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问曰:“此僻狭之国,蛮夷之民,大夫何索然若不辱乃至于此?”子贡曰:“吊君,故来。”越王勾践再拜稽首,曰:“孤闻祸与福为邻,今大夫之吊,孤之福矣。孤敢不问其说?”子贡曰:“臣今者见吴王,告以救鲁而伐齐,其心畏越。”越王再拜,曰:“孤少失前人内不自量与吴人战军败身辱,遁逃,上栖会稽,下守海滨,唯鱼鳖见矣。今大夫辱吊而身见之,又发玉声以教孤,孤赖天之赐也,敢不承教?”子贡曰:“今吴王有伐齐、晋之志,君无爱重器以喜其心,无恶卑辞以尽其礼。而伐齐,齐必战。不胜,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吾度必以其兵临晋。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越王再拜,曰:“昔者,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孤之怨吴,深于骨髓。孤身不安重席,口不尝厚味,目不视美色,耳不听雅音,既已三年矣。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愿一与吴交战于天下平原之野。思之三年,不可得也。今大夫有赐,敢不待令乎?”子贡曰:“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越王大悦。(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有删改)材料二:子贡曰:“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太宰豁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祸国之吏,灭君之臣也。”越王大悦。(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孤少A失B前人C内不自D量E与吴人F战G军败H身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指“主张”,与《石钟山记》中“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的“说”含义相同。B.“爱”指吝惜,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则又爱之太恩”的“爱”字意思不同。C.“吾度必以其兵临晋”与“因自度此曲”(《扬州慢》)中的“度”字意思不同。D.“逆”的意思是反对,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来到越国后,勾践对他礼遇有加,感谢他屈尊前来,还给越国送上了金玉良言,勾践表示愿意接受他的指教。B.子贡见吴王时,劝告吴王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吴王心里害怕越国;子贡劝越王向吴王示好,促成吴王伐齐之事。C.越王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他节制物欲,身受劳苦,刻苦磨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一战,但一直未能实现。D.子贡对吴国讨伐齐国之事进行了推演,认为不管吴国胜利与否,结果都对越国有利,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贡东见越王,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2)吴王奋其民之众以残吾国,鄙吾百姓,夷吾宗庙。14.子贡认为吴国终不会有好结果,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10.CEG11.D12.D13.(1)子贡向东去拜见越王,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2)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轻视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14.①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②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③吴王疏远忠贤之臣,信任伪诈谄媚之臣。【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前人”做“失”的宾语,语意完整,其后断,故在C处断;“内不自量”和“与吴人战”一个是思想方面,一个是行动方面,中间应断开,故在E处断;“军败身辱”是“战”的结果,“战”后应断,故在G处断。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主张、学说。句意:我怎敢不请教一下您的高见呢?/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B.正确。吝惜;/宠爱。句意:请您不要吝惜贵重的宝物去讨吴王的欢心。/又爱得太深。C.正确。猜测、估计;/谱写、作曲。句意:我估计就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于是自创了这首曲子。D.错误。反对;/预料,想到将来。句意: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想到将来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越国都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错误。据前文可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还有一个前提是“骑士锐兵弊乎齐,车骑、羽毛尽乎晋”,即吴国讨伐齐国成功且又攻打晋国。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见”,朝见、拜见;“除”,修整;“身御”,亲自驾车;“郊”,到郊外,到城外。(2)“奋”,调动,发动;“残”,残害;“民之众”,定语后置,众之民;夷”,铲平。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赐为君观夫吴王之为人,坚强以恣下,下不能逆”可知,吴王凶暴而独断专行。根据材料一“臣观吴王为数战伐,士卒不息”和材料二“数战伐,士卒不能忍”可知,吴王好征伐,穷兵黩武,不体恤士兵,军队得不到休息。