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提能演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提能演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提能演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提能演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提能演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A组基础巩固练1.(2024年广东华师附中期末)某同学设计了如图Ⅰ所示的渗透作用试验装置,试验起先时长颈漏斗内外液相平齐,记为零液面。试验起先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更趋势为图Ⅱ,下列对图Ⅱ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OA段漏斗里的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溶液浓度B.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缘由是膀胱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C.OA段从烧杯进入漏斗水分子多于从漏斗内进入烧杯的D.AB段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中的水与从烧杯进入漏斗内的水的量相同【答案】B【解析】在OA段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漏斗里的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溶液浓度,A正确;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缘由是膀胱膜两侧水分子扩散到两侧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漏斗内的溶液浓度仍旧高于烧杯内的溶液浓度,B错误;OA段液面能够不断上升的干脆缘由是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分子多于从漏斗内进入烧杯的,C正确;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干脆缘由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中的水与从烧杯进入漏斗内的水的量相同,渗透达到平衡,D正确。2.(2024年广东珠海二中段考)合欢叶柄基部近轴侧运动细胞受光刺激后质子泵活化,消耗ATP泵出H+,建立跨膜质子梯度进而驱动载体蛋白协同运入H+和K+,细胞内渗透压上升,细胞吸水涨大,白天叶片水平绽开;夜晚近轴侧运动细胞K+流出,细胞失水曲缩,叶片合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影响叶片昼开夜合的信号属于物理信息B.运动细胞中的液泡通过吸水与失水调整细胞的形态C.K+通过通道蛋白帮助扩散进入细胞D.与夜晚相比,白天近轴侧运动细胞外的pH较低【答案】C【解析】影响叶片昼开夜合的信号是光,光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由题意可知,运动细胞中的液泡通过吸水与失水调整细胞的形态,进而限制叶片绽开或合拢,B正确;由题意可知,K+在质子梯度的驱动下进入细胞,这是一个耗能过程,为主动运输,C错误;白天运动细胞受光刺激后质子泵活化,泵出H+,故胞外pH较夜间低,D正确。3.(2024年广东茂名二模)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气孔结构如右图。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皱缩,气孔关闭。保卫细胞在气孔关闭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水分子双向进出细胞B.细胞液的浓度在渐渐增加C.细胞的吸水实力在渐渐降低D.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发生分别【答案】C【解析】保卫细胞在气孔关闭过程中,水分子双向进出细胞,但是主要从细胞进入外界溶液,导致细胞失水,A不符合题意;保卫细胞在气孔关闭过程中,细胞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水实力渐渐增加,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保卫细胞在气孔关闭过程中,细胞失水,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原生质层会和细胞壁分别,D不符合题意。4.(2024年广东潮州二模)关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别和复原的试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验组一段时间后再过一段时间滴加清水①0.3g·mL-1蔗糖溶液质壁分别无变更a②0.5g·mL-1蔗糖溶液b无变更无变更③1mol·L-1KNO3溶液质壁分别c基本无变更A.a为质壁分别复原,在低倍镜下即可视察到B.b为质壁分别,且质壁分别的速度比①组快C.c为质壁分别自动复原,①③组对比说明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D.③组滴加清水后基本无变更的缘由是细胞失水死亡【答案】D【解析】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3g·mL-1蔗糖溶液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别,一段时间后再置于清水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别后的复原,紫色液泡体积增加,颜色变浅,因此a为质壁分别复原,在低倍镜下即可视察到,A正确;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0.5g·mL-1蔗糖溶液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别,外界溶液与细胞液的浓度差越大,细胞质壁分别的速度越快,因此b为质壁分别,且质壁分别的速度比①组快,B正确;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1mol·L-1KNO3溶液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别,但由于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能被根细胞主动汲取,因此一段时间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自动复原,因此c为质壁分别自动复原,①组中蔗糖分子不能进入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别,不能自动复原,而③组中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都能被根细胞主动汲取,因此①③对比说明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③组滴加清水后基本无变更是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使c复原的细胞不能无限吸水,故会导致细胞体积基本无变更,而不是细胞失水死亡,D错误。5.下图是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Cl-比Mg2+运输速率快B.K+只能利用主动运输方式进行跨膜运输C.全部离子的跨膜运输都须要载体和能量D.Na+和Cl-在肺泡细胞中运输受阻,易引起囊性纤维化【答案】D【解析】图示只能反映细胞对不同离子汲取的量,而不能反映离子运输速率,A错误;神经细胞由动作电位复原为静息电位时,K+以帮助扩散方式排出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钠离子内流是不须要消耗能量的,而是一种顺浓度梯度的帮助扩散,C错误;囊性纤维化是因为基因发生缺陷,导致肺泡细胞膜Na+和Cl-运输受阻而引起的,D正确。6.探讨发觉,在小肠绒毛的微绒毛表面存在着两种运输葡萄糖的载体——SGLT1和GLUT2,前者是主动运输的载体,后者是帮助扩散的载体。科学家通过体外试验,将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运输速率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较高葡萄糖浓度下,细胞主要依靠主动运输来增大汲取速率B.在较低葡萄糖浓度下,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C.主动运输须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D.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运输的两种方式可同时进行【答案】A【解析】在较高葡萄糖浓度下,GLUT2的运输速率较大,即细胞通过帮助扩散汲取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高于主动运输汲取葡萄糖的速率,所以细胞主要依靠帮助扩散来增大汲取速率,A错误;由图示可知,在较低葡萄糖浓度下,主动运输就可达到最大运输速率,即主动运输的载体先达到饱和状态,B正确;主动运输须要消耗细胞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和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帮助,C正确;由图示信息可知,总葡萄糖的运输速率为两种运输速率之和,所以可确定小肠绒毛细胞对葡萄糖的两种运输方式可同时存在,D正确。