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还魂草[注]巴金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黎伯伯,这是什么草?”“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有删改)【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敏在忙碌中时常挂念我”相比,“石人一样地沉默”表现了“我”对“敏”有所亏欠的心理。B.还魂草的故事在文中有两个版本。“我”曾作为倾听者,被还魂草故事感动:“我”又作为讲述者,为还魂草故事感到温暖。C.文中黎伯伯在给孩子们讲“还魂草”的故事时,将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从中可以看出他积极阳光、充满童心的一面。D.文章的结局写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在战火中逝去,剩下父亲埋头痛哭,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对“利莎”“秦家凤”两个小女孩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她们善良友爱、有朝气,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B.文章中的“敏”是“我”的倾诉对象,文章情节也在“我”对“敏”的倾诉中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是别开生面。C.盘旋的飞机,刷刷落下的炸弹,残破的窗户,弥漫的尘土,这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也是战时重庆人们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D.“敏”虽在文中所占篇幅不多,但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同时作者也借助给“敏”写的信,蕴含着自己对社会的思考。8.小说中“还魂草”多次出现,它在文中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C7.D8.①“还魂草”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象征着战争阴影中的人性光辉。②“还魂草”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③“还魂草”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寄予着苦难中的希望与力量。9.①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②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等。③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充满童心”错误,可以看出他想让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呵护童心。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但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对象”错误,作者并不着力刻画“敏”的形象,她的形象特征在文中并不明确。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物象的含义的能力。首先,“还魂草”指“我”所讲的故事中的一种草,故事中的“他”找到还魂草,“并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还魂草”隐喻着对友情和生命的珍视,象征着战争阴影中的人性光辉。其次,由“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可见,利莎欲寻还魂草的举动,象征了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精神,寄托着战区人们坚韧的精神状态最后,“还魂草”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它救活了故事中受伤的人,战争之下的利莎希望得到还魂草救活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秦家凤,“还魂草”寄寓了寄予着苦难中的希望与力量。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如“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等,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通过写信向远方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我”的内心世界,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更好地刻画人物,使其形象更丰满。书信能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如“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等,增强人物的感染力,使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爱憎之情和动机。最后,以书信的形式讲故事,加快叙事节奏,使情节发展流畅紧凑。书信便于自由切换各种场景,如文中写道“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等,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交代,串联回忆与现实,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更具艺术感染力。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小题。邻居们老舍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并不干预,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假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而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地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杨家仆人没法子,只能拿回给杨先生。