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区大道街道一体化工程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总说明概述任务依据工程概况项目地点项目建设地点:成都高新西区位于成都市西北侧,北接郫都区,南接温江区,东侧与金牛区相接。距成都市中心6公里,起步区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总面积43平方公里。项目地理位置图高新西区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实施省、市"一号工程"的重要载体,是聚集发展以电子信息为龙头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成都构建西部战略高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项目位于高新西区北侧,西区大道(南北大道~河滨南路段)道路设计范围全部位于高新西区,西区大道(河滨南路~天辰路段)与郫都区相邻,道路设计范围仅包含南幅道路。周边区域处于已开发状态。项目地理位置图项目概况设计范围:本项目道路总长9165.484m。西区大道起点位于南北大道交叉口,终点至天辰路交叉口,红线宽度30/40m,设计速度为40km/h,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其中西区大道(南北大道~河滨南路段K0+000~K3+722.579)全长3722.579m,道路设计范围全部位于高新西区范围内,道路两侧绿地宽10~20m,道路两侧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由景观专业结合两侧绿地结合统一打造。本路段道路工程设计包含路缘石范围以内路面改造,西区大道(河滨南路~天辰路段K3+722.579~K9+165.484)全长5422.905m,本路段由于位于高新西区与郫都区两区交界处,北幅位于郫都区,南幅位于高新西区,南侧绿地宽10~20m,本次道路工程设计范围仅包含南幅道路(含中分带南侧立缘石),北幅道路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项目设计范围图项目设计内容:包含道路工程、多杆合一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通信工程相交道路和主要控制点西区大道周边区域多为已开发区域,本次设计控制点主要为相交现状道路,西区大道由西至东依次与天勤路、天健路、尚丰路、尚锦路、尚华路、河滨南路、天润路、银润北二路、银润南二路、万安工业园区B路、万安工业园区A路、天宇路、天虹路、迪康大道、天朗路、天河路、天辰路共17条现状道路平交,另外西区大道下穿绕城高速。设计依据(1)项目区域1:500实测地形图(2022.11版)(2)《高新西区西区大道街道一体化方案》(3)《高新西区西区大道街道一体化项目路面技术状况检测报告》(2023.02版)(4)《西区大道管线探测资料》2023.01(5)《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规划图》(2021.10版)(6)《高新西区西区大道街道一体化工程树木测绘》2022.11(7)《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策划规划业务专题会会议纪要》2023.04上阶段批复及执行情况暂无功能定位规划情况规划概况高新西区建设发展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为龙头及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决策,按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品位做高"和"尽快建成全国最具吸引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要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率服务、高效益发展,依靠思路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创新,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加速形成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机制等聚集效应,努力把高新西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发达、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清新优美、企业富有活力、文化氛围浓郁、具有现代水准的全国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智能化高科技园区,逐步构建中国西部"硅谷"。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成都高新区着力构建涵盖现代服务业及未来产业的“3+2”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成都高新西区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主要承载地。聚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奕斯伟、业成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四大产业链,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周边用地规划周边以工业用地及居住用地为主,其中南侧主要为工业用地,北侧主要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周边用地图道路交通规划西区大道规划红线宽30/40m,其中南北大道~天宇路、天河路~天辰路红线宽度为30m,天宇路~天河路红线宽度为40m。根据《高新西区综合交通规划》西区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道路沿线以工业、住宅为主。相交高速:2条,绕城高速;相交轨道交通:2条,6号线、蓉2号线有轨电车;相交主干路:5条,蜀新大道(远期五环)、天健路、天润路、天宇路、天河路;相交次干路:3条,天勤路、尚锦路、迪康大道;项目周已基本按规划形成骨架路网,西区大道为高新西区的东西向重要通道之一。交通量预测预测思路背景交通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通过性交通和到达性交通,通过性交通主要取决于研究区域的区位特点,到达性交通则与研究区域的建设开发情况直接相关,参考《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2010),结合本次道路改造性质,预测目标年定为项目建设完成后第10年。背景交通量预测采用年增长率法。预测模型如下:式中:Qd——目标年(2034年)交通量;Q0——基年(2024年)交通量;——年增长率;n——预测目标年相对于基年的年数。参考郫都区的历史交通调查数据,郫都区的年均交通量年增长速度在3%~8%之间。西区大道两侧用地开发基本完善,现状交通以通过性交通为主,兼顾部分到达性交通,其道路交通量将会有稳定的增长,在此综合确定该道路的交通量年均增长率为4%。预测内容及结论预测内容1)通行能力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和《道路通行能力手册》中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修正计算公式如下:式中::道路基本通行能力(pcu/h),依据相关规范取值,如下表所示:单车道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速度(km/h)806050403020(标准车辆)200018001700164015701400:道路可能通行能力(pcu/h);:机动车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车道宽度修正系数;: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平曲线修正系数;:道路纵坡修正系数;:沿途条件修正系数。本项目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各项修正系数取值表道路分类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分类系数ac0.80.850.9车道宽度修正系数111交叉口间距修正系数0.950.920.90平曲线修正系数0.980.980.98道路纵坡修正系数0.980.970.95沿途条件修正系数0.880.850.78多车道的总通行能力多N可以写成下式:=Σ(pcu/h)式中,——第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相应于各车道的折减系数。通常以靠近路中线或中央分隔带的车行道为第一车行道,其通行能力为1(即100%),第二条车行道的通行能力为第一条车道的0.8~0.9,第三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0.65~0.8,第四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0.5~0.65。多车道的快速路不需要对通行能力进行折减。分别取=1.0,=0.85,=0.75,K4=0.60,得到不同设计车速条件下的设计通行能力如下表:不同设计行车速度下的城市道路设计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pcu/h)计算行车速度(km/h)20304050双向二车道(pcu/h)164618462072/双向四车道(pcu/h)3561383144744499双向六车道(pcu/h)/632367412)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线形景观与环境协调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道路服务水平分级采用标准如下表所示:道路服务等级划分标准道路服务等级V/C运行状态A<0.4自由通行,设计通行能力大,通行速度高B<0.6基本上自由通行,但速度受限于起始段或交通状况C<0.75交通流稳定运行,大部分司机可以选择他们自己需要的行驶速度D0.75-0.85低速稳定运行,运行趋于不稳定,司机难以控制行驶速度E>0.85不稳定运行,小意外导致严重堵车注:V/C是在理想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本通行能力之比,基本通行能力是D级服务等级的最大交通量。