根据材料一“夫子胥为人精诚,中廉外明而知时,不以身死隐君之过,正言以忠君,直行以为国,其身死而不听”和材料二“太宰豁为人,智而愚,强而弱,巧言利辞以内其身,善为伪诈以事其君,知前而不知后,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祸国之吏,灭君之臣也”可知,忠贤之臣被疏远,伪诈谄媚之臣却被信任。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向东去拜见越王,越王听说这件事后,就修整道路,到城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送至客舍,问子贡说:“这是偏僻狭小的国家,人都是落后的蛮夷,大夫怎么孤寂一人就像是不怕屈辱来到这里呢?”子贡说:“要慰问您,所以来了。”越王勾践拜了两拜后又行了稽首之礼,说道:“我听说祸与福是相邻的,如今大夫前来慰问,是我的福分。我怎敢不请教一下您的高见呢?”子贡说:“我最近去见了吴王,劝告他援救鲁国而攻打齐国,可他心里害怕越国。”越王拜了两拜,说:“我小时候失去了父亲,由于不自量力,就和吴人开战了,结果军队战败自己受辱,逃跑出来后,在上栖居于会稽山,在下困守在大海边,能见到的只是鱼鳖。现在大夫屈尊前来慰问我并且亲自见我,又以金玉良言来指教我,这是我依赖了,上天的恩赐,怎敢不接受您的教导?”子贡说:“现在吴王有攻打齐国、晋国的意向,请您不要吝惜贵重的宝物去讨吴王的欢心,不要厌恶说出谦卑的话来尽到对吴王的礼数。如果吴国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会应战。假如吴国打不赢,那是您的福气。假如吴国取胜,我估计就一定会把军队开到晋国。这样的话,吴国的骑兵和精锐部队就会在齐国疲惫不堪,车骑、旌旗就会在晋国消耗殆尽,那么您就可以制服吴国的残余力量了。”越王又拜了两拜,说:“从前,吴王调动了大量的军队来残害我国,鄙视侮辱我的百姓,铲平我的宗庙。我对吴王的怨恨,深入骨髓。我不在两层席上安歇,口不品尝美味佳肴,眼睛不看美丽的姿色,耳朵不听高雅的音乐,这样已经三年了。我嘴唇枯焦,舌头干燥,身受劳苦,对上侍奉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吴国在广阔的原野上交战。这样考虑了三年,一直不能实现。如今大夫有所赐教,怎敢不等待您的指教?”子贡说:“我看吴王屡次发动战争,士兵不得休息。那伍子胥的为人纯粹专一,内心正直,外面明达,而且明晓时局,不会因为怕自己被杀死就掩饰君主的过错,用正直的言论来效忠君主,用正直的行为为国效力,可是吴王赐他一死而不听从他的忠谏……”越王听了非常高兴。材料二子贡说:“我替您观察吴王夫差的为人,他刚愎强横,对臣下恣意妄为,臣下不能有反对意见,又多次征战,士兵们不堪忍受战争之苦。太宰豁为人貌似聪明,实则愚蠢;外表刚强,实则虛弱;凭借花言巧语以求接纳自己,善于弄虚作假来欺骗他的君主;只知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懂得考虑后患,顺从君主的错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是一个断送国家的奸吏、灭亡君主的佞臣。”越王听了非常高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文本一:太宗射猛兽于苑内,四发殪四豕。有一雄豕直来冲马。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太宗拔剑断豕,顾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张玄素,贞观初,太宗闻其名,召见,访以理道。玄素曰:“臣观自古已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于此。且万乘之主,欲使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有五条不中者,何况万务乎?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缪既多,不亡何待?”太宗深纳之。太宗幸九成宫,还京,有宫人憩津川县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太宗闻之,怒曰:“威福岂由靖等?何为礼靖等而轻我宫人!”即令按验津川官属。魏征谏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又靖等出外,官吏做阙庭法式朝觐,陛下问人间疾苦,靖等自当与官吏相见,官吏亦不可不谒也。至于宫人,供养之外,不合参承。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问。(节选自《大唐新语·规谏第二》,有删改)文本二: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夫尧、舜之治,辟四门,明四目,通四聪,是以天下辐凑而圣无不照。秦之二世,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是以听塞于贵重之臣明蔽于骄妒之人故天下溃叛,弗得闻也。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慢贱信贵,则朝廷谠言无以至,而洁士奉身伏罪于野矣。(节选自王符《潜夫论·明暗第六》,有删改)【注】上将:指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唐高祖曾封他为天策上将,位高于三公。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 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务隐藏A己而B断百僚C隔捐疏D贱而信赵高E是以听塞F于贵重之臣G明蔽H于骄妒之人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直来冲马”中的“冲”字与《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的“冲”字意思不同。B.“顾而笑曰”中的“顾”字与《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意思不同。C.“访以理道”中的“以”字与《兰亭集序》“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D.“国之所以治者”中的“所以”与《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俭怕公猪伤害唐太宗,唐太宗却以过去自己当天策上将时击贼的威风来笑问唐俭“何惧之甚”。