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留意事项:1.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名字、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分条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简洁,读一本小说也不简洁。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意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看法,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阅历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好玩,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爱好,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好像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栩栩如生。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唯恐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示意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领,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好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宏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留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困难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应有尽有,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如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文字以外,我们该留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简洁,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简洁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关切社会的便好,不关切社会的便坏。这好像是说,要看作者的看法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看法肃穆,关切人生;后者的看法随意,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学问,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准备,但是这个准备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异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看法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如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肯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材料二:《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缘由?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平安,假如我讲余华,他或许会告知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缘由,当代文学里有特别好的作品,但它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须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殊的机遇。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很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原委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相识和理解吗?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觉,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的确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事实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殊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实力。等我们也到了肯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进步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很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会有新的感受。舒晋瑜:平常的阅读中,全部宠爱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珍宝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特别欢乐华蜜,我就是宠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依据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假如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务的看法的角度入手。B.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须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进步,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实力,不断有新发觉、新感受。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困难的心态物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看法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肯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C.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刚好抓住新亮点,拓广、拓深访谈内容。D.毕飞宇缺少自信,并且不确定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所以他在《小说课》中讲当代作品讲得少。3.依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A.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相识和理解吗?B.平常的阅读中,全部宠爱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C.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D.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匠(节选)葛亮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很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见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恒久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简洁,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探讨所的挚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惋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简洁,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当。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试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日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内。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识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有,但是好像充溢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很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扩散,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慢慢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突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惊慌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茅塞顿开,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究竟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安排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像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备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加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正直性格的表现。B.“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把竹起子擦了又擦,是其缄默的反抗;说“值得”,是其看法的决然。C.“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老董对“橡碗熟”的期盼是对其书匠专业精神的生动注解。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文中多处用细微环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写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欢乐。C.老董带我去“看秋”,拣橡碗的情节充溢了抒情色调,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为整段选文营造出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格调。D.本文语言疏朗、淡远,简洁中蕴含着悠长的韵味,字里行间充溢对传统手艺和工匠人的赞美和仰慕之情,犹如一首献给书匠的美丽抒情诗。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个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化,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化,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蹴鞠也。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只有一处错误的选项是()A①再从大将军其次次②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③自是者不彰认为正确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规劝B.①合骑侯失道违反道义②强行者有志牵强③虽父之不慈子慈祥④可以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实力C.①益封二千二百户增加②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完备、齐全③见贤思齐焉看齐④回虽不敏勤勉D.