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吉林省松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杀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童寄者,郴州荒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脑,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僮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墟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墟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之还乡。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选自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删改)材料二: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决。”即具奏欲以柳州投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子本均,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吾不忍A其穷B无辞C以白D其大人E如F不往G便为母子H永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胜”与“亦遂增胜”(《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胜”词义相同。B.“甚善”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善”词义不同。C.刺史,古代地方官名,其职权范围有变化,这里的刺史相当于太守。D.这里的“归”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中的“欣”词类活用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南沿海一带的人寡恩薄情,把儿女当作货物看待。小孩换牙后,就被父兄卖掉。如果自家的孩子还不到换牙时,就偷捉别人家的孩子。B.区寄在放牧打柴时被两个强盗劫持到四十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区寄迷惑了强盗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区寄暗中窥察,想办法磨断了绳子。C.区寄逃脱了并杀了两个强盗,后来知府召见他,认为他是个神童,就想把他留下做个小吏,区寄不愿意,知府就派人保护他并送他回乡了。D.柳州人以子女作抵押贷钱,超过期限不赎的,待子女的身价和所贷本钱相等了,债主则没收抵押的子女为奴婢。柳宗元想办法赎出他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2)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14.作为文人,柳宗元情感丰富;作为官员,柳宗元爱民如子。材料一乍看都是客观叙写,其实饱含着柳宗元鲜明的爱憎情感,请简要说明。【答案】10.BEG11.A12.C13.(1)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2)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14.①开篇即指出“越人少恩”,这种直接的评价体现了作者对越地买卖孩子的风俗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②对区寄的赞赏和同情,也对区寄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认为他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苦难。

③谴责汉官利用越地的风俗,将儿童作为自己的利益来源。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其穷”是“不忍”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表示“不忍他的穷困”,故选B;“以白其大人”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无辞”,其后断开,故选E;“如”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假设,即“如果不……”。所以,“不往”是“如”所引导的假设条件的部分,故“不往”后断开,故选G。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了解文学文化常识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力不胜”的“胜”是“承受、禁得起”的意思,而“亦遂增胜”的“胜”是“美好”的意思。因此,两个“胜”的词义是不同的。句意:体力支持不住。/也增加了美景。B.正确。“甚善”中“善”是“好”的意思,而在“善万物之得时”中“善”是“使……善”的意思,即“认为……好”。句意:好极了。/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C.正确。D.正确。在“悉赎归之”中“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回去”,而在“当其欣于所遇”中“欣”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对……感到高兴”。句意:让他们都赎买归去。/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后来知府召见他”错误,材料一中“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之还乡”,这里提到的是“刺史”而不是“知府”。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趁机、趁着;“苟”,只要;“恣”,放纵、无拘束。(2)“从”,跟随;“指授”,指导、传授;“法”,文法、章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对越人“少恩”的批判。柳宗元开篇即指出“越人少恩”,这种直接的评价体现了他对越地风俗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他进一步描述了越地人将子女视为货物,随意买卖,甚至偷捉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更是加深了他的愤怒和不满。对区寄的赞赏和同情。柳宗元在描述区寄的遭遇时,“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流露出对他的赞赏和同情。