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_第1页
福建省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_第2页
福建省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_第3页
福建省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_第4页
福建省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93前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xx通知精神,为贯彻国家通信发展策略,顺应通信技术更新换代的需求。同时规范本省建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使用公共建筑资源,实现信息综合应用、资源共建共享,结合福建省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际,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由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组织,省内相关设计单位会同其他单位共同完成了本标准的编写工作。本标准对2009年2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DBJ13-105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标准编号xxx)与《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标准》DBJ13-1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1)所涵盖的范围由“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改为“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2)所涉及专业不仅包含通信配套设施,还包括基站、传输、管道等部分内容;3)对于无线接入设施部分,分无线宏基站、无线微基站和无线室内覆盖三个细项分别制定建设标准;4)本标准主要规定了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设计、施工和验收等环节的相关技术要求。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筑物通信机房;通信管道系统;建筑物线缆设施;建筑物通信配套结构;建筑物通信电源设计;建筑物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工程施工要求;工程验收要求等。本标准以节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公平竞争为出发点,满足目前可预见的建筑物用户通信需求,并对未来不可预见的通信需求进行了资源预留,力求达到标准内容充实、操作性强的目的。编写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广泛吸取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同时也参考了国内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福建省建设厅负责管理。主管部门:福建省通信管理局主编单位:福建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主要起草人:付道繁陈达魏践峰肖勇苏雄生吴昊唐云赵云高扬明林志雄杨明强郑诚林能影陈汉民严寒榕陈晓峰陈庆明黄强汉主要审查人:陈建华……

目次1 总则 82 术语 103 基本规定 134 通信基础设施站址规划 154.1 站址规划建设原则 154.2 站址选择要求 155 建筑物通信机房 175.1 选址要求 175.2 机房面积要求 195.3 机电设施设计要求 215.4 安装与布线工艺要求 245.5 防雷与接地要求 255.6 消防要求 265.7 安全要求 265.8 环境要求 276 通信管道系统 286.1 建筑物通信管道设计要求 286.2 建筑物通信桥架 307 建筑线缆设施 327.1 室外配线设备安装 327.2 室内配线设备设置要求 327.3 用户光缆敷设要求 337.4 线路与配线设备选择 348 建筑物通信配套结构及电源设计 368.1 一般规定 368.2 建筑物楼面及墙面 368.3 屋面塔及抱杆结构设计 378.4 通信电源设计 399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419.1 一般规定 419.2 宏基站设计 419.3 室内覆盖系统设计 429.4 室外微基站设计 439.5 移动通信系统防雷接地要求 459.6 移动通信系统抗震要求 469.7 对既有站点改造要求 4610 工程施工要求 4810.1 一般规定 4810.2 通信机房施工要求 4910.3 通信线缆施工要求 5010.4 通信管道施工要求 5110.5 通信配套结构及电源施工要求 5210.6 移动通信基站施工要求 5311 工程验收要求 5611.1 一般规定 5611.2 通信机房验收要求 5711.3 通信线缆验收要求 6011.4 通信管道验收要求 6111.5 移动通信基站验收要求 6211.6 通信配套结构及电源验收要求 6511.7 工程竣工文件要求 66附录 68附录A:住宅小区建设单位与电信业务经营者分工界面 68附录B:住宅小区通信管道的分界 68附录C:写字楼通信管道的分工界面 69附录D:固定通信机房工艺要求示意图 70附录E:固定通信电信间工艺要求示意图 71附录F:室内覆盖工程竣工检验项目表——有源器件安装检验表 72附录G:室内覆盖工程竣工检验项目表——无源器件安装检验表 73本标准用词说明 74引用标准名录 75条文说明 77

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 82 Terms 103 FundamentalRules 134 Telecominfrastructuresiteplanning 154.1Principlesofstationsiteplanningandconstruction 154.2Siteselectionrequirements 155 Buildingtelecomroom 175.1Siteselectionrequirements 175.2Telecommachineroomarearequirements 195.3Roomarearequirements 215.4Installationandwiringprocessrequirements 245.5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requirements 255.6Firefightingrequirements 265.7Safetyrequirements 275.8Environmentalrequirements 276 Telecompipelinesystems 286.1Designrequirementsforbuildingtelecompipelines 286.2Buildingtelecombridges 307 Buildingcablefacilities 327.1Installationofoutdoorwiringequipments 327.2Indoorwiringequipmentsettingrequirements 327.3Requirementsforusers’opticalcablelaying 337.4Selectionsoflineanddistributionequipment 348 Buildingtelecomsupportingstructureandpowersupplydesign 368.1Generalprovisions 368.2Buildingfloorandwalls 368.3Structuraldesignofrooftowerandderrick 378.4Designoftelecompowersupply 399 Designofmobiletelecomsystem 419.1Generalprovisions 419.2Macrostationsdesign 419.3Indoorcoveragesystemdesign 429.4Designofoutdoormicrobasestations 439.5Requirementsforlightningprotectionandgroundingofmobiletelecomsystem 459.6Seismicrequirementsofmobiletelecomsystem 469.7Requirementsforreconstructionofexistingstations 4610 Engineeringconstructionrequirements 4810.1Generalprovisions 4810.2Constructionrequirementsfortelecommachineroom 4910.3Constructionrequirementsfortelecomcables 5010.4Constructionrequirementsfortelecompipelines 5110.5Telecomsupportingstructuresandpowersupplyconstructionrequirements 5210.6Constructionrequirementsformobileteleombasestation 5311 Projectacceptancerequirements 5611.1Generalprovisions 