①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分两路②若火之始然这样③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④复众人之所过重复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以①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②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B.为①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吾属今为之虏矣C.而①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之①上欲教之吴孙兵法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3.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人,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B.高校,在古代是指“大人之学”,主要修习“六艺”、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C.五千文,指是《老子》,又称为《道德经》,由于其字数在五千左右而得其名。D.显学,在社会上显赫一时的学说,战国末期韩非子认为儒、墨两家是当时的显学。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他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超过舅舅卫青,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的身份有肯定关系。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化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公孙敖因行军迟缓,险被斩首,而霍去病却立功归来,得到封赏。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他的部队从没遭受绝境,这有幸运的因素,更是因为他的部队兵强马壮,他也常身先士卒。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志气有担当。他更关注实战谋略,拒绝学习古代兵法;汉武帝为他修建住宅,他以匈奴未破为由拒绝。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蹴鞠也。(2)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6.《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依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道逢文通北使归[注]王安石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当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本认为途中可相遇,因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会面,王安石便作诗寄给文通。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想象挚友出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B.“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会面的背景。C.颈联一“乐”一“愁”,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D.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形成对比,交代出诗人艳羡的来由。18.出访路上,诗人情感困难,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有备无患,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20.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①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红军是英雄英雄,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成功万岁》③必需时刻保持的谨慎、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A.制定宣告如履薄冰见叶知秋 B.制订宣告如坐针毡见叶知秋C.制定宣布如坐针毡见机行事 D.制订宣布如履薄冰见机行事(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觉,(①)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智的蚂蚱,无论我怎么费劲儿,空空两手仍旧两手空空。我只能站起身子,徒劳地看一整片蚂蚱的绿云环绕在我身边。嗡嗡嗡,嘤嘤嘤,时间是在冲刺呢,还是在慢跑?(②)我在野地里待了多久呢?或许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自始至终,我独自面对着荒田的冷寂和喧闹。2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喧闹。②四周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B.①是蚂蚱!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喧闹。②四周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C.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喧闹。是蚂蚱!②四周鸟叫听不到一声,也没有一个人经过。D.①荒田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喧闹。是蚂蚱!②四周没有一个人经过,鸟叫也听不到一声。2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B.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三)语言文字运用III(本题共1小题,5分)2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4年10月2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本届博览会线下设有“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黄河流域非遗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等3个专题展,作为本届展会的主要内容;同时开展“非遗云展”“云赏非遗”等线上活动作为协助。这两种举办方式,都凸显了“全面小康,非遗同行”的博览会主题。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股巨流从山崖上奔泻而下。山崖上的草木有的经受不住流水的冲击,逐流而下,最终辗转水底;有的顺势倒在激流中,久而久之把瀑流经过的山崖变成了一块色泽温润的绿壁;有的尽力汲取水分,努力向下扎根,在激流中生长得更加茂密……哲人站在崖畔,陷入了深深的深思……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显明。2024级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分认定考试语文学科考试题命题人:孙丹萍审题人:郇志远留意事项:1.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名字、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分条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简洁,读一本小说也不简洁。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意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看法,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阅历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好玩,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爱好,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好像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栩栩如生。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唯恐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示意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领,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好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宏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留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困难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应有尽有,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如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文字以外,我们该留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简洁,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简洁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关切社会的便好,不关切社会的便坏。这好像是说,要看作者的看法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看法肃穆,关切人生;后者的看法随意,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学问,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准备,但是这个准备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异与否去定好坏,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看法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坏。假如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肯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材料二:《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缘由?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平安,假如我讲余华,他或许会告知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缘由,当代文学里有特别好的作品,但它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须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殊的机遇。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很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原委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相识和理解吗?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觉,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的确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事实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殊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实力。