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学案部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生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孟子先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方和寓言故事来增加文章的劝服力,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入手,渐渐引向本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不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文,但相比《论语》,它篇幅较长,内容更详细,描绘更细致。[评价]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化家、散文家、政治家,是闻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之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2.文题解读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两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3.背景探寻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阔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而齐国在各诸侯国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争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见,这就是闻名的《齐桓晋文之事》。夯实基础一、通假字1.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2.刑于寡妻(同“型”,做榜样)3.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同“彩”)4.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6.是罔民也(同“网”,张网捕获,比方陷害)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二、一词多义1.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动词,谈论)②生怕道途显晦(名词,道路)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④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⑤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名词,懂得的道理)2.舍①舍南舍北皆春水(名词,房屋)②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动词,释放)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动词,停止)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动词,筑舍定居)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动词,舍弃,放弃)3.诚①诚有百姓者(副词,的确)②是诚何心哉(副词,真的)③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名词,诚意)④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连词,果真,假如)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刑于寡妻(做榜样)是罔民也(张网捕获,比方陷害)树之以桑(种)权,然后知轻重(称重)度,然后知长短(丈量)2.动词的使动用法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危士臣(使……受到危害)朝秦楚(使……朝见)3.形容词的用法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作名词,视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形容词作名词,美味的食物)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温煦的衣服)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寡固不行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有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弱固不行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仔细从事,重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敬重;后两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从而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2.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①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②表示另提一件事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5.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五、文言句式1.推断句①是乃仁术也(“也”表推断)②夫子之谓也(“也”表推断)③是诚不能也(“也”表推断)④是折枝之类也(“也”表推断)⑤是罔民也(“也”表推断)2.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被动)3.省略句①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②将以(之)衅钟③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④及(其)陷于罪⑤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4.倒装句(1)宾语前置臣未之闻也(即“臣未闻之也”)莫之能御也(即“莫能御之也”)然则一羽之不举(即“然则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知吾可也”)牛何之(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往)(2)状语后置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也”)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3)主谓倒置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孟子的基本思想(1)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确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①养民,一要制民之产,即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化等基本问题;二要使民以时,养精蓄锐,即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即主见薄税轻敛。②教民,即向人民施以教化。孟子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3)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志向。孟子所谓“王道”,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4)性善: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政治主见。“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见;“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见,讲求耕战,富国强兵的,便取得成功。司马迁在《史记·荀卿列传》中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齐桓晋文之事eq\f(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eq\b\lc\[\rc\](\a\vs4\al\co1(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eq\f(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解并描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eq\f(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假如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一说行)eq\f(王乎?”,王道的事吧。”)eq\f(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eq\f(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人能抵挡他。”)eq\b\lc\[\rc\](\a\vs4\al\co1(保:安抚,安定。莫之能御:宾语前置,句,即,“莫能御之”。莫,代词,没有人。))