5611.2Acceptancerequirementsfortelecommachineroom 5711.3Telecomcablesacceptancerequirements 6011.4Telecompipelinesacceptancerequirements 6111.5Mobiletelecombasestationacceptancerequirements 6211.6Telecomsupportingstructuresandpowersupplyacceptancerequirements 6511.7Requirementsforprojectcompletiondocuments 66Appendix: 68AppendixADivisionoflaborinterfacebetweenconstructionunitofresidentialquarterandtelecommunicationbusinessoperator 68AppendixBDemarcationofcommunicationpipelineinresidentialquarter 68AppendixCDivisioninterfaceofofficecommunicationpipeline 69AppendixDSchematicdiagramofprocessrequirementsforfixedcommunicationroom 70AppendixESchematicdiagramofprocessrequirementsforfixedtelecommunicationroom 71AppendixFListofcompletioninspectionitemsofindoorcoveringworks--Installationinspectionformofactivecomponents 72AppendixGListofcompletioninspectionitemsofindoorcoveringworks--Inspectionformforinstallationofpassivecomponents 73Descriptionofwordsusedinthisstandard 74Listofquotedstandards 75Clausedescription 77

总则1.0.1为了适应福建省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固定、移动通信网络的良好覆盖,满足通信设施共建共享等要求,使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能适应信息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各种新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移动通信基站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室内分布系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建筑物的改建、扩建工程可参照执行。1.0.3本标准所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无线接入、传输、管道、电力、机房、天面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1.0.4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及既有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工作。1.0.5新建建筑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功能、环境条件和近期、远期用户需求等,进行通信设施和管线的设计。设计应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1.0.6既有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功能、环境条件,结合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近、远期用户需求等进行通信设施和管线的合理改造设计。1.0.7工程建设应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1.0.8在抗震设防烈度7及以上地区进行电信网络建设时,使用的主要电信设备应符合《电信设备抗地震性能检测规范》YD5083的规定。1.0.9工程建设中应采用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的通信设备。1.0.10工程建设应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规定。1.0.11工程建设应符合《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YD5201的有关规定。1.0.12通信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绿色节能、共建共享相关要求应符合《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技术规范》YD/T5230的规定。1.0.13工程建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优先采用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1.0.14通信基础设施的电磁辐射和环境保护应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的相关规定。1.0.15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中应避免产生光污染,同时环境噪声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相关规定。1.0.16通信基础设施设备安装在现有公共市政设施时,不应破坏公共市政设施原有结构,宜选用隐蔽性强的设备,保持与周边环境协调。1.0.17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2.0.1建筑物publicbuilding本标准所涉及建筑物包括:办公、旅馆、文化、博物馆、观演、会展、教育、金融、交通、医疗、体育、商店、工业、住宅等建筑。2.0.2建筑红线

buildingline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2.0.3通信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fortelecom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通信及有线广播电视服务的建筑工程设施,包括:机房、电信间、铁塔基础、通信基站、信息管道、配线设备、用户接入点以下的线缆等。2.0.4超高层建筑superhigh-risebuilding建筑高度大于10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2.0.5综合布线系统(GCS)genericcablingsystem能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的结构化通信布线系统。2.0.6通信机房telecomequipmentroom用于安装建筑物内公共通信设施的共享房间。2.0.7电信间telecommunicationsroom放置电信设备、缆线终接的配线设备,并进行缆线交接的一个空间。2.0.8进线间entranceroom建筑物外部通信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2.0.9无源光网络passiveopticalnetwork由光纤、光分路器、光连接器等无源光器件组成的点对多点的网络,简称为PON。2.0.10光分路器opticalfibersplitter是一种可以将一路或两路光信号分成多路光信号以及完成相反过程的无源器件,本规范中的光分路器指的是基于光功率分路的器件。2.0.11光缆分纤箱opticalfibercabledistributionbox用于连接配线光缆与引入光缆的接口设备。2.0.12配线光缆distributionopticalfibercable通信机房至楼层光缆分纤箱之间的光缆。2.0.13移动通信系统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提供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的系统,其覆盖方式包括宏基站覆盖、室内覆盖系统、室外覆盖增强系统三种。2.0.14基站BaseStation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2.0.15站址Basestationlocation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所在的地理坐标位置。2.0.16宏基站机房macrocellbasestationroom用于安装移动通信宏基站所需的发射和接收设备、电源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的部分或全部设备的通信用房。2.0.17微基站(SmallCell)本规范所指的微基站是低功率、小型化基站。按基带和射频处理功能的组合方式,微基站分为分布式微基站和一体化微基站。2.0.18分布式微基站(DistributedSmallCell)由基带处理单元(BBU)和远端射频单元(RRU)组成,且两者分离,可分别安装于不同地点,通过光纤或网线等方式相连。