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2022年1月(2020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心理学(知识点)-2022年1月(2020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心理学(知识点)-2022年1月(2020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心理学(知识点)-2022年1月(2020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心理学(知识点)-2022年1月(2020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重要概念:

个体心理,认知,社会心理,观察法,实验法

重要提示: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

一种精神现象。动物有心理现象,人也有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

最复杂的、最奇妙的一种现象。人眼可以观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人

耳可以聆听优美的歌曲,人脑可以回忆童年的往事,还可记住大量的

知识,人脑还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奥秘;人还有七

情六欲,还能在周围环境中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迹等。这些现象都是心

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当然心理学也研究动物的心理。心理学对象的

具体内容是:

(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

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认知是指人们获

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得到最

基本的过程。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

(2)社会心理。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

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阶级关系、民族

关系、国家关系等。由于这些关系的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

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团体和个体一样,有团体的

需要、利益、价值、规范、舆论、意志和目的等心理特征。一个团体

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于其他团体。

2.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揭示心理过程活动的规律、心理的结

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

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

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

的性质。

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

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

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

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4、心理学的主要功能

(1)描述和测量(2)解释和说明(3)预测和控制

5、观察法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

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

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法分为

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6.冯特于1879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

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机能主义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于20世纪初

创立的。“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

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

号。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华生强调环

境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他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

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

要的任何人。斯金纳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

的,并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重要概念:

意识,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催眠。

重点提示:

1、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意识”的概念:(1)意识是一种觉

知。(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

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3、意识的作用:(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

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

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

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

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

容。当然,意识也有局限,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

人们并不能够意识到。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

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5、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所注意的

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如“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

(2)生理变化。集中注意时一,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可

能暂时停止。而紧张注意时一,心跳则会加快,拳头握紧。

(3)无关动作停止。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

----对应的。

6、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

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

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

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

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

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

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

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要使注意长久地集

中在一个对象上,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个人在长时间地注意一个对象

的过程中,总包含着一系列注意的起伏波动,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

称之为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

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

象和活动。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的转移和分心相区别的是,注意

的转移是主动地更换注意的对象,而分心却是由于注意受到干扰或影

响,被动地离开了需要注意的事物。

8、一个睡眠周期,包括睡眠的四个阶段加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每个周期约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睡眠周期。

9、催眠就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

类似睡眠又非唾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进入催眠状态。

有10限20%的人很容易被催眠;大约10%的人根本不可能被催眠。能

否进入催眠取决于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即受暗示性)的高低。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重要概念:

感觉与知觉,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韦伯定律,知觉恒常性,知

觉定式,似动,三色论,对立过程理论。

重点提示:

1.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

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

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比如,闻到苹果香味,看到

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感觉。

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人的感

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被称作绝对感受性。所谓差别阈限,

是指刖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一一韦伯定律,该

定律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

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左血公式

中的△玳表差别阈限,J代表标准刺激强度,碘小于1的常数。他被

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

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德国的费希纳是心理物理学的创建者。

3.人眼的可见光范围是380s760皿。感光细胞分为两种:一种

外形类似长杆,称为视杆细胞;另一种外形像圆锥,称为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的数量要比视锥细胞多得多,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不

能辨别颜色,但对光线更敏感,因此主要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中发挥

作用。视网膜中心部位有一处凹陷,被称为中央凹。视锥细胞主要分

布于中央凹周围,这里是视觉系统中最敏感的区域。

4.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

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一,在心理上就会产

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

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由视杆细胞产生的。

5.对立过程理论认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

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一绿,蓝一黄和黑一白。所谓

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

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

6.物理属性和感觉体验的对应关系为波长一色调;频率一音高;

振幅一音响。

7.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

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知觉过程包含了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觉察、辨认和识别。比如,

看见一朵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知觉。

8.知觉的特征主要包括恒常性,组织性,知觉定式和知觉适应。

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一,我们的

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这也就是无论是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还是在夜间黑暗的环境

中,我们总会将煤看成是黑色的,将雪看成是白色的原因。

9.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空间上比较

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

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4)闭合原则:指人

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5)同域性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10.知觉定式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知觉

定式经常是通过暗示形成的,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动机都

会对暗示造成影响。

11.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

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心理学家尤其关注深度知觉。

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包括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1)肌肉线索主

要是指来自于眼部肌肉的深度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2)单眼线

素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

阴影、遮挡、纹理梯度等。

12.影响时间的知觉因素包括:(1)感觉通道的特性,在判断时

间的精确性上,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2)一定时间内

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得越多,性质越复杂

或越生动,人们就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短。(3)人们的兴趣和动

机。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对厌恶的东西,

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13.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