B.唐太宗对津川县官在处理宫女与李靖等大臣住宿问题时的做法非常不满,并欲按验津川县属官。C.王符在论说时,援引尧舜时期和秦二世时期的例子,意在强调君主应该广泛听取采纳臣子的意见。D.在王符看来,国君应该适当听取那些地位低贱之人的观点,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以此加罪,恐不益德音,骇天下耳目。(4分)(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4分)【课内翻译】17.文本二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但其实臣子的劝谏也很重要,请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 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4分)13.CEG【解析】句意:致力于隐藏自己从而断绝与百官的联系,隔绝抛弃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而只相信赵高,因此他的耳朵被位尊任重之臣堵塞,眼睛被骄横谗妒之人遮挡。“务隐藏己而断百僚”和“隔捐疏贱而信赵高”主语都是“秦之二世”,且结构相似,“百僚”是“断”的宾语,后面断开,即C处;“是以”意为“因此”,一般放在句首,“听塞于贵重之臣”是“务隐藏己而断百僚”“隔捐疏贱而信赵高”的结果,故应在“是以”前断开,即E处;“听塞于贵重之臣”与“明蔽于骄妒之人”结构相同,其间应断开,即G处。14.C【解析】A.正确。“冲”,朝着、冲向。/谦和。句意:有一头公猪直向唐太宗的坐骑冲来。/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B.正确。“顾”,回头看。/拜访。句意:回过头笑着说。/(先帝,即刘备)三次到草房(谦虚的指自己家房子简陋)来拜访臣(指诸葛亮自己)。C.错误。“以”都是介词,但是意思不同:用/因为。句意:用理政之道询问他。/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D.正确。都是表原因。15.D【解析】D.“这样那些权贵之臣就不容易被诬陷”错误,选项对应文本二中的“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诬,而远人不得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果)广泛听取采纳臣下的意见,显贵的大臣就不能说谎,远方之人也不能欺骗了。这句话强调的是“纳下”对“贵臣”“远人”的蒙蔽之举有制约作用。16.(1)如果因为这件事治罪,恐怕不会有利于陛下的好名声,使天下人感到震惊。(“以此”,因此,因为这件事;“益”,有利,有益;“德音”,好名声;“骇”,使震惊。)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凡”,总共;“得”,能够;“殆”,大概,被动句式。)17.①唐俭借助历史事例,进行类比说理;②张玄素借助前朝得失,进行假设分析;③魏征就事论事,指出问题实质,进行具体分析。【解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文本一中三个劝谏之人的劝谏技巧。首先要明确三个劝谏之人指的是谁,阅读文本一可以确定,三个劝谏之人依次为猎场劝谏的唐俭、汲取前车之鉴的张玄素、为出巡之事劝谏的魏征。然后具体分析这三个人是如何劝谏的:唐俭引刘邦“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的事例,告诫唐太宗不可因武力强而自满,抓错治国重点;张玄素就近取材,以刚刚被灭的隋朝为例,进行假设,说明君主不能独断专行;魏征则针对“县官移宫人于别所,而舍靖、珪”这件事,具体分析不同人的身份、地位、职能等,以劝阻唐太宗“按验津川官属”。由此即可得出答案要点。参考译文:文本一:唐太宗在洛阳苑内射猎猛兽,四箭射死四头猪。有一头公猪直向唐太宗的坐骑冲来。吏部尚书唐俭下马与猪搏斗。唐太宗拔出佩剑把猪斩杀,回过头来对唐俭笑着说:“天策府长史,没见过我杀贼吗?为什么如此害怕?”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刘邦依靠鞍马征战取得天下,却不依靠鞍马征战去治理天下。陛下凭着英明威武平定天下,怎么能还想在一头野兽身上显示雄心!”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停止狩猎。张玄素,贞观初年,唐太宗听说他的名声后,召见他,用理政之道询问他。张玄素说:“我看自古以来,没有像隋朝那样政局动乱的,这难道不是隋朝皇帝独断专行,隋朝法律日渐紊乱的缘故吗?假如(隋朝)皇帝在上能够虚心接受(劝谏),臣子在下能够纠正过失,怎么会到如此地步。况且作为大国的君主,假如想要独断各种政务,每天决断十件事,便有五件处理不当,何况日理万机呢?日以继月,长年积累,荒谬悖理的事多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唐太宗诚恳地接受了他的劝谏。唐太宗亲临九成宫后,返回京城,有宫女在津川县官舍歇息。不久李靖、王珪到津川县,县官便把那些宫女转移到别的地方,让李靖、王珪(在官舍)住下。唐太宗听说这件事,生气地说:“难道由着李靖等人恃势弄权吗?为什么礼待李靖等人却轻视我的宫女?”于是下令查验津川县属官。魏征进谏说:“李靖等人是陛下亲信得力的大臣,加上李靖等人离开朝廷外出,下面的官吏效法朝廷的法度拜见,陛下向他们询问民间疾苦,李靖等人自然应当与县里官吏相见,县里官吏也不能不拜见他们。至于宫女,除了供奉安置她们之外,不应去参见侍侯。如果因为这件事治罪,恐怕不会有利于陛下的好名声,使天下人感到震惊。”唐太宗说:“您说的对。”于是放下这事不再追究。文本二:国家之所以安定太平,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混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相信一方。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浅陋之言,愚昧就会与日俱增。尧、舜治理天下,敞开四方之门,开阔四方眼界,听取四方言论,因此天下的情况像车的轴条集凑于车轴心那样集中到君主那里,君主的圣明没有照不到的。秦朝的二世皇帝,致力于隐藏自己从而断绝与百官的联系,隔绝抛弃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而只相信赵高,因此他的耳朵被位尊任重之臣堵塞,眼睛被骄横谗妒之人遮挡;因此天下崩溃叛乱,他却没有得到消息。