2.0.19移动终端userequlpment(UE)移动通信网的接入终端设备,又称用户终端,内置移动通信模块,可在移动状态下使用,载体包括手机、数据上网转接设备、各类电脑设备和物联感知设备等。2.0.20射频拉远单元radioremoteunit(RRU)分布式基站中,靠近天线端安装的射频处理单元。2.0.21室内分布系统indoordistributionsystem利用室内天线和相关分布器件将移动基站信源的信号分布至室内目标空间的移动通信覆盖系统。2.0.22抱杆pole固定于建筑物屋面、外墙面、女儿墙或者通信塔桅上用于支撑、固定天线的钢制构件。2.0.23锚栓anchor将被连接构件锚固到基材上的锚固组件产品,分为机械锚栓和化学锚栓,本规范主要指化学锚栓。2.0.24铁塔根开Towerspacing多边形塔架相邻塔脚中心线之间的距离。2.0.25联合接地commonearthing将建筑物内各种通信设备不同的接地方式,包括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信息设备逻辑地等和建筑物金属构件及各部分防雷装置、防雷器的保护接地连接在一起,并与建筑物防雷接地共用合用建筑物的基础接地体及外设接地系统的接地方式。2.0.26防雷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在雷电过电压、操作过电压等情况下对通信系统实施保护的器件。通过抑制瞬态过电压以及旁路浪涌电流来保护设备的装置,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2.0.27接地排earthingterminal汇集各类接地线的导体。2.0.28接地线earthconductor接地线是等电位连接中使用的线缆,指通信局(站)的设备、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板、金属门框架、金属管道、金属电缆桥架、外墙上的栏杆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物就近可靠连到接地汇流排或接地汇集线上之间的线缆。

基本规定3.0.1建筑物在规划报建、施工图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及时与电信业务经营者沟通,共同完善通信基础设施部署方案,对施工图设计进行联合图审,做到通信基础设施与主体建筑物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在遵循集约化建设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接入需求。建筑物通信基础设施未经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验收合格的,建筑物不得交付使用。3.0.2建筑物通信配套设施应为用户提供语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服务。3.0.3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均应通过通信机房或光缆交接箱接入建筑物。3.0.4建筑物移动通信业务应优先选用宏基站覆盖,并根据实际情况以室内覆盖系统、室外覆盖增强系统等方式补充完善。3.0.5建筑物通信配套设施建设的工作界面可按下列定划分:建筑物通信机房的土建工艺、建筑内的通信管网系统(包含楼层配线箱、住户信息配线箱在内)、信息插座和住户内通信线缆(含线槽线架)、移动通信安装维护配套设施由建设单位负责设计和建设。进线间、通信机房、电信间与弱电竖井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地下室及屋面应设置与楼层相通弱电井便于布放线缆,屋面弱电井预留引出口至天面。管线通道以建筑红线为界,红线内的通信管道、人(手)孔、进楼管、建筑物内的通信管网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红线外的通信管道、人(手)孔等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负责建设。光缆、电缆配线系统以通信机房内的交接设备或配纤(线)设备为界,交接设备或配纤(线)设备用户侧的光缆及配纤设备、光缆分纤箱、引入光缆、电缆及配线设备、有线电视同轴电缆、信息插座及光电缆端接所需的器件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交接设备或配纤(线)设备外侧(接入公共通信网侧)的光缆交接设备(含分光设备)、通信光缆等由电信业务经营者负责建设。通信机房内的交流电源接入与配出设备、消防设施以及公共接地线的引入等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公共通信网接入设备、PON系统的光分路器、直流配电设备和蓄电池等由需要安装有源设备的电信业务经者负责建设。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系统、无线局域网、数字无线专用对讲系统的线缆敷设管道、线槽线架由建筑物的建设单位负责建设,宏基站、室外覆盖增强系统的线缆敷设用管道、线槽线架由通信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及电信业务经营者负责建设;移动通信设备和线缆的安装以及电信间或楼层配线箱至移动通信设备安装位置的光缆敷设由通信配套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建筑物所有通信配套设施交流电源接入应由建筑物的建设单位负责建设,电源接入宜采用直供电方式接入。3.0.6建筑物配套的通信机房、移动通信安装维护配套设施、建筑物通信管道、通信光缆和入户光缆均为共享的通信设施,各电信业务经营者均可平等使用。3.0.7建筑物内通信机房或光缆交接设备至住宅区其他机房、电信间、建筑物建筑单元的楼层配线箱、通信综合杆等设施之间的通信光缆应兼顾固定宽带接入与移动通信覆盖需要,按远期需求配置,同路由的光缆宜由参与共享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合缆分纤使用。3.0.8施工企业必须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相应施工资质,其施工工程应与核准的施工范围相符。3.0.9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应选用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定型产品,以及经国家和行业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材料,主要器材必须有产品合格证、质量保证书和检测报告。3.0.10建筑物通信配套设施应设置在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不低于二级、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不低于标准设防类的主体建筑物内。

通信基础设施站址规划站址规划建设原则通信基础设施中的基站站址规划应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对接,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同其它公共基础设施一并纳入规划控制体系中。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应与城乡规划中的通信专项规划相衔接,明确建设目标、建设需求和设置原则,遵循优化整合、资源共享、合理布局、绿色节能的原则。在选取建筑物作为移动通信基站预留时,应根据城乡规划中移动通信设施的目标点位坐标及工程项目审批结果,按照不同场景下的通信网络覆盖要求筛选合适距离范围内的建筑物。在开展办公、旅馆、文化、博物馆、观演、会展、教育、金融、交通、医疗、体育、商店、工业、住宅等重大方案的项目审查时,同步落实通信基站站址、机房、电源、管线和天面等空间,统筹考虑,充分衔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站址选择要求站址的选取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考虑中长期城市发展需要,并满足城市建设和市容景观的要求。城区、镇区应根据最适合原则进行基站的设置。在建筑物屋面设置基站时,应结合建筑外立面统筹考虑,并与周围景物相协调;在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公共区域设置杆塔基站时,应根据景观规划的要求采用景观塔美化设计;在非城区等区域设置基站(如景区等),应与区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采用合适的铁塔类型和美化设计。站址选择应符合网络蜂窝拓扑结构要求。站址应尽可能平均分布,天线高度满足覆盖需要,并与周边站点基本保持一致,基站机房位置与天线安装位置尽量靠近。站址选择应考虑建设维护方便。站址需综合考虑管线资源分布,便于传输管线资源进出,尽量选址交通便利区域,便于日常维护。站址选择必须满足安全要求,确保网络设备运行的安全。不应选择在易燃、易爆的仓库和材料堆积场,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散发有毒气体、多烟雾、粉尘、有害物质或者容易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工业企业附近设置基站。基站不应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和具有电焊设备、X光设备或生产强脉冲干扰的热合机、医疗单位、卫星通信站址附近设置。移动通信基站选址应符合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城市景观及市容、市貌要求,并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于主要的城市的景观视线走廊,站址的选址应当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城市景观控制区域的基站外观应符合有关景观化要求。

