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一中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新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B.“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C.“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A.尚书被中书取代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3.乾隆五十年以后,《红楼梦》开始流传,此后更有《续红楼梦》《后红楼梦》《红楼幻梦》等近十种《红楼梦》系列书籍被刻印,“曼衍支离,不可究诘”。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A.红学流派崛起 B.印刷技术革新 C.市民阶层壮大 D.文学形式单一4.“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与这句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独立战争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美国内战D.第一次世界大战5.李大钊曾在文中激情地写道:“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赞颂的是A.法国大革命的胜利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C.中国五四运动胜利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6.《旧唐书·桓彦范传》载:时有墨敕授方术人郑普思秘书监,叶净能国子祭酒,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曰:“既要用之,无容便止。”彦范又对曰:“陛下自龙飞宝位,遂下制云:‘军国政化,皆依贞观故事。’……至如普思等是方伎庸流,岂足以比踪前烈?臣恐物议谓陛下官不择才,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惟陛下少加慎择。”帝竟不纳。由此可知当时A.缺乏系统完善的用人机制 B.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枢C.方术破坏了国家政治秩序 D.君权和相权矛盾依然尖锐7.1955年,苏联《外国文学》发表了美国作家厄斯金考德威尔的小说《男人群》,其内容包括美国企业的无赖行径、黑人的贫困与自暴自弃。苏联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 B.借助文化交流宣扬和平共处C.服务国内改革的实际需要 D.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8.如图是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展示了汉代纺织的集体劳作:下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是用织机制成绢帛。这块画像石反映的是A.家庭手工业技术先进 B.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C.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 D.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9.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C.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10.历史记载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下列文献中,历史记载特征鲜明的是A.《历史》B.《古兰经》C.《大藏经》D.《史记》11.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2.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时间数量财富来源占有社会总财富(%)1861年前仅有几人主要是大农场主3.6%1892年4047人财富继承(34人),其他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铁路业9.6%(数据来源:李庆余、周桂银等《美国现代化道路》)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A.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13.清朝康熙中期以后,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据此可知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清朝发展快B.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C.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D.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14.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15.1901到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史学革命”的口号。他批判旧史学在思想内容上存在“四弊”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强调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晚清时期的“史学革命”A.主要为重新研究中国古代史 B.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史学研究C.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D.是清朝末期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16.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17.多数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中世纪和近代历史的分水岭,其划分的视角侧重于A.政治革命 B.交通变革 C.世界联系 D.军事因素18.根据历史记载,发现西汉的“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有184人,其中出生于官宦、贵族家庭的有128人,出生于豪强大地主家庭的有11人。这说明当时()A.官位基本上被上层社会控制 B.察举制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趋尖锐19.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改革。对此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 B.当时雅典处于“古典时代”C.梭伦改革兼顾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D.雅典民主政治由此最终确立20.有学者认为:荀子深刻地认识到,“礼”与“法”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两大根本手段,于是立足于儒家的“礼治”,吸收、发挥法家的“法治”思想,使“礼”与“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相互渗透,和谐统一。该学者认为荀子A.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 B.背离了孔孟思想的精髓C.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 D.对儒学的发展迎合时代需要21.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22.《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23.《魏书•食货志》载:“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材料中的“事”是指北魏政府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 C.推行均田制 D.革除旧俗24.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对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A.教育近代化受制于封建伦理纲常B.大众传媒影响到政府对教育管理C.服饰文化呈现个性化的特点D.民主共和思想尚未深入人心25.20世纪20年代,汉口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输入品主要限于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如煤油、用电设备等。那些中国能生产的且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品越来越多地拒之门外。这表明A.中国的轻工业产品物美价廉 B.中国经济格局开始发生改变C.列强经济侵略受到一定抵制 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26.据统计,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派出从军记者114名,还有15名画师、摄影师连篇累牍地报道战争的进展状况、战斗经过、双方死伤人数、俘获战利品、俘虏处置及战地情形等,战争爆发后仅一个月,有17名西方记者获得了随日军采访的许可。而清政府则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拒绝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这一差异突出反映了A.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B.中日近代化程度差距巨大C.日本借机宣扬军国主义 D.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27.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盛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改,著成《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孔子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28.商周时期的文献记载有“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礼记·王制》、《礼器》)”的庙祧(tiāo)制度。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A.保证宗族的蕃衍 B.巩固宗法等级观念C.完善祭祀仪式 D.消除贵族之间争斗29.1585年,西班牙籍历史学家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来华传教士的文件、信札、报告,以及各类翻译成西文的中国书籍,同时参考了大量已出版的欧洲中国学著作,费时两年,于1585年用西班牙文出版了《大中华帝国史》一书。该书的编纂宗旨是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30.1953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同一切愿意维持和平关系的国家恢复和建立贸易关系,发展和平经济。”周总理发表此番言论的目的是A.提倡求同存异,以解决国际争端B.冲破欧美封锁,改善外贸局面C.实行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D.寻找盟友,应对中苏关系恶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32.建筑被称作“凝固的历史”。人们在它面前感到了无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并感受到人类进步发展的脚步。(1)判断图片中属于古代哪一国家的文明及其名称。(2)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文明有哪些共同特征?(3)你如何看待上述材料的史料价值?33.佛罗伦萨的《正义法规》1155年,佛罗伦萨获自治权,建立城市共和国。1293年,城市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由富商、银行家和行会上层分子掌权。同年,制定新宪法《正义法规》,规定任何一个贵族杀死一个市民,都将被处死刑。贵族不能参加行会,不能参加市民武装的高级会议。9个小行会,参加城市治安工作。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由行会领袖抽签选举的9名长老组成。而9个席位在大小行会间分摊,大行会(共有7个大行会)占2席,中行会(共有5个中行会)占3席,小行会(共有9个小行会)亦占3席。长老会议除总理国内政务和指导外交外,还有权拟定法律。候选人必须是30岁以上的佛罗伦萨公民,必须是行会成员,不是封建贵族。