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似动的

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

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这就是所谓动景运动。动景运动的最佳实例就是电影。

(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

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就是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

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是月

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

(3)自主运动:如果让你站在只有一个静止光点的黑暗房间

里,盯着那个光点看几分钟后,你就会感觉那个光点在移动,这是

一种自主运动现象。

14.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与幻

觉不同,前者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歪曲的知觉,后者则是

在没有相应的外部刺激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无中生有的知觉体验。例

如,人们如果听见并不存在的声音就是幻觉,而将放炮的声音听作

雷声就是一种错觉了。

15.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1)客观上,

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额。

有的是对象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化,如垂直水平错觉,有的是对象所处

背景发生了变化,如月亮错觉。(2)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

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人们在知觉

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

界的这一特点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潘佐错觉就

是这样产生的。

第四章记忆

重要概念:

记忆,感觉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内隐记忆,图像记

忆,组块,系列位置效应,再认,倒摄干扰,:前摄干扰,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精细加工。

重点提示: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

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

的过程。

2.(1)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

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

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

程。

颊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

少于1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留下

来。

(2)根据记忆的形式区分,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

或知识的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

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可以通过语言进行陈述。

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

和运动技能的记忆。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

记忆。程序性记忆很难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或表达,一般只能通过动作

表达。

(3)根据记忆的内容区分,情境记忆是指对那些发生于特定时间

和特定地点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比如回想起昨晚看过的电影,回

忆儿时经历过的事情等。也被称为自传体记忆,情境记忆更容易被遗

忘。语义记忆则是个体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如对单

词的意义、交通规则、物理定律等内容的记忆。读书看报时应用到的

主要是语义记忆。

(4)根据是否有意识参与,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

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外显记忆则是指在

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3.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

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

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编码

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

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

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颊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

义和特点如下:

(1)感觉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

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感觉记

忆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不加以注意则转瞬即逝。视觉的感觉记忆被称

作图像记忆,保存时间大概在500毫秒以内。听觉的感觉记忆被称

作声像记忆,能保持3s4秒。声像记忆的容量小于图像记忆。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

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单位是组块,保持在短时

记忆的刺激信息数量约为7±2个组块。复述是使短时记忆信息保存

下来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

扰而发生遗忘。

(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

留下来。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从

容量上讲,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从保存时间上讲,其保存

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几年甚至终生,当然,加工水平会影响长

时记忆信息的存储。

5.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能保持一个生

动的视觉图像,是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图像记忆的特点

是由斯伯林通过部分报告法发现的。

6.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

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人们的知识经验会对组块产生影响。

7.加工水平理论是由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关于长时记忆信

息编码的理论。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

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

的和意义的分析。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

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

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

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

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呈现一个词,

同时就该词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做出“是”或“否”的回答。问

题分为三类,分别涉及字词的字形、语音和语义3种由高到低的不同

水平的加工。

研究者利用一些不同的词进行实验,在这些任务完成后,进行事

先未告知的再认记忆测验。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

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

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

8.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有两种:回忆和再认。

回忆是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进行直接提取的

过程。

记忆研究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一,人们对序列之初

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对序列最后一些条目的回忆效果较好

被称为近因效应,这是因为这些信息还保存在短时记忆里。对序列

最初的一些条目回忆效果较好被称为首因效应,这是因为这些条目经

历了更多次数的复述,从而有机会转入长时记忆里。序列中间的条

目既没有进入短时记忆,也没有机会转入长时记忆,因而容易被遗

忘。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

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9.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尔文

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该原则认为:(1)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

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

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

的信息。(2)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一,提取的效果最好。

(3)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

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

境和情绪等。

1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艾宾浩斯在遗忘研究中创造的两个重要的工具是无意义音节和节省

法。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

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表明,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11.遗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1)编码和提取失败;(2)消退说;

(3)干扰说;(4)压抑说。

有的时候是新学的信息干扰了已有的信息的记忆,称为倒摄干扰。

有的时候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的学习材料的干扰,

称为前摄干扰。

一般来讲,识记某些材料后马上进入睡眠状态,会有助于提高记

忆效果,主要是因为记忆的信息没有受到倒摄干扰。对于准备考试

的学生,学习完以后应尽可能不再从事其他活动,直接睡觉将有助于

保持最好的记忆。

1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时可遵循策略:(1)及时复习;

⑵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3)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13.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

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4.自我参照性加工是指以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

实验研究表明信息加工水平记忆效果最好的是自我参照性加工,自

我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比其他三种加工水平(字形、语音、语义)

都要好。

第五章思维

重点概念:

