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3 《庖丁解牛》教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3 《庖丁解牛》教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3 《庖丁解牛》教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3 《庖丁解牛》教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3 《庖丁解牛》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反复实践的道理,并且从中获得感悟与启迪。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杓、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

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

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后得到的启示。

难点: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庄周梦蝶”“运斤成风”、“涸辙之附”“朝三暮四”“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踌躇满志”“贻笑大方”“螳臂当车”

L请你说出跟这些成语都有关系的一个人名。(庄子)

2.讲讲其中你知道的成语故事。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

化。”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中说,有一天,庄子在草地上睡觉,做了一个梦。他在睡梦中觉得自

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着,四处游荡,快乐得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也

忘了自己是由庄子变化而成的。过了一会儿,庄子忽然醒了过来,但是梦境还清晰地印在他

的脑海里。他起身看了看自己,又想了想梦中的事情,一时间有些迷惘。他竟然弄不清自己

到底是庄子还是蝴蝶了。究竟是他在自己的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它的梦中变成了庄

子?竟然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

这件事让庄子很有感触,他觉得,有时人生中的梦境和真实的生活是很难区分开的。梦

境有时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也会让人有身在梦中的感觉。庄子认为,

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停变幻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

徽蒙城县)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

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

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

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

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主要思想:

①人生观:无欲、无为。“山中植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人,不服役,不征

赋,得施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

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②自然观: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

通的,

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③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挨弃一切世俗礼法。把仁义和法治看作

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

④生死观:一死生,齐彭覆。“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

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在若有若无恍恍惚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文化常识

①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师襄:名叫襄的乐师。师旷:名叫旷的乐师。

弈秋:名叫秋的围棋高手。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②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

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

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

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

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三、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一个充满了战争与杀戮的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高岸为

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

迷茫。身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庄子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

不可逆转。所以他主张顺其自然,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天进行了相对的解释。《养生主》

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加以论证。

四、题解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

师分解牛的肢体。假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阐述庄周的“养生之道”。

此言解牛者,盖以牛为大物。许慎《说文》“物”云:”万物也,牛为大物,故从牛。”

故以宰国寓之于宰牛,而终归养生,所谓养生为主。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要领)。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纲,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其中最难懂的就是“缘督以为经”,缘,顺应;

督,按中医理论,人体有七经八脉,督脉是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阳经的作用。养生,气血

要顺应督脉通入经略,即顺应天然结构、自然规律,不可违逆。

译文: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

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第二部分,讲庖丁解牛的故事,把养生比作用刀,解牛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

牛体内的缝隙中运刀才能“游刃有余”,不去“切中肯繁”,更不生割硬砍,这样一把刀用了

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刀刃锋利得还像刚从磨刀石上拿起来一样。用刀如此,养生亦如此。

第三部分,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话,领会了养生的道理。

四.课文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躅,者(hua)然向(xiang)

然,奏刀癌(hu。)然,莫不中(zho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注释】: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所触:'‘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性结,所接触

的地方。害(hua)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丁盛(huo)然:象声词,比情(hua)

然”声音较大。这里的几个“然”的用法都是处在“象声词”词尾。译为“…的声响(声音)”o

中(zhong)音:合乎音律。于:介词,引出对象,与,跟。《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

名。《经首》:传说中尧时代的舞乐名。会:节奏。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

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

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课文探究】

1.庄子是如何描写庖丁解牛技艺的?

【答案】①动作描写。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二

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嚼”——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

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②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解牛时进刀而发出

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碧”、“酷”;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

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③侧面烘托。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

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

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

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像一场神妙的音乐舞蹈,奏刀若奏乐,所以有“合于桑林之舞”、

“中经首之会”之文。“桑林”乃汤之舞,“经首”乃尧之乐。庖丁解牛与"桑林”的步伐和

“经首”的节拍相吻合,声有粗细,而参错中节,故曰:“莫不中音”。

文惠君日:“善哉!技盖至此乎?”

