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西百色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号令A不信B则民不知C所从D天下何由E而治乎F朕G过深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D.文中“居常简阅”的“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B.魏征认为,要无敌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10.BDF11.B12.C13.(1)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2)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14.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B处断开;“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所字结构,是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所从”后D处断开;“何……乎”是反问句,独立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乎”后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责备。/谦让。句意: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他说的话不谦让。C.正确。D.正确。日常。/囤积。句意: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囤积起来,使它成为珍奇的货物。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错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点兵”,征点兵员;“独”,却;“岂……乎”,难道……吗。(2)“念”,想到;“谦冲”,谦虚谨慎;“牧”,修养自身;“下”,在……之下。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可知,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由原文“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由原文“对曰:‘……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悦曰:‘……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材料二: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广西河池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疆,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太史公曰:余与壶遂定律历,观韩长孺之义,壶遂之深中隐厚。世之言梁多长者,不虚哉!壶遂官至詹事,天子方倚以为汉相,会遂卒。不然,壶遂之内廉行修,斯鞠躬君子也。(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材料二:杨允恭,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转西京作坊使。初,产茶之地,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①。商人弗肯售,久即焚之。允恭曰:“竭民利而取之,积腐而弃之,非善计也。”至道初,刘式建议请废缘江榷务,许商人过江,听私货鬻。允恭以为诸州新陈相糅,两河诸州风土,各有所宜,非杂以数品,即商人少利。请依旧江北置务,均色号,以年次给之。事下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以允恭议为是,诏从之。即命允恭为发运使,始改“擘画”为“制置”,以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巢、庐江二县旧隶庐州,道远多寇,民输劳费。允恭请以二县建军,诏许之,以无为为额。淮南十八州军,其九禁盐地,则上下其直,民利商盐之贱,故贩者益众,至有持兵器往来为盗者。允恭奏请悉禁,而官遣吏主之。允恭再三为请,太宗始从之。是岁,收利巨万。(节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八》)【注】①榷务:辽代的市场管理和贸易税收事务。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匈奴负B戎马之足C怀D禽兽之心E迁徙鸟F举G难得而制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为边吏”和“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两句中的“数”意思不同。B.“虏以全制其敝”和“是故明君制民之产”(《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制”意思不同。C.“太史公曰”,与其他史书中的“赞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一样表示发表议论。D.“王子舆并为同发运使”和“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并”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主张宋与匈奴要继续实行和亲,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B.任西京作坊使的杨允恭发现,商人不把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茶卖给官府,结果白白浪费。C.朝廷置禁盐地使得百姓从贩盐中获利,贩盐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手执兵器为盗。D.韩安国、杨允恭两人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且立即亲自付诸实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输赋者悉计其直,官售之,精粗不校,咸输榷务。(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14.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怎样的官员才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10.CEG11.D12.D13.(1)百姓交税时都是按照茶叶的价值来计算,然后由官府出售,不区分茶叶的精粗,都统一交给了榷务。(2)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把它放到盆子里养着,留着等待期限,用(它)来应付官府的责问。14.①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顾全大局,提出合理的建议。②清廉政治,有高尚的品德,心系民生,为民谋福利。③忠于职守,勤勉工作,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匈奴依仗战马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像鸟一样迁徙,很难制服他们。“匈奴”作主语,“负”作谓语,“戎马之足”作宾语,句子意思完整,在C处断开。“怀禽兽之心”是一个句意完整的动宾短语,且与“负戎马之足”句式对称,故在E处断开。“迁徙”是谓语,“鸟举”是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多次、屡次/天数、命运。句意:屡次担任边境官吏。