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②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2)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14.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初,中丞相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二世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及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于吾。吾欲易置上,更立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乃使郎中令为内应,诈为有大贼,遣乐将吏卒千余人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仆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死者数十人。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三》)材料二: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汉高之知周勃也,宋太祖之任赵普也,未能已乱而足以不亡。建文立而无托孤之旧臣,则兵连祸结而尤为人伦之大变。徐达、刘基有一存焉,奚至此哉?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节选自《读通鉴论•卷一》)(1)材料一种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是()A.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B.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C.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D.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群臣不听”的“听”指听从、顺从,与《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听”含义不同。B.“乃谢病”的“谢”指推辞、拒绝,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含义不同。C.“阎乐前即二世”的“即”指靠近、接近,与成语“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不同。D.托孤,即以遗孤相托,大多发生在老皇帝将死而新皇帝年幼时,如刘备白帝城托孤。(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初,中丞相赵高想独揽秦朝大权,于是使用“指鹿为马”的办法试验群臣,随后暗中陷害了那些明说是鹿的人,此后没有人敢谈论他的过错。B.赵高对秦朝面临的形势判断错误,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待到项羽俘获王离、章邯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后,仍不肯请求增兵。C.赵高害怕遭到二世惩罚,于是暗中与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弟弟赵成商议更换天子,改立子婴为皇帝,随即命郎中令为内应。D.面对阎乐的羞辱和威胁,二世苦苦哀求,但无论是会见赵高、做郡王、做万户侯甚至与妻子儿女去做平民百姓的请求都被拒绝,只好自杀。(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问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②虽然,国祚之所以不倾者,无谀臣也。(5)材料二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①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材料二: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②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鄙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与《鸿门宴》“会其怒,不敢献”中“其”意思不同。B.教,在文中是“教导”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明以教我”中“教”的意思不同。C.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D.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B.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C.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D.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2)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14.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材料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①。成王定鼎于郏鄏②,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选自《左传》)材料二: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三: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选自《贞观政要》)【注】①厎止(dǐzhǐ):终。②郏鄏(jiárǔ):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境内,此指洛阳。1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历险A致远B马力C尽矣D然而犹E乃求马F不已G臣以此H知之。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之为国家政权的象征。B.御,驾驭马车的技术,君子六艺之一,是周朝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才能。C.奚,什么,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奚”意思不同。D.穷,用尽,与成语“穷途末路”“穷困潦倒”中的“穷”意思相同。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在周朝都城洛阳城郊陈兵,通过检阅军队来显示军威,并带有企图地向王孙满询问鼎的轻重。B.王孙满认为,楚王不可以问鼎的轻重,是因为周王朝受到天命保佑,其统治年限还未到终止之时。C.颜回告诉鲁定公,东野毕虽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散失,鲁定公听后将信将疑,并追问其原因。D.太宗告诫大臣们,要将仁义之道长存于心,并持续不断地施行仁政,若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2)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20.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它们是如何分别阐述这一思想的?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评肆其谗患,则皋、稷、契亦安肯药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走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理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库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家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衣者以为后极,知工者以为典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位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组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情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得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详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智能A才力之士B则得尽C其智D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终G其功H之不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然,文中是“但是”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含义不同。