──《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王挺之等著,第101页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佛罗伦萨是如何进行自治的。(2)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如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到得是“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可知是指晚清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取得一定成就,政治改革却徘徊不前,这和洋务运动时期经济上采用大机器生产,但是政治上坚持“中体西用”观点相似,正确的答案是D项,A项侧重优先发展政治改革,排除,BC项中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排除。2、B【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皇帝重用近臣,而削弱原来的大臣的权力,汉代推行中朝制度,符合这一主旨,故B项正确;A项不属于汉代的内容,排除A项;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不符合材料加强皇权的主旨,故C项错误;D项是唐朝的内容,排除D项。3、C【解析】

《红楼梦》属于市民文学,其系列书籍广泛流传,说明市民阶层在不断壮大,C正确;红楼系列小说不属于研究著作,不能称为红学流派,排除A;清代在印刷技术方面并未有重大突破,排除B;《红楼梦》系列书籍出现只是一种文学形式,不能据此认为清朝只有一类文学形式,排除D。4、A【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由英王选择”、“北美大陆”可以判断这个事件应该是1775年开始的北美13个殖民地为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美国独立战争,故A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本土,不是美洲大陆,B错误。美国内战与英王选择没有关系,C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在北美大陆,故D错误。5、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Bolshevism”“自由”“赤旗的世界”等可以看出是指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最早在中国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所以选择B项;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所以A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Bolshevism”,所以C项错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所以D项错误。6、D【解析】

由材料“彦范(政事堂宰相)苦言其不可……帝竟不纳”可知,一个敢对皇帝谏言,一个敢于否定丞相的合理谏言,这说明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故选D;用人问题仅是事情的起因,材料的重点更在于强调其后引发的君相矛盾,A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宰相合理谏议,但皇帝却并不采纳,这说明相权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B项表述与此不符,排除;方术只是引子,其背后真正破坏国家政治秩序的,是独尊的皇权,C项表述夸大了方术的作用,排除。7、D【解析】

1955年美苏争霸时期,苏联发表揭露美国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小说,意在借此在美苏对抗中占据舆论优势,D项正确;揭露黑奴制度的罪恶历史不是此举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小说中揭露的美国社会问题,与美苏“和平共处”和苏联的“国内改革”无关,BC两项错误。8、D【解析】

根据题干“集体劳作……络车进行“调丝”……纬车进行“摇纬……织机制成绢帛”可见图片反映的是汉代庄园手工业规模较大并集体协作的情景,D项正确;家庭手工业为个体劳作,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是集体劳作与分工协作,不能体现民营手工业的市场规模及官营手工业的管理规范问题,排除BC两项。故选D。9、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任何僵化的东西都不可能长久的影响,不断的丰富和加入新的内涵才是儒家学说长盛不衰的原因。儒家讲究兼容并蓄,中庸之道,是核心理念。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10、B【解析】

《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而成,记载了当时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历史记载特征鲜明,故答案为B项;希罗多德的《历史》以独有的史料价值和生动流畅的写作风格而著称,《大藏经》属于佛教经书,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题干对“历史记载”的定义,然后联系所学《古兰经》是穆罕默德的弟子将其生前言行整理抄录而成,符合“是人们对当时或近期发生的事件及相关人物的言论、事迹的记录”,历史记载特征鲜明,据此确定答案。11、C【解析】