预测结论预测到2034年,本项目路网按照设计规模建设,基本可以满足至规划年的交通量发展需求,同时道路服务水平与利用率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预测目标年本项目路段饱和度及服务水平计算表道路名称道路等级基本路段车道数设计通行能力(pcu/h)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饱和度(V/C)服务水平西区大道主干路双4447433100.74C工程建设意义1、项目的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重要体现“十四五”期间,成都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总目标,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以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市民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的,全面提升成都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和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既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高新西区保持宜居生活城市特质、增强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城乡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利于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理念,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有利于补齐建优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西区大道位于高新西区及郫都区交界处,本次西区大道道路及景观改造提升后,将把人行道与绿带串联,为片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绿色出行方式,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片区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同时,将按街道一体化标准增设休闲座椅、互动景观小品等设施,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更具活力的游憩空间,持续提升片区生活成本竞争力和宜居品质,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2、项目的实施是全面提升西区大道形象,打造特色景观大道的需要西区大道被称为“郫都区—高新西区城市中轴线”,是郫都区望丛中路的延伸。随着郫都区内与西区大道连接的望丛中路改造完成,望丛中路在高新西区范围缺乏有效延续,无法形成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城区中轴线。经现场踏勘了解,西区大道现状道路两侧人行道侧分带乔木及灌木空间层次感弱,树种杂乱,无景观性特点。另一方面,现状道路沿线建筑外立面风貌不佳,品质不一,临街店招混乱,不利于展现城市主干道两侧风貌特点。本次改造提升将道路工程及其景观绿化工程、建筑外立面整治等统一规划打造,全方位的提升西区大道沿线整体景观。改造后将大幅提升西区大道现状景观,使西区大道与望丛中路风貌更具连贯性,将与其共同作为郫都区和高新西区腹地的城市通道,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大道和靓丽的风景线。不仅有利于推进该片区经济的繁荣,更有利于周边人群聚集,带动社会经济发展。3、项目的建设是城市道路升级、提升道路通行安全性的迫切需要西区大道是连接高新西区和郫都区的重要城市主干路,道路沿线连接着多个城市组团和产业核心区域,沿线人口数量以及城市建成区已具有相当规模,出行需求较大。道路周边主要有教育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人群主要为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和学生,出行方式以通勤为需要的慢性交通为主。靠近树德博瑞、犀浦实验学校、托普大学和住宅区附近人流量较大,而工厂企业附近存在瞬间人流量大,机动车、非机动车、人流混合在一起。加之现状道路沿线违停严重,占用人行道停车、占绿地停车情况突出,进一步挤占道路通行空间,下班高峰期的时候行人占用非机动车道行驶空间,非机动车闯入机动车道,增加各个空间的负担,出现各种拥堵现象,道路通行安全性低。项目的建设将整体优化道路空间分配,对沿线道路附属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停车场规范停车,还道路空间;建设独立慢性空间,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发生冲突,改善区域交通运行状况,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和舒适性,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畅通。慢行交通网络的形成也将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城市道路系统,提升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4、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是促进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近年来高新西区、郫都区加快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启动了大量对现有建成区交界处的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开展规划道路骨干路网建设。根据区域规划,西区大道两侧主要为商业和居住区,周边产业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装配制造业为主,所在区域处于高新西区和郫都区的核心区域,周边交通诱导量近年来不断增加,对道路服务水平及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沿线区域地势平坦,道路周边业态分布较为密集,是城市成片发展的理想区域。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区域道路网络,营造“快慢结合、动静相宜”的低碳高效交通环境。本次利用两侧绿带实施街道一体化改造,能够实现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度协调,优化片区通勤模式,支撑区域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需求,对提升区域城市形象,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条件以下内容摘自《高新西区西区大道街道一体化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拟建场地现为已建成的道路,沿线主要为已建成道路及灌木丛及未拆迁的房屋,地貌单位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地貌。本次勘察勘探点孔口标高为528.45~557.97,高差28.52m。图2.1场地地形地貌气象特征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署、冬少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4ºC,极端最高气温40.7ºC,极端最低气温-3ºC。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4.2mm,最大年降雨量1820.2mm,年降雨日141天,最大日降水量为167.6mm,最大降雨量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642.6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228.3h;多年平均风速为1.2m/s,最大风速为14.3m/s(NE向),极大风速为18.5m/s(2011年5月1日),主导风向为E向(详见表2.2)。台站名称温江国家基准气候站地理位置及海拔高度(m)北纬30°45′东经103°52′高程:517.7m台站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永宁镇气象路数值及统计年限数值出现时间/统计年限平均标准大气压(kPa)夏94.52004-2022冬95.52004-2022气温℃年平均16.42004-2022极端气温最高40.72004-2022最低-32004-2022最热月平均26.72022.7最冷月平均2.42021.1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772004-2022极端最小相对湿度%142020.5.1降水量(mm)年平均964.2/年最大1820.21937年最小610.9/月最大525.5/日最大167.6/年降水日数(≥0.1)141/雨季起讫时间//蒸发量(mm)年平均642.6/年最大729.1/风平均风速1.2/各季平均风速(m/s)春(3~5)1.4/夏(6~8)1.3/秋(9~11)1.1/冬(12~2)1.1/年最大风日数2/最大风速(m/s)及风向14.3NE/极大风速(m/s)及风向18.5E/最大雪深(cm)52012年冬季最大冻土深度(cm)//其他平均雾天日数412004-2022平均雷暴日数342004-2022场地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之间(见图2.3-1)。