所以君主(如果)广泛听取采纳臣下的意见,显贵的大臣就不能说谎,远方之人也不能欺骗了;君主(如果)怠慢地位卑下之人而听信权贵,那么朝廷上的正直之言就无法到达君主耳中,而高洁之士也就奉节守身、认罪退隐民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节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殷既灭A矣B天下宗C周D彼二子E乃独耻F食其粟G饿死H而不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说,与《扬州慢(淮左名都)》“犹厌言兵”中“言”字的意思相同。B.尤,最、更,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相同。C.固,本来,与《离骚(节选)》“固时俗之工巧兮”中“固”字的意思不同。D.使,假如,假使,与《项脊轩志》“使不上漏”中“使”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和姜太公差不多。13.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2)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14.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10.BDG11.C12.B13.(1)天下归周后,伯夷却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诗歌。(2)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4.①孔孟;②叩马而谏,耻食周粟;③伯夷避世以待仁君,武王为君仁义,伯夷不可能反对。【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回头。“殷既灭”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要停顿,故B处断开;“天下宗周”是主谓宾结构,“宗”是谓语,“周”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彼二子”为后面部分的主语,之前要断开,故D处断开;“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句意完整,“彼二子”是主语,“耻”为谓语,“耻食其粟”即以食其粟为耻,其后G处应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说”的意思。句意:由此说来。/(劫后幸存的人们)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兵事。B.正确。都是“最、更”之意。句意: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何况臣孤单凄苦,程度更为严重。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本来已经是高龄老人了。/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的。D.正确。“使”,假如,假使。/使……(怎么样)。句意:假使伯夷不死。/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错误。根据原文“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可知,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的是对殷商以及武王伐纣的态度。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宗周”,归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感到耻辱;“义”,坚持君臣之义。(2)“相”,辅佐;“出”,使……出来,拯救出来;“元元”,百姓;“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遇。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可知,文章陈述孔子和孟子这样的圣贤对伯夷的评价,即不事暴君,等待天下清平,呼应前文“圣贤辩之甚详而明”。故此处应填“孔孟”。②根据原文“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可知,此处是司马迁对伯夷的记述,写他“叩马而谏”“义不食周粟”,呼应前文“偏见独识”,故此处应填:叩马而谏,耻食周粟。③根据原文“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可知,作者最后得出自己的看法:伯夷避世以待仁君,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伯夷不可能反对。参考译文:材料一:读书人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顾虑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是豪杰之士,是坚定地相信道义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人。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顾虑(别人看法)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了。当殷商要灭亡,周要兴盛时,(殷纣王之兄)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二人,认为他们不该这样做。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朝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回头。由此说来,难道是(他们)有所求取才这样做的吗?(不过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道义并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罢了。材料二:有些事情发生在上千年之前,古圣先贤已经把这些事辩解得详细清楚,可是后世(的人)不深入考察,仅凭借偏执的见解和个人的学识,就提出某种说法,这样不仅失去了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又信守这种说法不改变,会有这种情况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伯夷,古人孔子、孟子论述过他。