根据材料“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12、D【解析】

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美国百万富翁数量大大增长,财富来源多集中于制造业、商业和铁路业,百万富翁占有社会总财富的比例明显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这会进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因此,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故D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说明重化工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故C错误。13、B【解析】

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从直接干预经济的政府专卖政策发展为利用行商专卖的间接遥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倒逼政府限制特权,B选项符合题意;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方式仍然处于萌芽状态,A选项错误;改变控制工商业的专卖方式,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工商业经济持扶持态度,C选项错误;国家直接干预变为利用行商间接遥控工商业,不能说明工商业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D选项错误。14、B【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结合所学宗法制可知,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这说明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不能说明商周祭祖动机的变化本质,排除。西周的祖先崇拜是发展了商代的神灵崇拜,故C项“已经取代了”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周祭祖动机的不同,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5、C【解析】

材料体现了梁启超强调实学研究要注意“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及“历史担当”,这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C正确;A、B与材料无关;D与材料时间不符。【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四弊”,考查的是学生对这“四弊”的理解,读取材料的能力。16、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唐朝时期正统思想仍是儒学;C选项错误,唐朝实行三教并行,不分先后的政策,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D选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并未摒弃儒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7、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把新航路开辟作为历史分水岭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从更宏观的角度,即世界从分散的到整体发展的巨大转折着眼,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角度思考。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因此C选项正确。以英国革命作为近代史开端的观点侧重于政治革命,A选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并未直接引发交通领域和军事方面的根本变革,两者不是这一划分视角的侧重点,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8、A【解析】

西汉的“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有184人,其中出生于官宦、贵族家庭的有128人,出生于豪强大地主家庭的有11人,说明官位基本上被上层社会控制,故选A;B表述太绝对,错误;西汉实行察举制,依据品德选拔官吏,并非贵族政治,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能确定出身的一共有184人,其中出生于官宦、贵族家庭的有128人,出生于豪强大地主家庭的有11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9、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梭伦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公元前594年为前6世纪初,排除A项;古典希腊时期是古希腊的一个历史时期,大约为公元前五到四世纪,排除B项;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并非确立,排除D项。故选C。20、D【解析】

据题意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选D;荀子是儒家代表,排除A;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并未背离孔孟思想,排除B;荀子主要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吸收诸子百家,排除C。故选D。21、D【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和美国关系进行改善,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摆脱了苏联的威胁的说法有误,A错误;中国当时已经突破意识形态外交,B错误;中国并不能拯救美国的衰落,C错误。点睛:中美关系发展【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2、B【解析】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故选B;A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排除。23、C【解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关键在于释读材料,“《魏书•食货志》”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经济情况;“豪富”和“土地兼并者”不愿意这一措施实行;这一措施实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十几倍。从经济情况、打击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这三条标准,综合判断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经济措施——推行均田制。故选C项。24、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公报》报道粤女学生的着装问题,从而引发“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这体现出大众传媒影响到政府对教育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没有体现出教育的近代化与封建伦理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服饰文化的特点,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排除。25、C【解析】

20世纪20年代,对于中国能够生产其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货品越来越多的被拒之门外,说明中国开始有选择的进口外来商品,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故选C;中国的轻工产品物美价廉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排除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20世纪20年代已经不是黄金时期,排除D。故选C。26、B【解析】

甲午战争中,中日政府在随军记者采访问题上采取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双方对战争信息掌控和媒体作用的认识不同,体现了两国在近代化程度上的巨大差距,B项正确;是否允许记者随军报道、观点,与战争有无准备无关,A项错误;记者特别是西方记者对中日战争进程的报到,不能说明日本在宣扬军国主义,C项错误;舆论宣传不能左右战争进程,D项错误。27、D【解析】针对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现象,孔子“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说明融治国思想于《春秋》,D正确;A不符合材料孔子主张;B中全面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属于教育方面,不符合治国理念。28、B【解析】

材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士一”表明天子和诸侯的庙祧数量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二者政治地位的不同,因此可以看出这是为了巩固等级制度。B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庙祧制度是为了保证宗族的繁衍,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庙祧数量差别,与祭祀无关,C错误;消除争斗的说法过于夸大庙祧制度的作用,D错误。故选B。29、B【解析】

《大中华帝国史》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收集、研究中国文献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目的是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欧洲人,使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及明朝历史等内容。B正确;16世纪尚未出现全球史观,A排除;早期占领澳门的西方殖民统治者是葡萄牙人,C排除;清朝在1636年才建立,D排除。故选B。30、B【解析】“求同存异”是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的方式;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材料中的主张.故B正确.;与我们相信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不符,故C排除;中苏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故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解析】

(1)特点:从“棉花传入中国”,“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等信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