由于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在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它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它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场地区域隐覆断裂的活动情况和龙门山、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对成都市的影响。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是影响成都盆地区域稳定性的主要断裂,其性质、延伸方向、发育特征及其具体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龙门山构造带和龙泉山构造带的活动情况看,从获取的成都市区影响最大的场地浅层地震勘探资料,结合钻探资料及其收集到的附近场地波速测试资料也进一步证实,场地内无断裂通过,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新构造活动形迹,龙泉山断裂距离场地较远,不考虑其近场效应,亦可不考虑隐伏断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图2.3-1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场地地层结构及特征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场地内揭示的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全新统洪积层(Q4al+pl)。现根据钻探揭示情况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由上至下简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杂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以回填的碎石、砖块、近期拆迁遗留的建筑垃圾及地坪残迹为主,硬杂质≤25%,均匀性差,堆积时间约3~7年,自重固结未完成,不均匀。层厚0.3~1.5m,平均厚度0.84m,层底标高533.51~555.54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Ⅱ类。素填土:灰褐色~灰黄色,稍湿,结构松散,以黏性土回填为主,其主要为原地粉土及黏土翻挖,含少量卵石及少量植物根系,硬杂质含量≤10%,均匀性差,堆积时间大于15年,已完成固结。层厚0.5~5.5m,平均厚度1.77m,层底标高526.65~557.27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Ⅰ类。图2.4.1-1杂填土层图2.4.1-2素填土层第四系全新统洪积层(Q4al+pl)(2-1)粉土:灰黄色、灰色,湿,稍密~中密,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含云母,局部含有少量黏性土。层厚0.3~3.6m,平均厚度1.82m,层底标高524.49~555.37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Ⅰ类。图2.4.1-5粉土层图2.4.1-6细砂层(3-1)细砂:青灰色、灰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局部夹少量卵石。层厚0.3~1.5m,平均厚度0.77m,层底标高523.79~554.67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Ⅲ类。(4-1)松散卵石:褐灰色、浅灰色,湿~饱和,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风化~微风化。卵石含量约50~55%,粒径一般为2~10cm,个别大于20cm,平均粒径d50=3.2cm,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4,层厚0.6~2.4m,平均厚度1.38m,层底标高522.29~552.52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Ⅳ类。(4-2)稍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饱和,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风化~微风化。卵石含量约55~60%,粒径一般为2~15cm,个别大于30cm,平均粒径d50=6.5cm,4<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7,层厚0.5~3.9m,平均厚度1.78m,层底标高518.79~553.17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Ⅴ类。图2.4.1-7松散卵石层图2.4.1-8稍密卵石层(4-3)中密卵石:褐灰色、浅灰色,饱和,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风化~微风化。卵石含量约60~70%,粒径一般为4~15cm,个别大于40cm,平均粒径d50=7.7cm,7<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11,层厚0.7~6.5m,平均厚度3.48m,层底标高520.25~550.00m,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Ⅴ类。(4-4)密实卵石:褐灰色、浅灰色,饱和,卵石成分以岩浆岩、变质岩类岩石为主。磨圆度较好,以亚圆形为主,少量圆形,分选性差,中风化~微风化。卵石含量大于70%,粒径一般为4~20cm,个别大于50cm,平均粒径d50>10cm,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11,未揭露穿该层底板,根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2002年版)第3.3节,岩土类别为Ⅵ类。图2.4.1-9中密卵石层图2.4.1-10密实卵石层以上各岩土层的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场地周边管线情况拟建场地沿已建道路分布,沿线分布有道路信号弱电线路、燃气、高压管线以及供水管线、军缆等,现场管线复杂,建议施工前进行详细核查后施工。图2.5场地内重要管线分布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场地内地表水集中分布有沱江、郫筒中沟等,河道两侧及底部均采用块石封闭,地表水与地下水联系较弱,因上游施工,导致本场地区段河流地表水已被人为影响控制,其宽度5m,水深0.3~0.5m不等,流速缓慢,河底无淤泥分布。图3.1场地内地表水分布地下水地下水埋藏条件根据本次钻探揭露,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物中的上层滞水及潜水。(1)上层滞水赋存于浅部填土、粉土层内,主要受大气降水直接补给,垂直向下排泄,无统一水面。富水性弱,透水性弱,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本次勘察中未见上层滞水。(2)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大气降水和区域地下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较丰富,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控制,为本场地内主要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水位本次勘察处于2023年4月,为平水期,根据在钻孔中测得地下水潜水位埋深为2.8~5.1m,标高524.09~552.23m。根据相关水文地质资料可知,受季节影响,季节变化幅度为1.0~3.0m。场地不良地质作用与特殊性岩土场地不良地质作用拟建场地未发现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也未发现如浜沟、防空洞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因前期地铁建设,场内存在交通临时道路未拆除完全,而残留的混凝土路面等不利埋藏物。场地特殊性岩土杂填土(1-2):拟建场地局部分布,结构松散,固结程度低,有较强的透水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开挖基槽(坑)边坡易垮塌,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素填土(1-3):成分以黏性土为主,稍密,硬质成分含量<10%,夹少量植物根茎,回填时间为大于15年,自重固结已完成,开挖基槽(坑)边坡易垮塌,物理性质较差。细砂(3-1):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属液化土层,地震时局部地段可发生轻微液化。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及适宜评价拟建场地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的核块,未发生过破坏性的地震灾害,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为稳定区。由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和本次勘察查明的场地地层结构特征等综合分析可知,土的层位连续,无论从区域地震地质背景还是场地的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场地稳定性良好。拟建场地无断裂、滑坡、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无沟浜、溶洞、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区地形起伏较大,岩土性质差异大。沟渠、低洼处可能存在软土,岩土的水理性、稳定性较差,土层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注意其侧向稳定性。综上,拟建场地整体属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的建设。