/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B.正确,制服、控制/规定、制定。句意:匈奴用全力来制服汉军的疲敝。/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C.正确。D.错误,一起、一同/吞并。句意:王子舆一同担任发运使。/吞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且立即亲自付诸实施”错误。韩安国主张与匈奴和亲,认为千里作战不利,但文中未提及他亲自付诸实施;杨允恭提出诸多建议,但也不是所有都立即亲自付诸实施的,比如他关于禁盐的建议是经过再三请求太宗才同意的。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部、都;“直”通“值”,价值;“校”,查对、区分。(2)“虽”,即使;“不啻”,比不上;“塞”,搪塞、应付。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①材料一中韩安国能客观分析与匈奴作战的利弊,展现出其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的智慧;材料二中杨允恭能发现茶政和禁盐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他们都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合理建议,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②材料一中的壶遂被描述为“内廉行修”,即内心廉洁,行为端正。材料二中杨允恭在处理盐业贸易时能考虑实际情况权衡各方利益,提出改革措施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为民众减少劳费,请求建县,多次奏请禁止私盐贩卖等,展现出善于谋事、心系民生的品质,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③材料二中杨允恭在担任发运使期间,对工作认真负责,提出并实施了有效的改革措施,勇于改革,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不退缩,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可称得上是“长者”“君子”。参考译文:材料一: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人。匈奴请求和汉朝和亲,皇帝将此事下放到朝廷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曾多次担任边境官员,对胡人事务非常熟悉。他提出意见说:“汉朝与匈奴和亲,通常过不了几年匈奴就会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发兵攻打他们。”韩安国说:“远征千里去作战,军队难以获得利益。现在匈奴凭借他们战马的脚力和野兽般的心性,像迁徙的鸟儿一样难以控制。即使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不足以扩大我们的疆域;即使得到了他们的人民,也不足以增强我们的实力,自古以来他们就不属于我们。汉朝如果远征千里去争夺利益,那么人马都会疲惫,而敌人则可以利用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射到极远的地方,箭矢甚至不能穿透鲁国的细纱;狂风到了末尾,力量甚至不能吹起一根鸿毛。这并不是因为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衰减。攻打他们不方便,不如和亲。”大多数官员都支持韩安国的意见,于是皇帝同意了和亲。
太史公说:我和壶遂一起制定历法,观察韩长孺的义行和壶遂深沉而宽厚的性格。世上说梁地多有长者,这并非虚言!壶遂官至詹事,皇帝正打算依靠他成为汉朝的丞相,但壶遂却去世了。如果不是这样,壶遂的品行廉洁,行为端正,他就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君子。材料二:
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淳化五年,他被调任为西京作坊使。最初,在产茶的地区,百姓交税时都是按照茶叶的价值来计算,然后由官府出售,不论茶叶的精粗,都统一交给了榷务①。商人不愿意购买,时间一长,这些茶叶就会被烧掉。杨允恭说:“竭尽百姓的利益来获取,然后积累到腐烂再丢弃,这不是好的计划。”至道初年,刘式建议废除沿江的榷务,允许商人过江,听任他们私自销售货物。杨允恭认为各州的新旧茶叶相互掺杂,两河各州的风土,各有适宜之处,如果不混合几种产品,商人就会获得较少的利润。他请求像以前一样在江北设置榷务,统一茶叶的等级和标记,按照年份顺序分配。这件事被提交到三司,盐铁使陈恕等人认为杨允恭的意见是正确的,皇帝下诏批准了。于是命令杨允恭担任发运使,开始将“擘画”改为“制置”,任命西京作坊副使李廷遂、著作佐郎王子舆一同担任发运使。
巢县和庐江县原本属于庐州,因为路途遥远且多盗贼,百姓运输劳苦且费用高昂。杨允恭请求将这两个县建立为军,皇帝批准了,以无为为名。淮南十八州军中,有九个地方禁止私人贩卖盐,因此盐的价格上下波动,百姓和商人都因为盐价低廉而获利,因此贩卖者越来越多,甚至有携带武器往来成为盗贼的人。杨允恭上奏请求全面禁止私人贩卖盐,而由官府派遣官员来管理。杨允恭多次请求,太宗最终同意了。那一年,收入达到了巨大的数额。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材料二: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B.“顾未有可以报君者”与“为之四顾”(《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顾”含义相同。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D.“卫君屈而无辞”与“辞楼下殿”(《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辞”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2)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14.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0.CFI11.B12.B13.(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2)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14.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先生鲁国之士”,判断句式,故A不断,C断开;“然”,转折连词,与后文连接紧凑,故D不断;“卫之褊小”是“以”的宾语,故E不断,F断开;“而”连词,表修饰,“步玉趾”修饰动词“慰”,故G不断;“慰存”是合成词,故H不断;“之”是代词,作“慰存”的宾语,I断开;动词“愿”和后边“有赐于寡人也”构成动宾短语,独立成句,故J不断;“于寡人”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前边连接紧凑,故K不断。故选CFI。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两个“恒”字的意思都是“常常”的意思。句意: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B.错误。“顾”第一个,副词,“只是”;第二个,动词,“回头看”。句意:只是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为此举目四望。C.正确。两个“贤”字的意思都是“贤良”的意思。句意: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亲近贤能之臣,疏远小人。D.正确。“辞”,第一个,言辞;第二个,离开。句意: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离开自己的宫殿。