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
想做做
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
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
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
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
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
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X3=126X2=1212X1=12
教师根据4X3=12揭示:4X3=12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
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6X2=1212X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
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
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
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
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X13X23X3...
33+36+3...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义1、X2、X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
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X()=36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6X6=36呢?
364-()=()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
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
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
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一一倍数和因数一一乘法算式一
一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
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
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
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
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
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
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
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
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
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
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
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
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一一引出冲突一一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
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
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
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
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
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
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分页代码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
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
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
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
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
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
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X()=36来寻找一个
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
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
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
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
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
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
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3、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2006年3月一周的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吗?
(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每天的平均气温,还能很快看
出哪天的平均气温最高,哪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周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一一折线统计图
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每天的平均气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平均气温在上升)
①在这张图上平均气温上升还有吗?
②那么它们上升的情况一样吗?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③除了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还有没有其它情况?(气温下降)
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
么说的?
①学生看书
②选择图上相邻的两天温度说说平均气温是怎么变化的?
③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5)刚才我们看的都是这两天之间的气温变化情况,那么从这张折线统计
图中,你能不能说说整个一周的变化情况吗?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我从卫生老师那了解到了我们班*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体重变化情
况,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从这张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1)独立思考一一同桌说一说
(2)交流
(3)小结:
2、这是一张*同学的上学期的几次单元测验变化情况的统计图,我只截取
了其中的一部分,你从中又了解到了什么?
3、小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
大。
4、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
什么不一样吗?
(1)生说
(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
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联系生活
1、(1)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要用到一些统计图,比如上周我们开了校运动
会,如果要统计我们四年级每个班的总分?你觉得用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2)如果要统计我们班*同学入学以来的身高情况呢?
2、你能再举些例子,说说如果要统计某件事情,准备用什么统计图来表
示?
3、小结: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24—26页
教学目标:
•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
三角形的特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
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
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
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关键: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
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
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卡片):同学们看,这是一个三角形,我们已经学习
了三角形的认识,你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师:他说的对吗?
生:对。
二、探究新知
㈠出示主题图
1、导入
师(出示由三角形组成的轮船图案):请同学们再看,这是什么?
生:由三角形组成了一艘轮船。
师:对,这是由三角形组成的轮船的图案,同学们仔细看,这些三角形一
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你们能对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生:能。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
2、研究分类标准
①师:刚才我们将屋子里的这些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你打算按
什么标准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②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
生2: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㈡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来对
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的信封,请小组长分好工,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活
动。开始吧。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先请这个小组派同学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
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组1:我们组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这些三角形有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
的有一个角是直角,有的有一个角是钝角。所以我们将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
形分为一类,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
形分为一类。
师:你说的真好。和他们组分的一样的举手?恩,实际啊在数学上根据三
角形角的特征也是这样分类的。(师指着按角分的三角形逐一说)像这样,三
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一一锐角三角形(板书);像这样,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一一直角三角形(板书);有一个
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做一一钝角三角形(板书)。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谁来汇报?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
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b.三角形角的共同特点
师:所以一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锐角?
生: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锐角,最多有3个锐角。
④做一做
师:让我们来做个小练习。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
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师:(师指黑板)同学们,刚才我们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
了分类。同学们想想看,有没有哪一个三角形是在这三种情况之外的?
生:没有。
师:那么,在三角形这个大家庭中,根据角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哪
几类?(生说师画图)
生:根据角的特征,我们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
角三角形。
4、学生汇报
师: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三角形分成这样三类。我们再来看
看其他同学是怎样分的。请这个小组也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是怎
样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
组2: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有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有的三角形
有两条边长度相等,所以我们组这样进行分类:将三条边都相等的分为一类,
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其他的分为一类。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这样分的?同学们分得真仔细。
(师手指等腰三角形)同学们,象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
三角形。(板书)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来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请同学们看屏幕。
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它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它的底;两条
腰之间的夹角叫做它的顶角,腰与底之间的夹角叫做它的底角。
同学们看,等腰三角形有几个底角?
生:等腰三角形有两个底角。
师:这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动手研究研究。
生:我通过测量底角的度数,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我将等腰三角形对折,发现两个底角重合,所以也发现两个底角相
等。
师:谁来说说看你可以根据什么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生1:看这个三角形中是否有两条边相等。
生2:看这个三角形中是否有两个角相等。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
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师:同学们,其实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
况。它的顶角也是60度,它的三条边都相等。象刚才同学们找出的4号、6号
三角形都是这种情况。象这样,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我们把它等边三角
形。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分页代码
生: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
师:也就是说,根据三角形边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两类,一类是不等
边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画图)
⑤做一做
师:你能从一些三角形中分辨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吗?请拿出题
卡,完成第二题。
三、看书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到了给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根据三角形角
和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了分类。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24、25页,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㈠填空
1、()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
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叫做()三角形。
㈡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㈢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㈣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了三角形的分
类。谁再来说说怎样对三角形分类?