地基土适宜性评价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资料,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填土、粉土、卵石土组成。结合本项目拟建物的特征和可能采用的基础型式,对各土层用作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如下:杂填土(1-1):场地内局部分布,结构松散~稍密,承载力低,回填时间5-7年,自重固结沉降未完成,不可作为基础持力层。素填土(1-2):场地内大范围分布,以黏性土、粉土、卵石回填为主,结构稍密,承载力低,回填时间大于15年,自重固结沉降已完成,力学性质较好,可作为道路路基、管道、景观附属构筑物持力层。粉土(2-1):物理力学性质一般,层厚不稳定,分布不连续,埋深浅,承载力较一般,为中等压缩性土,埋深浅,可作为道路路基、管道、景观附属构筑物持力层。细砂(3-1):承载力低,压缩性高,物理力学性能较差,分布不连续,均匀性较差,属液化土层,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松散卵石(4-1):场地内的松散卵石层层厚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分布不连续,承载力一般,可作为道路路基、管道、景观附属构筑物持力层。稍密卵石(4-2):场地内的稍密卵石层层厚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可作为道路路基、管道、景观附属构筑物持力层。中密卵石(4-3):场地内的中密卵石层具有分布较广、承载力较高、变形较小特征,可作为道路路基、管道、景观附属构筑物、桩基持力层。密实卵石(4-4):场地内的密实卵石层具有分布较广、承载力较高、变形较小特征,可作为道路路基、管道、景观附属构筑物、桩基持力层。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根据钻探情况,综合各项测试,结合区域经验各岩土层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见表6.3-1。表6主要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层号岩土名称重度γ(kN/m3)压缩模量Es(MPa)变形模量Eo(MPa)渗透系数K(m/d)抗剪强度承载力特征值fak(kPa)粘聚力Ck(kPa)内摩擦角Φk(°)(1-1)杂填土18.0///810/(1-2)素填土18.0//0.0510880(2-1)粉土17.55.0/0.051720100(3-1)细砂18.0/422022100(4-1)松散卵石19.0/17025200(4-2)稍密卵石20.0/21028350(4-3)中密卵石21.0/27033550(4-4)密实卵石22.0/30038800注:1、以上坡率适用于开挖深度小于5m,坡顶无荷载的情况;现场实际放坡时,宜结合道路、场地规划优先采取削顶降低边坡高度、放缓永久边坡、结合截、排水与临时支护措施确保其稳定。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附录A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查得该场地位于的成都市高新区合作街道、西园街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Ⅱ类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基土液化判别初判拟建场地局部存在饱和砂土层及粉土层,可能存在液化。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场地内粉土层黏粒含量最小值为16.2%大于10%,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相关标准判断,7度时粉土黏粒(d<0.005mm)含量大于10%可判为不液化。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中相关标准判断,在卵石层中间的砂土或粉土夹层,初判为不液化;饱和细砂层厚度小于1m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节规定,液化判别计算公式:(5.3.2-1)(5.3.2-2)上式中:-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取N0=7;-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dw-地下水位;-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粘粒含量百分率,取;-地下水位深度;-液化指数;-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分别为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表6.4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及细砂液化判别表钻孔编号标贯试验终止深度(m)实测击数N试验点土层标准贯入点中心深度ds(m)地下水位dw(m)粘粒含量pc(%)标贯代表土层厚度di(m)层位影响权函数值Wi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判别液化临界标贯击数Ncr(击)液化指数I1E液化判别液化等级JK073.756细砂3.6131.3010.008.073.3液化轻微JK394.857细砂4.7131.2010.009.283.0液化轻微JK523.908细砂3.7513110.008.980.0液化轻微JK693.807细砂3.65131.110.008.862.3液化轻微S-ZK042.855细砂2.7131.110.007.633.8液化轻微S-ZK073.156细砂3.013110.008.042.5液化轻微S-ZK184.256细砂4.1131.510.009.385.4液化轻微ZK434.007细砂2.0131.510.006.570.0不液化/注:根据成建委(2023)24号文件规定,地下水位按照最不利条件取值,即室外地面标高1.0m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节规定,确定建设场地内细砂土层,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为轻微。场地类别及抗震地段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2016年版)4.1.3条的规定和波速测试成果(见表4.3-4),场地岩土的类型划分结果详见表6.4-1。表6.4-1场地岩土类型综合评价表岩土层号岩土名称岩土层剪切波速平均值判别标准Vs(m/s)状态岩土类型Vs(m/s)(1-1)杂填土118Vs≤150松散软弱土(1-2)素填土149Vs≤150稍密软弱土(2-1)粉土174150<Vs≤250软塑中软土(3-1)细砂130Vs≤150稍密软弱土(4-1)松散卵石249150<Vs≤250松散中软土(4-2)稍密卵石312250<Vs≤500稍密中硬土(4-3)中密卵石397250<Vs≤500中密中硬土(4-4)密实卵石520500<Vs≤800密实坚硬土本次场地判别依据为详勘钻孔成果,根据波速测试报告,场地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60.5m/s,场地卓越周期为0.159s。覆盖层厚度10.35m,场地土属软弱土~坚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拟建场地内局部填土为软弱土。厚度超过3m且范围分布较广布,场地内存在液化土层,综合判断为建筑对抗震不利地段。场地填土、软弱土的震陷性评价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3.11条,影响填土震陷特性的主要因素有填土的干重度、固结比、动剪应力、振次及填土的振动历史等。根据场地内拟建构筑物特点,场地内素填土回填时间大于15年且自重固结已完成,当采用浅基础时,基底以下杂填土、液化土将被挖除换填或桩基础时,因此可不考虑填土的震陷性。水、土腐蚀性评价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章的规定对场地地下水和场地土的腐蚀性进行评价;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评价结果如表6.5-1所示,该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腐蚀性评价结果如表6.5-2。表6.5-1水的腐蚀性评价表按环境类型(Ⅱ)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腐蚀介质SO42-(mg/L)Mg2+(mg/L)NH4+(mg/L)OH-(mg/L)总矿化度(mg/L)孔号JK1288.38<30013.14<20000.00<5000.00<43000484.0<20000QK0689.1413.430.000.00382.0地表水85.313.230.000.00382.7腐蚀性微微微微微结论:该地下水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A)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项目pH值侵蚀性CO2(mg/L)HCO3-(mmol/L)孔号JK127.31>6.50.00<155.54>1.0QK067.440.004.00地表水7.281.764.18腐蚀性微微微结论:该地下水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项目水中的Cl-含量(mg/L)长期浸水干湿交替孔号JK12/38.85<100QK06/30.91地表水/28.64腐蚀性/微结论: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性。