建筑物通信机房选址要求通信机房的选址应符合以下要求:通信机房的设置位置,应满足通信管线进出方便的要求。应在通信机房附近或机房内靠近管道入口处设置进线室。进线室应靠近外墙,并做好防水措施并设置排水设施。通信机房的位置应选择在环境安全、便于维护、便于安装空调及接地装置的地方。通信机房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地面一层及以上楼层。危房不应用作通信机房。通信机房梁下净高不应低于2.6m。通信机房的外门应向外开启,应采用甲级防火门,门净宽不宜小于1.2m,门净高不宜小于2.1m。通信机房地面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应不小于6kN/m2。对于现有建筑物改造为通信机房,应根据通信机房承重实际需求,核算是否满足承重需求。电池室地面的等效均布活荷载应不小于10kN/m2,机房墙体应满足不小于50kg设备壁挂安装要求。通信机房应远离高低压变配电室、电机等有强电磁干扰源存在的场所。通信机房不应与水泵房及水池相毗邻,不应设置在卫生间、厨房或其他易积水房间的正下方。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通信机房及电信间内不允许有与其无关的水管、风管、电缆等各种管线存在或穿过。建筑通信系统的各进楼设施宜共用进线间,并为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相对独立的工作区,确保各通信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进线间的设置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相关规定。进线间不应在水泵房、厕所和浴室等潮湿场所的正下方或毗邻布置。进线间门应向外开启,宜采用防火门,门净宽不宜小于1.0m,门净高不宜小于2.0m。进线间、电信间的楼板或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载不应小于4.5kN/m2。电信间应设置在住宅建筑的地面一层,靠近建筑物引入管一侧并邻近竖井或竖向暗管的位置。单栋建筑住宅的电信间承担通信机房功能。移动通信机房的设置,应符合要求以下要求:民用建筑(群)占地面积每0.05平方公里应设置1个宏蜂窝基站机房或室外一体化基站位置,宏蜂窝基站的数量在规划阶段确定。民用建筑内应每3万㎡设置1个无线覆盖系统机房,不足3万㎡按3万㎡计。楼内宏蜂窝基站机房宜选择靠近楼顶的房间。室内覆盖系统机房宜靠近建筑物的中心区域、进线间和弱电间,并与建筑物内的竖井相通。不应设置在厕所、浴室或其他易积水、潮湿场所的正下方或毗邻位置,不应设置在变压器室、配电室等强电磁干扰场所的楼上、楼下或隔壁房间。机房顶部不应有排水、污水、消防管道穿越。移动通信宏基站机房设计应符合《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技术规范》YD/T5230、《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技术要求》YD/T2164.2、《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YD5003、《租房改建通信机房安全技术要求》YD/T2198的有关规定要求。机房应靠近天线安装场地,宜建于建筑屋面,宜与电梯机房、楼梯间、电信间等相邻;当屋面无上述附属用房时,宜建于电信间(井)上方;当上述条件难以满足时,机房可设在顶层并与电信间(井)相邻。

机房面积要求建筑物内设置的通信机房,其平面形状宜为矩形,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4.1m,其使用面积应满足不少于3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接入需求。应根据建筑物有线通信接入需求、无线通信覆盖面积及容量需求确定的建筑物通信机房最小使用面积应符合表5.2.1的规定。表5.2.1建筑通信机房最小使用面积需求(m2)序号建筑类型建筑物功能区通信机房最小使用面积需求(m2)建筑物功能区面积≤1万m21万m2<建筑物功能区面积≤10万m210万m2<建筑物功能区面积≤20万m21办公建筑通用、行政办公建筑4060802旅馆建筑四星级、五星级及以上304060三星级及其他服务等级2035503文化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2030404观演建筑剧场、电影院、广播电视业务建筑2030405会展建筑会展建筑3040606教育建筑学校教学楼304055学校宿舍35507金融建筑金融建筑50751008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3050609医疗建筑门诊、急诊楼406080住院楼、疗养院10体育建筑带看台体育场406580其他体育建筑30509011商店建筑商店建筑30455512通用工业建筑加工生产型303540辅助型203540注:建筑类型及功能区划分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包含地下车库和设备层。超高层建筑或建筑物体量大于20万m2时,宜设置2个或2个以上通信机房。民用机场、铁路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站及隧道空间等建筑面积大于20万m2的建筑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并不低于上述相关要求。建筑物的每个楼层应设置电信间,应按本楼层每2500m2建筑面积设置一个电信间,电信间最小使用面积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2建筑物电信间最小使用面积需求(m2)序号建筑类型建筑物功能区电信间最小使用面积需求(m2)楼层建筑面积≤500m2500m2<楼层建筑面积≤1500m21500m2<楼层建筑面积≤2500m21办公建筑通用、行政办公建筑68102旅馆建筑四星级、五星级及以上6810三星级及其他服务等级68103文化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68104观演建筑剧场、电影院、广播电视业务建筑68105会展建筑会展建筑5686教育建筑学校教学楼、学校宿舍68107金融建筑金融建筑68108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68109医疗建筑门诊、急诊楼、住院楼、疗养院681010体育建筑带看台体育场568其他体育建筑681011商店建筑商店建筑681012通用工业建筑加工生产型568辅助型681013地下车库地下车库56814设备层设备层568注:当建筑物楼层面积大于2500m2时,应增分区域加设置电信间,面积应符合表5.2.2规定。大型住宅小区内应设置通信机房,机房平面形状宜为矩形,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4.1m,其使用面积应满足不少于3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接入需求,并应符合表5.2.3的规定,只有一栋建筑物的住宅不独立设置通信机房。表5.2.3住宅区通信机房使用面积住宅区终期规划住户数通信机房使用面积(㎡)1000户及以下≥251001户~2000户≥402001户~4000户≥60注:住宅小区终期规模在4000户以上的,宜分区域设置通信机房。高层、中高层住宅、非别墅类的多层住宅的每个单元应设置电信间,非别墅类的低层、别墅类住宅可不设电信间:电信间使用面积应符合表5.2.4的规定。表5.2.4住宅区电信间使用面积住宅分类电信间使用面积(㎡)高层住宅≥5.0中高层住宅≥2.0非别墅类多层住宅≥1.0注:非别墅类的低层、别墅类住宅设电信间时,其使用面积不直小于1.0㎡。移动通信机房,应符合表5.2.5的规定:表5.2.5移动通信机房使用面积移动通信机房类型机房面积(m2)机房宽度(m)宏蜂窝基站机房≥20≥3.6室内分布系统机房≥10≥2.5注:室内覆盖系统与室外宏蜂窝基站共用机房时,机房使用面积不小于25㎡。机电设施设计要求通信机房的机电设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通信机房应引入三相交流电,电源负荷等级应按所在建筑物最高电力负荷等级设置。通信机房通信系统低压配电应采用TN-S制式。通信系统电源的电能质量应符合《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14549的规定。通信机房应设置电能计量表和配电箱,分路配置需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通信机房的通信系统供电容量应按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信系统共同使用的需求进行配置,进线总容量应不低于表5.3.1的要求。表5.3.1通信机房用电量配置序号建筑类型建筑物功能区通信机房用电量(kW)建筑物功能区面积≤1万m21万m2<建筑物功能区面积≤10万m210万m2<建筑物功能区面积≤20万m21办公建筑通用、行政办公建筑60801202旅馆建筑四星级、五星级及以上3570120三星级及其他服务等级2555953文化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2540754观演建筑剧场、电影院、广播电视业务建筑2540755会展建筑会展建筑2550906教育建筑学校教学楼254080学校宿舍50907金融建筑金融建筑60801208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25701309医疗建筑门诊、急诊楼3090210住院楼、疗养院11010体育建筑带看台体育场259016011商店建筑商店建筑25407512通用工业建筑加工生产型254055辅助型252540注:民用机场、铁路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站及隧道空间等建筑面积大于20万m2的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并不低于上述相关要求。