下午,仆人从自家信箱取出另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的是自家,可收信人是明先生。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仆人把信送到邻家去。“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明太太又拒收。“给明先生的!”杨家仆人说。“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写的!”“送错了的?”明太太以为是邻家耍的心眼儿,翻了翻眼,“叫你们先生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啪的一声,把门关上了。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好门牌号,再邮出去。可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出门,忘了那封信。晚上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杨家不明所以。饭后,杨家的仆人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存着的那封邮错的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又一个早晨,杨先生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邮出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自己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话说明先生见着了写信却写错门牌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洋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就上演了头一天晚上明太太挨打的闹剧,可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真正收到信是下午四点多。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杨穷酸了,他觉得只有新式的读书人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地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一进家门,他愣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原文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主要围绕两家人、两个事件展开,“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却带动了两家人的情绪发展。B.因明家孩子偷了杨家的葡萄,杨太太去理论时,面对明太太的说辞,“想不出再说什么”,表明她没料到明太太的反应。C.杨先生收到本应邮给明先生的信时,也曾动过歪念,想扣留信件,但理智与修养让他打消了念头,并想办法解决问题。D.文中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本为邻居,却互相猜测,自觉优越,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描写明太太时,运用了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她刁蛮市侩的形象。B.作者以全知视角来叙述两个事件,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使情节更具戏剧性。C.本文呈现的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小主题,符合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D.本文体现了老舍小说语言的特色,朴实自然,风趣诙谐,文雅隽秀,贴近市民,贴近生活。7.文中划线处说“他更讨厌那个杨穷酸了”,又说“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8.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杨先生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请据此概括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5.D【解析】D.“自觉优越”说法错误,杨先生并未自觉优越。6.A【解析】B.“全知视角”错,应是“限知视角”,如杨先生听说明家闹起来那段,他有一连串的疑问,“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并未得到解答;C.“小主题”错,短篇小说也可以反映大主题,文章表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沟通困境;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凸显新旧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民族文化自我反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文雅隽秀”错。7.①“他更讨厌那个杨穷酸了”,因为杨先生在“葡萄事件”中受到了一系列不公待遇,但他却以写信告知这样温和文明的方式来处理,让明先生感觉到自家的粗鲁野蛮,思想落后;②“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是因为杨先生用野蛮的方式对待了自己,明先生觉得他们实现了有效沟通,冲突迎刃而解。(每点2分,答对两点满分)8.①幼稚,天真。在“葡萄事件”中,杨先生“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的,自然会自动的过来道歉”;②懦弱,谨慎。太太受气后,杨先生还决定“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③善良,有教养。与明先生家发生“葡萄事件”后,收到寄给明先生的信件,觉得“扣下这封信”“不是好人应做的事”,告诉仆人送到邻家去。