表6.5-2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按环境类型(Ⅱ类)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腐蚀介质SO42-(mg/Kg)Mg2+(mg/Kg)OH-(mg/Kg)孔号JK05-142.27<45018.72<30000.00<64500ZK39-149.9519.680.00腐蚀性微微微结论:场地土按环境类型对混凝土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B类)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项目pH值孔号JK05-17.37>5.0ZK39-17.40腐蚀性微结论:场地土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项目土中的Cl-含量(mg/Kg)A孔号JK05-135.45<250ZK39-132.61<250腐蚀性微结论:场地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由表6.5-1、6.5-2可知,该场地水对混凝土结构、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工程设计设计原则平面设计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与现状已建道路顺接。(3)根据道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等。(4)道路平面尽量不改动现状平面。(5)道路平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为道路红线、相交现状道路、道路两侧郫筒中沟、三斗渠。纵断面设计原则(1)纵断面设计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综合考虑与相交道路的衔接关系,并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设计;(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缓顺,保证与周边已完成设计道路顺接的前提下减少变坡点,确保道路起伏不过于频繁;(3)满足其它控制性标高的要求。路基工程设计原则(1)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2)路基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3)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路面结构设计原则(1)根据国内高等级道路使用性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强基、薄面、稳土基”设计理论、以及全寿命成本费用理论,在路面结构设计中采用力学性能、使用性能双控指标设计,优化路面结构和材料。(2)在进行路用材料选择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交通、气候特征、荷载大小、轮胎压力、车速、交通量等项目条件,开展针对性结构设计。(3)根据本工程初步地质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半刚性路面作为首选路面结构。(4)设计中应根据国内高等级沥青路面初期、早期损害的现状,路面各结构层材料选择必须在国内其它同类工程、或比本工程道路等级较高、交通流量大、重载交通的工程中有较长时间使用,并表现出优良的使用性能,质量稳定。(5)沥青面层厚度应从力学性能、使用性能、施工质量三个方面综合确定。沥青面层结构厚度与混合料公称尺寸相匹配,使用结构层稳定性好、以不影响施工,具有良好的级配组成,施工时避免离析,加强路面压实质量。交通工程设计原则(1)交通工程本着“安全、有序、畅通”的原则设计。(2)充分尊重交管局在路口渠化、交通组织以及交通控制等方面已经取的成功经验,充分尊重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的选型和建设思路。(3)参照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和技术建议的规定设计。(4)交通工程设计应与路桥主体工程设计良好配合,为道路使用者提供安全、快速、经济、舒适的服务。管线布置原则根据片区的功能定位与区域特点,在管线布置上能够实现对片区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为以后的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管位。首先,需要遵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对管位进行布置。第二,根据道路地块两侧的用地性质,按需配置所需的市政管线;第三,管线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外围现状管线和正在设计管线的情况,做到对现有管线资源的充分利用;第四,管线的布置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还应尽量考虑到今后使用和维护管理的方便。采用的规范、标准、规定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规定《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37—201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201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3450-201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GB50688-201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项目施工时,如有新的规范、规程、图集颁布实施,则应按新的规范、规程、图集执行。桥梁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规定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019年版);3、《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4、《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69-95);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6、《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7、《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JTGD64-2015);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9、《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1、《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12、《桥梁防雷技术规范》(GB/T31067-2014);13、《城镇桥梁钢结构防腐蚀涂装工程技术规程》(CJJ/T235-2015);1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5、《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3360-01-2018);16、《桥梁用结构钢》(GB/T714-2015);17、《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JT/T722-2008);18、《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2019);19、《环氧树脂防水涂料》(JC/T2217-2014);20、《公路钢桥面铺装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3364-02-2019)21、《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22、《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23、《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24、《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2021);25、《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2021);26、《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多杆合一设计规范、标准、规定《LED城市道路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2—201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65—2011)《道路照明用LED灯性能要求》(GB/T24907—2010)《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5768.2-202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4部分:作业区》(GB5768.4-20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5部分:限制速度》(GB5768.5-20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6部分:铁路道口》(GB5768.6-201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7部分:非机动车和行人》(GB5768.7-201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8部分:学校区域》(GB5768.8-201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GB50688-2011)《视觉信号表面色》(GB/T8416-2003)《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道路标线涂料》(GA/T298-200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21)《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结构用无缝钢管》(GB/T8162-201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3880.1—2012)《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3880