他赞赏区寄在年仅十一岁的情况下,就能机智勇敢地杀死两个强盗,保护了自己。“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也对区寄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认为他本不应该遭受这样的苦难。对汉官的谴责。柳宗元在文中提到“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汉官利用越地的风俗,将儿童作为自己的利益来源,对儿童的生死漠不关心。这种描述体现了他对汉官行为的强烈谴责和不满。参考译文:材料一:柳先生说:越地的人寡恩薄情,无论生男生女,都把他们当作货物一般看待。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就为贪图钱财而把他们卖掉。如获得的钱财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便去偷他人的子女。得手后就用铁箍套颈,木铐铐手,以防逃跑,甚至有的成年人因敌不过束缚者也被逼为奴仆。当时在大路上互相残杀已习染成风。有幸而能长得强壮高大的人,就去绑架那些力小体弱的人。汉族官吏则利用这种恶习为自己谋利,只要能得到僮仆,他们就放纵而不加追究。因此,越地人口减少,很少有人能逃脱作僮仆的悲惨命运;只有区寄,以十一岁的小小年纪却战胜了绑架他的强盗,这也算够奇特的了。桂州都督从事杜周士对我讲了这件事:儿童区寄,是郴州地区打柴放牛的孩子。一天,他正一边放牛一边打柴。有两个蛮横的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用布蒙住他的嘴,离开本乡四十多里地,想到集市上把他卖掉。区寄装着小孩儿似的哭哭啼啼,害怕得发抖,做出一副孩子常有的胆小的样子。强盗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相对喝酒,喝醉了。其中一个强盗离开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区寄暗暗看他睡着了,就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断了;便拿起刀杀死了那个强盗。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非常惊恐,打算要杀掉他。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随即埋藏了那个强盗的尸体,带着区寄到集市中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他越发把区寄捆绑得结实。到了半夜,区寄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又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然后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年幼老实罢了。刺史颜证认为他与众不同,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区寄,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都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强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材料二:元和十年,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刺史。那时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全部赎回。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吉林省三区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杖,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至景帝不能忍,用晁错之计,削诸侯地。濞因之号召七国,西向入关。汉遣三十六将军,竭天下之力,仅乃破之。错言:诸侯强大,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反疾而祸小,不削,反迟而祸大。世皆以其言为信,吾以为不然。诚如文帝忍而不削,濞必未反。迁延数岁之后,变故不一,徐因其变而为之备,所以制之者,固多术矣。猛虎在山,日食牛羊,人不能堪,荷戈而往刺之,幸则虎毙,不幸则人死,其为害亟矣。晁错之计,何以异此!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此则文帝之所以备吴也。呜呼!为天下虑患,而使好名贪利小丈夫制之,其不为晁错者鲜矣!(节选自苏辙《汉文帝论》)材料二: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闇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忌;文帝则幽隐之中,常若不足以事此,而惧于不终,此即大禹“一夫胜予”、成汤“栗栗危惧”之心也。世徒见其奉身之俭,接下之恭,临民以简,以为黄、老之学则然,不知正自视缺然之心之所发耳。然文帝用此治术,亦安于浅近,苟可以为而止。其闻张季之论,犹曰“卑之毋高”,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孔子曰:“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也。”《书》曰:“周公师保万民。”若文帝者,能保之而不能师也。夫是,乃杂于黄、老之病矣夫!(节选自方苞《汉文帝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A未能B调伏C然D兵革之E祸F比武帝G世H十一二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强者皆乘风而靡”与“靡室劳矣”(《诗经·氓》)两句中“靡”意思不同。B.“濞因之号召七国”与成语“陈陈相因”的“因”意思相同。C.“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与“及行迷之未远”(《离骚》)两句中的“及”意思不同。D.“皆泰然自任而不疑”与“否泰如天地”(《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泰”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文帝修复了尉佗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结果尉佗去掉帝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汉朝。B.晁错认为,无论中央政权是否要“削藩”,诸侯国都是要谋反的。他还认为早削藩比晚削藩的结果要好。C.方苞在论证中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专横统治的帝王与汉文帝进行对比论证,还引用孔子及《尚书》中的话展开论证。D.