生: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
钝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可以将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
形。
师:其实,只要找到了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对生活中很多事物进行分类。
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尝试。
教学内容:《营养午餐》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P48—P49的内容分
页代码
要求:四人为小组合作每三种不同的菜搭配出一份套餐,菜名可以用编号
代替。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搭配出大方案多。(5分钟)
教材及网络资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
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同时这节课也是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假
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四则计算等打下基础的一课。因此本节在本
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
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
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
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
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
“1”及其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
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位“1”及其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手段及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并能在网络环境
下做出自我检测和评价。为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节数学课设计
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环境中,通过提供宽松的教学
环境,相关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在网络环
境下去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辅导与帮助,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你们高兴吗?每到这一天,我们学校
都会组织野营拉练活动。
(播放情境动画: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大山中走去……)
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
一起用餐,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在吃午餐时却遇到了一
个问题。
(出示课件:一张饼,4个人分)
师:原来啊,他们组有4个人,可是他只带了一张pizza饼,该怎么分才
能让大家都满意呢?你们愿意帮帮他吗?
师: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
结果,比如分东西、测量或计算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一一分数来表
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分数的意义。
说明: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
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的思想。
二、归纳意义
1.回顾旧知
师:三年级时我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
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
2.“小试身手”
师: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看看从具体事物中我们能得到
哪些分数。同学们愿意吗?请学生点击进入到''小试身手”的界面中,选择自
己喜欢的一种物品,点击放大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一分,并思考可以得到哪
些分数?
问:你们得到分数了吗?谁愿意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指名选择不同物品,采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数的学生进行汇报)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力求实现学习自主性。把学习资源交给学生,让他
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结果必然各异,得到的分数自然也各不相同。
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亲身体会分数的产生,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
探究欲望,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归纳,从而为独立归纳分数的意义奠定了
基础。
3.尝试归纳
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分数?
师:让我们看看最科学的说法。(出示分数的意义)
4.理解单位“1”
问:同学们想一想,单位“1”可以指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尘沙粒,我们想用分数的思
想去研究谁,就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说明:按照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并通过观察、操作、思
考、归纳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
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研究
者、探索者。而在儿童意识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里新知的探索是建
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平台上,并给他们一个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间,去主动构
建知识的体系。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在探索中使学生能够从多角
度、多侧面、多方位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
习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合作意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
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识,
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5.即时训练
问:你能找出这两则报道中的单位“1”吗?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画面)
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再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上面有12支蜡烛、8朵玫瑰花)
(动态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从这个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学生可以分别把一整块蛋糕、12支蜡烛、8朵花看作单位“1”进行阐
述,并从上得到相应的分数)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观察的角度不同,单位“1”也不同,通过观
察和思考,使学生明确,虽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于我们确定的单
位“1”不同,这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也不同。
四、自测反馈
师:同学们现在又学会了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请点击进入到“自我挑
战”的内容。比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挑战练习。
说明:这
分页代码一环节的设计,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类型的练
习,同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信任学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活动,
通过课件的反馈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最后通过知识点的统计结果可让学
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师:同学们战况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战练习,而且全都正确的举一下手。
问:谁能说说,这些人还可以用哪一个数来表示?为什么?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让学生把刚刚学到的分数知识适时恰当地
运用于课堂当中,不但及时地检测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情况,考察了学
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数离我们的生活其实非常近。
五、思维拓展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组更难的挑战思维的练习,你们愿意尝试吗?(出示
开放题)
说明:练习设计,层次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
课的练习,分为自我挑战练习和开放拓展练习。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知识
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把课堂气氛推向高
潮,而且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是有用的数学,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六、现场调查
师:现在老师要进行一项小调查。请同学们进入到“参与调查”的界面,
发表一下你对这节课的评价。
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趣吗?是觉得很有趣?还可以?还是没意思?根
据你自己的意愿,选择一项提交上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选择提交)
师:我们来查看一下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你能看出什么?你能提出哪些
关于分数的问题?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学习情感的空间。学生可
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在统计结果中还可
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分数问题,对理解分数的意义又一次进行了提升。
七、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体验,请把你的想法签写到
留言板上吧!
文章引用自: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设计:湖北省宜昌市狭亭区实验小学揭子朋
评析:湖北省宜昌市教研室罗善彪
[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
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
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
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
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
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
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
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
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
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
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
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不能。
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
什么?
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
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
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
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
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
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
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
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
好相反。
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
和都比第三边长。
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
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
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
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
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
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
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
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
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
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
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
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
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
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
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
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
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
既快又对。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
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
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
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
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
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
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
分页代码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
短。
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
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
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
(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
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
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
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
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
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
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
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
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9。
题目二: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
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
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
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
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
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
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
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
柴棒组成?