等我们也到了肯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进步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很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会有新的感受。舒晋瑜:平常的阅读中,全部宠爱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作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珍宝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特别欢乐华蜜,我就是宠爱,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依据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假如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务的看法的角度入手。B.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须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进步,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实力,不断有新发觉、新感受。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困难的心态物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看法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肯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C.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刚好抓住新亮点,拓广、拓深访谈内容。D.毕飞宇缺少自信,并且不确定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能否成为经典,所以他在《小说课》中讲当代作品讲得少。3.依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A.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相识和理解吗?B.平常的阅读中,全部宠爱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C.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D.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4.阅读小说时,老舍的“念着玩”和毕飞宇的“把玩”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析。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B2.C3.D4.①老舍的“念着玩”指随意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②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品情境中去读。5.①首先对错误的读书看法予以否定,说明读一本小说也不简洁;②进而谈论了小说较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优势,点明小说在书籍里另成一格;③最终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实力。B.“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说法肯定,原文说“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好玩,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栩栩如生。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强调的是哲学和历史也能让人明白人间,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只是它们不如小说那么形象、好玩。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的实力。A.“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困难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为“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留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困难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是就读小说应当留意读什么内容而言,并没有说什么是最好的小说。B.“只要我们……就肯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说法肯定,原文说“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异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看法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说的是读小说评价好坏的标准。D.“毕飞宇缺少自信”错,“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只是他的自谦之说。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实力。D.分析材料二,依据题目《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可知,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是由核心话题延长出来的话题。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实力。依据“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可知,老舍所说的“念着玩”是指平常人读小说的看法,他们“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意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由此可知,老舍的“念着玩”指随意一看,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只供消遣。毕飞宇是“把玩”着读小说的,文中也说“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珍宝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依据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再据此概括出毕飞宇的“把玩”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脉络的实力。材料一共有五段,共分为三个层次,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第一段为第一层,开头亮明观点“读一本小说也不简洁”,然后“平常人读小说……这个看法,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对错误的读书看法予以否定。其次段为其次层,“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好玩,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栩栩如生”“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分别比较了小说与哲学、历史、戏剧等其他文学类型的不同,得出结论“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第三、四、五段为第三层,分别从“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留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文字以外,我们该留意的是小说的内容”“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异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看法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三个角度论述,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的方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匠(节选)葛亮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父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很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见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恒久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简洁,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后来,父亲托了丝绸探讨所的挚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惋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简洁,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当。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试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日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内。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这里是我所不熟识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有,但是好像充溢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很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扩散,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老董的目光,慢慢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突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惊慌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茅塞顿开,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老董究竟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安排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像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备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加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正直性格的表现。B.“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把竹起子擦了又擦,是其缄默的反抗;说“值得”,是其看法的决然。C.“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老董对“橡碗熟”的期盼是对其书匠专业精神的生动注解。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罕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日,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B.文中多处用细微环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写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欢乐。C.