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10篇_第1页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10篇_第2页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10篇_第3页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10篇_第4页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平均数教案优秀10篇

三年级平均数教案篇一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

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

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

观看森林卡拉0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

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

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

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

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

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三、歌唱比赛,理解平均数的必要性。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2、森林里好多鸟类都参加了比赛,最后的决赛是在黄鹏和百灵鸟之间进行的,让我们来

看看决赛成绩。这是四位评委为黄鹏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6、85、90、93,当最后一位选

手百灵鸟登台演出的时候,评委之一的猫先生因家中有急事由评委席退出,于是只剩下3

位评委为百灵鸟打分,他的得分是93、89、94o比赛结束了,组委会正在做最后的颁奖准

备,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鹏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

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

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四、生活中灵活应用平均数

看完卡拉0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

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五、平均数的应用

看完卡拉0K比赛,虎虎三兄弟回到家里看电视,突然他们被一则招聘启示吸引住了,(读

招聘启示)森领国王足球队可是森林里最好的足球队,作为狂热的足球爱好者,大虎、二虎

和小虎当然都想加入森林国王足球队啦,这是三兄弟最近5个赛季的进球数,你认为他们当

中谁更有可能被森林国王足球队选中?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二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

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

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

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

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

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

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

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

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

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

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

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

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

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

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

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

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

(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

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

(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

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

会有所困难;

(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

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

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

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

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

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

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

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

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三

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

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

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

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

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

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

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

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

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

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

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

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

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

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

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

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

关注学生:

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

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

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

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

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

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

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0.

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

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

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

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

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

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

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⑴上例中15,7,10分别是0.

15、0.

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

15、0.

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

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

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

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

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确定,

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

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

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

问题4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

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

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

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

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问题5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

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

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

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

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

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

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

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

会:

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

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

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

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

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

平均成绩:=.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

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元.

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二)解答题: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1)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2)(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

35、

34、

33、

32、28这5个数的平均数。(5分)

(3)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34的权是,28的权是.(5分)

(4)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

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

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

评成绩是多少?

(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平均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

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

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

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

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

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

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

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

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

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

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

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

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

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

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

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

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

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

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

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篇五

学习内容:

教材43页例2,练习H第4、5题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求平均数

2、会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3、知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学习重点:

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学习难点:

比较平均数,得出新的信息

学习准备:

统计图、记录卡、小黑板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课件出示例2图片

(1)从图片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哪个队要高一些?

(3)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高一些?

点拨:观察事物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科学地算一算

2、出示欢乐队和开心队身高记录表

说一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内算一算两个队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

(148+142+139+141+140)5

=5

=(厘米)

r144+146+142+145+143)5

=5

=(厘米)

3、比一比

通过计算的结果看出()了要高一些

点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出示练习H^一第4题

(1)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哪种饼干第一季度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

(3)计算平均数,比一比

5、猜测

(1)哪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

(2)分析原因。

6、从统计图中你还得到什么信息?

三、展现提升

1、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2、交流算法。

3、提问、补充。

四、达标测评

练习H^一第5题

五、总结归纳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求平均数,我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信息

课堂小结篇六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

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

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

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o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4-3

=184-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

月用水量是(16+24+35+21)4-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

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教案篇八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

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

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

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

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

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

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

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

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一

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

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

组以资鼓励。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

计图,见下图2。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

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根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

3.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求平均数》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

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

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

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

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

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

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

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

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

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准差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

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

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

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

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

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

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

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

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值.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

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

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m.baihuawen算。在运算中,

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

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

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

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

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

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的意思,DATA是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

—得到—.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即可[]

A.标准差B.方差

C.平均数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B.1C.约1.414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3,1.27B.1.61,6.3

C.6.3,1.61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L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

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平均数》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六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

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

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二)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

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

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

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

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

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