用精神胜利安慰自己(精神胜利法)。杨先生把两封信发出去,目的是让杨先生看看读书人“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甚至“满心痛快”地想到“必能感动了明先生”;④有反抗意识(有血性)。当他回到家,发现“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时,被激怒了,拿砖头砸了明家的玻璃,还“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克拉拉与太阳①(节选)【英】石黑一雄这时经理的声音再度响起,语调中有了某种刚才没有的东西。“不好意思,小姐,您该不是在寻找某个特别的AF吧?某个您之前在这里见过的AF?”“是的,太太。你们前一阵子还把她放在橱窗里的。她真的好可爱,真的好聪明,看上去就像法国人,知道吗?短发,颜色很深,全身的衣服也都是深色的,她还有一双最最善良的眼睛,而且她是那么的聪明。”“我想我或许知道您指的是谁,”经理说,“如果您愿意跟我来,小姐,我们马上就能揭晓答案了。”直到这时,我才终于动身走到了一个她们能看见我的地方。一整个上午我都置身太阳的图案之外,但现在我跨入了两个明亮的、彼此相交的长方形中,就在这时经理来到了拱门跟前,乔西紧随其后。乔西看到我时,她的脸上满是喜悦,脚下的步子也随即加快了。“你还在这儿!”她比上回更瘦了。她迈着她那没有把握的步子不断地靠近,直视着我的脸。“嗅,天啊!我真的以为你已经走了!”“我为什么要走呢?”我平静地说,“我们约好了的。”“是啊,”乔西说,“是啊,我想我们是约好了的。我想都是我弄砸了,我是说,过了这么久。”我对她露出微笑,她则回头喊道:“老妈!就是她!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一个!”母亲缓缓地朝拱门走来,然后停住了。有那么一刻,三个人全都看着我:乔西在最前面,一脸灿烂的笑容;经理就在她身后,同样在微笑,但神情中却透着一丝谨慎,我把这看作是她想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最后是母亲,两眼眯缝着,就像人行道上的路人努力想看清一辆出租车是空车还是有客时的模样。我一见到她还有她看我的眼神,那种恐惧——刚才乔西喊出“你还在这儿”时几乎已经烟消云散的恐惧——又回到了我的头脑中。“我不是存心要等那么久的,”乔西还在说话,“可我生了点小病,不过现在好了。”说完她又回头喊道:“老妈,我们能不能直接把她买了,赶在别人进来把地领走之前?”房间里沉默了一阵子,然后母亲平静地说:“这个不是B3吧,我猜。”“克拉拉是一台B2,”经理说道,“有人说,这一代从未被超越。”“老妈,克拉拉就是我想要的那一个,别的我都不要。”“稍等一会儿,乔西,”说完她又问经理道,“每一个人工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吧?”“一点不错,太太,尤其是这一级别的人工朋友。”“那么,这一台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这个……克拉拉?”“克拉拉有着许多独特的品质,真要说起来,我们可以说一上午呢。不过,如果要我突出强调一个特质,那我一定要说她对观察和学习的热爱。她能够接受并且融合她所看到的身边的一切,这种能力真是让人称奇。因此,在这家店里的所有NF当中——包括B3在内——她的理解力目前是最为成熟的。”“是吗?”母亲又一次眯起眼睛看着我。接着她朝我走近三步。“你不介意我问她几个问题吧?”“您请。”“老妈,拜托……”“不好意思,乔西。我和克拉拉谈话的时候,你就在那边站一会儿。”这下就只剩母亲和我了。尽管我努力保持着脸上的笑容,但那并不容易。甚至,我或许还让脑海中的恐惧表露了出来。“克拉拉,”母亲说,“我要你别朝乔西那边张望。现在,告诉我,不要看,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灰色的,太太。”“很好。乔西,我要你保持绝对的静默。现在,克拉拉,我女儿的声音,你刚刚听到她说话了,你说说,她的音高是怎样的?”“她说话时的音高介于中央O之上的降A音和高八度C音之间。”“是吗?”又一阵沉默过后,母亲说道,“最后一个问题,克拉拉,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女儿走路的方式?”“她的左髋部或许有问题。还有,她的右肩可能会痛,所以乔西会以一种让右肩避免突然性动作或非必要冲击的方式走路。”母亲思考着我的话。接着她又说:“好吧,克拉拉。看来你懂得挺多。那么能不能请你为我重现乔西的步态?你愿意吗?就现在,我女儿的步态。”于是我迈开了脚步。我意识到,非但是母亲——当然还有乔西——整间商店此刻都在注视着,倾听着。我走到拱门下面,走入太阳铺陈在地板上的图案。然后我走向商店中区的那几个B3,还有玻璃展品推车。我竭尽全力地重现我所看到的乔西的步态——第一回是在她走下出租车后,那时罗莎和我都在橱窗里。接着是四天后,母亲刚一抽回按住她肩膀的那只手,她便冲着橱窗走来。最后就是我刚刚看到她的样子,迫不及待地走向我,眼中满是欣慰与快乐。我走到玻璃展品推车前,动身绕开它,一边尽力不去碰到站在推车旁的那个男孩B3,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持乔西的步态特征。可就在我要原路返回的时候,我抬眼一瞥,正好看到母亲,而我所看到的某样东西让我停住了脚步。她依然在用心地看着我,但她的目光似乎径直穿进了我,在我的身后聚焦。似乎我是一块窗玻璃,而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玻璃后面很远的地方的某样东西。我就站在玻璃展品推车边上不动了,一只脚悬空,脚跟离地。商店笼罩在一片奇怪的静默中。这时,经理说话了:“如您所见,克拉拉拥有超乎寻常的观察力。我从未见过有谁像她这样。”“老妈,”这一回乔西的声音很轻,“老妈,拜托了。”“很好。我们要她了。”【注】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智能机器人(AF)。乔西由于“提升计划”(改造基因,提高智商)的副作用经常生病,而害怕女儿去世的母亲买下克拉拉,寄希望于在乔西死后让克拉拉成为乔西的复制品。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多次提到“我”内心的恐惧,源于“我”担心自己不是最新型号机器人,不能满足母亲的要求,可能不会被买走。B.乔西和“我”共见了三次面,第三次见面她很兴奋,因为她没想到“我”没被别人选走,仍然在橱窗里等着她。C.划线部分表现了母亲复杂的心理活动,既因女儿可能会去世感到悲伤,又担心女儿去世后克拉拉不能代替女儿。D.从情节来看,选文重点描述了母亲对克拉拉的智能能力的考察,是为了突出母亲生性多疑又爱猜忌的性格特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并推动其发展,既反映了母亲、乔西等人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能引起读者共鸣。