老董带我去“看秋”,拣橡碗的情节充溢了抒情色调,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为整段选文营造出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格调。D.本文语言疏朗、淡远,简洁中蕴含着悠长的韵味,字里行间充溢对传统手艺和工匠人的赞美和仰慕之情,犹如一首献给书匠的美丽抒情诗。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答案】6.A7.B8.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9.①坚持行业规则。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②恪守职业操守。敬畏与酷爱自己的职业,为了一本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也认为值得。③修书精益求精。为染蓝绢不断试验,最终完成修复任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实力。A.“正直性格的表现”错误,“老董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不能表现正直性格。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实力。B.“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欢乐”错误,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既渲染了此处的朝气与野趣,也说明白小松鼠对橡子的宠爱;老董也如小松鼠一样视橡子为珍宝,他寻橡子是为了修复古书,但没有借此烘托“老董的童心与欢乐”。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改变的实力。这种题型属于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作答时,首先通读文本,驾驭小说情节改变,然后细致揣摩文中对人物语言、肖像、心理等的刻画,从而把握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改变。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他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说明橡树林是老董职业的起点,面对这个职业起点,老董心里充溢了对旧时间的感慨之情。老董带“我”来到橡树林,指给“我”爷爷作画的地方,并且他还清楚记得爷爷当时说的话语,这些都表明老董对前辈的深切怀念。过去老师傅们把老董带到橡树林,他和“爷爷”也曾经来过橡树林,在这里老董学到了技艺,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挚友,但距离那时已有三十年,文中说,“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这一句话表明老董内心有一种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实力。由“省外的专家,都主见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恒久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可见,为了修复古籍,他敢于反对省外的专家,专家都主见将整页书皮换掉,但他不忘“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古训,坚持行业规则,为此甚至跟权威叫板。老董敬畏与酷爱自己的职业,通过“父亲”与老董的对话,我们知道老董曾经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夏主任结下梁子,现在为了修复古书,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认为值得,这些都表明老董是一个恪守职业操守的人。由“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当。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试验品”“老董究竟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安排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像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备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可见,他修书精益求精,为了染出与古书书皮相近的蓝色,不断试验,最终成功,基本完备地复制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个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二千五百户封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化,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军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化,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蹴鞠也。事多此类。元狩六年薨。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只有一处错误的选项是()A.①再从大将军其次次②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③自是者不彰认为正确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规劝B.①合骑侯失道违反道义②强行者有志牵强③虽父之不慈子慈祥④可以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实力C.①益封二千二百户增加②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完备、齐全③见贤思齐焉看齐④回虽不敏勤勉D.①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分两路②若火之始然这样③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④复众人之所过重复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以①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②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③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B.为①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吾属今为之虏矣C.而①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之①上欲教之吴孙兵法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3.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人,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B.高校,在古代是指“大人之学”,主要修习“六艺”、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C.五千文,指的是《老子》,又称为《道德经》,由于其字数在五千左右而得其名。D.显学,在社会上显赫一时的学说,战国末期韩非子认为儒、墨两家是当时的显学。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他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超过舅舅卫青,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的身份有肯定关系。B.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化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公孙敖因行军迟缓,险被斩首,而霍去病却立功归来,得到封赏。C.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他部队从没遭受绝境,这有幸运的因素,更是因为他的部队兵强马壮,他也常身先士卒。D.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志气有担当。他更关注实战谋略,拒绝学习古代兵法;汉武帝为他修建住宅,他以匈奴未破为由拒绝。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蹴鞠也。(2)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6.《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依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答案】10.A11.C12.D13.B14.A15.(1)霍去病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拓场地,踢球玩乐。(2)士不行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不是很重大吗?始终到死方才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16.①霍去病年轻时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却不能体恤士卒。②生活骄奢,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③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浑邪王与休屠王等”作主语,“降”作谓语,“汉”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应在“降汉”后停顿,这样就解除B、D项。“使”作“得”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使”后停顿,这样就解除C项。
故选A。句子翻译: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商议倒戈汉朝,派先约汉方代表在边疆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马上派人乘传车报告皇上。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实力。A.“再从大将军”句意是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再:两次。“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句意是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激励善行呢。劝:激励。B.“合骑侯失道”句意是合骑侯公孙敖因迷失道路。失道:迷失道路。“强行者有志”句意是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强:努力不懈。C“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句意是天下各种乱物,全是这样的罢了。具:全,都。D.“复众人之所过”句意是补救众人常常犯的过错。复:补救。“若火之始然”句意是(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然”通“燃”,燃烧。综上,只有C项错一个,其它三项错两个。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A.“以”:①②③都作介词,用。B.“为”:①③介词,表被动,被;②动词,就是。C.“而”:①转折连词,却;②③顺承连词,就。D.“之”:①代词,他;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助词,用于时间词后,不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驾驭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实力。B.“主要修习‘六艺’、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错。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学问和礼节;十五岁入高校,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实力。A.“甚至超过舅舅卫青”错。原文“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意思是从今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的宠爱而显贵,地位与大将军卫青相等。可见,原文是说霍去病的地位与大将军卫青相等,并不是甚至超过卫青。