C.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藏否”的“陟”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明确,求贤的诚意不够。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进,阴廷对他们进行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并处罚。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时的做法,如王安石认为先王选取人时,让众人怕举他所谓的贤能并让朝廷审查,可增加其观点的说服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2)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14.两则材料中王安石都提到了“四凶”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0.CEF11.A12.B13.(1)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2)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14.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王疾先下汉王”与“齐国可得而保也”是构成假设关系复句,中间断开,故在C处断句;“齐国可得而保也”中“也”表判断,放在句末,故E处应断开;“不然”的“然”为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投降汉王之事,“不然”与后面的“危亡可立而待也”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故在F处断句。故CE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用法相同,都是句首语气词。句意:敖仓,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B.正确。句意: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C.正确。再、又。/恢复。句意: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古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就可以明白了。D.正确。句意:在此之前。/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错误,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效力并归心于他。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岁月”,短时间内(一年或数月);“破”,攻下。(2)“畔”,通“叛”,背叛;“莫”,没有人;“为之用”,被动句,被项王任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降城即以侯其将”可知,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结合原文“得赂即以分其士”可知,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参考译文:汉王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郦食其说道:“我听说‘知道天所以为天的人,就可成就帝业。’国君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敖仓,作为天下转运输送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我获悉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多。现在楚军攻下荥阳,竟然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用来帮助汉军的啊。目前楚军容易攻取,汉军反倒退却,(楚军)自己耽误有利战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全国混乱动荡,农夫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织女离开织机(不再纺纱织布),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把守白马的渡口,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并能克敌制胜的态势,那么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归向了。”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随即又去谋取敖仓。郦食其又劝说汉王道:“目前燕和赵都已平定,只有齐尚未攻克,(齐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以东海、泰山为依靠,黄河、济水为屏障,南面临近楚,百姓多狡诈善变;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为此我请求准许我奉您的诏令前去游说齐王,使他归顺汉,自称作汉东面的藩属。”汉王说:“好!”汉王即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道:“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齐王说:“不知道。天下人都归向哪里呢?”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道:“您为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但项羽却背弃先前的盟约,让汉王到汉中去做王。项羽随后又迁杀义帝,汉王闻讯,即调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下落。同时收集天下的兵员,扶立诸侯的后裔;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被他任用。而项羽有违约背信的恶名,以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且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将士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陷了城镇得不到赐封,不是项姓的人就没有谁能够当权主事;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所以天下大业将归属汉王,是可以坐着就算定的了!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渡过西河,打败北魏;攻下井陉,杀成安君;这不是人力,是上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蜚狐的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在此之前,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进,即派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扎在历下,以抵御汉军。待到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派使者与汉王媾和后,齐王便解除了历下城的战备防守,与郦食其天天纵情地饮酒作乐。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C(2)C(3)B(4)(1)就询问身边的大臣,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说是马以迎合顺从赵高,有的人则说是鹿。(2)尽管这样,明朝政权也没有倾覆的原因,在于没有阿谀的大臣。(5)①秦始皇不能做到知人善任;②秦始皇喜欢阿谀的大臣;③把国事托付给赵高,胡亥才能达不到中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骄横放纵,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叛了您,您还是为自己打算一下吧!