eq\f(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eq\f(曰:“可。”,孟子说:“可以。”)eq\f(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eq\b\lc\[\rc\](\a\vs4\al\co1(何:介词“由”的宾语,何,,译作“什么”,“哪里”。))eq\f(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eq\f(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有人牵牛走过堂下,)eq\b\lc\[\rc\](\a\vs4\al\co1(胡龁(hé):齐,宣王的近臣。))eq\f(王见之,曰:‘牛何,您望见了,问:‘牵牛上哪)eq\f(之?’对曰:‘将以衅钟。’,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eq\b\lc\[\rc\](\a\vs4\al\co1(衅钟:取血涂钟,行祭。))eq\f(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着它那恐惊颤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eq\f(死地。’,要往死地里送。’)eq\b\lc\[\rc\](\a\vs4\al\co1(若:连词,假如,假如。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eq\f(对曰:‘然,那人问:‘那就)eq\f(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废除祭钟的仪式吗?’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eq\f(不识有诸?”,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eq\b\lc\[\rc\](\a\vs4\al\co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之乎”的合音词。))eq\f(曰:“有之。”,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eq\f(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可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eq\f(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还以为是您吝啬呢,我原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呀。”)eq\f(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宣王说:“是这样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会的)百姓。)eq\f(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eq\f(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看到它恐惊颤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eq\b\lc\[\rc\](\a\vs4\al\co1(诚:的确,的确。,褊(biǎn)小:狭小。))eq\f(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孟子说:“您不要惊奇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eq\f(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罪过却往死地)eq\f(则牛羊何择焉?”,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分呢?”)eq\b\lc\[\rc\(\a\vs4\al\co1(恶(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隐:痛惜、))eq\b\lc\\rc\](\a\vs4\al\co1(哀怜。何择焉:有什么,区分呢?择,区分。))eq\f(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齐宣王笑道:“这真是个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eq\f(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拿只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天经地义的啊。”)eq\f(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正是行仁政的方式,(因为您只)见到)eq\f(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eq\f(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eq\f(君子远庖厨也。”,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eq\b\lc\[\rc\](\a\vs4\al\co1(仁术:行仁政的方法、途,径。庖(páo)厨:厨房。))eq\f(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齐宣王兴奋了,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什么心思,我)eq\f(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eq\b\lc\[\rc\(\a\vs4\al\co1(度(duó):,推想,揣想。))eq\b\lc\\rc\](\a\vs4\al\co1(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eq\f(夫我乃行之,反,我这样做了,回头)eq\f(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经您这样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eq\f(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eq\b\lc\[\rc\(\a\vs4\al\co1(夫:句首助词。,乃:这样。))eq\b\lc\\rc\](\a\vs4\al\co1(戚戚(qī):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意思是有所领悟。))eq\f(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告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eq\f(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eq\f(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eq\b\lc\[\rc\](\a\vs4\al\co1(乎:吗。许:,赞同,认可。))eq\f(曰:“否。”,齐宣王说:“不,不会。”)eq\f(“今恩足以及禽兽,,(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足以使禽兽沾恩,)eq\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却是为什么呢?)eq\b\lc\[\rc\](\a\vs4\al\co1(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副词,偏偏、却。))eq\f(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这样看来,拿不起来一根羽毛,是因为不愿用力;看不见一车)eq\f(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木柴,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惜,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eq\f(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愿做,不是不能做。”)eq\b\lc\[\rc\(\a\vs4\al\co1(第一个“之”:助词,提宾作用。最终一个“之”: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见保:没有受到安抚。见,表被))eq\b\lc\\rc\](\a\vs4\al\co1(动。王之不王(wàng):其次个“王”,意思是成就王业,取得天下。))eq\f(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宣王说:“不愿做和不能做,从表现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eq\b\lc\[\rc\](\a\vs4\al\co1(形:表现。何以异:“以何异”,,意思是凭借什么来区分。))eq\f(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孟子说:“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eq\f(是诚不能也。,这的确是不能做。)eq\b\lc\[\rc\](\a\vs4\al\co1(太山:即泰山。北海:泛指齐国,北边的渤海。语(yù):告知。))eq\f(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肢体,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愿做,)eq\f(非不能也。,不是不能做。)eq\b\lc\[\rc\](\a\vs4\al\co1(枝:同“肢”,,肢体。))