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兰亭集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兰亭集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兰亭集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兰亭集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

学校:

册别:选择性必修下册学科:高中语文(部编版)兰亭集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晚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他们聚会时列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二十多人赋诗,一共写了37首,编为一本诗集,即《兰亭集》。王羲之的序是当场写就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课文导入】《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一行书”,一起观书贴,知其人。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钱锺书在《管锥编》评价道:真率萧闲,不事琢磨。

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学习活动一:赏帖知人学习活动一:赏帖知人王羲之: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王羲之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胸怀旷达,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可说是字如其人、人如其字——“雅”。字如其人,同样文也如其人。请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王羲之的“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活动二:赏景识趣辰雅: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比较: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白居易在《忆江南》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三者有何不同?明确:丘迟文中暮春江南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白诗是明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明艳,只写山、水、林、竹,素雅之美。学习活动二:赏景识趣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事雅: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学习活动二:赏景识趣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一切生命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文中的“雅”景,最后归为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的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我想这就是自然美景给予人的盎然趣意。学习活动二:赏景识趣1.启疑:“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2.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那么我们如何认识“痛”“悲”?还有“痛”“悲”(1)“痛”指什么?“痛”在何处?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不是痛苦,痛伤,而是指痛惜。△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2)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3)“悲”与“痛”是否相同?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发生着共鸣。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亦将有感于斯文”)。昔人

、自我

、后人→千古同悲。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3.《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请同学自由表达)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1)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2)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

无论哪一种观点,“死生亦大矣”这该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4.分学习小组讨论: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们赞成哪一种?或者,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看法?A.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B.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C.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G.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学习活动三:赏情悟性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