通信机房内的环境电磁场强应符合《公共建筑电磁兼容设计规范》DG/TJ08-1104、《通信局〈站〉机房环境条件要求与检测方法》YD/T1821的规定。通信机房内的防静电措施应符合《防静电工程技术规程》DG/TJ08-83的要求。通信机房内的配电箱处应设电涌保护器(SPD)。通信机房应设置10A单相两极和单相三极组合电源插座。每侧墙面设置的电源插座和信息插座数量应不少于1组,应嵌墙安装,下口距地坪0.3m。设备备用电源设置应符合《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GB51194中四类局站的规定。进线间的机电设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进线间应设置一般照明,应选用节能光源和高效率的节能灯具。进线间的0.75m水平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lx。进线间每侧墙面设置的电源插座数量应不少于1组,应嵌墙安装,下口距地坪0.3m。电信间的机电设施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电信间应引入三相交流电源,并应采取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防雷要求应符合《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的规定。电信间应设置配电箱,进线总容量应符合表5.3.3的要求,并应预留施工及测试用的组合电源插座。表5.3.3电信间用电量配置序号建筑类型建筑物功能区电信间功耗(KW)1办公建筑通用、行政办公建筑102旅馆建筑四星级、五星级及以上12三星级及其他服务等级103文化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104观演建筑剧场、电影院、广播电视业务建筑105会展建筑会展建筑66教育建筑学校教学楼、学校宿舍107金融建筑金融建筑108交通建筑汽车客运站109医疗建筑门诊、急诊楼、住院楼、疗养院1210体育建筑带看台体育场611商店建筑商店建筑612通用工业建筑加工生产型6辅助型1013地下车库地下车库614设备层设备层6电信间应预留接地端子箱或接地端子,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电信间应设置不少于2个单相两孔和三孔组合电源插座。电源插座应嵌墙安装,下口应距地坪0.3m。电信间应设置一般照明,应选用节能光源和高效率的节能灯具。电信间0.75m水平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300lx,灯具宜吸顶安装。安装工艺要求通信机房周边应预留GPS、BDS、GLONASS天线安装位置。预留位置可以设置在楼顶或空旷地面,要求在水平面30°以上空间无遮挡,且在避雷针45°保护范围内。应在预留位置架设一根0.5长的φ50mm抱杆。天线安装预留位置与通信机房间应预留穿放电缆管孔,距离不应大于90m。具体工艺要求由通信设计单位提出。穿墙及楼板孔洞处应采用防火材料封堵,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机房墙体的耐火等级,并应做防水处理。通信机房耐火等级不应低于2级,并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与建筑消防系统联动。通信机房不宜设窗,并应采取防盗措施。通信机房墙壁内应具备带保护接地的单相交流电源插座。场地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装修应采用不燃烧、不起灰、耐久的环保材料。应防止有害气体侵入,并应采取防尘措施。通信机房不宜设置吊顶及铺设活动地板,室内装修材料应满足通信工艺的要求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0的相关规定。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线缆布放应采取防潮、防鼠、防火等措施。信号线与电源线应分开敷设。梯架、托盘及槽盒高度不宜大于150mm,宜敷设在机柜顶部。电力电缆具体布放要求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规定执行。机柜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操作维护侧距墙净距离不应小于800mm。安装位置应避开空调送风口。应进行抗震加固,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的有关规定。防雷与接地要求各类机房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根据设备的最小接地电阻进行设计,并在机房内预留接地端子箱。各类机房内应做等电位联结,并设置等电位联结端子排。优先建设等电位汇流铜排(环)。。各类机房应采取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措施,防雷要求应符合《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GB50689的规定。机房汇流排还应就近与建筑物结构主筋可靠连接,并应避免从作为雷电引下线的柱子附近引入。暗埋箱体应做接地保护,并设置接地端子。当交流电源从建筑物外引入机房时,应采用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或采用铠装电缆埋地的引入方式,钢管或电缆金属铠装层应就近接地。通信机房应分别设置防雷接地及保护接地专用地排,并做好标识。移动通信的电源线、信号线以及天馈线防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有关要求。消防要求通信机房和电信间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通信机房应配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信机房内应设置灭火设施。通信机房面积小于40平方米应配置2个手持式/悬挂式二氧化碳灭火器。通信机房面积大于40平方米应配置4个手持式/悬挂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手提灭火器、悬挂灭火器应在有效期内,气瓶压力状态应显示正常。通信机房耐火等级应与所在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相一致,且不应低于二级。所有门、窗采用甲级防火门窗,墙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h,并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装修材料应满足通信工艺的要求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相关规定。通信机房内不得有消防喷淋等设施。当建筑物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机房应设置火灾探测器。重要建筑通信系统中心机房宜设置气体灭火系统。进出通信机房所有的线缆孔洞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堵严密封,其耐火等级应不低于机房墙体的耐火等级,并采取防水措施。竖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不低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材料或防火封堵材料封堵;通过楼板的孔洞,建筑内的电缆井与房间、走道等相连通的孔隙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竖井的门采用丙级防火门。进线间的消防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进出进线间的所有线缆孔洞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堵严密封,并采取防水措施。。当建筑物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进线间应设置火灾探测器。安全要求通信机房应安装门禁系统,机房门禁采用智能门禁,具备门卡开门和远程开门两种模式,对出入机房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机房安全及相关设备正常运行。通信机房应配备红外感应与高清摄像头,对进出人员自动感应并及时拍照或摄像,照片及视频需保存在云端或本地存储设备中3个月及以上时间。通信机房应安装温湿度、水浸、烟雾等环境监控,对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告警至后台网管或相关人员手机。环境要求通信机房的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符合表4.8.1的规定,安装有源设备的通信机房应安装空调。表5.8.1通信机房温、湿度要求通信机房类型温度(℃)相对湿度仅安装无源设备-5~60≤85(+30℃)安装有源设备10~2510%~90%通信机房应预留空调安装位置,同时充分考虑用电负荷。