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地质学试题库_第1页
高校环境地质学试题库_第2页
高校环境地质学试题库_第3页
高校环境地质学试题库_第4页
高校环境地质学试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校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1、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一地质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自然因素的总和

3、原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一环境,其最基本的要素组成是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表层,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客观

存在着的空间和物质环境。现在一般是指未经人类活动影响,仍

保持自然状态,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4、次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二环境,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冲击、影

响而改变了原来面貌的自然环境。

5、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

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6、环境背景(本底)值:原生值.是环境不受或未受污染影响的

“纯自然”情况下,各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正常含量和能量分布

的正常值。

7、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变质的前提下,环

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地质环境的容量:一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

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

9、自净作用:环境自身能逐步清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达到自然

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环境的自净作用

10、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一般是指在一具体环

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1、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

后果。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

的环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

12、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环境问题。目前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

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所致。

13、原生环境问题: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由自然界原来的环境

给人类造成的,如许多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活动的必然结果;又

如疾病的流行或某些地方病的发生等。

14、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

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15、社会环境问题:是由于社会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如

人口增长、城市膨胀、科技和教育的结构不合理,以及经济发展

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问题。

16、降尘:指自然沉降到地面的灰尘。降尘来源广泛,包括工业

烟尘、建筑灰尘、自然风沙杨尘等。

17、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等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18、软流圈:上地幔中上部50——100千米,震波速度明显降低,

因此分出一个低速层或称软流圈

19、岩石圈:上地幔上部0——50米并连同上部的地壳统称为岩

石圈

20、背景值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物种灭绝,这叫背景

值灭绝

21、类群绝灭:在有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种属的生物近乎同

时灭绝,称大规模绝灭或类群绝灭

22、可持续发展:是能动的调控自然一一经济一一社会符合系统,

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

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

23、地质环境: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活动为中心的,

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客观地质实体

24、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

的问题的地质研究与评价。

25、可更新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

营,可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

26、不可更新资源是经人类利用后,在短期内不可能更新、马上

恢复利用的资源污染物:也称污染质,指能引起环境污染的各种

物质

27、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

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

新污染物。

28、环境污染:人类的各种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因而有

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9、致癌作用: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如农药、亚硝胺、工厂产生

的“三废”及放射性污染物,都能导致人体发生病变产生癌症。

30、致畸作用:由于母体受到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或是

环境中缺少或过于富集某些微量元素,致使胎儿精神系统发育不

良,身体器官或机能残缺。这种作用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一些地方病,如大骨节病等都是这种作用的表现。

31、致突变作用:环境中某些因素(如放射性射线)在一定条件

下引起机体遗物质产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异,这种突变造成遗传

物质复制错乱,有时引起形态和结构、功能改变,导致遗传缺陷

和疾病。

32、需氧污染物又称耗氧污染物。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

有机物主要是可以进行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如碳氢化合物、

蛋白质、油脂、本质素等)。无机物主要是还原性物质(如亚硫

酸盐、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由于它们在生物氧

化或化学氧化过程中消耗氧气,故称需氧污染物。排人水体中的

需氧污染物过多,将造成水体中溶解氧(D0)缺乏,危害鱼类及其

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33、化学需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

的mg/1表示。34、生化需氧量(BOD):又称生物需氧量,表示水

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消耗的水中溶解的氧量,以毫克/

升为单位

35、水体富营养化又称水体营养物富集。生活和工业污水常含大

量生物营养元素,如磷硫、氮、硅、钾、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

等,它们进人缓慢流动的湖泊、水库、内海等水域,引起藻类及

其他浮游生物迅猛繁殖,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花”或“红潮”。

36、富营养化污染:藻类死亡和腐败使水体溶解氧大量减少,耗

去水中溶解氧,使水质恶化,鱼虾及其他底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

象,也称富营养化污染

37、地质灾害:是一种与地质过程相联系的灾害现象。当地质过

程一旦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灾变,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

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称地质。灾害。

38、自然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自然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人

类无法影响或控制的称自然地质灾害

39、人为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人类活动冲击地质环境而造成

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40、复合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

合地质灾害

41、短期地质灾害:凡在瞬间或短时间内,便能造成重大破坏的

地质灾害,称短期地质灾害

42、长期地质灾害:凡在较长时间内,如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

时间才逐渐显出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称为长期地质灾害

43、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大地发

生突然震动的地质现象,俗称“地动”,是一种现今正在进行的

地壳运动激化的表现

44、震源: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震源

45、震中:对应震源地面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46、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7、地震波:是地震时岩石中各个质点有规律的震动而产生的弹