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二“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可知,贤能人才没有得到重用的原因是卫君没有良好的国政。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义”,道义;“禄爵”,俸禄爵位;“非”,不是;“恶”,怎么。(2)“羁旅”,寄居;“亟”,多次;“筚门”,谦辞,“寒舍”。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探究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可知,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他认为,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2)依据材料二“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是问,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并推荐李音,说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但同时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可见,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做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材料二: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广西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二国A委秦B而四国休息C于内D以阴助E其急F若此G可以H应夫无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文中指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用来叙述王侯将相的事迹。B.“此危道也”与“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两句中的“危”字词义不同。C.藉,指凭借,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中的“藉”字词义不同。D.故,指所以、因此,与“故宁请汝先死”(《与妻书》)中的“故”字词义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要害是在韩、魏的城郊,因为韩、魏位于秦国出入关中的要冲之上。B.作者用秦昭王为了让韩国、魏国真心归附而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的事例来证明韩、魏两国的重要。C.作者对六国想要不被灭亡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援韩、魏,共同对抗秦国。D.文章观点明晰,结构严谨,论证精辟,结尾用“可不悲哉!”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六国被灭亡的叹惋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2)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14.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10.BDF11.A12.B13.(1)而范雎为此而担忧,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事情就能够看到了。(2)来抵挡强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从而归附秦国呢?1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谋士考虑不周详,不知道天下的形势;六国之间没有互助,反而背盟败约,互相残杀。苏洵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贿赂秦国。【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韩、魏两国应对危难。如果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情。“以二国”作状语,“委秦”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而四国休息于内”是状语后置句,其后D处断开;“助其急”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用来叙述……将相的事迹”错误。“世家”是用来叙述王侯事迹的。B.正确。危险;高。句意: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C.正确。凭借;垫着。句意:而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它们来屏蔽西面的秦国。/(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D.正确。句意:所以不如与韩、魏两国亲好以排斥秦国。/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昭王为了让韩国、魏国真心归附而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说法错误,是用“秦昭王没有得到韩国、魏国的真心归附,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而范雎为此而担忧”一事来证明韩、魏两国的重要。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忌”,顾忌;“见”,看到。(2)“当”,抵挡;“安”,怎么;“折”,屈从。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可知,苏辙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谋士考虑不周详,不知道天下的形势;六国之间没有互助,反而背盟败约,互相残杀。由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可知,苏洵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六国贿赂秦国。参考译文: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篇章,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着大于秦国五倍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兵力,发愤向西,去攻打崤山西边方圆只有千里的秦国,却不免于灭亡。我常常认真思考这件事,认为一定有能够使他们得以保全的计策。因此我总是责怪那时候的谋士,认为他们考虑忧患的时候是很不周详的,看到的利益也只是表面上的一些小利,而并不知道天下的形势。秦国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要害,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城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要害,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野外。韩国和魏国的存在对于秦国而言,就好像人的心腹得了疾病一样。韩国和魏国位于秦国出入关中的要冲之上,庇护着崤山以东的诸侯,所以在全天下所看重的国家当中,地位没有超过韩国、魏国的了。从前范雎为秦国所用,秦国因此收服了韩国;商鞅为秦国所用,秦国因此收服了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国、魏国的真心归附,就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地、寿地,而范雎为此而担忧,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事情就能够看到了。