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新高考历史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朱熹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2.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家们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现象,指出,“朱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日间做得,却只是读、讲、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人应具有“实才实德”,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穷理”。据此分析,颜元A.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 B.认为格物致知无法穷理C.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 D.主张做学问应经世致用3.有学者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C.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D.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4.“汉高祖、唐太宗、宋高宗、清圣祖”其称号共同源于A.年号 B.庙号 C.谥号 D.国号5.“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的上述言论A.否认了夏王朝的存在 B.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C.揭示了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国家起源的关系 D.揭示了原始农耕与文明起源的关系6.“(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迁就妥协,使大盗窃国,军阀攘权……革命无统治之威,人民乏制裁之力,再看那旧染污俗,丝毫未能触及。”为此,20世纪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主张A.进行二次革命 B.实行“实业救国”C.改造文化心理 D.实施预备立宪7.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A.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B.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C.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D.密切了城乡经济的联系8.据统计,1936年时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占比分别为49.21%和50.79%,1947—1948年分别为58.43%和41.57%。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官僚资本借战时体制迅速膨胀 B.列强卷土重来使民间资本萎缩C.战争使民族资本主义遭受重创 D.国民政府在战后兴办国有企业9.1984年,位于印度博帕尔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毒气泄漏事件,灾难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博帕尔惨案中的死难者A.只利于发达国家 B.在世界范围内缩小了贫富差距C.是一把“双刃剑” D.从长远看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10.中国古人常用“膏腴”一词形容华美高贵的家族门第。少数民族王朝北魏沿袭魏、晋惯例,特别是在士族化风潮狂飙疾进的洛阳时代(494年至534年),“膏腴”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这一现象A.稳固了当时的统治秩序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C.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整合11.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A.重新考虑革命道路 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工农武装道路 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12.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说:“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谜去……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孙中山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全球已愈来愈联系为一个整体,中国人的世界意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北京设立使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于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两个时代中国与世界融合的程度不同,毛泽东时代中国与世界隔离较久,邓小平时代加速融入世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4.(20分)缅怀伟人,传承精神,指引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孙中山平均地权的思想,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土地制度和学说,比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土地国有制)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共秀全之公仓(圣库制度)”。二是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理论。亨利乔治认为土地私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夏良才《亨利乔治的单税论在中国》材料三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就任当日,就宣布中华民国今后实行“五族共和"。他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国……”在此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重申中华民族“主权在民,各民族一律平等”。——《孙中山全集》第2卷(1)阅读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为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活动。(不得抄材料原文)(2)阅读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三民主义的时代意义。(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关千“五族共和”思想的来源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源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②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源自欧美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认识并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让孔子穿上西装指借孔子宣传西方思想,与维新派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符合,故选C;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混合到儒家思想中,发展成新儒学,“西装”不为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西装,而是指带有西方的色彩,排除A;朱熹没有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排除B;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不是给“孔子换上西装”,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联系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分析解答。2、D【解析】

材料中颜元主张“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穷理’”,这反映了做学问应该服务于社会现实的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正确;“致良知”是王守仁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穷理的方法和途径,并未认为格物致知无法穷理,排除B项;这一观点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3、A【解析】

据材料“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A正确;反全球化运动是反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是反经济全球发展,B说法错误;从长远看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错误;据材料可知,因为最不发达国家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因此也就谈不到威胁着国家的经济主权问题,D错误。【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宗”涉及的是庙号,与年号、谥号和国号无关,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5、C【解析】

根据材料“从(二里头遗址)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和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即国家的出现有关系,答案为C;材料提到“第一个王朝”但是并没有否认和证实夏王朝的存在,AB错误;D在国家出现之前就存在,材料内容不能显示农耕和文明起源的关系,排除。6、C【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并没有在思想上对旧文化造成打击,它失败后,中国很快就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对辛亥革命进行补课。所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从学制度改变成学习西方文化,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来达到改造文化心理的作用。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的近代化7、D【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地主城居的原因是因为追求生活便利,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抛弃了在农村的土地,从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来看,地主在农村掌握了大量土地,因此,A选项“荒废”是错误的;“坊市界限的瓦解”也是对题干的曲解。,“坊市界限”是指城市里居民区和市场界限的消失,而且进入北宋以来,这一现象即已出现,与题干“南宋”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市镇经济的繁荣是明朝的典型现象,在南宋时期,市镇经济还未到繁荣阶段,故C项错误;地主虽然进入城镇居住,促进了古代中国城市化的进城(尽管这一进程十分缓慢),而其土地又在乡间,地主生活的基本物资来源于乡村的供应,因此,“地主城居”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这是符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故D项正确。8、C【解析】

从1936年到1948年,国家资本比重上升,民间资本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响,官僚资本主义膨胀,民间资本萎缩,故选C项;A项没有体现民间资本的萎缩,排除A项;列强卷土重来是一战后,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战后并没有大规模兴办国有企业,排除D项。故选C。9、C【解析】

1984年在印度从事生产的美国化工厂毒气泄露,造成“帕博尔惨案”这一人间惨剧,典型说明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C项正确;惨案发生对双方都是不幸,是重大灾难,不能说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利,A项错误;毒气泄漏制造的人间惨案不能用来说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缩小,也不能说明从长远看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BD两项错误。10、C【解析】

由材料“由约定俗成的习语变成阀阅等级制度中固定的一级”等信息可知,在北魏时期,士族化风潮继续发展,社会分化继续存在并发展,这一现象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随着阶层固化,士族与下层民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不利于当时统治秩序的稳固,排A项;对社会阶层的划分与民族融合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北魏的这一做法并不是一项文化举措,不会推动多元文化的整合,排除D项。11、A【解析】

“割据”一词不断出现,说明中共中央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重新考虑革命道路,故选A;B中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央支持工农武装道路,排除C;D中“农民阶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2、C【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欧美等国家只是解决了政治革命,但未解决社会革命,故中国要既要解决政治革命问题,更要解决社会革命问题,由此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C项符合题意。民族主义属于民族革命,排除A项;民权主义属于政治革命,排除B项;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的思想成果,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认识:中国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原因:中国地处东亚大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对外界了解较少;自然经济为主导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封建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心理。(2)变化:清朝统治者开始抛弃传统的天朝上过意识,转向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外交交往理念;原因: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3)共同意识:都意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搞建设不行;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国际上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激烈斗争,世界局势紧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企图扼杀新中国;国内左倾错误发展。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打破了外交僵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理念从材料一中““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的角度概括答案;第三小问从地理环境、经济模式以及政治心理的角度组织答案。(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信息去概括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晚晴政局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严重,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挫;为了解除不平等条约的威胁,维护国家利益,急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知识”的角度思考作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