方苞在评论汉文帝时,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也缺少“治功”,原因是其信奉黄老之道,有“缺然之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能高其垣墙,深其陷阱,时伺而谨防之,虎安能必为害。(2)盖谓兴先王之道以明民,非己所能任也14.苏辙引用老子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答案】10.CFH11.B12.D13.(1)如果能够增高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v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2)大概认为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14.①引用老子的话来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②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占十分之一二。关联词串联起的转折复句“虽……,然……”,故在中间C处断开。“比武帝世”是状语,单独成句,表示强调,在前面F处和后面的H处断开。故应在CFH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靡”,倒下;/没有。句意: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繁重的家务劳动担负无余。B.错误。“因”,介词,趁机;/动词,沿袭。句意:刘濞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原意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来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新和革新。C.正确。“及”,比得上;/赶在,趁着。句意: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其他帝王比不上的。/趁着迷途还不算远,我转回车子,返回原路。D.正确。“泰”,从容自如;/好运气。句意: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运气的好坏相差像天上地下一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认为汉文帝既没有‘君德’”错误,由“论君德者,必首汉文”可知,方苞认为汉文帝有“君德”。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高”,增高;“深”,挖深;“伺”,观察;“安”,哪里、怎么。(2)“兴”,复兴;“明”,使……明达;“任”,胜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苏辙在引用老子的话后,进一步提出观点“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赞许汉文帝的怀柔政策,然后举例进行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使论证更有力,进一步证明文章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老子说:“柔韧能够战胜刚硬,弱小能够战胜强大。”汉文帝采用怀柔的策略治理天下,那些刚硬强大的人全都顺风归服了。尉佗自封为南越王,文帝修复了他在中原的祖坟,召唤他的兄弟,赐予显贵的身份。尉佗就主动去掉了南越王的称号,俯首跪拜表示臣服。匈奴不顺服,侵扰中原。文帝屈尊给匈奴写信,并且送去丰厚的丝绵衣物。虽然没有能够调教驯服他们,但是汉匈战争,与汉武帝时代相比,不过仅占十分之一二。吴王刘濞暗藏谋反之心,谎称有病,不上朝。文帝赏赐他坐几和手杖(表达对兄长的尊敬),刘濞就没有逞威发怒的由头,叛乱也因此没能发动。假如汉文帝还活着,不会超过十年,刘濞也就已经老死了,那么来自东南地区的七王之乱,就没有可能发动起来。到汉景帝即位后,不能容忍地方诸侯势力,采用晁错的计策,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刘濞趁这样的时机号召七个诸侯,向西进攻函谷关。大汉王朝派遣了三十六位将军,竭尽全国的力量,才勉强战胜了他们。晁错的理论是:诸侯国已经强大了,中央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会谋反;不削弱他们的封地,他们也会造反。中央主动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迅速并且损害相对小;如果不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发动叛乱会延迟但是损害巨大。世人都认为晁错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却不能认同。果真像文帝那样采用隐忍怀柔的政策,刘濞一定不会发动叛乱。拖延几年之后,诸侯国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会不同了。慢慢地顺着他们各自势力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用来控制诸侯国的办法,本来就是有多种策略的。猛虎盘踞在山野,每天会捕食牛羊,百姓不能容忍,扛着长矛前去刺杀老虎,如果幸运,那么就将老虎杀死;如果不幸,那么人就被老虎咬死了,那样作为损失就太大了。晁错的计策与此相比有什么差别呢!如果能够筑高那些墙垣,挖深那些陷阱,时时观察,谨慎地防备它,老虎哪里能成为祸害呢。这就是文帝用来防备刘濞的策略。唉,为国家思虑祸患,却让好名贪利而又缺乏节操能力和心胸的人来施行,大概不重蹈晁错覆辙的,就很难了。材料二:夏禹、商汤、周武王以来,品评帝王的品德,一定以汉文帝刘恒为首位,而不是他治理国家的功绩是其他帝王所比不上的;自魏晋五代十国以来,虽然都是叛乱的臣子和外族入侵者阴谋篡夺的天子之位,全都从容自如地享有帝王宝座却没有半点犹疑,所以采用放纵专横的手段统治天下却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汉文帝则是从来不张扬,常常像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担此大任,因而害怕不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大禹“别人比我强”、商汤“自感恐惧危险,浑身发抖”这类的心理。世人只是认识到汉文帝自己生活的俭朴,对待大臣的恭敬,治理百姓的简约,认为是他的道家思想导致如此,没有认识到正是他自认为有所不足导致的。可是汉文帝因为这样治理国家的方略,也只能在浅显切近的层面苟安,如果可以维持下去就行了。他听到张释之陈说利国利民的大计方针,文帝就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大概意思就是复兴先王的治国策略来使百姓明达,不是自己所能够胜任的。孔子说:“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尚书》说:“周公教养老百姓。”