【注释】:盖:“盍”,何,怎样。

【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注释】:道:天道,自然的规律。进:超过。乎:相当于“于“,介词,可不译。庖

丁的答话十分重要,其意谓道于是乎在,不得以技视之。道进乎技,则道艺合一。无非:没有

不是。未尝见全牛:《庄子》强调“未尝见全牛”,分肌擘理,表里洞然,如指诸掌,所谓”及

其久也,相说以解”,故无全牛。方:当。“神遇而不以目视”,说明目之用局而迟神之用周

而速。“官知止而神欲行”说明非止不能稳且准,非行不能敏且活也。

【译文】: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

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

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xi),导大嶷(kuan),因其固然,技经肯繁(qing)之未尝,而

况大靴(gu)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

矣,而刀刃若新发于删。

【注释】:“依乎天理”,即“照之于天”,“依自然之涯分”,因其固然,即顺物自然,固然:

本来的样子。乎:相当于“于二介词,可不译。天理: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

理”是庖丁解牛的经验。批:击。导:顺着、沿着。嶷:空。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经:指经脉。即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肯繁:筋骨结合的地方。肯,著骨肉。紫,犹结处也。

之:助词,提前宾语。郭象注:“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发:出。

珊I:磨刀石。

【译文】: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

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

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

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

上磨出来的一样。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发于研!I。

【注释】:者:句中,表停顿。无厚:没有厚度,形容刀口薄而锋利。恢恢乎:很宽

绰的样子。于:介词,对于。

【译文】: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

出来的一样。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w6i),怵(ch。)然为(wOi)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hud)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之。

【注释】:虽然:即使如此;虽说是这样。表示肯定上文所说,下文将转换话题。至于:

到达。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其:它,代”族难为:难以处理,意即难得用刀剖

开。怵然:警惕的样子。为戒:因为它而警惕戒备。介词“为”后省宾语“之”,之,代“族”。

下面两句介词“为”的宾语同样省略。视:目光。止:集中地停留在一点上。行:动作。迟:

缓慢。微:轻。。从心理活动与行动特点写出庖丁处理“族”的情态。拟声词,骨肉离

开的声音。一说,桀,通“磔”;桀然,迅速分裂开的样子。委:卸落。O成功地剖开了“族”。

为之:介宾短语,因为它,为此。之,指代“桀然已解”的成绩。四顾:向四面看。踌躇:悠

然自得的样子。满志:心满意足。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藏之:把刀

藏在刀鞘中。。从庖丁的动作与心理状态表现他获得胜利的喜悦。以上记庖丁成功地处理

了特殊情况(族),是对“道”的具体阐述之三。

【译文】:虽说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

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

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

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本文结尾借用文惠君的话做题目,意在探讨养生的道理。

【译文】: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举例进一步说明听从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养生之道。"吾闻庖丁之言,得

养生焉”实际上是庄子借文惠君之口表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

【课文探究】

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

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

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庖丁解牛三境界与[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尝试分析。

【答案】①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②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

界。③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界。

庖丁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不懂规律。庖丁学解中的

头三年,心无旁鹫,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

第二阶段:(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

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

说明他已经完成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的境界了。

第三阶段: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游刃有余,运用规律。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藏,避开技经肯祭与大

M,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

极了、飘逸极了。

3.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

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答案】①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

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

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

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②“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

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③还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繁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4、“道”究竟是什么

“道”表层是“解牛”,中层是“养生”,深层是“悟道”。

解牛,也在解人生,牛象征着世界,刀象征着自己。不能像族庖那样和世界死磕,

也不能像良庖那样和困难纠缠,要像庖丁那样找准事物规律,抓住事物的关键,久练技艺,

定会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也会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方能踌躇满志。

养生,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繁一样,顺应自然、找出规律,游刃

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

就是说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同时

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

否即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悟道,道就是循乎天理,依乎至虚,游于无有,取消主客对立,精神不为外物所伤,以

达到尽享天年。“道”的本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道”即所有宇宙间的规律。

五、写作特点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写庖丁解牛的经验,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

开始“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