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
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
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
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
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
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
[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
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
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
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
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
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
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
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
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
“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
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
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
是一一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
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
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
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
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
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
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
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
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
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长(米)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
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
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k(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习。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
需要多少棵树苗?
A2.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
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
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平均
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
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
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
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
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
方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
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
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
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
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
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
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
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青岛版第八册数学第二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
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
4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创新思
维,用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
一半。
教学准备:教学软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我们学过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么计算他们的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3.出示: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103
44
10310
想这样将上图通过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的方法,我们称为割补
法。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二十一世纪是以环保为主题的世界。我
校正在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我们五(2)班的同学也积极投入到这项
活动中,认养了校园里的一块地,要在这块地铺上草坪。同学们来到实地考察
地形。猜猜看,他们想了解这块地的那些情况?三角形面积.doc(电脑演示)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角形面积
师: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你会计算那些图形的面积?
师: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1请学生从老师提供的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或两个三角
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看能
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根据学生汇报媒体演示:
(1)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两个锐角三角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3)两个钝角三角形怎么拼呢?先把一个钝角三角形旋转一下,
你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两个钝角三角形能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2师提问:
(1)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三角形的那部分?
媒体演示后板书:S长=长乂宽
5三=底X高+2
(3)三种情况的分析。
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都要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那么直角三
角形可不可以也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讨论后交流,演示。三角形面积2.doc(电脑演示)
对,所有的三角形都能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而直角三角形比较
特殊,它不剪拼也能转化为长方形。
3师:除了用剪拼的方法将两个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外,还有没有其他
方法呢?请大家先分组讨论、操作,再汇报。
师:你是怎么转化的?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
的长与宽是原三角形的哪部分?
媒体演示:三角形面积演示文稿Lppt
(1)将一个直角三角形折成长方形。
(2)将一个锐角三角形剪拼成长方形。
都同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师:如果用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字母h
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作S=aXh+2。
问:同学们,根据公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公式运用,巩固练习。
1通过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我们已经找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现
在我们来算一算课的一开始认养的那块土地面积好吗?
媒体演示将土地标上底和高,请学生算出面积。
2再请大家看这一题。
出示例1一条红领巾的底边长100厘米,它的高33厘米,求红领巾的面
积。
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
学生尝试练习,再看书核对。
3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2122014
7
14810
4.拓展练习。
电脑演示:同学们,你们知道上海将在2010年申办什么?世博会。我们的
城市将以新的面貌迎接这次盛会,请你想办法把街道两旁的旧建筑换新颜。你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给旧建筑加顶。
问:加上去的彩钢板是什么形状?要几块?电脑显示各种形状的彩钢板。
供学生选择。(电脑显示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再计算面积。算对了,彩钢板
就贴在旧建筑顶上。
四、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学会了什么?
附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SF=aXa
S长=长又宽
S三=底X高+2
S=aXh-2
周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
1、例2分页代码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本节课中教师组织了
一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力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
形的底和高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
的高、通过看书自学自主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动手画高、指高最后
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几组底和高,每一个活动教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
时间,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悟身边处处有数学,初步体会数学的价
值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重点: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迁移引入、揭示新课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与字母有关的数学课,生活中你见到过字母吗?
(生举例、交流)
生1:KFC,肯得基的标志。生2:GPS,全球定位系统。
生3:DNA,人体基因密码。生4:USA,美国的简称。
生5:……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数学上也经常用到字母,数学上的字母可以表
示什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含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
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那么含字母的式子还能表示什么呢?又该怎么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新课前,师生通过交流生活中见到或了解的一些字母及所代表的含义,
使原本高度抽象的字母变得是那么具体并富有情趣,再以此迁移,引入数学中
的字母,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浓厚兴趣。)
二、设疑激趣、展开新课
1、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⑴猜老师的年龄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调查。指名几生,问:你几岁了?
生1:我11岁。
生2:我也11岁。……
师:11岁的同学请举手,看来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11岁(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豪华住宅装修合同
- 货物招标文件询价要求解读
- 质量保证书样本住宅
- 购销合同包共创辉煌的事业
- 购销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 赔偿协议合同的签订与解除规定
- 赛车手医疗救助协议
- 还款能力承诺函
- 透水混凝土垫层选购合同
- 野生动植物的生态奥秘
- 神秘的虚拟货币-比特币课件
- 输血查对制度10月(1)课件
- 医院禁止医务人员参与推销活动和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制度
- 高中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4 Listening to How Bodies Talk课件
- 预先危险性分析课件
- 《倍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绿化养护、保洁服务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4)答案及unit-test答案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5 牛吃草问题丨苏教版 (共13张PPT)
-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教学课件
- 种植体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