机房面积小于40(含)平方米应至少安装1台3匹空调;机房面积大于40平方米应至少安装2台3匹空调。地面环境要求:机房地面应铺设防滑砖。通信机房应防止粉尘等有害气体侵入,必要时应采取防尘措施。通信机房环境应符合《通信局(站)机房环境条件要求与检测方法》YDT1821的规定。当通信机房位于地下室或建筑楼层中部位置时,应预留机房空调排水管道,及空调室外机安装位置和排风空间。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通信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漏。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通信管道系统建筑物通信管道设计要求进入建筑物的光缆应采用地下通信管道方式敷设。建筑物通信管道的设计应与建筑物其他设施的地下管线整体布局相结合,应与配套道路同步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与光缆交接箱引上管相衔接。应与公用通信网管道互通的人(手)孔相衔接。应与高压电力管、热力管、燃气管、给排水管保持安全的距离。应避开易受到强烈震动的地段。应敷设在良好的地基上。路由宜以建筑物通信机房为中心向外辐射,应优先选择在人行道、人行道旁绿化带。通信管道中应标明电信业务经营者预占管孔标识牌。通信管道可根据线缆敷设要求采用不同管径的管材进行组合,其中用于移动通信引接的通信管道容量应不低于3孔(等效Ф110波纹管)。对于中大型建筑物,通信管道宜设置至少两个不同的路由方向进出,每个方向通信管道应不低于3孔(等效Ф110波纹管)。通信管道宜采用塑料管或钢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塑料管:管道的埋深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易被水浸泡的地段;地下综合管线较多及腐蚀情况比较严重的地段;地下障碍物复杂的地段;施工期限急迫或尽快要求回填土的地段。在下列情况下宜采用钢管:管道附挂在桥梁上或跨越沟渠,或需要悬空布线的地段;管群跨越主要道路,不具备包封条件的地段;管道埋深过浅或路面荷载过大的地段;受电力线等干扰影响,需要防护的地段;建筑物引入管道或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地下通信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的有关规定。地下通信管道的埋深应根据场地条件、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壤状况、与其他管道交叉、地下水位高低、冰冻层厚度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6.1.6的规定:表6.1.6管道最小埋深(m)管道位置管材规格绿化带人行道车行道塑料管钢管注:1)塑料管的最小埋深达不到本表要求时,应采用混凝土包封或钢管等保护措施;2)管道最小埋深指管道的顶面至路面的距离。在经过市政道路时,埋深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的有关规定。进入人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孔基础顶部不宜小于400mm,管道顶部距人孔上覆底部的净距不应小于300mm,进入手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手孔基础顶部不宜小于200mm。塑料管道应有基础,敷设塑料管道应根据所选择的塑料管的管材与管型,采取相应的固定组群措施。塑料管道弯管道的曲率半径不应小于10m。地下通信管道敷设应有坡度,坡度宜为3.0‰〜4.0‰,不得小于2.5‰。引入住宅建筑的地下通信管道应伸出外墙不小于2m,并应向人(手)孔方向倾斜,坡度不应小于4.0‰。地下通信管道进入建筑物处应采取防渗水措施。人(手)孔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在管道拐弯处、管道分支点、设有光缆交接箱处、交叉路口、道路坡度较大的转折处、建筑物引入处、采用特殊方式过路的两端等场合,宜设置人(手)孔。人(手)孔位置应与燃气管、热力管、电力电缆管、排水管等地下管线的检查井相互错开,其他地下管线不得在人(手)孔内穿过。交叉路口的人(手)孔位置宜选择在人行道上。人(手)孔位置不应设置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货物堆积、低洼积水等处。 与公用通信网管道相通的人(手)孔位置,应便于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衔接。人(手)孔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管群容量大于5孔时,宜采用人孔。管群容量小于5孔时,宜采用手孔。采用暗式渠道时,宜采用手孔。管道引上处、放置落地式光缆交接箱处,宜采用手孔。对于管道容量大于6孔的段落,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通信管道人孔和手孔图集》YD5178、《通信管道横断面图集》YD/T5162的有关规定选择人孔程式。人(手)孔的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手)孔设置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防渗水措施。设置在地下冰冻层以内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人孔,并应采取防渗水措施。人(手)孔应有混凝土基础,遇到土壤松软或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增设渣石基础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人(手)孔的盖板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纤维材料预制,厚度不宜小于80mm。手孔盖板数量应根据手孔长度确定。人(手)孔制作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的有关规定。建筑物通信桥架建筑物地下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内的光缆宜采用通信桥架方式敷设。建筑物内的光缆敷设路由应根据地理环境和建筑物综合管槽的规划确定。桥架的材质、性能、规格及安装方式的选择应考虑敷设场所的温度、湿度、腐蚀性、污染以及自身耐火性、耐水性、承重、抗扰、抗冲击等因素对布线的影响,并应符合安装要求。通信桥架宜采用槽式全封闭型,相关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通信桥架的设计应与建筑物其他设施的地下管线整体布局相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应与地下通信管道相衔接。应与电信间及楼内配线管网相衔接。应与高压电力管、热力管、燃气管、给排水管保持安全的距离。应避开易受到强烈震动的地段。路由宜以建筑物内电信间为中心向外辐射。公共通信桥架规格应根据所在桥架段的用途合理选择,按表5.2.6的规定执行。表6.2.6公共通信桥架规格条文说明测算依据。条文说明测算依据。桥架段落规格用途与公用通信网管道衔接150mm×100mm-200mm×100mm用于衔接电信/广电业务经营者通信管道电信间至各楼宇公共通道150mm×100mm-400mm×150mm用于线缆过线和引入各楼宇引入分支100mm×50mm-150mm×100mm用于线缆引入

建筑线缆设施室外配线设备安装公共建筑内的光缆和电缆宜采用交接配线方式。公共建筑内光缆和电缆网络拓扑宜采用树形结构。光缆交接箱、墙挂式配线箱、接头盒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安装在线缆的交汇处或分支处。应安装在人行道边的绿化带内、院落的围墙角、背风处。应安装在不易受外界损伤、比较安全隐蔽和不影响环境美观的位置。应安装在靠近人(手)孔便于线缆出入,且利于施工和维护的位置。应避开高温、高压、电磁干扰严重、腐蚀严重、易燃易爆、低洼等场所。应避开设有空调室外机及通风机房等有振动的场所。应避开行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行处。光缆交接箱容量应根据进、出光缆交接箱的远期光缆总容量及备用量确定。光缆交接箱应设置地线,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Ω。室外配线设备的安装设计应考虑雨、雪、冰雹、风、冰、烟雾、沙尘暴、雷电等不同等级的太阳辐射等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光缆交接箱安装底座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混凝土现浇底座并预埋PVC管。底座浇注的混凝土宜采用强度等级32.5MPa及以上的水泥。底座高度不应小于300mm。底座的长度和宽度应大于箱体底部的长度和宽度,长×宽不宜小于800mm×400mm。箱体应使用M12膨胀螺栓固定于水泥底座。室内配线设备设置要求室内配线设备应包括、配线机柜、墙挂式或嵌壁式配线箱等设备,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配线机柜应安装在设备间、电信间。墙挂式或嵌壁式配线箱应安装在建筑物入口处、楼道、管线引入处等公共部位。墙挂式或嵌壁式配线箱不应安装与人行楼梯踏步侧墙上。用户接入点的配线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模块类型与容量应按引入光缆的类型及光纤芯数配置。