“足下骄恣”为主谓句,“骄恣”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排除BD项。“共畔足下”的主语是“天下”,中间不能断开,“天下”之前要断开,排除A项。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听”,听从,顺从。/听闻。句意:担心群臣不顺从。/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B.正确。“谢”,推辞,拒绝。/道歉(谢罪)。句意:就推托有病。/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C.错误。意思相同。“即”均指靠近,接近。句意:阎乐走到二世面前。/好像靠近,又好像疏远。形容跟人的关系不很紧密。D.正确。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仍不肯请求增兵”错误。根据原文“上书请益助”,意思是向朝廷上书请求增兵援助。故选B。【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左右”,身边的大臣;“阿”,迎合;“或”,有的人。(2)“虽然”,尽管这样;“祚”,帝位;“所以”,……的原因。【小问5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而莫甚于不知人”可知,秦始皇不善于识别人才,不能做到知人善任根据材料二“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谀也”可知,秦始皇喜欢阿谀的大臣。根据材料二“托国于赵高之手,虽中主不足以存,况胡亥哉”可知,秦始皇把国家托付到赵高手里,即使是才能中等的君主也不足以保全社稷,何况胡亥才能达不到中等。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中丞相赵高想要独自操揽秦朝大权,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便先进行试验,他牵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啊。”二世笑道:“你错了吧!怎么能把鹿叫作马呢?”就询问身边的大臣,有的人沉默不语,有的人说是马以迎合顺从赵高,有的人则说是鹿。于是,赵高暗中借秦法陷害了那些明说是鹿的人。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论他的过错。赵高以前曾多次说“函谷关以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等到项羽俘获王离等人,而章邯等人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赵高才向朝廷上书请求增兵援助。这时自函谷关以东地区的人民大都背叛了秦朝官吏,响应诸侯;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八月,刘邦率领几万人攻打武关,屠灭了全城。赵高害怕二世会因此发怒,而招致杀身之祸,就托病不出,不再朝见二世。二世为盗贼的事派人去责问赵高。赵高愈加害怕,便暗中与他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他的弟弟赵成商议说:“皇上不听规劝,而今情势紧急,便想加祸于我。我打算更换天子,改立子婴为皇帝。子婴为人仁爱俭朴,百姓们都尊重他说的话。”随即命郎中令作为内应,诈称有大盗,派阎乐率领官兵一千多人来到望夷宫门前,将卫令仆射捆绑起来。郎官、宦官惊恐万状,有的逃跑,有的反抗,被杀死几十人。于是郎中令和阎乐一同进入宫内,用箭射二世的帷帐。二世怒不可遏,召唤侍候身边的卫士,但侍候身边的卫士都慌乱不堪,没有人上前反抗。这时阎乐走到二世面前,数落他说:“您骄横放纵,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叛了您,您还是为自己打算一下吧!”二世说:“我可以见到丞相吗?”阎乐说:“不行!”二世说:“我希望得到一个郡来称王。”阎乐不准许。二世又说:“我愿意做万户侯。”阎乐仍不答应。二世说:“那么我甘愿与妻子儿女去做平民百姓,像各位公子的结局那样。”阎乐说:“我奉丞相的命令,为天下百姓诛杀您,您即使说再多话,我也不敢禀告!”随即指挥他的兵士上前。二世就自杀了。材料二:秦始皇享有帝位时间不长的原因不只一条,但没有比不善于识别人才更重要的了。并非他不够明察,而是太喜好别人的阿谀奉承。把国家托付到赵高手里,即使是才能中等的君主也不足以保全社稷,何况胡亥呢?汉高祖赏识周勃,宋太祖信任赵普,虽未能结束混乱局面却足以保证国家不灭亡。明建文帝即位却没有接受托孤的旧臣,于是战乱祸患连续不断,尤其发生了人间伦常的大灾难。假如徐达和刘基有一个还活着,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尽管这样,王明朝政权也没有倾覆的原因,在于没有阿谀的大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DF11.B12.D13.①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②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违背人心!14.①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②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③亲自前往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明德先论于贱”“从政先信于贵”句式对称,句意相关。由连词“而”连接,“而”前断开,“贵”后断开,即BD处断开;“公叔之义”作“慕”的宾语,之间不断开,宾语中心语“义”即F处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其”,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代词,他。句意: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恰逢他发怒,不敢亲自献上。B.错误。均为指教。句意:他与大臣肥义商量指导百姓穿胡人的短衣。/明白地指教我。C.正确。句意: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我就不会到现在这样。/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助力我是达不到如今的地位的。D.正确。句意: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D.“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错,原文是“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意思是说“赵武灵王赏赐胡服给王叔公子成,公子成第二天便穿着胡服上朝”,可见,“乃赐胡服”的主语是赵武灵王,而“明日服而朝”的主语是公子成。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狂夫”,狂狷的人;“知”,通“智”,聪明;“戚”,对……担忧。(2)“舍”,放弃;“袭”,仿效;“逆”,违背;“孰”,通“熟”,仔细;“图”,考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结合“肥义曰:‘……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可概括出:与国相肥义商议如何取得国人的支持。结合“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可概括出:派使者前往晓谕其叔父公子成。结合“王自往请之,曰:‘吾国……’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可概括出:亲自前往拜访叔父公子成,向其当面解释,取得他的支持。参考译文:材料一: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绝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聪明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觉得高兴的事,贤明的人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材料二:赵武灵王向北侵略中山国的土地,又来到代地,向西进攻到了黄河。他与大臣肥义商量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国中的人都不想这样做,公子成借口有病不来上朝。赵武灵王便派人前往说服他说:“家事听命于父母,国事听命于国君。现在我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的原则,政令得以执行是最重要的。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所以我希望能树立叔父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头。”