eq\f(故王之不王,非,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是属于)eq\f(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把泰山挟在腋下跳过北海这类事情;大王您不行王道,是属于)eq\f(枝之类也。老吾老,以,为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情。敬重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己及人也)eq\f(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重别人的长辈;爱惜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己及人也爱惜别人的孩子:)eq\f(天下可运于掌。,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简单了。)eq\f(《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eq\f(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eq\b\lc\[\rc\](\a\vs4\al\co1(刑:同“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御:治理。举:拿,拿起。斯:此,这样。诸:之于,兼词。))eq\f(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不推广恩泽,就连自己的妻子)eq\f(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儿女也爱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eq\f(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别的,擅长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eq\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eq\b\lc\[\rc\(\a\vs4\al\co1(而已:语气助词,相当,于“耳”,可译作“罢了”。))eq\b\lc\\rc\](\a\vs4\al\co1(“而已”连用,,加重语气。))eq\f(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eq\f(知长短。,知道长短。)eq\b\lc\[\rc\](\a\vs4\al\co1(权:称量。度,(duó):丈量。))eq\f(物皆然,心,凡是物体,都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eq\f(为甚。王请度之!”,尤其须要衡量。请大王斟酌吧!”)eq\f(“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莫非大王您要大张旗鼓,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生命的)eq\f(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危急,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愉快吗?”)eq\b\lc\[\rc\(\a\vs4\al\co1(抑(yì):莫非,,副词,表示反问。))eq\b\lc\\rc\](\a\vs4\al\co1(危:使……处于险境。构怨:结,怨、结仇。快于心:心里痛快。))eq\f(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愉快呢?我之所以这样做,)eq\f(以求吾所大欲也。”,是想借此得到我最希望得到的东西。”)eq\b\lc\[\rc\](\a\vs4\al\co1(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eq\f(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问道:“大王您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eq\f(王笑而不言。,齐宣王笑而不答。)eq\f(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吗?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eq\f(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不够看呢?)eq\b\lc\[\rc\](\a\vs4\al\co1(抑:还是。连,词,表选择。))eq\f(声音不足听于耳与?,琴瑟歌颂不够听吗?)eq\f(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这些都能充分供应,)eq\f(而王岂为是哉?”,您莫非为的是这些么?)eq\b\lc\[\rc\](\a\vs4\al\co1(便嬖(piánbì):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eq\f(曰:“否,吾不为是也。”,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eq\f(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孟子说:“那么,您所最希望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eq\f(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您是想扩张国土,使秦、楚等大国来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eq\f(国而抚四夷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eq\b\lc\[\rc\](\a\vs4\al\co1(辟:开拓。朝:使……朝见。莅(lì):,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eq\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eq\f(而求鱼也。”,上去抓鱼一样。”)eq\b\lc\[\rc\](\a\vs4\al\co1(以:介词,凭。若:这样。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方方法不对,达不到目的。))eq\f(王曰:“若是其甚与?”,齐宣王问道:“有这么严峻吗?”)eq\f(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孟子说:“生怕比这还严峻。爬到树上去抓鱼,尽管抓不到鱼,)eq\f(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希望得到的东西,)eq\f(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以后必定会招来灾祸。”)eq\b\lc\[\rc\](\a\vs4\al\co1(殆:生怕,,可能。))eq\f(曰:“可得闻与?”,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eq\f(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eq\f(胜?”,得胜呢?”)eq\b\lc\[\rc\](\a\vs4\al\co1(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eq\f(曰:“楚人胜。”,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eq\f(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小国原来就不行以抵抗大国,人数少)eq\f(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的原来就不行以抵抗人数多的,势力弱的原来就不行以抵抗势力强的。)eq\f(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eq\f(集有其一。以一服八,,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折服九分之八的地方,)eq\f(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这跟邹国去和楚国对敌又有什么两样呢?)eq\b\lc\[\rc\(\a\vs4\al\co1(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eq\b\lc\\rc\(\a\vs4\al\co1(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eq\b\lc\\rc\](\a\vs4\al\co1(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集,集聚,这里指总计算面,积。古代计算面积是截长补短加以计算的。))eq\f(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现在大王您假如发布吩咐施行仁政,)eq\f(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情愿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eq\b\lc\[\rc\(\a\vs4\al\co1(盖:通“盍”,,何不。亦:语))eq\b\lc\\rc\](\a\vs4\al\co1(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语气。本:根本,这里指仁,政王道。今:假如。