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_第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_第2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_第3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_第4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修订要点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教材首先提供了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的一段对话。如果说第一册体现了“数学就在我

身边”,那么这个册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数学真有趣”。这也是教材编写的一个特点,它

是学生的一个伙伴,将伴随孩子进入数学。

具体内容我们根据课标中的四个学习领域来介绍: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百以内数的理解)从第一册的20以内数的理解扩展到百以内数的

理解。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

这是用的我们成人交流的语言,学生学习时用教材上给的一个个活动性语言来代替,如“采

松果”、“拔萝卜”等,用活动的主题来体现。

第五单元加与减(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

第七单元加与减(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第六单元购物(元、角、分的理解)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厘米和米的理解)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的直观理解)

本套教材编写遵循着立体—平面-立体这个过程,在一册理解立体图形,这册理解平面

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在方格内涂色)

学生要学会根据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做出一个判断,搜集素材,学会在方格内涂色,表

现统计的结果。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实践活动分散在各部分学习内容中。①提供的实践活动题材,力图使其具有现实性、

趣味性;②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问题。

2、在这个基础上,提供了三个实践活动。(P62、P86、P88)

①有多少本课外书②调查小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③调查一个星期内家里扔掉多少

个塑料袋。

3、同时还提供了三个综合性实践活动(主体活动)

①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②小小运动会

③今天我当家

让孩子们能够把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也就是数学知识本身的综合使用。

此外,还安排了一些小栏目:

数学游戏5个(P9、P58、P79、P84、P88)。猜数、两人轮流拿卡片、找两位数发现规律、

火星探险、2~3人轮流选数、。

数学故事1个(P73)。存款怎么多了?

小调查3个(P7、P85、P86)。一年级几个班?每班多少人?班内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

小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数学万花筒2个(P35、P44)o算盘、图形编织图案。

你知道吗?1个(P43)。七巧板。

1、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落实“数豆子”的教学目标?

第4页“数豆子”一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

位的意义,会写100以内的数;二是能对100以内的数实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对于第一

个目标,教师都能理解,实践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注重的是第二个目标,强调

估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第一,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估计是发

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估计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

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主,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的必要性。本册书是第一次

出现估计数量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计,初步体验

估计的基本过程:用部分的数量(如教材中10粒黄豆)来推断总体的数量(如教材中一把

豆子的数量),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估计的策略。相关估计的具体策略在以后教材中还要学

习。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粒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

果,引入数的写法。教学时,教师能够从实际情境入手,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豆子有多少粒,

然后再让学生数出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或参照物)再实行估计。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

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实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在估计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实行估计,这不但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在实际数出豆子个数之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计

数器上拨出结果,协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数位

的理解,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

具体操作时,教师能够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来数,比如能够用黄豆、蚕豆、芸

豆等。因为豆子的大小不同,学生一把能够抓起的豆子多少也会不同,教师能够根据具体情

况来引导学生估计豆子的数量,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活动时也很容易出现豆子撒落地上

学生忙着捡豆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个现象,建议教师能够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碗豆,豆不要装

得太满,碗下面能够再放一个比较大的纸盒,这样学生抓不住的豆子一般会落到纸盒内。

2、教材第7页第4题中“仔细观察右表,你发现了什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

步?是否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

借助百数表能够协助学生整体理解百以内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带领学

生一起实行几组“发现”,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行“发现”活动,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在带领学生“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对百

数表实行观察。比如,能够引导学生横着看前后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一

行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或者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引导学生竖着看上下数字之

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列中都是下一行比上一行多10,上一行比下一行少10;

引导学生观察右起第一列,学生可能会说在这个列中,下一行十位上的数都比上一行多十位

上的数多1,上下两个数差10,这些列上的数都是整十数……。

虽然百数表是以练习形式引入的,但是希望教师能够充分理解百数表的价值,并能创造性地

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不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而要通过探索和交流,

使学生都有所发现。学生只要能独立完成前三道小题就已达到基本要求,第(4)题的教学

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发现,并实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但对提出的发现并不要求每

一个学生都掌握。

3、在“小小养殖场”中,怎样结合具体情境协助学生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发展数感?

教材通过养殖场这个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

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个内容协助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会对客观事物实行定性描述的基

础上逐步发展到定量刻画。

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实行描述。例如在34、85、

200三个数中,85就比34多一些;但是如果三个数换为34、40、85,85就能够说比34多

得多了。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只要不出现逻辑上

的混乱,比如“85比40大一些,85比34大得多”即可。

教材的情境仅仅学习的素材之一,教师还能够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

教师能够利用第9页“猜数游戏”的形式实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既体会到数

的大小关系,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自然第引入“多得多”、“少一些”等语言。

4、在第三单元第28页“拔萝卜”的教学内容中,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竖式教学之间的

关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算法多样化和竖式都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感觉

教学内容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2课时或者1课时完成。

算法多样化在数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体现了对课程目标的全面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但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

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

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

己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增强了数感和估计水平;

他们在检验猜想并实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使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水平,而所有

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第二,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

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协助的。

第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

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第四,通过各种算法的交流,借助直观模型还能够协助学生理解竖式。其实,在教材中

表现的四种方法,特别是前两种方法本质上与竖式是一样的,一个是用计数器的模型,一个

是用口算。老师能够将这些方法实行沟通,以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式的道理,比如“数位

要对齐”。

竖式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教师需要在此对竖式做适当的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沟通模

型、口算和竖式的练习,协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以外,教师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也要实行

必要的指导。此外,熟练掌握竖式也离不开必要的练习。

5、针对教材第48页6题“比寿命”一题,学生如果提出“猫和狗一共活了多少年?”算不算

对?为什么?