像文帝这样的帝王,能养活百姓却不能教化他们。这就是文帝治国理政思想中掺杂道家思想的弊端。吉林省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矣。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淡,故五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地。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尊卑有分,之上下有等,谓之礼;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像,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取材于阮籍《乐论》)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皆无豫于内。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和声之感人心,亦犹酒醴之发人情也。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苦人知情之不可放,故抑其所遁;知欲之不可绝,故因其所自。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定天地B八方之音C以迎阴阳D八风之声E均黄钟F中和之律G开群H生万物之情气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适宜,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适”意思相同。B.一,文中指统一,与成语“一语中的”“一意孤行”中的“一”意思都不同。C.五音,文中指的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级。D.迁,文中指改变,变动,与《六国论》中“终继五国迁灭”的“迁”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阮籍认为,音乐的和谐协调取决于它是否合乎天地本体以及是否顺应万物本性。B.阮籍认为,风俗的改变与音乐的道理是相同的,道德与雅乐都能对人们进行教化。C.嵇康认为,声音与气味一样,其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浑浊混乱的干扰而发生转变。D.嵇康认为,古人为了抑制情感的泛滥和欲望的断绝,制定了礼节并创制了音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2)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14.两则材料对于音乐的作用有何相同的观点?【答案】10.CEG11.A12.C13.(1)礼节逾越其应有的规制,那么尊卑就会错位(不正常);音乐失去其自身的秩序,那么亲疏关系就会混乱。(2)怎么会因为别人的爱憎、哀喜而改变性质呢?14.他们都认为礼乐应相互配合,方能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确定天地八方之音,来应和阴阳八风之声,协调黄钟作为中和之律的作用,开启百姓及万物的情怀。“定天地八方之音”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与“开群生万物之情”结构一致,中间E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是“出嫁”。句意:声音适宜则万物各从其类。/刚出嫁就被休回了家。B.正确。成语“一语中的“一”意思是“一句”;成语“一意孤行”中的“一”意思是“纯、专”。句意:统一天下百姓的意志。/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C.正确。D.正确。句意:人们一天天地改掉缺点,走向善良。/最终也随着其他五国灭亡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声音与气味一样,其好与不好都不会受到浑浊混乱的干扰而发生转变”错误,原文是说:声音的产生,那就好像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气味,它好和不好,即使遭遇到浑浊混乱,它的本体也还保持原有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变化。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逾”,逾越;“乖”,错位,不正常;“则”,那么。(2)“以”,因为;“易”,改变;“度”,性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原文“礼定其像,乐平其心;礼治其外,乐化其内,礼乐正而天下平”“故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丝竹与俎豆并存,进退相须,共为一体,从善日迁,然后化成”可知,他们都认为礼乐应相互配合,方能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参考译文:音乐,是天地之本体,万物之本性。音乐合乎本体。顺应本性,就和谐;背离本体,丧失本性,则不协调。从前圣人作乐,就是用来顺应天地之本体,成就万物之本性。所以确定天地八方之音,来应和阴阳八风之声,协调黄钟作为中和之律的作用,开启百姓及万物的情怀。因此,律吕协调则阴阳和谐,声音适宜则万物各从其类,男女不改变各自的位置,君臣互不冒犯,四海呈现出一派祥和的风貌,九州演奏的都是统一的节奏。天地契合于自身的道德,则万物应运而生,不使用刑罚与奖赏,百姓却会自然地过上安定的生活。乾坤的关系平易简单,所以雅乐并不复杂;道德的本质和顺淡然,所以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级恬淡自然。雅乐的节奏不复杂,天地阴阳就会相合;音乐的音级恬淡自然,那么万物就会自得其乐。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完成教化,其实风俗的改变与音乐的道理是相同的,这都是自然的道理,也是音乐的始源。先王制乐,是希望安定天下万物的情态,统一天下百姓的意志。刑罚和教化一体,乐和礼内外互补。刑罚松弛则教化不能独自发挥作用,礼教废弃则乐就失去了根基。人有尊卑之分、上下之别,这就是礼的体现;人们安于自身的生活,没有过分哀伤的情感,这就是乐的功能。礼逾越其应有的规制,尊卑就会错位;乐失去其自身的秩序,那么亲疏关系就会混乱。礼规定人们的外在行为,乐平和人们的内心世界;礼治外,乐化内,礼乐端直,因而天下太平。取材于阮籍《乐论》)天地合乎它的道德,万物就崇尚生长;寒来暑往,五行就形成了。所以外现为五色,发出为五声。声音的产生,那就好像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气味,它好和不好,即使遭遇到浑浊混乱,它的本体也还保持原有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变化。怎么会因为别人的爱憎、哀喜而改变性质呢?声音本来就是以好和不好为属性,跟哀乐没有关系;哀乐本来就是感情受到激发以后而产生,与声音无关。