B.乔西说“可我生了点小病”与前文“我”发现“她比上回更瘦了”的情节相呼应,凸显了智能机器人克拉拉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鉴别力。C.选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如在刻画乔西时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D.第三次见到克拉拉的时候,乔西欣喜激动,母亲沉着冷静,两者形成对比,表现出乔西特别渴望拥有克拉拉,而母亲对此还有犹疑。8.小说的叙述者克拉拉在叙述主体状态上看似与人类无异,却又明显不同。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中的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D7.C8.①机器人克拉拉兼具人与机器的双重属性,她既能够像人一样感受和思考,又会无条件服从人的命令,在克拉拉的第一人称视角下,更便于展现出一个复杂而充满温情的人类世界。②克拉拉的第一人称视角增添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感,更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机器人的智能化和先进性,直接表现智能机器人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模仿能力等。③机器人视角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母亲的出现使乔西没有立即实现买回克拉拉的愿望,使故事情节起波澜,直至母亲仔细考查后才同意乔西把它带回家。②衬托克拉拉形象。母亲对克拉拉的耐心细致的考查,衬托出克拉拉非凡的观察力和鉴别力,使克拉拉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彰显小说主旨。母亲接受不了女儿的死,竭力寻找一个乔西的复制品,由此彰显母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或:人类渴望通过科技来弥补遗憾,但又不能完全掌控科技,揭示了人类与科技的矛盾。【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D.“是为了突出母亲生性多疑又爱猜忌的性格特征”错误,由注释可知,母亲买克拉拉是希望这个机器人能够在女儿去世后成为女儿乔西的复制品,所以对克拉拉进行智能的考查,这突出母亲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以及其谨慎的性格。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心理”错,刻画乔西这个人物时,用了语言“你还在这儿!”、动作“脚下的步子也随即加快了”、神态“乔西看到我时,她的脸上满是喜悦”描写,没有用到心理描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小说的叙述者克拉拉是一个机器人,小说通过克拉拉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属于第一人称叙事,解答时,注意从机器人和第一人称的视角分艺术效果和读者感受的不同等。①由“直到这时,我才终于动身走到了一个她们能看见我的地方……但现在我跨入了两个明亮的、彼此相交的长方形中,就在这时经理来到了拱门跟前,乔西紧随其后。乔西看到我时,她的脸上满是喜悦,脚下的步子也随即加快了”“有那么一刻,三个人全都看着我……我把这看作是她想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最后是母亲……我一见到她还有她看我的眼神,那种恐惧——刚才乔西喊出‘你还在这儿’时几乎已经烟消云散的恐惧——又回到了我的头脑中”等可知,克拉拉是一个机器人,具有人与机器的双重属性。机器人克拉拉的第一人称视角,更便于展现出一个复杂而充满温情的人类世界。②由“有那么一刻,三个人全都看着我……我一见到她还有她看我的眼神,那种恐惧一一刚才乔西喊出“你还在这儿”时几乎已经烟消云散的恐惧一一又回到了我的头脑中”“灰色的,太太”“她说话时的音高介于中央C之上的降A音和高八度C音之间”“她的左髋部或许有问题。还有,她的右肩可能会痛,所以乔西会以一种让右肩避免突然性动作或非必要冲击的方式走路”“我竭尽全力地重现我所看到的乔西的步态一第一回是在她走下出租车后,那时罗莎和我都在橱窗里。接着是四天后,母亲刚一抽回按住她肩膀的那只手,她便冲着橱窗走来。最后就是我刚刚看到她的样子,迫不及待地走向我,眼中满是欣慰与快乐”可知,克拉拉的视角便于直接表现智能机器人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模仿能力等;由“你还在这儿”“噢,天啊!我真的以为你已经走了”“‘我为什么要走呢?’我平静地说,‘我们约好了的’”可知,更便于展现克拉拉与孩童的纯真对话,体现克拉拉孩童般的纯真无邪,增添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感。③从读者感受来看,机器人视角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的母亲是次要人物,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从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和突出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由“稍等一会儿,乔西,’说完她又问经理道,‘每一个人工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吧?’“你不介意我问她几个问题吧”很好。我们要她了”等可知,母亲的出现使乔西没有立即实现买回克拉拉的愿望,使故事情节起波澜,直至母亲仔细考查后才同意乔西把它带回家。②衬托克拉拉形象。由“我要你别朝乔西那边张望。现在,告诉我,不要看,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克拉拉,我女儿的声音,你刚刚听到她说话了,你说说,她的音高是怎样的?”“那么能不能请你为我重现乔西的步态?你愿意吗?就现在,我女儿的步态”等可知,母亲对克拉拉的耐心细致的考查,衬托出克拉拉非凡的观察力和鉴别力,使克拉拉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彰显小说主旨。由注解“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智能机器人(AF)。