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1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2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3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4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Ⅱ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内宅与前院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甲】前院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内宅则是宅主及家眷的生活居所,外人不可随意进入,【乙】“二门”即垂花门。在古时,除去家中重要时刻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丙】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丁】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开间的空间,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人们从外至内行进,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渐进转折,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垂花门虽位于宅中醒目位置,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内宅多通过两侧的抄手游廊,垂花门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又“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此外,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1.“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2.请根据文段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垂花门的功能,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答案】21.B22.①界分内外②调节空间节奏③促进社交【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意思是指从来不出家门与外人接触。根据乙处后面“‘二门’即垂花门”可知,在乙处后面提及“二门”,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句俗语用在此处,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中的“二门”。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出所说明的事物——垂花门;第二个层次是介绍垂花门的界分内外的功能;第三个层次是介绍垂花门调节空间节奏的功能;第四个层次是介绍垂花门促进社交的功能。由以上可知,垂花门的功能介绍主要在后面的三个层次之中。根据“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可以概括为“界分内外”。根据“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可以概括为“调节空间节奏”。根据“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概括为“促进社交”。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委曲求全地过活。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针锋相对,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狼狈为奸,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节选自鲍鹏山《端午说屈原》,有删改)21.下列句子中的“使”与文中加点的“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B.使于四方,不辱君命。C.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这怎么能行呢?D.使用这些材料,我们能够建造更加坚固的桥梁。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A22.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不能”的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四句),写尽屈原的不屈与决绝,气势十足;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多用短句也可)。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简洁明快又掷地有声;长短句结合,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富有变化性又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使”意思是“使令”。A.“使”为“使令”义,与原句同。B.“使”意为“出使”。C.“使”意为“使用”。D.“使”意为“使用”。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四个“不能”的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四句),写尽屈原在失败面前的不屈与决绝,排比富有气势,很有感染力;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这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短句的一般特点是简洁明快,这里采用短句表达更掷地有声;加上一些长句“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长句的特点是富有抒情性,这样长句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短句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长短结合使表达富有变化。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自古以来,灯火不仅是照亮黑暗的明灯,更是传递文化、情感和记忆的载体。中国,这片五千年的古老土地,在灯火中映照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从雍容华贵的北京宫灯,到水韵诗意的秦淮花灯;从状如迷宫的九曲黄河灯阵,到“万物皆可灯”的自贡彩灯——各式各样的花灯不仅传承着古老的传统,更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②灯火与中国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物理意义上的照明;更多的,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民俗和现代发展的生动写照。在这其中,传统手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让古老的灯火焕发出新的魅力,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③灯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节日庆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寒冷的冬夜,一盏温暖的灯光可以驱散寒冷,带来家的温馨;在繁华的都市,一盏明亮的灯光可以照亮归途,带来安全的保障。④此外,灯火还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宫灯、花灯还是彩灯,它们都融入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这些灯火不仅照亮了人们的生活,更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⑤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灯火必将继续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与文中第一段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B.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22.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D22.融入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的宫灯、花灯和彩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第一段破折号的用法是总结上文。A.表示话题转换。B.表示夹注。C.表示解释说明。D.表示总结上文。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要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作为主干,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增删个别词语,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确定句子主干:宫灯、花灯和彩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确定修饰成分:“融入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可确定为主语“宫灯、花灯和彩灯”的定语;将各部分按照主谓宾的顺序连贯成通顺的句子。吉林省吉林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有删改)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2.林黛玉进贾府时事事小心,尤其要注意不能让贾府的大家长贾母厌恶她,这一点在林黛玉两次回答读书问题上体现得最明显。请结合林黛玉的两次回答,简要分析她的这种想法。(4分)21.①宝玉面庞的弧度与中秋的圆月相似,脸色与春天的花朵相似,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中秋之月与春晓之花都是美好的事物,宝玉俊朗的面容也是美好的事物,两者具有相似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22.①如果贾母喜欢博学多才的女孩子,那么当林黛玉回答贾母,说“念了《四书》”时,贾母应该会称赞她,但贾母并没有称赞她,可见贾母并不欣赏博学多才的女孩子。②如果贾母不喜欢博学多才的女孩子,那么当林黛玉回答宝玉时说自己“不曾读”过书,那么贾母就不会厌恶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得分)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着的碧绿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21.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B.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C.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扑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起来的波浪。D.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21.B22.①巧用比喻修辞,“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化虚为实,形象地展现山坡上的绿草旺盛的生命力。②使用对比手法,将“芊芊细草”和“密密的厚发”形成对比,写出了夏天草的颜色变化和数量上从少到多的变化,颇具画面感。③使用了精当的动词,“凝成”意味凝聚、凝结,再现了夏天植物由青转绿,越来越茂密、越来越鲜艳的过程。【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B.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C.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D.破折号表示强调被引出的下文。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1)从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