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eq\f(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耕田的人都情愿到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做生意的都想把)eq\f(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货物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旅行的人们都情愿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eq\b\lc\[\rc\](\a\vs4\al\co1(贾(gǔ):商人。,涂:同“途”,道路。))eq\f(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找)eq\f(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eq\b\lc\[\rc\](\a\vs4\al\co1(疾:憎恨。赴诉,(sù):奔跑求告。))eq\f(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帮助(实现))eq\f(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我的志愿,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试看。”)eq\b\lc\[\rc\](\a\vs4\al\co1(惛(hūn):不明事理,糊,涂。辅:帮助。敏:聪慧。))eq\f(曰:“无恒产而有,孟子说:“没有可以许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守道)eq\f(恒心省,惟士为能。若民,则,不变的善心,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至于一般百姓,那就只要)eq\f(无恒产,因无恒心。,失去了可以许久地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eq\b\lc\[\rc\](\a\vs4\al\co1(恒产:可以许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指田地、房屋、,牲畜等。恒:常,许久。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的“民”,指一般百姓。))eq\f(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假如真的没有了这种思想,那就不遵守法律度,越出常规的事,没有)eq\f(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不做的了。等到因此犯了罪,然后紧接着惩罚他们,)eq\b\lc\[\rc\](\a\vs4\al\co1(放:放纵。辟(pì):不正。“邪”和“辟”的意思一样。,侈(chǐ):过度。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及:等,到。刑:动词,惩罚,惩治。))eq\f(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这等于设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eq\f(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出陷害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eq\b\lc\[\rc\](\a\vs4\al\co1(制:规,定。))eq\f(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肯定要使他们上面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面足够养活他们)eq\f(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妻子儿女,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eq\b\lc\[\rc\](\a\vs4\al\co1(畜:养活。,乐岁:丰年。))eq\f(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这样以后驱使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eq\f(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简单听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面不够奉养父母,)eq\b\lc\[\rc\](\a\vs4\al\co1(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之:动词,走向。轻:轻易,简单。))eq\f(俯不足以畜妻子,,下面不够养活妻子儿女,)eq\f(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eq\f(死而恐不赡,,救自己的性命都还来不及,)eq\b\lc\[\rc\](\a\vs4\al\co1(惟:只是。赡,(shàn):足,够。))eq\f(奚暇治,哪里还有时间去讲究)eq\f(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eq\f(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eq\b\lc\[\rc\](\a\vs4\al\co1(奚:何,哪里。暇:,空闲。治:讲求。))eq\f(五十者,五十岁的人)eq\f(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搁它们繁)eq\f(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常常吃上肉了;)eq\b\lc\[\rc\](\a\vs4\al\co1(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农时。))eq\f(百亩,百亩的田地,不)eq\f(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要耽搁他们耕种、收获的季节,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eq\f(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慎重办理学校教化,反复地吩咐他们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eq\f(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或头顶东西了。)eq\b\lc\[\rc\](\a\vs4\al\co1(谨(jǐn):慎重办理。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eq\f(老者衣帛食肉,,年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eq\f(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一般老百姓不少食缺衣,假如这样还不能得到广阔人民的拥护,)eq\f(不王者,未之有也。”,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这样的事。”)eq\b\lc\[\rc\](\a\vs4\al\co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任务活动一整体把握,理清结构思索:阅读全文,概括内容,绘制结构图。明确:任务活动二披文入情,沿波探源思索1:阅读《齐桓晋文之事》,比较“霸道”与“王道”,填写下表。治国之道目的方式结果本质霸道王道明确:治国之道目的方式结果本质霸道称霸天下兴甲兵民无恒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天下百姓之财宝、生命奉养一人,满意一人之欲望百姓为君王奉献王道王天下行仁政民有恒产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君王为了天下百姓的华蜜而克制个人的欲望君王为百姓牺牲思索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相识?明确:“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根据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思索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出施行王道的详细措施是什么?试概括。明确:(1)“制民之产”。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特别重视人心的向背,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样,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2)“谨庠序之教”,重视教化。对百姓施以礼义道德的教化,让他们懂得礼义。特殊注意教化,注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思索4:归纳本文主旨。明确:《齐桓晋文之事》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通过这次谈话劝告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从而宣扬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任务活动三探究技巧,学以致用思索1:请结合原文,详细分析《齐桓晋文之事》是怎样运用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的。明确:本文在论辩过程中有三个波折。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主见,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奇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