思维,表象,想象,算法,启发式策略,手段一目的分析,定式,

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

重要提示:

1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

映。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的目的性和问题性。

2.思维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形成了许多种类。

根据思维依赖的内容和抽象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撑

的思维过程。例如,幼儿在学习加减法运算初期,常常借助于数手指,

这种实际活动一旦停止,他们的思维也随即停止。形象思维是以直

观形象和表象为基础的思维活动。例如,房屋装修之前,人们往往会

先在头脑中想象房间的布局,家具的摆设和装饰物的安排,并且根据

想象的效果做出调整。这种思维就是形象思维。

根据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熟悉的逻辑规则去寻

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

通过重新组织当前具有的和记忆系统中已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

特的新思想。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二

根据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

解决问题。创造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

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

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4.表象是指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一,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

象的认知过程。或者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出现客

观事物形象的过程叫做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的功能有:(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2)

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

识。

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与知觉比较,表象不如知觉完整,稳

定,鲜明。(2)概括性。(3)可操作性。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

它们的心理操作,心理旅转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

性”。

5.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功能:(1)预测和计划的功能;(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代替的功能;(4)生理调节的功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听别人讲故

事时,想象故事中的情景;听音乐时,想象跟音乐相关的意境,这

些都属于无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有意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

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手段一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

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基本步骤包括:(1)

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2)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3)寻找达

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4)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

直至问题解决。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有情境因素也有个人因素,有问

题性质也有个体能力,以下是心理学研究中关注较多的三类影响问

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2)定式;(3)功能固着。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

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

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式。

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

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

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有四个重要特征,

分别是: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致性。吉尔福特在测量创造性

思维的新颖性时经常用到“一物多用”的方法,比如要求被试在8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想出红砖或者曲别针的用途,然后将被试的答案与

同组内其他被试的答案相比较。如果某种用途只有被试一人捏出,

那么他在新颖性这个维度上的得分就较高。

11.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包含四个阶段: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定义和确定问题的重要维度,

并尽可能多地搜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问题解决者在这一阶段还会

尝试解决问题,虽然往往都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尝试的过程为灵感的

出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酝酿阶段:酝酿阶段是指在大多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

会出现一段无奈的时期,即所有能想到的方案都无法解决问题。处

于酝酿阶段的问题解决者看似离问题解决的目标更远了,但实际上创

造性的突破经常发生在问题被搁置不理的情况下,因为这一阶段有

助于打破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恰当的思维定式。

(3)顿悟阶段:顿悟阶段是思想火花的闪现阶段,所谓顿情,

是指问题解决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灵感,就像在头脑中

有个灯泡突然亮起来一样。

(4)验证阶段:问题解决者要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并评价顿悟阶

段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如果检验结果证明方案不正确,

就得推翻这个方案,重新提出另一个方案。有时候检验阶段可能相当

短,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解决者花费毕生的精力去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要复杂得

多。事实上,也有许多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非来自于顿悟,而

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

第六章语言

重要概念:

词频,语境,图式,语言产生,电报式语言。

重点提不:

1.语言的基本特征:(1)语言的结构性;(2)语言的产生性;

(3)语言的意义性;(4)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功能:(1)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2)交

流和表达的功能;(3)思维功能。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

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

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

来自于思维;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儿童学习语言

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

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

来表示。

3.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单词、

短语和句子。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针对句子结构问

题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基础部分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再

经过转换部分的转换规则的作用,产生句子的表层结构。

4.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主要包括词频、词长、语义、语境。

所谓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

的,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语境。

5.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

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作是有组织的知

识单元。

6.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

想说出来或与出来的过程,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7.语言的产生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构建阶段;(2)转换阶段;(3)执行阶段。

8.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捐个月左右

的婴儿会进入电报式语言阶段,这种语言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

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没有介词、冠词等功能词。语言的发展一

般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一般认为,1岁半至5

岁之间是儿童语言获得的关键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的大脑结构更易

于接受和获得语言。

9.语言获得的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

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

(1)后天学习论: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

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

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

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

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

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强化,儿童

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

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

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

模仿父母,父母适时地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

成人使用的语言。

(2)先天因素说: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获得的先

天因素论,他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

定的。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

言获得装置”。该装置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其对语言的获得不

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

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

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

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支持了语言获得的先

天因素说。

两种理论都有相应的支持证据,但也各自存在解释不了的语言获

得现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的获得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

的结果。

第七章情绪

重要概念:

情绪,基本情绪,复合情绪,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心境,激情,

应激,情绪调节。

重点提示:

1.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情绪是一个多成分的复合心理现象。它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

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

自我感受。每种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同感受。

即人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被称为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上,它涉及广泛的