.2-2012)《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3880.3-2012)《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2006)《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22)《新划路面标线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数及测试方法》(GB/T21383-2008)《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2012)《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25280-20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A/T527.1-2015)《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3671-2021)《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14)《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2016)《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7-2016)《交通技术监控成像补光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A/T1202-2022)《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现行有关材料标准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规定(1)设计及施工规范、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镇建设)(建标[2013]202号);《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检查井盖》(GB/T23858—2009);《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211-200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NO:SC112341);《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成都市建设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编制规定及审查要点》(试行);《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四川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标准》((DBJ51/T084-2017));《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2017);本工程地形图;道路设计文件;其他有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技术标准道路工程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红线宽度:南北大道~天宇路、天河路~天辰路红线宽度为30m,天宇路~天河路红线宽度为40m。(3)设计车速:40Km/h(4)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新建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改建路面设计年限8年(5)交通量饱和状态设计年限:15年(6)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7)标准轴载:BZZ-100(8)交通等级:重交通(9)净空要求:机动车道≥4.5m;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2.5m(10)抗震要求: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桥梁工程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主干路。(2)桥面宽度:0.25m(人行栏杆)+3.5m人行道+0.25m(人行栏杆)=4.0m,部分加宽为6.5m。(3)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4)桥梁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主体结构:50年;可更换部件:15年;(5)桥梁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一级;(6)桥面横坡:单向1.5%;(7)环境类别:Ⅰ-C类。(8)设计荷载:①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取值;②栏杆:竖向荷载:1.2kN/m;水平向外荷载:2.5kN/m;(9)抗震设防标准:抗震基本烈度为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特征周期为0.45s,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抗震设计方法为B类,抗震措施等级为7度;多杆合一工程标准(1)道路等级:主干路(2)照明负荷等级:三级(3)灯杆形式:路双挑路灯、多杆合一(4)光源选择:LED(5)设计功率密度:功率密度为0.86(6)行车速度:40km/h(7)交通设施等级:B级(8)标志结构设计抗风速24.3m/s排水工程标准(1)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2)暴雨强度公式: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电力工程标准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允许最小距离应符合《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表5.3.5的规定。道路工程设计道路平面方案平面设计原则及主要控制因素(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规划道路网布设。(2)道路平面与现状已建道路顺接。(3)根据道路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等。(4)道路平面尽量不改动现状平面。(5)道路平面设计主要控制因素为道路红线、相交现状道路、道路两侧郫筒中沟、三斗渠。平面设计西区大道起与南北大道,止于天辰路,由西至东依次与天勤路、天健路、尚丰路、尚锦路、尚华路、河滨南路、天润路、银润北二路、银润南二路、万安工业园区B路、万安工业园区A路、天宇路、天虹路、迪康大道、天朗路、天河路现状道路平交,道路全长9165.484m。西区大道定位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车速为40Km/h,两块板,双向四车道,平面设计线形与现状保持一致。本次设计范围内,全线共设置18个交点,其中9处设置平曲线,其余交点均位于交叉口范围内。全线最小圆曲线半径为800m,最大圆曲线半径为2000m,全线无超高、加宽平曲线。道路平面图人行过街设施除下穿绕城高速及尚华路有一处利用即有人行天桥过街外,其余路口均为平面交叉口,交叉口内设置人行横道便于行人过街。人行横道宽度不小于5m。道路纵断面方案主要控制因素及关系(1)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2)道路为改造工程,纵断面主要控制因素西区大道与现状道路相交路口及周边用地出入口既有高程。纵断面设计方案滨江北路共设21变坡点处,最小纵坡0.3%,最大纵坡3.0%,最小坡长85.225m。本次道路纵断面依据现状路面标高进行拟合,全线共设置20处变坡点,最大纵坡4.308%(下穿绕城高速),最小纵坡0.154%,最小凹曲线半径为1100m,最小凸全线半径1600m,最小坡长127m。设计道路纵断面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纵断面主要技术指标表内容单位规范设计设计速度km/h4040最大纵坡%6(一般值)4.308最小纵坡%0.30.154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110127凸型竖曲一般最小半径m6001600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7001100竖曲线最小长度m35(极限值)36.292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1)南北大道~天宇路道路标准横断面按双幅路布置,双向4车道。中分带宽度与现状保持一致,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板,结合道路绿地一体化打造。其中(河滨南路~天宇路K3+722.579~K6+384.856)仅对南幅道路进行改造,北幅道路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B=7m(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3.75m(车行道+路缘带)+3.75m(车行道+路缘带)+2m(中分带)+3.75m(车行道+路缘带)+3.75m(车行道+路缘带)+7m(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道路标准横断面(2)天宇路~天河路道路标准横断面按两幅路布置,双向4车道。南幅道路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板,结合道路绿地一体化打造。仅对南幅道路进行改造,北幅道路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B=7.25(非机动车道+人行道)+3.75m(车行道+路缘带)+3.5m(车行道+路缘带)+12m(中分带)+3.75m(车行道+路缘带)+3.75m(车行道+路缘带)+8m(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道路标准横断面(2)天河路~天辰路道路标准横断面按两幅路布置,双向4车道。