7.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载体③具有运输和催化的作用B.载体①参加的运输方式属于帮助扩散C.载体②的作用使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外D.溶质分子甲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有关【答案】C【解析】从图中信息得知,载体③可以限制K+、Na+的运输,同时可以催化ATP水解为ADP和Pi,A正确;通过载体①溶质分子甲顺浓度梯度出细胞,属于帮助扩散,B正确;载体②让Na+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C错误;载体②可以同时让Na+和溶质分子甲进入细胞,且甲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须要的能量由Na+膜两侧的浓度差形成的势能供应,D正确。B组实力提升练8.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的两种帮助扩散方式,其中通道介导的扩散比载体介导快1000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B.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物质转运时作用机制不同C.甲、乙两种方式中只有乙属于被动运输D.载体蛋白转运时会发生构象变更导致运输速率较慢【答案】C【解析】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流淌性,A正确;载体蛋白转运物质时要与物质结合发生构象变更,通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不与其结合不发生构象变更,两者作用机制不同,B正确;甲、乙两种方式都是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须要转运蛋白的帮助,都属于被动运输,C错误;载体蛋白在转运离子或分子时,会与离子或分子结合,导致发生自身构象的变更,与通道蛋白转运方式相比,运输速率较慢,D正确。9.(2024年福建莆田二中段考)下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曲线a表示自由扩散,曲线b表示帮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图甲中曲线b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蛋白的数量C.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图乙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须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图甲:方式a只与浓度有关,且与浓度呈正相关,属于自由扩散;方式b除了与浓度有关外,还与转运蛋白数量有关,属于帮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正确;甲图中方式b除了与浓度有关外,还与转运蛋白数量有关,其最大转运速率与转运蛋白数量有关,B正确;乙图中的胞吐和胞吞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肯定的流淌性,C错误;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须要消耗能量,D正确。10.(2024年广东普宁华侨中学二模)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显著提高了水分子的运输速率。如图是将相同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放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体积和细胞初始体积的比值变更曲线图(曲线上O点对应的NaCl溶液浓度是细胞涨破时的NaCl溶液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稀释肾小管上皮细胞悬液时,可选用浓度为150mmolL-1的NaCl溶液B.曲线上A点对应浓度细胞的吸水实力大于B点对应浓度细胞的吸水实力C.若将人工脂双层膜囊泡置于NaCl溶液中,其吸水实力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D.若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上升,则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量削减,尿量增多【答案】B【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浓度为150mmol·L-1的NaCl溶液中,细胞体积与初始细胞的比值等于1,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进出细胞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可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此浓度可用于稀释肾小管上皮细胞悬液,A正确。曲线上A、B两点对应的细胞体积与初始细胞的比值小于1,细胞失水,且B点浓度失水更多,B点对应的浓度大于A点对应的浓度,则B点对应浓度细胞的吸水实力大于A点对应浓度细胞的吸水实力,B错误。因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显著提高了水分子的运输速率,而人工脂双层膜上没有通道蛋白,因此吸水实力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C正确。当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上升,则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量会削减,尿量则会增多,D正确。11.协同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一种方式,其过程如图所示。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汲取葡萄糖,跨膜的Na+再由另一种载体蛋白运回膜外。下列对此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运输Na+的载体蛋白因不止一种而缺乏特异性B.Na+的协同运输所需能量干脆来自ATP水解C.图示细胞汲取葡萄糖的方式是帮助扩散D.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协同运输不能进行【答案】D【解析】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只能运输特定的物质,具有特异性,A错误;Na+的协同运输所需动力是浓度差,B错误;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汲取葡萄糖,说明细胞汲取葡萄糖是一种特别的主动运输,C错误;细胞内外Na+浓度相等时,不能形成浓度梯度,则协同运输不能进行,D正确。C组压轴培优练12.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汲取葡萄糖的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细胞汲取葡萄糖的方式与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图2试验(记作甲):锥形瓶内盛有130mg/dL的葡萄糖溶液以及活的小肠上皮组织切片。溶液内含细胞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浓度可忽视不计)。试验初始时,毛细玻璃管内的红色液滴向左缓缓移动,5min起速率渐渐加快,此时,锥形瓶内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为amg/dL。(1)图1显示:曲线AB段、BC段,小肠上皮细胞汲取葡萄糖方式依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CD段变更的缘由可能是载体失活而不是载体饱和,理由是当载体饱和时,________________而使细胞内浓度上升,这与事实冲突。

(2)图2锥形瓶红色液滴的移动干脆显示瓶内________含量的变更。

(3)为验证5min时造成红色液滴移动速率加快的干脆因素,须要设计一个比照试验(记作乙):乙试验装置的不同之处是5min时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小肠上皮组织。假定呼吸被彻底阻断,预期结果:①试验起先5min时,液滴移动状况是试验甲突然加快,试验乙____________;②葡萄糖溶液浓度变更状况是试验甲________,试验乙________。

(4)若用相等质量的成熟红细胞替代小肠上皮细胞,红色液滴移动状况是________。

【答案】(1)帮助扩散、主动运输细胞仍旧汲取葡萄糖(2)氧气(3)①停止移动②下降不变(4)不移动【解析】(1)曲线AB段细胞外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胞内,细胞汲取葡萄糖的方式属于帮助扩散;BC段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高于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