色彩有美丑,声音有好坏,这就是事物本身的属性,都与内心的感情没有关联。至于哀乐本来是因为和某些事情相遇,而预先郁结在心中,只是经由和谐的乐声而自己显现出来。和谐的乐声感动人心,也如同美酒激发感情一样。酒以甘苦为属性,而醉酒的人以喜怒作为外在表现。人们见到悲欢之情被音乐激发出来,就说音乐有哀乐,这就好像看见喜怒之情被酒激发,就说酒中有喜有怒一样。所以声音有天然的和谐,却和人的感情无关。内心情感和音乐明显是两回事,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和轨迹,是不相交织的,怎么能把太和之乐和人的悲欢之情混淆在一起,给音乐强加以哀乐的虚名呢?人们所讲的改变风俗这种情况,一定紧承在社会衰败之后。古人知道情感不可放纵,所以抑制它泛滥;知道欲望不能断绝,便有意引导它走上应有的轨道。所以制定了可以奉行的礼节,创制了可以引导感情的音乐。音乐和礼仪并存,一举一动互相配合,融为一体,人们一天天地改掉缺点,走向善良,然后教化就成功了。(取材于嵇康《声无哀乐论》)吉林省普通高中G6教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①,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选自《战国策·秦策》)材料二: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资治通鉴·周纪》)【注】①西海诸侯:上古文献中称“蜀地”为西海。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夫A蜀B西辟之国C而戎狄之D长也E弊兵劳众F不足以成名G得其地H不足以为利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文中指“发兵、出兵”,与《石钟山记》中“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下”意思不同。B.“顾”,“反而、却”,与《项脊轩志》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的“顾”意思不同。C.“因”,“凭借、依靠”,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意思不同。D.“伐”,“讨伐、攻打”,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15.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B.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白起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D.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2)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17.秦灭蜀是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秦伐蜀可以得到的好处和秦伐蜀时的形势。【答案】13.BEG14.C15.B16.(1)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2)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的封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17.好处:①伐蜀可以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②伐蜀可以获得利益和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形势:③巴国、蜀国爆发激烈的战争,蜀国大乱,易攻易伐。【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以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夫蜀”,判断句主语,其后断开,即B处;“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也”表判断,其后断开,即E处;“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结构对称,中间断开,即G处。故在BEG三处断开。【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发兵、出兵;名词,下面。句意:然后出兵三川。/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B.正确。反而、却;看。句意: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C.“意思不同”错误。两个“因”都是“凭借、依靠”,含义相同。句意:来依靠齐国和赵国。/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D.正确。讨伐、攻打;夸耀。句意: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后来又派白起进攻楚国”错,是派司马错进攻楚国。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因此;“拔”,攻取;“以为”,认为;(2)“取”,夺取;“更”,更改;“相”,辅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好处:①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可知:伐蜀可以为秦国开疆扩土,富民强国。②由“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可知:伐蜀可以获得利益和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形势:③由“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可知:巴国、蜀国爆发激烈的战争,蜀国大乱,易攻易伐。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打算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你们说说各自的见解,让我听听。”