中分带宽度与现状保持一致,南幅道路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板,结合道路绿地一体化打造。仅对南幅道路进行改造,北幅道路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B=7m(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3.75m(机动车道)+3.75m(机动车道)+2.5m(中分带)+3.75m(机动车道)+3.75m(机动车道)+7m(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道路标准横断面路拱设计本次道路的路拱形式均采用直线形路拱,车行道采用双向坡,车行道横坡1.5%,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与绿化带一体化设计,横坡2%。道路交叉口设计交叉口总体设计西区大道设计范围内共有19个交叉口。根据道路等级、交叉口纵坡以及路网交通组织状况的分析,在交叉口根据车行交通需求增加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保证远期交通组织的需求,具体详见下表:序号相交道路交叉口类型渠化拓宽1西区大道-南北大道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出口道结合港湾式公交站台展宽;2西区大道-天勤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3西区大道-天健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4西区大道-尚丰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5西区大道-尚锦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6西区大道-尚华路平A1类信号控制无渠化7西区大道-尚雅路平B1类右进右出无渠化8西区大道-河滨南路平A2类信号控制无渠化9西区大道-天润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10西区大道-银润北二路平B1类右进右出无渠化11西区大道-银润南二路、万安工业园区B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12西区大道-万安工业园区A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13西区大道-无名道路平A2类信号控制无渠化14西区大道-天宇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15西区大道-天虹路平A2类信号控制无渠化16西区大道-迪康大道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17西区大道-天朗路平A2类信号控制无渠化18西区大道-天河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19西区大道-天辰路平A1类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路基设计方案路基设计概况西区大道两侧均为建成区域,两侧较为平坦。边坡防护设计本段道路两侧为绿地,道路两侧地形平坦,边坡由景观统一打造,本项目不涉及路基边坡设计,施工过程中道路两侧按填方1:1.5,挖方1:1进行施工,土方数量本次仅计清表数量(暂按50cm厚度计算),其余土方工程计入景观部分。路基填筑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基的填筑材料应因地制宜,就近取土。路基填筑前应做好平整场地工作,先挖除地表杂填土、腐植土、耕植土、植被等;路基填筑应分层均匀碾压,分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路基填料的强度、粒径及压实度应满足规范城市支路要求,具体要求如下表。路基压实标准项目名称路槽底面下深度(cm)填料性质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料最小强度(CBR)(%)主干路填方路基上路床0~30105≥95下路床30~80103≥95上路堤80~150153≥93下路堤150以下152≥92零填及挖方0~30105≥9530~80103≥93路面结构设计设计原则(1)结合现有路面损坏特点、技术状况和改扩建后的设计使用年限、交通特性等因素进行,按“充分利用、合理补强、根治隐患”的原则,综合确定方案。(2)以气候特点及交通组成为依据,分析温度及重载交通对路面性能的影响,提高路面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抗滑性能及水稳定性。(3)以结构设计为核心,结合当地筑路材料情况,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施工方便的路面结构方案。(4)充分利用、合理补强、根治隐患,彻底处理既有路面病害,综合确定路面补强方案,最大限度利用路面废旧材料,使新旧路面寿命协调一致。(5)加强路面拼接设计,保证路面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6)以旧路面检测为基础,注重旧路面病害分析及处治。(7)重视路面拼接部位的连接、反射开裂和渗水的针对性设计。(8)重视路面补强、病害处理及拓宽新建的各路面结构层厚度协调设计,尽可能逐层同步施工,避免因施工接缝产生纵向裂缝。(9)路面结构设计与总体方案、路线纵断面、桥梁构造物等协调统一。路面设计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路拱横坡:1.5%标准轴载 :BZZ-100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复合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改建8年道路自然区划:V2四川盆地中湿区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1-4-2交通等级 :重交通设计计算指标:设计弯沉值、各结构层抗弯拉应力、沥青层剪应力抗剪强度既有路状况调查、检测和评价以下内容摘《高新西区西区大道街道一体化项目路面技术状况检测报告》沥青路面结构(左幅K0+035-K3+720,右幅K0+035-K6+407)(1)路面结构参数a、面层:沥青段厚度范围为80mm~143mm不等,厚度平均值为103.9mm,厚度差异性较大,沥青面层混合料级配普遍较差,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隙,压实不足。b、层间粘结情况:沥青层之间粘结情况较好但面层与基层粘结性都较差。路面结构内部不能形成连续的受力状态,路面沥青层单层受力,过早出现疲劳破坏,这也是引发路面病害的重要原因。c、基层板结情况:左幅基层整体板结性较好;右幅基层整体较为松散,大部分未取出完整芯样且芯样空隙较多。西区大道路面检测钻芯照片(部分)(2)路面破损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西区大道(蜀新大道-恒山南街)沥青路面调查段落汇总后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为73.55,根据《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评定等级为“B”,表明原路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破损。其中,右幅整体路面损坏指数(PCI)为72.79,评定等级为“B”,左幅整体路面损坏指数(PCI)为73.49,评定等级是“B”。根据现场病害调查,从整体来看,调查路段中典型病害主要为网裂、线裂、龟裂、路框差、沉陷等病害,以网裂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损坏面积的44.6%,其次为线裂,约占总损坏面积的17.9%,沉陷占损坏面积的17.0%,龟裂占损坏面积的13.4%,路框差占损坏面积的4.9%。按每公里分段来看,每个调查段落的病害类型和路面破损程度不一样,其中,K0+035~K1+000段全幅、K4+000~K5+000段右幅病害较多,但K0+035~K1+000段以网裂、龟裂和线裂病害为主,全幅整体路面损坏指数(PCI)评定等级为C级,K4+000~K5+000段以网裂、沉陷病害为主路面评定等级为C级。从病害分布的车道数来看,右2车道病害较多且以网裂、沉陷等病害为主。(2)路面结构强度沥青路面段总体路面代表弯沉值(0.01mm)为21.7,评定等级为“足够”。其中K5+000~K6+000段右幅路面代表弯沉值(0.01mm)为45.7,评定等级为“临界”、K6+000~K6+407段右幅路面代表弯沉值(0.01mm)为42.3,评定等级为“临界”,上述两段弯沉值相较于其他路段弯沉值偏大。水泥路面结构(K6+530-K6+945)和复合路面(K6+407-K6+530)(1)路面结构参数a、面层:水泥面板厚度范围为240-280mm,均值为255mm,标准值为232.3mm;沥青面层厚度为125mm,芯样下部表面有较多的空隙,混合料压实不足且级配较差。b、芯样试验结果:从芯样试验检测结果来看,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为3.67MPa,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弯拉强度不规范要求。(2)路面破损情况右幅整体路面损坏指数(PCI)为82.66,评定等级为“B”,左幅整体路面损坏指数(PCI)为96.67,评定等级是“A”,即右幅较左幅状况差。根据现场病害调查,从整体来看,调查路段中典型病害主要为线裂、接缝料损坏等病害,以线裂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损坏面积的53.25%,其次为接缝料损坏和破碎板,分别占总损坏面积的14.61%,板脚断裂占损坏面积的11.36%。据调查,西区大道(蜀新大道-恒山南街)水泥砼病害大多由于路基沉陷、板底脱空、弯拉强度不足等原因造成部分水泥面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开裂。(3)路面脱空情况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情况:右幅脱空率为68.2%,左幅脱空率为40.9%,整体脱空情况较为严重,这表明原路面出现破碎板、线裂、板角断裂等病害与板底脱空有关,雨水沿裂缝进入基层,在行车荷载的泵吸作用和基面下沉共同导致板底脱空。