秦国如果对燕国、赵国用兵,这对秦国来讲是件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而去攻打别人的国都,燕国、赵国在前面抵抗,而韩国、魏国趁机在背后偷袭,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而秦国攻打燕国、赵国,却没有担心韩、魏两国偷袭的忧虑,这是韩、魏两国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两国是诸侯们的屏障,却使秦国可以在它们的国土上任意出入往来,这难道是知道天下的形势吗?让小小的韩、魏两国,来抵挡强如虎狼一样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从而归附秦国呢?韩、魏屈服而落入秦国手中,而后秦国得以出兵攻打崤山以东的诸侯,使天下遍受它所带来的灾祸。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而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它们来屏蔽西面的秦国,所以不如与韩、魏两国亲好以排斥秦国。秦国人不敢越过韩、魏两国以窥视齐、楚、燕、赵等国,而齐、楚、燕、赵等国因而得以在其间自我保全。四个太平无事的国家,协助抵挡敌人的韩、魏两国,使韩、魏两国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挺身而出,抵挡秦兵。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韩、魏两国应对危难。如果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情,那秦国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六国诸侯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约,自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有出动,天下的诸侯自己就已经疲倦了。直到秦国人乘虚而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这怎能不令人悲哀呀!广西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顗、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出监豫州诸军事,至镇,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达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谓余不信,明如皎日。”
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革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矣。”于是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持节、都督江北诸军事。五爵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国。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守尚书令,加给事中。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荀勖、裴秀、贾充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转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固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明年,帝追思沈勋,诏曰:“故博陵元公沈蹈礼居正,执心清粹,才识通洽。内著谋猷,外宣威略。建国设官,首登公辅,兼统中朝,出纳大命,实有翼亮佐世之勋。”(节选自《晋书·王沈列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沈A少孤B养于C从叔D司空昶E事昶F如父G奉继母寡嫂以孝H义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12.A.迁,改官。改官有三种情况:平调、升迁(右迁)、降职(左迁),本文是右迁。B.“长久之道也”与“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C.“固让不受”与“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固”字的含义不同。D.出纳,“出”与“纳”相对,文中用作偏义复词,偏重于“出”字,语境义指“发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沈喜欢读书,善写文章,与荀顗、阮籍合撰《魏书》,所记之事不像陈寿那样客观。B.王沈探寻善治,沿用贾逵以来的法制禁令,他所施行的方针政策,总是挑好的执行。C.王沈重视道德教化,移风易俗,他认为,改革民间旧俗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学习。D.王沈因得到武帝赞赏而名声显赫,他在平定蜀国的战役中镇守有方,使敌人闻声而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乃教下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吏子弟,优闲家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印刷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延安大学《变态心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教学成果评估与反思机制计划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集锦
- 许昌学院《大学物理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带括号)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服务技能提升训练培训
- 科研人员创新计划
- 环境卫生保安工作计划
- 提高社区事物透明度的个人措施计划
- Project项目管理(从菜鸟到实战高手)
- 2024年度中学组汉字听写大会竞赛练习题库(含答案)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 军队文职公共科目(国防与军队)模拟试卷1(共248题)
- 2024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招聘5人历年(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大国外交演讲与辩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园区物业管理服务方案新-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方案课件
- 四川2024年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8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艾滋病性病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 2023年12月辽宁大连甘井子区招考聘用社区工作者50人 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详解
- 个人债务两清协议结清证明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