凭孔子、孟子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伯夷的事就更可信了。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伯夷处在暴君纣王的时候,不记旧怨,又不愿屈心侍奉,为了求得他(所追求)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志受辱,来等待天下清平,所以称之为圣人。然而,司马迁却认为在周武王伐纣时,伯夷拉住武王的马向他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却感到耻辱,坚持君臣之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作了《采薇》这首诗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伯夷写了《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周文王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这时武王奋然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伯夷竟然没有参与这件事,为什么呢?大概两位老人是天下最有声望的了,年龄已经八十多岁,本来已经是高龄老人了。从海边奔赴文王的国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不下于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的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是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还是到达了文王的都城却没有活到武王的时代呢?如果这样说,依理推断那时他已经不在了。并且武王为了天下百姓提倡大义,太公辅佐他成就大业,单单认为他们不应该这样做的,难道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起初是不愿侍奉不仁的商纣而期望仁义的天子,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去侍奉他,那么伯夷到底要怎么样呢?所以我说,圣贤辩解这件事已经很明白了,而后代拘泥于偏执成见和个人见识的人失去了事情的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里会仅仅是姜太公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侍胡惶恐曰:“去此三十里。”超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复使超使于窴。(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减)材料二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绦,曰:“智之奇勇之神也。”有识者笑之久矣。(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标号字母。万里A之外B孱弱C之夷D苟且E自王F实不能G逾H中国I一亭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趁机,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因舍其名”的“因”意思不同。B.殄,灭绝,与成语“暴殄天物”的“殄”意思不同。C.横行,纵横驰骋,与高适《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的“横行”意思相同。D.之,的,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到达鄯善国时,鄯善王广用尊敬周到的礼节接待他,但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了,班超认为这与匈奴使者的到来有关。B.班超召集三十六名属员,共饮到酣畅之时,对众人言明若是被鄯善国抓起来送给匈奴的后果,部下都愿意跟随他同生共死。C.班超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告诉鄯善国王,鄯善王广叩头声称愿意臣属汉朝,没有二心。班超回汉复命,窦固非常高兴。D.王夫之认为匈奴本来想要欺侮国力弱小、百姓稀少的国家,而班超扰乱了他们的计划,在西域建立奇功,值得古今称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2)还白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复使超使于窴。14.王夫之认为“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不一定要有智谋有勇力,制服西域诸国就绰绰有余了),你是否认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10.BDF11.B12.D13.(1)你们和我同在绝远荒域,如今北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而鄯善王广就已不讲礼节了。(2)班超归来后禀告了窦固,窦固十分高兴,将班超的功劳一一上报,又让班超出使于窴国。14.答案一认同。西域各国地域狭小,士兵软弱,民众散居,君主苟且称王实力不能超过中原的一个亭长,很容易制服。答案二不认同。西域各国如果依附强大的匈奴,就不易制服。鄯善王在归汉和归匈奴之间狐疑未定,如果班超没有乘夜火攻匈奴使者帐房,仅凭36人无法取胜,也不能使鄯善王诚心归汉。【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万里之外的西域,孱弱的夷狄聚居地区,即使苟且称王,其实力也不能超过中原地区的一个亭长。“之外”是一个介词短语,用来修饰“万里”,表示“在万里之外”,“之外”后面应该断开,选B;“孱弱之夷”是主语,可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D;“苟且自王”是完整的动词短语,表示主语“孱弱之夷”的行为,在“王”后断开;“实不能逾”表示这个夷族实际上不能做到某事。