路面结构设计根据西区大道交通量及道路检测报告,结合道路性质及所承担的功能,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沿线的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筑路材料和交通量等条件,拟定路面结构组合:(1)对基层处理段路面结构:5cm细粒式改性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13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7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20C1cm橡胶沥青同步碎石应力吸收层24cm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拉强度≥5.0Mpa)20cm级配碎石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值应大于等于40Mpa。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则采取天然级配砂砾石进行换填处理。。最终工程量根据实际发生计量。(2)对路面铣刨新铺沥青层段路面结构:4cm细粒式改性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13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cm同步碎石封层铣刨至既有路面基层(平均12cm);(3)对路面铣刨新铺沥青层段局部严重病害处治路面结构:4cm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13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6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20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6cm中粒式沥青混合料AC-20C1cm同步碎石封层20cmC30水泥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基层病害处治需结合现场基层实际开挖情况确定下基层及垫层是否存在病害,若下基层存在病害采用20cmC20混凝土修补。若底基层存在病害则采用级配碎石换填。(4)对水泥路面加铺段路面结构:5cm细粒式改性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13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骑缝条铺防裂卷材原处治后水泥混凝土面板;(5)既有桥隧、下穿隧道加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13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铣刨沥青面层4cm;(6)对天虹路~天河路(K6+960.049~K8+586.826)路面结构:根据现场踏勘及已收集到的竣工图资料,由于本路段南幅道路建成较短,中线与本次设计道路中线相差0.75m,因此对天虹路~天河路段路面采用铣刨1cm后加铺4cm方式调整道路路拱横坡。5cm细粒式改性沥青马蹄脂混合料SMA-13C;0.3~0.6L/m2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PC-3型);铣刨沥青面层1cm;(7)对天河路~天辰路(K8+586.826~K9+165.484)路面结构:根据现场踏勘及已收集到的竣工图资料,由于本段道路建成较短,本路段利用现状道路路面,仅通过调整南侧路缘石的位置对路面宽度进行调整。路面处治分段范围详见《路面病害处治图》现状水泥混凝土板病害治理对于现状路面情况较好及病害轻微道路,在病害及接缝处理后进行加铺设计;对于病害较为严重的路段,应经过分析,如果现状路基满足荷载与压实度要求,则可以利用现状路基,一切从保证整个道路施工质量出发。处治后的路段代表弯沉值应低于20(0.01mm),然后加铺沥青面层。关于不同的病害类型处置方式也不同,以下为项目水泥路面病害的处理方式:(1)、原水泥混凝土板块的修复处理A.裂缝的处理对宽度2mm以下的非扩展性的表面裂缝,采用压缩空气配特制喷嘴吹净裂缝中灰尘,然后采用沥青玛蹄脂灌缝;对局部性裂缝且缝口较宽时,裂缝大于2mm小于15mm的中等裂缝,先顺着裂缝用冲击电钻将缝口拓宽成1.5-2cm的沟槽,槽深根据裂缝深度确定,最大深不超过2/3板厚,用压缩空气吹除混凝土碎屑,填入粒径为0.3-0.6cm的清洁小石屑,灌浆材料采用沥青玛蹄脂;对于通缝且贯穿全厚裂缝,应采用换板处理,若经检测基层破坏,应采用C20混凝土恢复基层。B.板边、板角的处理板角断裂应按照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纵向最小切割宽度为0.5m,最大为1.0m;横向最小为0.5m,最大到车行道中央。对板边、板角凿除破损部分时,应凿成规则的垂直面。原有钢筋不切断。原有滑动传力杆,如果有缺陷应予以更换并在新老砼之间加设传力杆。如果是全板厚的板角断裂,则基层必受到破坏,造成基础不良,对此可采用C20砼浇注基层。于原有路面面板的接缝面,应涂刷沥青,如为胀缝,应设置接缝板。现浇砼于老砼面板之间的接缝应切出宽3cm深4cm的接缝槽,并灌入填缝材料沥青玛蹄脂。C.原水泥混凝土板块错台的处理当注浆和裂缝处理完毕后,须对混凝土板块的错台进行处理。当错台≤1mm时,可采用机器磨平或人工凿平的方法进行处理。②当错台>1mm时,可采用先进行凿平处理,再加铺调平层,或局部翻挖新建的方法进行处理。D.原水泥混凝土板块坑洞的处理对个别坑洞修补,清除洞内杂物,用水泥砂浆等材料填充,达到平整密实。对较多坑洞且连成一片的,应采取薄层修补方法进行修补。将坑洞切割深度为6cm以上的槽,并将切割面内的光滑面凿毛。用混凝土拌和物填入槽内,振捣密实,并保持与原混凝土面板齐平。E.原水泥混凝土板块接缝的处理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包括纵向施工缝、纵向缩缝、横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胀缝等。接缝是混凝土板块的薄弱部位,最容易引起破坏,特别是胀缝破坏率甚高。1)清缝。将原板块的填缝料清除,若原缝偏窄需重新切缝,要求切缝宽度10mm,深度40~50mm。2)用皮老虎或吸尘器吹吸干净缝内尘土,采用填缝料填充。3)填料统一采用沥青玛蹄脂。F、原水泥混凝土板块翻挖换板的处理对于水泥混凝土板块损坏严重的部分及交叉口范围内加罩厚度不满足10cm的板块,采用将板块进行翻挖的处理,旧板凿除应注意对相邻板块的影响,尽可能保留原有拉杆,宜用液压镐凿除破碎混凝土,应及时清运混凝土碎块,并用C35混凝土(加早强剂)更换被翻挖的坏板块。基层损坏部分应予清除,用C20混凝土将路面基层补强,其补混凝土顶面标高应与旧路面基层地面。(2)原水泥混凝土板块的注浆处理对于原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处(0.21mm<弯沉值),原水泥板块应逐板压浆。①注浆材料的选择灌注浆液采用水泥浆液,添加适量的粉煤灰浆液。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②室内配比试验浆液的配制应通过多组对比试验确定,设计建议采用配比(重量比)为:水泥:粉煤灰:水=1:0.7:0.8,添加0.5%的SN-Ⅱ早强减水剂。③注浆方法采用填充式注浆,流量7-10L/min。灌注作业从沉陷量大的部位的灌注孔开始,逐步由大到小。待浆液强度达到3.0MPa时,用水泥砂浆堵孔,即可开放交通。注浆处理流程如下:压浆孔布置--钻孔--预埋法兰螺帽--清孔--压浆--封孔养生。④灌注浆液灌注浆液采用冲程式压浆机,注填式灌浆方法,压浆的压力应使浆液能流动灌注即可。当浆液从接缝处或另一浆孔冒出,就可认为完成该孔注浆。灌注时,应同时观察测量仪,量测到注浆面板抬高现象时,及时通告施工人员。当抬高达到0.3mm时,应立即关闭压力阀,停止注浆。⑤现场注浆强度测试灌注浆液试件在标养下,3天及7天龄期抗压强度值要及时提交,以确定注浆质量。⑥灌注浆质量评定对旧砼板块脱空进行填注补强的质量评价,以下各项同时进行:灌注浆配比及强度评定:包括配比适合符合核定的组配比例,是否改变组配材料,这可能影响浆体后期强度及行车后补强功效。其次是关注浆体的抗压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弯沉测定评定:灌注浆后,在一定龄期(7~14天),用长杆弯沉仪和后轴轴载100KN的标准车,再次测量主点弯沉值,复检合格率不小于90%。若不能满足需对相关板块进行二次注浆,直到达到合格率为止。人行道设计、非机动车道人行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控刀具培训课件
- 白酒电商测试题及答案
- 江西省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生物试卷(含答案)
- 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 汽车电气维修的基本原则试题及答案
- 药理学中需要深入理解的概念试题及答案
- CPBA考试的新兴技能试题及答案
- 四川省内江市人教版(新起点)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
- 宠物营养干预对行为影响研究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省考难点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上海青浦新城发展(集团)限公司自主招聘9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小学数学教学中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论文
- 2025年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年高考预测猜题 化学 信息必刷卷02(新高考 通 用)(解析版)
- 3.2依法行使权利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五月菜油香(2024年宁夏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试题)
- 2025非小细胞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 妇科围手术期的护理
- 《智能轮椅的结构计算设计与选型案例综述》3000字
-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