检验循环冷却水处理效果。监测换热器一般同时设有腐蚀挂片器,可同时监测循环给水及回水的腐蚀状况。监测试片主要用于监测腐蚀情况,比较多的是安装在回水管道上,其优点是回水温度高,能够反映换热器末端的腐蚀状况,且迅速、简便,同时可设置多种材质试片。测定生物粘泥量可以反映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危害程度。分析化验9.3.1水质常规检测是为了能及时发现循环冷却水水质的异常变化,以便采取应对措施。不同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对水质控制指标也不尽相同,表列分析项目可适当增减。控制水质指标的最终目的是控制循环水系统中换热设备的腐蚀、结垢,确保生产高效稳定运行。9.3.2通过对循环冷却水定期分析项目的检测,可以直观地判定水质处理效果,并根据检测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改进处理方法。药剂质量的分析是掌握每批次药剂的质量品质。9.3.3通过水质全分析可从多方面分析判断补充水和循环冷却水水质存在的问题及系统运行过程中水质的变化,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当循环水系统中有铜换热设备时,应分析水中的Cu2+和NH3-N,NH3-N在水中水解成NH4+,可与铜离子形成络离子而导致铜换热设备的腐蚀。通常合成氨厂或采用生活污水回用水的循环水系统的NH3-N会超标。对采用生活污水回用水的循环水系统,还应定期检测CODCr和NH3-N,循环水的运行经验表明,当水中CODCr大于100mg/L时,腐蚀速率会加大,而NH3-N也是微生物的营养源,微生物的孳生也会导致腐蚀加剧。9.3.4化验室规模和设施因工厂的生产性质、规模以及对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监测项目的不同而有差异。常规监测项目是分析循环冷却水处理是否正常运行和处理效果好坏的必要手段,因此每班或每天都需进行检测,这些项目的分析化验设施宜设在循环冷却水装置区或公用工程装置区内,便于操作和管理。定期分析项目的检测数据,一般较长时间才会有所变化,因此检测周期较长,有的一周,有的一月或更长时间。为了节约化验室及化验设备的投资,这些项目的分析化验宜利用全厂中央化验室。因此,化验室的设置应按化验分析内容和规模、管理体制等因素统一考虑后确定。9.3.5设置取样管的目的是为方便水质检测取样,在北方地区要注意冬季防冻保护。旁流处理设施出水管设取样管的目的,在于检查该设施的处理效率换热设备进、出水管设取样管的目的,在于检查该设备是否有物料泄漏。

节水、节能与环境保护一般规定10.1.1(略)10.1.2我国各地的水系污染严重,大部分水系不同程度存在富营养化和污染加重的趋势,循环水系统的排污水中会含有开车或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清洗、预膜、消泡、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药剂,排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