神经结构,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的激活,为情绪的发生和活动提供

能量。

3.情绪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交流功能。

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

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情绪也是人类早期赖

以生存的手段。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与人的基本的适应行为有关,

情绪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生存的状况,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晴雨计。

情绪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

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

情绪的组织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

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4.研究发现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

称为情绪的效价。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

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

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

极情绪(负情绪)。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

5.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

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

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

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另一类是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

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

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6.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

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心

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7.在情绪发生时,又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些与情绪有关的

外部表现,叫表情。情绪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言语形式和非言语形式

两种,非言语形式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等几种途

经传递信息。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

各种情绪状态。

姿态表情可分成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

下,身体姿态会发生变化,同一个姿势在不同文化中会有不同的意

义。手势常常是表达情绪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语音、语调表情也是表达情绪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声调、节奏

变化来表达情绪。

8.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了内容相

同的一种情绪理论,后来人们称之为簿姆斯一兰格理论。他们强调

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

的外周理论。

簪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并由此产

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他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情

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他指出人

们的常识认为,对外部事件的知觉使人先产生某种情绪,随着情绪

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的身体变化。但是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他

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在詹姆斯看来,悲

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

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

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血管运动

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的

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

簿姆斯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

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

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

制作用。

9.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和巴德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情绪的中心

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感觉是由大脑

皮层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发的结果。

10.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

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

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一评估一情绪。

拉扎勒斯是情绪认知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

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

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

次评价和再评价。

1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

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12.情绪调节的策略:(1)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3)注意转换策略(4)认知重评策略(5)

表达抑制策略(6)合理表达策略。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

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

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

调节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

也有益于增进团队的幸福。

第八章动机

重点概念:

动机,需要,耳克斯一道德森定律,驱力,诱因,效果期待(自

我效能感),成就目标。

重点提示:

1.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

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产

生原动力推动个体的行为。

动机的特点:(1)动力性;(2)指向性;(3)隐蔽性;(4)活动

性;(5)维持性。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

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不平衡。

3.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的需要构成的。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

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

体行为的力量。

4.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

机,即各种不同的动机通过同一种行为表现出来;不同的活动也可

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在活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上,情况也非常复杂。一般来说,良好

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

行为效果,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动机与

效果不统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一个孩子想帮父母干点家务活,

但不小心打碎了窗户上的玻璃或撞倒了桌上的花瓶。从动机讲无可非

议,但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却产生了不好的活动效果。

5.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

系上。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

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

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

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

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

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

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一道德森定律。

6.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类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7.20世2已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

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减少驱力,恢复机体的平

衡状态。

诱因是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

的作用。

诱因与转区力是分不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

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具有持久的推动

力。

8.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

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称之为归因。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

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韦纳也把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

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

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如能力、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

气是不稳定的。

9.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自

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涉及经验选择的

人类机能品质,它组成内在的动机。

10.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班杜拉认

为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他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

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

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

我效能感。

11.20世纪80年代,尼科尔斯和德韦克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

入成就动机领域。

成就目标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

成就目标理论把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个体

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

另一种是成绩目标,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为只

有赢了才算成功。研究发现,不同的成就目标对应着不同的动机和行

为模式。

12.内在动机是指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目的

指向活动本身,可以激发行为,使人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

生成功感。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例如,

兴趣能激发一个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力可以使一个儿

童接受挑战。因此,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

内在动机的激发。首先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

自主支持性的课堂。其次,培养学生胜任力。最后,提高课堂中的

学习兴趣。

13.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

在动机。

外在动机的激发,可以通过:(1)组织各类竞赛活动。(2)组织

合作学习。(3)正确运用奖励。(4)慎重使用惩罚。(5)恰当使用

表扬与批评。

14.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第一,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第二,树立学习榜样。第三,要设

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第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

境。第五,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15.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有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

获得伴侣和友谊的需要,都有与他人和睦相处和归属群体的愿望。

我们把在这些需要和愿望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称为社交动机。

社交动机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学习成绩方面,

社交动机水平高的学生优于社交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在学校环境中,

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

之间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沟通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心理

背景。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交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课

堂背景中要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也有三个构成要素:“真诚”“接

受〃“理解”。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它对儿童的心

理健康、社会化、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也有助于儿童从他

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对于同伴交往的渴求和需要,以及同伴沟

通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努力创设条件来增加他们相互了解和交流的

机会,培养健康友好的沟通气氛,使这种需要得到合理的满足,或充

分利用它来作为增强学习的动力。

第九章能力

重要概念:

能力,智力,模仿能力。

重点提示: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

的心理特征。才能就是完成某种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最完备

结合,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2.(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