公子成跪拜两次,道:“我听说,中原是在古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弃这些,却去仿效远方蛮夷的服饰,这是改变传统习俗,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使者把他的这番话报告给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用什么来坚守呢?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领地,俘虏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靠着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鄗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威胁侵略,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一味因循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不是我所希望的呀!”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赵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并且招纳擅长骑马射箭之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6.BDG17.D18.C19.(1)(如果国君的)道德美善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国君)奸邪昏乱,(鼎)即使再大,也是轻的。(2)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愿意稍微进一步地讲一讲吗?20.①材料一中,王孙满通过说明鼎的来历和象征意义,来强调以德治国的观点。②材料二中,颜回以御马“不穷其马力”来比喻治理国家“不穷其民力”的道理。③材料三中,太宗以林深鸟栖、水广鱼游来比喻仁义积累则百姓归附的道理。【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历险”“致远”均是动宾短语,“历险致远”是并列结构,意思完整,中间不断开,其后应断开,B处断开;“马力尽矣”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其前后均应断开,D处断开;“臣”作下一句的主语,引起其后的谓语宾语,其前应断开,G处断开。故选BDG。【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奚”,什么。/哪里。句意: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错误。“穷”,走投无路。/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贫穷。句意: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比喻人生的路途无处可走了。/指生活贫困,颓丧失意。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鲁定公听后将信将疑”错误。从原文“定公色不悦……促驾召颜回”可知,鲁定公听后认为颜回是骗人的,他没有将信将疑。追问其原因也是在东野毕的马真的散失后。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休明”,美好光明;“虽”,即使;“奸回”,奸恶邪僻;“也”,判断句。(2)“诚”,的确;“吾子”,你;“少”,稍微。【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证手法的能力。①由原文“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可知,材料一中,王孙满通过说明鼎的来历和象征意义,来强调以德治国的观点。②由原文“颜回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可知,材料二中,颜回以御马“不穷其马力”来比喻治理国家“不穷其民力”的道理。③由原文“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可知,材料三中,太宗以林深鸟栖、水广鱼游来比喻仁义积累则百姓归附的道理。参考译文:材料一:楚王征伐陆浑之戎,因而来到洛水,在周都城郊陈兵炫耀。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持鼎者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当它有德的时候,将远方的山川物产,都画成图,又用九州长官进贡的铜铸成鼎,并把图画也铸在鼎上,天下百物鼎上均已具备,这样人民就知道什么是神,什么是奸。因而人民入山林,涉川泽时,就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魑魅魍魉等鬼怪也不会再碰上,因而能上下协调,以接受上天的福佑。夏桀道德昏昧,九鼎被迁到商朝,商朝享国六百年。商纣王暴虐,九鼎又被搬迁到周朝。(如果国君的)道德美善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国君)奸邪昏乱,(鼎)即使再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光明品德的人,也有最终年限。周成王把九鼎安定在郏鄏,占卜问得传世三十,又占卜问得传年七百,这些都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虽然已衰弱,但上天的旨意并未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材料二: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颜回回答说:“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鲁定公听了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君子中竟然也有骗人的人。”颜回退下。过了三天,养马的人来告诉他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越过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而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不明白您是怎样知道的?”颜回回答说:“我是根据政治情况知道的。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舜帝不用尽民力,造父不用尽马力,因此舜帝时代没有流民,造父没有走失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身体端正;时而慢跑时而快跑,用尽朝礼;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意义很大啊,愿意稍微进一步地讲一讲吗?”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走投无路则会诈骗,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没有使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鲁定公听了很高兴。材料三:贞观十三年(639),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鸟儿就会来栖息,江湖广阔了群鱼就会来游弋,仁义积累得深厚了百姓就自然会来归顺。人们都知道躲避灾害,但不知道施行仁义就能使灾害不发生。仁义之道应该牢记在心,经常让它持续不断,如果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五校联谊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0.BEG11.A12.C13.(1)如果确实是贤能之士,就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给他们官做。(2)即使想一时曲意讨好别人得到安身,但考虑(到)侮辱就在后面,怎么敢不勤勉呢?14.①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为驳论的论据来证实自己观点。②材料二的作用是作为正面证明王安石观点的论据而存在,属举例论证方法的具体例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智能才力之士”主语略长,可单独成句,B处可断开;“尽”作谓语,“其智”作“尽”的宾语,“以赴功”是“尽其智”的目的,故句中不断开;且“而……”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其前断开,最终应在E断开;“其事之不终”和“其功之不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均做“不患”的宾语,其间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故在BE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学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