交换局侧与用户侧配线模块之间应能通过跳纤互通。用户光缆小于144芯时,宜共用配线箱,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配线模块应在配线箱内分区域安装。在公共场所安装配线箱时,嵌壁式箱体底边距地不宜小于1.5m,墙挂式箱体底面距地不宜小于1.8m。有源设备宜安装在机房或竖井内,安装位置应便于调测、维护和散热需要,确保无强电、强磁和强腐蚀性设备的干扰。无源器件宜安装在弱电竖井内的托盘或器件箱中,可采用扎带或固定件固定,不允许悬空无固定放置。托盘或器件箱应安装在易于维护的位置。用户光缆敷设要求用户光缆路由中不应采用活动光纤连接器的连接方式。用户光缆接续、成端宜符合下列规定:用户光缆接续宜采用熔接方式。在用户接入点配线设备内采用熔接尾纤方式成端。每一光纤链路中宜采用相同类型的光纤连接器。用户光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采用穿导管暗敷设方式。应选择距离较短、安全和经济的路由。穿越墙体时应套保护管。在成端处纤芯应做标识。穿放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曲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穿放4芯以下光缆时或4对绞电缆的导管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槽盒内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光缆金属加强芯应接地引用什么标准?。引用什么标准?明敷缆线应符合室内或室外敷设场所环境特征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采用线卡沿墙体、顶、建筑物构件表面或家具上直接敷设,固定间距不宜大于1m。缆线不应直接敷设于建筑物的顶棚内、顶抹灰层、墙体保温层及装饰板内。明敷缆线与其他管线交又毗邻时,应按防护要求采取保护隔离措施。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时,应采用钢管保护。室内光缆预留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光缆在配线柜处预留长度应为3m~5m。光缆在楼层配线箱处光纤预留长度应为1m~1.5m。光缆在家居配线箱成端时预留长度不应小于0.5m。光缆纤芯在用户侧配线模块不作成端时,应保留光缆施工预留长度。光缆敷设安装的最小曲率半径应符合表7.3.6的规定。表7.3.6光缆敷设安装的最小曲率半径光缆类型静态弯曲室内、外光缆15D/15H微型自承式通信用室外光缆10D/10H,且不小于30mm管道入户光缆、蝶形引入光缆、室内布线光缆G.652D光纤10D/10H,且不小于30mmG.657A光纤5D/5H,且不小于15mmG.657B光纤5D/5H,且不小于10mm注:D为缆芯处圆形护套外径,H为缆芯处扁形护套短轴的高度。线路与配线设备选择光缆采用的光纤应符合下列规定:用户接入点至楼层配线箱之间的用户光缆应采用G.652D光纤。楼层配线箱至家居配线箱之间的用户光缆应采用G.657A光纤。光缆选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室内光缆系列第二部分:单芯光缆》YD/T1258.2、《室内光缆系列第三部分:双芯光缆》YD/T1258.3、《室内光缆系列第四部分:多芯光缆》YD/T1258.4、《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YD/T1770和《接入网用蝶形引入光缆》YD/T1997的有关规定。线缆应根据建筑防火等级对材料提出的耐火要求,采用相应等级的防火线缆。光纤连接器宜采用SC、LC或FC类型。户内对绞电缆、连接器件、信息插座及终端盒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的有关规定。室外型箱体的防护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中IP65级的规定。

建筑物通信配套结构及电源设计一般规定利用建筑物建设移动通信基站,主要包含屋面抱杆、美化外罩、屋面增高架、屋面龙门架、屋面四角塔等天线支撑物,以及屋面一体化机柜和宏基站机房等机房(柜)配套设施。利用新建建筑屋面及墙面建设通信基站时,建筑物屋面及墙面设施应能满足预留屋面天线支撑物架设、缆线布放、机房(柜)和供电系统等设备安装的工艺要求。属于规划站址的新建建筑,楼宇建筑设计单位须依据无线工艺提出单位的意见在相关位置预留基站安装维护配套设施。每个天线支撑物预留不少于9m2面积,每套机柜预留不少于4m2面积,每个机房预留不少于20m2面积。应根据《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等规范,结合拟建移动通信配套结构方案评估既有建筑物相关部位的墙面、屋面处结构构件是否满足安装及承重要求。如不满足要求,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利用建筑物建设移动通信基站时,屋面天线支撑物、机房(柜)及缆线路由等通信设施建设需考虑应与建筑外立面及环境相协调。建筑物楼面及墙面利用建筑物墙面、屋面资源时,宜选择建筑结构质量较好的建筑物,结构形式宜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形式宜选择现浇楼板,屋面形式宜选择上人屋面。拟建屋面天线支撑物及机房(柜)结构底座设置于建筑物屋面时,应优先考虑设置于屋面的框架柱顶、抗震墙顶、梁顶;下层梁宽、墙宽一般要求不小于200mm,下层柱尺寸一般要求不小于350mm×350mm。屋面美化外罩、屋面抱杆结构底座不应设置于屋面悬挑结构上;当底座设置于屋面板时,要求该底座位置与屋面的梁、柱、墙顶距离偏差不超过500mm,屋面板厚度应进行承重安全复核,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5。拟建屋面增高架结构底座宜选择在十字交叉梁、角柱交接梁或者增设的屋面反梁上,一般要求下层梁宽不小于250mm,下层柱尺寸不小于400mm×400mm。附墙安装的抱杆结构的锚固位置应选取建筑物的钢筋混凝土柱(墙)、钢筋混凝土女儿墙,砖混女儿墙构造柱、屋面混凝土造型柱等。屋面女儿墙技术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时,要求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5,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80mm,高度不应低于1.1m,女儿墙的拐角处及间距不大于3m处设暗柱。采用砌块女儿墙时,砌块强度不低于MU10,预拌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7.5,女儿墙厚度不小于240mm,高度不应低于1.1m,女儿墙应设构造柱,间距不应大于3m,女儿墙顶部设压顶,压顶厚度不小于120mm。沿海高风压地区建筑物屋面不宜采用屋面活动机房建设方案。破坏的屋面防水层应按照原防水层的做法或更高要求恢复,以确保防水做法的可靠性。屋面天线支撑物及机房(柜)设备所处的建筑物屋面位置应方便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且不应占用原有建筑物屋面的防火通道。屋面塔及抱杆结构设计设在建筑物屋面上的屋面塔及抱杆结构,其设计使用年限宜与既有结构的后续设计使用年限相匹配,且不低于25年。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屋面塔及抱杆结构,可根据使用要求及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另行确定。屋面塔及抱杆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普通碳素结构钢、Q345低合金结构钢、20号优质碳素结构钢,有条件时也可采用Q390、Q420等钢材强度等级更高的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符合我国现行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屋面美化外罩罩体应采用非金属材料,并且应满足移动通信设备通风散热以及通信信号穿透损耗限制的要求。屋面塔及抱杆结构,应满足工艺、结构强度、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并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关规定。屋面塔及抱杆结构的锚固节点的设计,需综合考虑锚固基材、锚栓品种、节点受力特点,确保支撑结构的长期安全可靠。安装屋面塔及抱杆结构使用的锚栓及设计要求应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中的相关规定。沿海高风压地区不宜采用配重式或者无锚固措施的屋面塔及抱杆结构。屋面抱杆的高度宜为3m、6m、9m,一般不超过9m;屋面美化外罩的高度宜为3m、4m;屋面增高架的高度宜为9m、12m、15m,一般不超过15m。附墙安装的抱杆杆身高出墙顶不宜超过4m,杆身与建筑物锚固不应少于2处,沿海高风压区域不宜少于3处。当通信基站需建设屋面四角塔时,原则上要求楼顶预留框架基础及地脚螺栓,铁塔根开应与建筑物屋面框架结构尺寸相协调。屋面塔及抱杆结构应有可靠的防雷措施,并与建筑物接地网相连,其工频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Ω。