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如观

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

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划分为模

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

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比如,孩子模仿

父母的言行,学生模仿老师的举止,青少年模仿影视明星的装扮等。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

交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和应用

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是指个体指挥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

力。如生产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都被认为是

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适应能力、洞察能力、应变能

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

力。

3.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

①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

②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

③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

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

的过程。

④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

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

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⑤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⑵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

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4.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一般

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

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

维度去考虑。

6.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

理论,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8种智力。个体8

种智力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使

每一个人的智力又各具特点。

7.情绪智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沙洛维和梅耶。1990年,沙

洛维和梅耶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

概括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

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

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

能力。

8.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总体来说,在青年期以

前,人的能力始终处于比较迅速的发展状态中,在青年、成年期达

到巅峰状态。从人的智力发展曲线,可以看出,个体的智力12岁之

前是直线式发展,12~18岁的发展也很迅速,24岁以后发展趋于平

稳,36岁以后智力水平开始缓慢地衰退。

9.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个方面。

10.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些因素既

包括先天的遗传素质,又包括后天的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

和人格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个体

如果缺乏某一方面的素质,就难以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如天生的

盲人难以发展绘画能力;先天失聪的人也无法培养高水平的音乐能力;

而唐氏综合征患者则很难智力超群;等等。

(2)环境和教育是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重要因素。

胎儿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

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智力发

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忽视了环境的作用,将会造成儿童青少年

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许多学者都强调早期教育在个体能力发展中的

重要性。人类的生命早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提

供良好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青一代施加影响的。

首先,学校普遍地教育青少年具备起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掌握知

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能力。其次,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

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

助于缩小能力的个体差异。最后,学校有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和多种设

备器材,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从而在新的水平上造就更

加多姿多彩的个体差异,实现相对于学生个体能力而言的公平教育。

(3)实践活动的影响。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各种社会实

践,会使相应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比如,卖油翁熟能生巧的倒油能

力,宇航员高超的平衡能力,职业经理人出色的管理能力等。

(4)人格特征的影响。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

等人格特征是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能力发展与差异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虽然无法精确估算各种影响因素在决定能力高低与发展

历程中各自所占比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即遗传、环境、教育

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缺一不可。

第十章人格

重要概念:

人格,气质,性格,认知风格。

重点提示:

1.可以将人格界定为: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

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入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品质。

2.人格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

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等特性。

3.狭义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

自我调控等构成。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

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特点和差异的组合。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差异是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

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由自我认知、自

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或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所构成,因此也叫自

我意识,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持人格的完整、统

一与和谐。

4.四种传统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

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两个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

衡性和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过程的特征高级气质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

强平灵神经类型征

不兴奋胆汁直率、果断、热情、内

平衡型质心外

平灵活泼多血活泼好动、敏捷乐观、

衡活型质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

平不安静黏液安静、稳重、善于忍耐、

衡灵活型质脚踏实地、反应缓慢、情绪

富于联想、善于觉察他

抑制抑郁

型质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体

71人F在1A入“子TrrT

只有少数人是以上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

型之间的中间类型。气质虽然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但并没有好与坏

的区别。

5.一般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

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性格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性格最直接的表现。正直、诚恳、认真、乐于助人等属于性格

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个人特点。独立、果断、勇敢、坚韧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

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乐观开朗等属于性格的

情绪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

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以上性格结构的四方面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构成一个统一体存在于每个人身上。要了解一个人,就应对性格

的各个方面作全面分析。

6.气质与性格的区别:首先,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

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主要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

个体生命开始时是无性格可言的,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

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其次,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而性格的

可塑性较大。

最后,气质仅影响个体行为的动力特征,如速度、强度、灵活性

等,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有好坏善

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性格与气质的联系是密切而又复杂的。相同

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特征相似的人可能气

质类型不同。具体地说,二者的联系有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气质使

性格具有某种独特的色彩或表现形式。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

发展的速度。最后,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

社会实践的要求。

7.人格测评:(1)自陈式量表测验,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

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大五”入格测验量表等。(2)投射测验是利

用某些材料(一般是意义模糊的刺激),要求被试对刺激材料进行解

释,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和情感泄露出

来,从而确定其人格特征。最常用的投射测验有主题统觉测验和罗夏

墨迹测验。(3)情境测验是指主试在某种情境下观察被试的行为反

应,进而了解其人格特征。(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和Q

分类法。

8.奥尔波特是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由多个彼此相关联、能

互动的特质所形成的整体。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

特质两类。又将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个层

次。

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

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16种特质代

表着人格的基本构成,每个入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