在“王”和“实”之间断开以区分两个独立的句子,选F。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因舍其名”的“因”是于是。句意:如今可行的办法,只有乘夜用火进攻匈奴人。/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B.错误。“暴殄天物”的“殄”也是灭绝。句意:这样便可将他们一网打尽。/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C.正确。句意:率领三十六人横行于西域诸国。/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D.正确。“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是往、到达。句意:他们即使归服,也不足以树立华夏的威风。/待到他对于自己所能达到的地方感到厌倦。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匈奴本来想要欺侮国力弱小、百姓稀少的国家,而班超扰乱了他们的计划,在西域建立奇功,值得古今称赞”错误,结合原文“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可知,王夫之认为是班超“欺侮国力弱小、百姓稀少的国家”,批评和反对班超的行为。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卿曹”,你们;“绝域”,极远的地方;“裁”,通“才”,仅仅。(2)“白”,告诉;“具”,全都,详细;“上”,上报。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案一认同。由原文“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可知,王夫之认为西域各国地域狭小,士兵软弱,民众散居,君主苟且称王实力不能超过中原的一个亭长,很容易制服。答案二不认同。由原文“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愿属汉,无二心”可知,西域各国如果依附强大的匈奴,就不易制服。鄯善王在归汉和归匈奴之间狐疑未定,如果班超没有乘夜火攻匈奴使者帐房,仅凭36人无法取胜,也不能使鄯善王诚心归汉。参考译文:材料一窦固派副司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达鄯善国时,鄯善王广用十分尊敬周到的礼节接待他,但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了。班超对他的部下说:“你们可曾觉出广的态度冷淡了吗?这一定是因为有北匈奴的使者前来,鄯善王心有疑虑不知所从的缘故。明眼人能够在事情未发生前看出端倪,何况事情已显著暴露!”于是他召来胡人侍者,假装已知实情,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如今在什么地方?”胡人侍者慌忙答道:“离此地三十里。”于是班超就把胡人侍者关起来,召集全体属员,共三十六人,饮到酣畅之时,班超借酒激怒众人说:“你们和我同在绝远荒域,如今北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而鄯善王广就已不讲礼节了。若是使者命令鄯善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么我们的骨头就要永远喂给豺狼了。我们应该怎么办?”部下一致回答:“如今处在危亡之地,我们跟随司马同生共死!”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如今可行的办法,只有乘夜用火进攻匈奴人,使对方不知我们到底有多少人马,他们必定大为震恐,这样便可将他们一网打尽。除掉了北匈奴使者,那么鄯善人就会胆战心惊,我们便成功了。”众人说:“好!”一入夜,班超便带领部下奔向北匈奴使者的营地。当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命令十人拿鼓,躲到匈奴人的帐房后面,相约道:“看见火起,就要一齐擂鼓呐喊。”于是班超顺风放火,大火一起,帐房前后鼓声齐鸣,杀声震耳。匈奴人惊慌失措,一时大乱。班超亲手格杀三人,下属官兵斩杀北匈奴使者及其随从共三十余人,其余约一百人全部被火烧死。这时班超叫来鄯善王广,给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级,鄯善全国震恐。班超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告诉鄯善王,广叩头声称:“我愿臣属汉朝,没有二心。”于是将王子送到汉朝充当人质。班超归来后,向窦固讲述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将班超的功劳一一上报,又让班超出使于窴国。材料二班超在西域的作为,不过如同儿戏罢了;率领三十六人横行于西域诸国,对于各国的君主,想杀就杀,想擒获就擒获,古往今来从没有具有奇智神勇而能做到这些事情的人。大概这些西域国家,地域狭小而且士兵软弱,君主愚昧而且人民散居,不一定要有智谋又勇敢制服他们就绰绰有余。万里之外的西域,孱弱的夷狄聚居地区,即使苟且称王,其实力也不能超过中原地区的一个亭长。他们即使反叛,也不足以增加匈奴的势力;他们即使归服,也不足以树立华夏的威风;像班超这样欺侮孱弱的人民、欺凌百姓稀少的国家,扰乱这里的生灵,以此显示自己的奇功,班超已经不再有人的良心,但是古往今来的人都称颂他,这不更加鼓动胆大妄为的人轻举妄动吗?像这种挖开洞穴去攻击蝼蛄,进入沼泽去捕获泥鳅和鲦鱼的行为,有人却说:“他的智慧令人称奇,勇气如同神明一般。”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对此讥笑很久了。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①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②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昳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③,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节选自袁枚《祭妹文》)【注】①奓(zhā):打开、推开。②嫛婗(yīní):婴儿或幼年时期。③婉嫕(yì):温顺娴静。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