张仪回答说:“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道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道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秦国的军队攻击新城和宜阳,来兵临二周的近郊,谴责周天子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自己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于不听从的,这就能建立帝王大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足以用来成就威名;得到那里的土地,不足够来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地方,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但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的话,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望和利益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那么劫持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道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来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材料二:巴国、蜀国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报告情况紧急,(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讨伐蜀国,但是觉得道路狭窄,难以到达(目的)。韩国又来侵扰,秦惠王犹豫不决。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秦国发动军队攻打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降低蜀王的身份,更改蜀的封号为侯,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秦国以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秦国的大将白起打败了赵国的军队,杀死二万人,夺取代地光狼城。秦国又派司马错调动陇西军队,利用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攻占了那里。楚国被迫献出汉水以北及上庸地方。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遂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积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燬,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悬下。周襄王出逃,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请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为少,余请益之。”文公乃退。礼,天子之乐宫悬,诸侯之乐轩悬,大夫直悬,士有琴瑟。叔孙于奚者,卫之大夫也。轩悬者,卫君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卫于是赏以温,叔孙于奚辞温,而请曲悬①、繁缨以朝,卫君许之。孔子闻之,曰:“惜乎!不如多与之邑。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惜乎!不如多予之邑。”宓子治亶父。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艾傅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子弗听。俄而,麦毕资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获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注]①曲悬,同“轩悬”。(选自贾谊《新书》)9.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A年B无C麦D明E年F可G树H令I不J耕K者L得M获N是O乐P有Q寇R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隧,隧道,地道。天子或王的葬礼,用挖隧道的方式将灵柩送入墓室,比“悬下”下葬的方式等级高。B.周襄王,“襄”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C.“使人让宓子”中的“让”指责备,与《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中的“让”意思不同。D.“闻或以告”中的“或”指有的人,与《归去来兮辞》中“或植杖而耘籽”中的“或”意思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认为人们登上高处就会远眺,面对深渊就会窥看,这并非人的本性,是形势使然。B.老子、管仲都强调提前防范的重要性,并用灭火和伐木说明在事情刚发生时处理是上策。C.在卫文侯改名之后周王才接受了他的朝拜,意在说明诸侯应安守礼法,不能僭越天子。D.卫国国君同意叔孙于奚使用曲悬的乐制和繁缨为马饰的请求,孔子认为这样破坏礼制。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2)麦已熟矣,今迫齐寇,民人出自艾傅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13.贾谊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9.DHN10.D11.B12.(1)所以墨子遇到岔路就哭泣,感到悲伤的是走错一步就会错千里。(2)麦子已经成熟了,现在齐国进攻我国,百姓们各自割回近郊的麦子,可以增加粮食,而且也不会让这些麦子资助侵略者。13.①举例论证,卫侯朝周、晋文复周襄王位、叔孙败齐、宓子禁民割麦。②对比论证,叔孙败齐是反面例子,卫侯、晋文、宓子是正面例子,对比。③引用论证,引用老子、孔子、管仲等名言。【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今年没有麦子,来年还可以重新种植,如果那些没有耕种的人也收获麦子,这便是让百姓为有侵略者而高兴。“今年”是“无麦”的时间状语,不必断开;“无麦”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明年”是“可树”的时间状语,不必断开;“可树”是偏正结构,“树”是谓语,后面的“令”表假设,其前H处断开;“不耕者获”是“令”的内容,中间不断开;“是……也”是判断句,“是”前N处断开。故选DHN。【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责备;辞让、拒绝。句意:派人谴责宓子说。/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D.错误。意思不同。有的人;有时。句意:听说有人把情况告诉了您。/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在事情刚发生时处理是上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