性波

48、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

、地震效应:是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现象和作用,进一步

分为原生效应和次生效应。原生效应是指地震直接引起的破坏,

次生效应是由地震伴生的作用产生的破坏

50、构造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所造成的地震

51、陷落地震: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块体运动或地面、地

下塌陷引起的。它主要发生与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及山区

52、诱发地震:由于修建水库、人工爆破、采矿、注水、抽水等

一系列外界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53、矿震:矿山采矿诱发的地震又简称矿震

54、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物质,主要在重

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某一软弱面、带)整体下滑的

地质现象,称为滑坡

55、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突然激发

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

破坏力的特殊洪流56、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

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多见于西北黄土高原;

57、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

石流,多形成于基岩出露的山区;

58、水石流:由水或稀泥浆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

水石流,多见于石灰岩分布区。

59、冻土是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于零度时,土壤中的液

态水结为固体的冰,并胶结土颗粒,使其具有特殊连结

60、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

61、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把土地看做地表各个地段,

包括岩石、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高度综合

的自然生态系统62、土壤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

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63、土壤年龄: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

64、土壤绝对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

为绝对年龄

65、土壤相对年龄: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

年龄称为相对年龄

66、土壤总孔隙度:指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

的百分数67、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

的干重,g/cm3o68、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

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69、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系统对于进入其中的污染物的性质和数

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既要保证农产品

的生物学品质和产量不至降低,也不使土壤环境遭致污染时,土

壤系统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土壤环境容量

70、土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沉积

的整个过程

71、土壤的水力侵蚀:又称水蚀,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土壤

及其他组成物质流失的现象

72、土壤的重力侵蚀:土壤、土壤母质或风化体在重力作用影

响下发生的侵蚀现象。

73、土壤的风力侵蚀:风力破坏、转运和堆积土壤、土壤母质

的过程,发生在有疏松干燥且细散的土壤;有足够的风力和频率;

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和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下。

74、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

壤侵蚀量75、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

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

境的事业

76、“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

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

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

的环境退化过程。

77、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

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

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

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78、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

以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速度和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量和土壤净

化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79、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

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80、水的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81、初生水: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称为初生水

82、水文地质环境:即地下水环境:是指在地质环境的长期自然

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与岩石、土壤、天然气体和生物体之间建立

起来的平衡关系。8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指人为开采、疏干、

充水、污染等因素造成地下水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平衡关系破坏,

导致地下水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特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环

境问题

84、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专门研究在天然条件

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与量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

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与演变规律,达到该改造环境的目的,进而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

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

85、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

带中所有含于岩土空隙中的水

86、含水层是指饱含重力水,且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87、隔水层是只容水而不透水的岩层,即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

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88、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

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

89、包气带水:在包气带中,空隙壁面吸附有结合水,细小空隙

中含有毛细水,未被液态水占据的空隙中包含空气及气态水。空

隙中的水超过吸附力和毛细力所能支持的量时,空隙中的水便以

过路重力水的形式向下运动。上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

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9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

91、潜水面: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9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

水,叫作承压水

93、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

94、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就是地下水的排泄

95、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

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这便是上

层滞水

96、净化能力:是指污染物进入地质环境之后,靠地质环境自身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去除污染物,使地质环境基本恢复

原状的能力

97、光化学降解作用:是指土壤表面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照射

引起农药分解作用。该作用可使大部分除草剂和DDT水解而沉淀

98、潜育还原土:在潜水长期浸渍下,使高价铁镒还原为低价铁

镒,土层呈灰蓝色或青灰色,土壤质地粘重、通气不良、耕作困

99、地下水污染:指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使地下水物理、化学

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限制或防碍它在各方面应用

的现象

100、生命必需元素:许多微量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

养成分,被称为生命必需元素

101、大量元素:人体中0、C、H、N四种元素占96%,加上

Ca、P、S、K、Na、Cl、Mg共11种元素占人体总量

的99.9%,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医学)中称大量元素

(主元素)。

102、元素对:当某些微量元素共同存在于环境中,并摄入人体后,

具有相关作用的元素称元素对

103、拮抗作用:即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正常生理

功能产生干扰的现象,它既可以是抑制,也可以是抵消。

104、协毒作用:一种元素对机体的毒害,会因另一种元素的同时

存在而毒害大大提高的现象,尽管元素本身数量没有什么变化

105、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在区域工程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由