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第(1)句得分点为:“其”,霍去病;“卒”,士兵们;“自振”,振作自己;“蹴鞠”,踢球玩乐。第(2)句得分点为:“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毅;“以为”,把……作为;“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大吗;“已”,停止。【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实力。(1)由“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概括:霍去病年轻时就身居高位,地位尊贵,却不能体恤士卒。(2)由“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概括:生活骄奢,他率军出征时,他即使把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也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3)由“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蹴鞠也。事多此类”概括: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参考译文: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因是皇后的姐姐的儿子,十八岁便为侍中。他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大将军依据皇帝的吩咐,拨给他一批精壮士卒,让他担当票姚校尉。他带领八百名轻骑勇士远离卫青所率的大军几百里,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汉武帝以二千五百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元狩二年的春天,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名骑兵从陇西动身进击匈奴,立有战功,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二百户。这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一齐从北地郡分两路出兵。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一齐从右北平郡也分两路出兵。李广率四千骑兵先到目的地,张骞率领一万人马后到。匈奴左贤王带领数万骑兵包围了李广部,李广与敌人激战两天,伤亡过半,杀死的敌人则更多一些。直到张骞部赶到,匈奴才退走。张骞因为部队行动迟缓,应当斩首,赎罪为民。霍去病从北地动身后,深化匈奴地区,合骑侯公孙敖因迷失道路,没能够与霍去病会师。霍去病率军到达祁连山,捕杀敌人很多,汉武帝加封霍去病五千四百户。合骑侯公孙敖因行军滞留未能够与骠骑将军会师,应当斩首,赎罪为民。很多老将率领的兵马也不如霍去病。霍去病率领的士卒常常选拔骁勇善战的人补充,他自己也敢深化敌区,常和精壮士卒奔驰在大军的前面。他的部队也是有天幸,从没遭受过很大的危急。可是那些老将却常常落在后面,不能得到良好的战机。从今霍去病日益受到武帝的宠爱而显贵,地位与大将军卫青相等。这次战斗后,单于对浑邪王驻守西面而多次被漠军所败特别生气,浑邪王损失了几万士卒,都是遭到骠骑将军的打击,他想把浑邪王召来杀掉。浑邪王就和休屠王等商议倒戈汉朝,派先约汉方代表在边疆上商谈。这时大行令李息正准备在黄河岸边修筑城堡,俘获浑邪王使者,马上派人乘传车报告皇上。武帝担忧匈奴是用诈降的手段乘机偷袭边疆,就吩咐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霍去病的部队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军队遥遥相望,浑邪王下属的裨王、裨将看到汉军,很多人又不想倒戈,纷纷逃跑。霍去病马上飞马冲入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杀死要逃的八千人,让浑邪王单独乘驿车先到皇帝巡行的住处,又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倒戈的匈奴人有数万,号称十万。霍去病为人缄默寡言,有志气,敢做敢为。武帝曾经要他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他回答说:“打仗只看谋略,不必学习古代的兵法。”武帝替他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歼灭,就无以为家。”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但是霍去病很小就在皇帝身边任侍中,贵宠惯了,不大关切士兵。他率领部队出征时,皇帝还要特地派太官为他带数十车生活用品,回来时丢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却有挨饿的。在塞外作战时,士兵们缺乏军粮,有的人饿得爬不起来,而霍去病却还要开拓场地,踢球玩乐。此类事情很多。霍去病元狩六年去世。武帝很哀痛,调发附属国穿黑衣的士兵,从长安列队直到茂陵。在茂陵园为他修筑坟墓,形态像祁连山。并为他定谧号,合并“武”和“广地”两层意义称为景桓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道逢文通北使归[注]王安石朱颜使者锦貂裘,笑语春风入贝州。欲报京都近消息,传声车马少淹留。行人尽道还家乐,骑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时空慕羡,惊尘一段向南流。[注]嘉祐五年元月,王安石担当送辽伴使北上,此时上年冬使辽的文通回国已达贝州,王安石本认为途中可相遇,因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会面,王安石便作诗寄给文通。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想象挚友出访的场景,描写了友人红润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B.“传声车马少淹留”一句暗含朝廷依惯例禁止两路使者会面的背景。C.颈联一“乐”一“愁”,形成对比,传达出诗人对朝廷政策的不满。D.诗中“笑语春风”“回首此时”形成对比,交代出诗人艳羡的来由。18.出访路上,诗人情感困难,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7.C18.①对与友人难以相逢的缺憾。诗人起先还觉得可以“欲报京都近消息”,但因为朝廷规定,传递信息的使者不会停留,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缺憾。②对挚友成功出访后回国的艳羡。诗人想象挚友成功出访后回国的喜悦状态,而自己却还要北上,只能表示艳羡。③对自己出访北上的伤感。行人都说回家欢乐,而诗人却还要担当从辽伴使北上,离家乡而去,因而流露出无限的乡愁。【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C.“对朝廷政策的不满”错。诗中用“行人归家乐”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应是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实力。从全诗来看,首联“朱颜使者锦貂裘”对挚友红润美妙的容颜和亮丽的衣着进行了描写,想象友人盛装而归,高兴奋兴进入贝州,从“笑语春风”可体会到诗人想象友人归京的喜悦之情;而自己却是离京出塞,形成比照,表达出对挚友成功出访后回国的艳羡。颔联写自己原来还准备与挚友中途会面,“欲报京都近消息”想要跟友人聊一聊近来京都的消息,结果朝廷却传声“少淹留”,自己与友人无法会面,只能用书信表达自己的情意。故而表达出难以相逢的缺憾。最终两联通过“行人归家乐”来表达自己离家远行的苦闷。“行人归家乐”,行人都说回家欢乐,但是诗人却要离家,这也是一种对比,反衬自己远离家乡的愁苦,强化自己还需北上的愁绪。“骑士能吹出塞愁”可以看出诗人即将出塞的愁苦,表达了诗人送辽使出塞,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樽酒家贫只旧醅(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有备无患,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盘飧市远无兼味②.望帝春心托杜鹃③.陈王昔时宴平乐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为之于未有⑥.治之于未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词:飧、兼、鹃、宴、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3分)20.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①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②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红军是英雄英雄,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成功万岁》③必需时刻保持的谨慎、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A.制定宣告如履薄冰见叶知秋 B.制订宣告如坐针毡见叶知秋C.制定宣布如坐针毡见机行事 D.制订宣布如履薄冰见机行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的实力。第①空,“制定”,经过肯定的程序定出(法律、规程、安排等)。“制订”,制定;拟订。制定偏重于做出最终确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途等搭配。务虚的东西用制订(如规章制度),务实的用制定如制定作战安排。语境中运用对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故选“制定”。第②空,“宣告”,(动)公开告知;当众宣布。“宣布”,(动)公开告知大家。“宣告”多用于重大事务。语境中所宣布的内容意义重大,故选“宣告”。第③空,“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方随时都会发生危急,做事极为当心谨慎。“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语境修饰“谨慎”,故选“如履薄冰”。第④空,“见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后比方通过个别的微小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见机行事”,看状况办事,依据状况敏捷处理。语境修饰“敏锐”,作定语,故选“见叶知秋”。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地里半干不湿,有些凹陷处积着些水。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我分开高过腰的杂草走进去。这才发觉,(①)扁头的尖头的,黑眼睛的红眼睛的,绿身子的褐身子的,在我经过时,纷纷飞蹿,撞到我身上又折飞出去,撞到脸上的,有些疼。我越往前走,惊起的蚂蚱越多,蹦跳的声音,展翅的声音,跌落的声音,噼噼啪啪连成一片。回头看看,来路的上方,嗡嗡嘤嘤,腾起了一片蚂蚱的绿云。我多想抓住几只蚂蚱,回家油炸了解馋,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狡猾机智的蚂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省浏阳一中等湘东五校中学2024年高三5月联考数学试题试卷
-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5年重组抗原诊断试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转向齿条项目建议书
-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电池制造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制版照相机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小学英语教师在线学习计划
- 不锈钢铸钢件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硅矽钢冲压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贷款利率浮动协议书
-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 高处坠落事故案例及事故预防安全培训
- 2023输煤专业考试题库全考点(含答案)
- 《最后一片叶子》课件 2024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视觉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河南观光小火车策划方案
- GMP-净化空调系统管理制度
- 《隧洞回填灌浆》课件
- 员工考核PK协议书
- 居住权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