乔西由于‘提升计划’(改造基因,提高智商)的副作用经常生病,而害怕女儿去世的母亲买下克拉拉,寄希望于在乔西死后让克拉拉成为乔西的复制品”可知,母亲接受不了女儿的死,竭力寻找一个乔西的复制品,由此彰显母亲对女儿的深沉的爱。或:人类渴望通过科技来弥补遗憾,但又不能完全掌控科技,揭示了人类与科技的矛盾。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蟋蟀声声蓝翎①深秋到,夜渐长,霜愈浓,风更凉。②城市的喧嚣沉寂了,车辆入库,路静人稀。左邻右舍的电视机、收音机也停了。当它们开着的时候,仿佛那从窗内射出来的灯光,也带着扰人的声音。单一的艺术声音是乐音,而各种艺术的声音同时参差不齐地传进耳朵里,比马路上前拥后挤的车辆的噪音,更让人难受。③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蟋蟀、蝼蛄、蝈蝈,组成不同族类的合唱队。天愈凉,叫得愈响、愈热烈,像闭幕前的大合唱的高潮,又像告别演出。虫鸣夜更幽,没有虫鸣,感到的只是凄冷、单调。单调和喧嚣,同样能使人心里不平静。④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⑤伴着虫声睡去,胜似催眠曲。⑥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对的,“蟋蟀鸣吾床下”,几千年前诗人的感受,仍然活在这鸣声里。《聊斋志异·促织》里化为蟋蟀的小孩,不是正隔窗窥探,看你对他的悲惨遭遇有什么表示?这幻觉并不神秘,不是意识流、潜意识,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比而诱发出的联想力。读书不像出家人的念经,“心如枯井”,需要色彩的刺激,声音的刺激。它提醒你还有一个可爱的大地在。夜,正是大地的外衣。⑦伴随着虫声思索,烟显得浑浊,茶显得苦涩,酒显得昏迷。虫声是单纯的,它引起的回忆也是单纯的,像虫声一样的单纯、清晰。A从虫声里,我看到了自己伴随着虫声而踩出的一个历史足迹。⑧那是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高粱高,红了梢;谷子黄,弯了腰;豆叶苍,干了荚。夜色把它们抹成一片黑影,失去了白天的光彩。一领破席,半截搭在坟脚跟,半截拖在坟前的光地上。一卷高粱叶当枕头,被单子隔露水,挡寒霜,我坦然地睡在破席上。周围是谷子,再远是高粱,藏在这里最安全。在家里谁敢阖上眼?一声枪响,鬼子大概又下乡;一声犬吠,可能汉奸又翻墙。躺在孤坟地里,心不乱跳,不惊慌,远望着碉堡顶上阴森的探照灯,耳听着沿路电话线像狼发狠的呜呜声,既盼夜长,又想天亮。自从日本鬼子“进入”了家乡,民族的灾难使儿童也得离娘睡坟地,更有的被送上了屠场。我曾差一点上了屠场,所以从此不再敢留恋温暖的被窝,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B坟场也成了我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

⑨坟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曾是最恐怖的地方。小朋友在村头上玩,碰上阴天,晚上会突然看到野外有一闪一闪既不绿又不蓝的微弱的光。老人们说那是“鬼火”,是“活无常”挑着灯笼办案或者在打火抽烟。小朋友们听了头发竖,心发怵,跑回家蒙上被子闭上眼,被子里头好像还一闪一闪地亮。⑩我第一次就是心惊肉跳扯着大人的衣襟到坟头边去睡觉的。躺下就是睡不着,老觉得坟里有动静。⑪坟里有动静了。不是朽骨翻身,不是会变美女的狐狸精,不是能变白胡子老头的黄鼠狼,而是动听的蟋蟀声,“唧唧唧……”啊,多么亲切的声音,喜人的声音!听到坟里的蟋蟀叫,我真想去捉它。可是一想,又害怕了。听养蟋蟀的“老玩家”说过,坟里的蟋蟀最厉害,它是在人的头颅里长大的,左眼孔进,右眼孔出,要捉可难了。搬着人头骨捉个蟋蟀,我还没那种胆量。⑫不捉也好。蟋蟀也是成对的,捉了公的,岂不拆散了它们的家?如果它们也有“虫族感”,不把捉它们的人当作最大的仇敌才怪呢,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⑬以后,我就经常一个人睡坟脚了。躺下身来,要是听不到蟋蟀的叫声,反而更感到寂寞,寂寞到有点怕。一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心情立即轻松坦然,在虫声伴奏中进入梦乡。不知不觉过了好几年。⑭仍是一个夜里,我睡醒了一觉,正想再入梦乡。突然一阵枪响,碉堡上的探照灯灭了,紧接着从那黑洞洞的怪物里一股火光冲天而起,越烧越大,却没有“冲啊!杀啊”的喊声。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C我披上被单,扔下破席,抬起头,挺直腰,一步一个响声地走回家。抗日游击队结束了我睡坟头的梦。

⑮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老乡们就拿起家伙扒碉堡,我也跟着去搬砖头瓦块。沟填平了,碉堡扒光了,烧死了的敌人就地埋在碎砖烂瓦里。这里两三年没有长好庄稼,可是,每到秋天夜里,却传出了阵阵蟋蟀声。然而,又长起来的比我小的小朋友都不到那里去捉,大人对他们说,那都是鬼子汉奸变的。谁还喜欢?⑯几十年转眼过去了,我也年过半百。D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我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我对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宁肯相信那碉堡遗迹下的蟋蟀声,是有罪的侵略者的思乡哀鸣,不管过了多少年,仍然没有变。应该寻找出这些声音,录下来,放给那些重温旧梦的人听。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选自《五十年花地精品选·散文卷下》,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城市的噪音和田园的虫鸣进行对比,意在突出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也为后文做铺垫。B.文章借用《聊斋志异·促织》的故事,意在写出伴着虫声夜读能引发作者产生共鸣。C.写坟场睡觉的经历与感受,是为了表明虫声曾为“我”赶走寂寞与恐惧,与前文“虫声胜似催眠曲”呼应。D.本文语言自然素朴却不失雅致,句式灵活多变却不显繁杂,感情直白真率且不失热切。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A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对秋夜虫声的喜爱,又引出下文对多灾多难童年的回忆。B.句子B将“坟场”喻为“课堂”,意在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C.句子C多个动作描写,写出在游击队消灭鬼子后,“我”昂首挺胸地走向安全的家的坚定与自豪。D.