教学中确实存有这种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这个问题显然是没

有实际意义的的,而要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教师持续

引导的。如果有学生提出“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建议教师不要马上一口否定,而要结合

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实行讨论:“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有?”。在讨论的基础上,教

师能够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尽可能有实际意义。

6、如何实行教材53页“发新书”中的估算教学?

估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并为判断计算器、口算、笔算结果是否合

理提供了工具。

第三,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在小学阶段估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二是用使用适当的方

法解决问题。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估算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估算40本新书够不够发,协

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所以,在这里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首要的。教师能够通

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实行讨论“这样的问题不精确计算出结果是否也能解决”,以使学生体会

估算的价值。如果学生口算基础好不愿意估算,建议教师能够用选择题的方式,来增强估算

的必要性。比如,能够通过让学生选择“是30本够?还是40本够?”的问题,“促使岸生

选择实行估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设能够体现估算必要性的、更

好的问题情境。

在估算教学中,机械地去记住几种估算方法是无法形成估算意识的,也难以发展估算水

平。所以,在估算教学中,理应多增加一些估算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积累学生的经验。

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只要能解释清楚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比如有的学生把两个数都估成20,由此得出40本够了;有的学生把一个数估成20,另一个

数不变,也由此得出40本够了,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估算的结果,不要求学生用气”来表达,也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实行

笔答,学生主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7、如何提升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技能?

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技能是重要的,它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为促动学生

形成基本计算技能,增强练习是必要的,但练习要注意科学性,教师不要人为地过高要求难

度和速度。

在10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为落实好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对100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协助学生从操作、直观模型、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数位对齐、满

十进一、借1后以一当十”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操作、直观模型与数的运算建立

联系,以促动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

际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

观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准确理解算理提供实际支撑。当然,操作的形式能够

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先说后摆,先摆后说、边摆边说。

2、把握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100以内加减法要求学生每分能计算3-4题左右;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

算,只要求学生能准确计算出得数即可,没有速度要求。教师要根据这个标准合理安排练习,

不能对速度和准确度做过高要求。

3.设计有效、形式多样的练习

练习的表现方式要多种多样,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

教师精心地准备练习。

(1)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协助学生熟

悉百以内加减法的方法。特别是找到本班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实行针对性的练习。

(2)练习形式要多样。既能够设计单纯计算的题目,也能够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改错

练习、趣味游戏、探索活动、解决问题等。

(3)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即时练,即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

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相关

的练习。

8、“购物”单元的教学要求到什么水准?

“购物”单元有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结合购物情境,理解各种面额的人民币,理解元角分

及相互关系;在购物情境中实行付钱和找钱的活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落实两个目

标,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购物活动或模拟购物活动,鼓励学生借助人民币的操作活动完成“算

钱、付钱、找钱”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在本单元学习中存有困难,教师一定要把

握好难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购物情境完成付钱和找钱的活动。在考试中也要控

制题目的难度,不要出现复名数,也不要求学生列式。教师能够在教学本单元之前,鼓励学

生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积累购物的生活经验

二、空间与图形

1、怎样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教材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点。

在观察活动中,可能有教师认为实物观察的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占用时间长,为了提升

效率,能够直接实行图片观察。但实际上,空间观点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图例是远远不

够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理解和亲自的实践体验。实物观察活动利于学生发现所观察

物体的形状特征,便于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或站在相对于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

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观察活动,持续

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建议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物观察

—图片观察一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并从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

不同的。

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物体,比如,被观察物体不宜太

小,物体的各个部位要简明并具有显著特征。观察时,还要注意物体不要放得太高,和学生

的视线最好在同一水平线上。

2、在本册测量内容中如何组织估测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对1厘米、1米等表象的建立,这是估测的基础。教师要协助学生

充分感知生活中1厘米、1米等物体的长度,协助他们对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能够协助学生建立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表象,比如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便于以

后用他们作为标准去估测其他活动。例如教材14页量一量的(1),教学中能够不但仅定位

在熟悉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而且能够协助学生建立1厘米、3厘米、5厘米的表象。

其次,在展开估测的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估测的指导。为作好估测指导,教师需要对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设计层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以便抓住关键内容组织有效教学。教材

15页的第1题是展开估测活动的第一个层次——在长度单位理解的层面上实行估测。教学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测,之后还要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精确测量后的结果实行对比,通

过“对比——再估测”实行持续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形成准确的长度表象。同时,这里形成的

某些物体长度的表象,如食指宽的长度还会成为估测其它长度的一个新的参照物。教材18

页第2题是展开估测活动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参照物实行的估测,通过同已知长度(门的

高度)的比较,来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

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素材,实行估测练习,同时教师还能够协助学生总结这种估测方法,

但不需要学生背诵。

作好估测指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增强生活中测量经验的积累。比如,找出“身上的尺

子”:一挂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把他们也作为标准协助学生完成日常生活的估测任务。

3、“有趣的图形”这个单元的编排特点是什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1).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理解,教材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以

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点。在“理

解图形”中,教材通过“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

又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

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实行简单的分

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