通信电源设计通信电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设备选型等应根据工程特点、建设规模、经济效益、设备寿命和发展规划,做到远期、近期结合,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远期发展的需要。通信电源系统设计应采用成熟的技术,并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性能先进的产品,产品应检验合格。设备间应引入至少一路交流电源,并安装壁挂式交流配电箱,供电容量应满足供电需求,使用方单独设置计量表。建筑物通信机房负荷等级应为建筑物内的最高电力负荷等级。交流电源的接地形式应采用TN-S制式。通信机房引入外市电的电压等级可根据建筑物供电条件、用电容量、供电距离等要求确定,宜采用220V/380V交流市电引入。通信机房交流电源引入容量应满足通信设备用电、空调用电、电池充电及照明插座等供电要求,应符合5.3.1通信机房的机电设施设计的相关规定。通信机房应设置专用交流配电箱,按电信业务经营者需求分配电源容量,并设分路开关和计量装置。建筑物通信机房交流配电设备应配置市电、油机切换装置以及移动油机快速连接接口。当建筑物通信机房安装比较重要的通信负荷时,因限于条件无法达到《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GB51194规定的市电引入类别要求时,可提高固定或移动发电机组配置等提高其供电可靠性。建筑物通信机房直流供电系统需根据机房通信设备用电功率,采用分散或集中供电方式供电。建筑物通信机房直流系统需配置蓄电池作为后备电源,蓄电池容量应按近期有对应条文说明。负荷配置,依据蓄电池的寿命,考虑远期发展。有对应条文说明。直流供电系统蓄电池宜设置两组,当容量不足时可并联,蓄电池最多的并联组数不应超过四组。蓄电池组并联应符合以下规定:不同厂家、不同容量、不同型号的蓄电池组不宜并联使用;不同时期的蓄电池组不应并联使用。蓄电池组总容量应按《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GB51194规定进行计算,蓄电池后备时间应满足《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GB51194规定。直流系统整流模块数可按近期负荷配置,但满架容量应考虑远期负荷发展。开关电源的容量及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应按N+1冗余方式配置,其中N只主用,当N小于或等于10时,应备用1只;当N大于10时,宜每10只备用1只。主用整流器的总容量应按负荷电流和电池10h率充电电流之和确定。通信机房内电源设备布置应满足《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GB51194规定要求。通信机房应配置门禁、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和集中维护管理系统,实现无人值守。通信电源系统抗震设防措施应满足《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标准》GB/T51369要求。通信机房内电源设备必须满足《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1051的要求。电力电缆具体布放要求应参照《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规定执行。电力电缆室外敷设时,应采取防鼠、防水浸、防盗等措施,并设置明显标识。机房内的导线应采用阻燃电缆或耐火电缆。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一般规定新建建筑移动通信覆盖范围应包括建筑室内、建筑物和建筑群红线内需条文说明的室外区域、地下建筑空间、电梯、无电梯建筑楼的楼梯;既有建筑宜参照执行。需条文说明新建公共建筑的移动通信覆盖应满足覆盖区内移动终端在90%的位置、99%的时间可接入网络;既有公共建筑宜参照执行。符合城市规划中宏基站站址规划要求的新建建筑应预留宏基站建设机房、天线场地、缆线布放路由、供电等资源条件;宏基站站址规划于建筑开阔空间区域的还应预留必要的立杆站建设场地和预埋管道资源,立杆站建设应与环境协调。所述移动通信系统涉及的天线包括无源天线以及信源与天线集成的一体化有源天线设备。建筑移动通信系统及配套设施设计应符合各通信系统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应符合《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技术规范》YD/T5230、《移动通信基站塔(杆)、机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DG/TJ08-2301的规定,室外共塔桅站点设计应符合《移动通信多天线共塔桅工程设计规范》YD/T5243的规定。宏基站设计宏基站建设应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技术标准及使用频段规定,同时应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在住宅小区、写字楼、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学校、医院、园区、展馆、体育馆等各类建设项目开发、改造和扩建时,应当将基站等公众移动通信设施纳入市政设施或项目建设的设计要素,落实通信基站站址、机房、电源、管线和天面等配套空间,充分结合既有资源开展集约建设,与城市发展布局和景观协调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站址资源,加强与各行业合作,结合市政、监控、电力等社会杆塔资源,实现“多杆合一”集约化建设模式。宏基站站址宜选择在规则蜂窝结构的基站位置附近,其偏离范围应不影响网络覆盖并满足干扰要求。宜避免多个基站覆盖重叠区位于移动用户集中的区域。符合宏基站天线挂高要求的新建建筑屋面应预留天线塔桅架设、缆线布放路由、机房和供电等资源条件,各系统天线挂高见表9.2.5。表9.2.5宏基站系统天线(含一体化基站)挂高要求(m)系统区域系统公共移动通信/NB-IoT/eMTC密集市区20~35市区25~40郊区25~45农村35~50建筑屋面架设桅杆的站点每建筑应预留21~30处安装点位,各点位应按照水平面全方向均匀间隔布局,且相邻点位的水平间隔不应小于1.5m,楼顶外墙至天线安装位置处径深预留不应小于1m;天线安装最高点应至少高出女儿墙2m,并应做建筑限高预留;天线位置处外墙法向水平正负45゜、半径50m空间范围内应无阻挡。建筑屋面架设楼顶塔的站点,楼顶塔应满足站点各系统天线等设备的安装需求。宏基站点位处建筑屋面无天线架设条件、需建于建筑红线内地面区域的,应预留立杆站建设场地并预埋管道资源,立杆站建设应与环境协调。每站预留不少于20m2面积。满足宏基站建设条件的建筑物屋面宜预留1mx5m以上的空间用于安装室外机柜,且机柜正面具备1m以上的操作维护空间。建筑物屋面设置天线及抱杆等设施宜采用美化方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屋面布放的各种线缆应整齐、美观,不影响市民对屋面的使用。多系统共存时,各无线系统间隔离度应符合YD/T2164.1《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技术要求第1部分:钢塔架》的规定及相关规范和要求。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建筑室内覆盖系统设计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无线通信室内覆盖系统工程设计规范》YD/T5120和《公用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设计与验收标准》DG/TJ08-1105的规定,应满足建筑对各电信业务经营者网络的信号覆盖要求。应通过测试评估建筑区域的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水平,结合建筑特征和周边基站部署情况综合确定室内覆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应根据建筑的类型及功能区、结合容量规划选择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建设方式,包括分布式有源、分布式无源天馈、分布式有源+无源、泄漏电缆、光纤分布系统等类型,建设方式选择宜参照表9.3.3:表9.3.3室内覆盖建设方式移动通信业务量密度建筑特征室内覆盖方式高密度区域各种构型分布式有源方式中、低密度区域封闭性强、隔断多分布式有源或分布式有源+无源方式开放、隔断少分布式有源+无源或分布式无源天馈方式隧道、封闭走廊、狭长区域泄漏电缆或分布式有源+无源或微站对打方式低密度区域各种构型光纤分布系统在对美化要求较高的区域,室内覆盖系统天线在楼层布放应采用美化方式,并可与楼层灯饰、吊顶等设施相结合。建筑电梯井内可安装定向天线或敷设泄漏电缆进行覆盖,电梯维护通道应保证深度不小于400mm以提供相关通信设施的安装空间。地下车库应沿车道方向上方预留强、弱电线槽或线架,并与该层强电间和电信间分别连通。室内覆盖系统的信源基带设备、传输设备以及电源配套设备宜安装在建筑物通信机房内,信源拉远设备宜安装在覆盖目标建筑的电信间内。住宅类场景可在楼顶架设射灯美化天线的方式进行覆盖。室外微基站设计微基站应根据覆盖需求、容量需求、建设场景、现场安装条件等情况选择设备类型。微基站应根据覆盖需求、建设场景、现场安装条件等情况选择信源与天线一体化设备或外置天线方式。在满足系统性能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一体化设备。使用内置天线方式的微基站,其分布式RRU设备或一体化设备的挂高、方向角、俯仰角应满足覆盖要求。使用外置天线方式的微基站,其分布式RRU设备或一体化设备与外置天线之间的距离宜小于5m。建筑楼宇应预留微基站安装维护配套设施.新建建筑所属广场、园区等空旷区域应预留立杆站配套设施。幕墙类建筑宜在适宜高度的幕墙后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