句子D中“进入”的引号表“特殊含义”,是“侵略、入侵”之意,有撕开侵略者粉饰之用。8.文章围绕“虫声”既写出“我”喜欢秋夜虫声的理由,也借此展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9.文学短评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评论且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其中一组决定从文章第⑫段切入。作为这组的成员,请你仔细品读这一段,围绕本段的关键词,结合文本,就思想内容方面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B7.B8.①表现对宁静、安稳生活的喜爱:喜欢秋夜虫声的种种理由。②表达对给家乡人们造成无尽灾难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回忆童年躲避日军睡坟地的往事。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蟋蟀的声音是“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④表现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碉堡被毁。⑤表达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侵略者肯定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⑥表达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9.①拥有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②本段先写由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借此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再写给蟋蟀以自由,表明自由的声音才最美、最好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③由此鲜明地表达了本文的主旨: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引发作者产生共鸣”错误,此处主要是为了写伴着虫声夜读,书好像是活的,它能激发人的联想,并引发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精彩语句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写出坟场经历给‘我’带来的恐惧,对‘我’认识生活真相的影响”错误,将“坟场”喻为“开始认识生活的课堂”,意在写出“被迫睡坟场”让“我”明白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可怕、中华民族的多灾多难。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散文情感的能力。由“我喜欢充满虫声的深秋之夜”中“我喜欢”看出,作者非常喜爱秋夜虫声。“田园静寂的秋夜,也是有声音的,那就是遍地的虫鸣”,作者对蟋蟀歌唱的评价,表现了对宁静、安稳的生活的喜爱。作者在主体部分叙述自己睡坟头的经历,“多灾多难的童年的秋夜”“差一点上了屠场……只得去睡露冷霜寒的坟场”的叙述和“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这都是日本侵略者给家乡人们造成的无尽灾难,表达了对他们的痛恨。作者说“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作者叙述抗日游击队炸碉堡的经历,如“火光尚明,人却已去,一场哑巴仗,把鬼子的据点给‘端’了”,表现了对中国人们智慧冷静、敢于斗争精神的赞美。作者说看到日本有些怀旧的家伙仍然在重温几十年前“进入”中国的梦,引起他对蟋蟀声的特殊敏感,唤起他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不思悔改的侵略者的讽刺。“如果他们要重新‘进入’,肯定也会变成瓦砾下的蟋蟀,而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句,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发展强大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娃娃们却绝不会再去睡坟头。9.本题考查学生围绕文段关键词写文学短评思路的能力。(1)先找到本段关键词结合段落中“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可知,关键词是“自由”。(2)围绕“自由”写文学短评结合“正像我们仇恨到处捉我们的日本鬼子那样”可看出,作者正是通过蟋蟀被捉后的不自由联想到我们被日本鬼子捉住的不自由,从而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结合“还是让它自由地叫罢!只有最自由的声音,才是最美、最好听的声音,让不自由的人听了,才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再写给蟋蟀以自由,表明自由的声音才最美、最好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通过叙述抗日游击队炸碉堡的经历,表达了要勇敢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为了自由,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的思想。故文学短评可围绕拥有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来写。最后,“不会忘记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的评价,展现了作者要敢于与侵略者斗争,勇于追求自由,坚决捍卫自由。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边城(节选)沈从文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岘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女孩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生下女孩后追随丈夫殉情了。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