于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

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

106、地裂缝:是现代地表的一种线状破裂形式,绝大多数发生在

第四系分布区,呈一定方向延伸的线状地面裂开或塌陷

107、地面沉降:是指某一范围内地区地表的海拔高程,在某一时

期缓慢降低的地质灾害现象

108、地面塌陷:小范围的地面,突然快速下陷的现象

109、岩爆:也称冲击地压、煤爆、矿震等,是矿山、地下井巷、

深层隧道掘进掌子面附近等,破坏了原岩体力学平衡时,由于弹

性能的突然释放,使坚硬脆性岩层的岩片、岩块弹离岩体,并可

能伴有强震动和冲击,或矿坑变形等的地质灾害。

110、城市环境地质: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地质环境,

以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城市地质环境强烈冲击,将环境科学、现

代地质学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于城市的规划、

管理中的一门新学科

二、填空(每空1分)

1、环境的功能特性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网络性、有限性、不可

逆性和部分可逆性。

2、人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包括

原生、次生自然环境

3、环境各要素之间,时刻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同时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这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环

境具有整体功能,可以形成集体效应,起着相互协同的作用。

4、环境容量的大小,一方面与环境要素组成和结构有关,另一方

面也与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数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5、地质环境容量,可以用该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的人类利用的

地质资源和承受人类排放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来综合评价。

6、环境系统的自净作用按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

净化三种基本形式

7、环境地质学领域有三大核心支柱: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

质和环境地球化学

8、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的环

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

9、环境问题又分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

10、全球性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森林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

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11、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污染型,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

化硫

12、酸雨的出现,意味着大气污染达到十分严重的状况

13、由于我国许多城市淡水资源短缺,只好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

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使得不少城市的地下水位连年下降,形成大

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并导致地面下沉,岩溶塌陷。滨海城市,

还引起海水入侵等严重后果。14、地面沉降可导致工业民用建筑

破坏,地下管道线破坏,高架道路、地铁、地面铁轨等严重破坏,

以及水准测量高程基准网失效等不良效果。

15、十大自然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地质研究有关的问题是:土地沙

漠化、水资源短缺、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16、公害事件是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

事件

17、从环境角度看,人类生活、生产所利用的土壤和矿产资源都

来自地壳18、地球以外的圈层包括丞圄、生物圈、大气圈、磁场

19、我国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0、资源短缺和人口激增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1、环保法中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改建、

扩建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

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22、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两级

23、地质环境仅指环境的空间实体,是按自然规律发展的。

24、环境地质是人类与环境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其发展规律是

自然规律与社会技术经济规律相结合

25、可更新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不可更

新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26、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共同构成的直接资源,共同维持

人类生存27、环境效应主要包括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

28、污染物按其性质大体分为三种: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按状态可分为氢态、通麦、固体污染物。按出现

的先后,分为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9、三致作用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30、需氧污染物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有机物主要是可以进

行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还原性物质

31、溶解氧(DO)是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生

存的必要条件。

32、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有高镒酸钾法及重辂酸钾法两种,不同

的方法测定结果不同,一般地说,重辂酸钾法COD>高镒酸钾法

COD,故其结果必须注明测定方法。

33、因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和程度与温度和时间直接有关,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

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的二氧化碳、水和氨等。第二阶段,主要是

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一般所说废水的生化需氧量,通

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化学氧化所需的氧量。

34、水面上蓝藻、水葫芦等疯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征兆。“水花”

是淡水静水水域中,浮游生物异常繁殖的现象。

35、水体中的营养物主要来自三种途径: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

污水和雨、雪对大气的洗淋和对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冲刷。

36、当地磁场变化,改变了人体内生物磁场平衡时,可导致生病

或死亡。地磁场变化主要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皮肤电位和血液。

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增强,条件反射迟缓、记忆力衰退、改

变常态过程和病态过程的调节等。

37、自然变异、自然灾害的出现是“祸不单行”,具有成因联系,

又具非线性、开放性、群发性

38、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

质灾害、复合地质灾害

39、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合地质灾害

40、短期地质灾害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遭地、洪水、泥

石流、岩崩等

41、长期地质灾害包括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地面沉

隆、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资源短缺气候长周期演变、可食用

淡水减少、某些地方病的蔓延等

42、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3、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5%,破坏性大

地震深度大多在5—20千米范围内

44、天然地震根据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45、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