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_第1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_第2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_第3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_第4页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2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纪游(明)王思任①台荡[1]之胜,入怀者廿年,入梦者几夜。顷子侄辈向累稍谢,偶读驾部张肃之《台游草》,遂投袂而起,履及于窒皇,装及于寝门之外,舟及于五云之浒,敕一书记、一童子、一庖、一管办、二粗力人,行矣。会邻友钮睿孺来船,一言即解冠横卧,予壮其无隔宿之谋、牵衣之态也,共行之。检笥中得同年秦观察一邮符,少借官德,从娥江发,经台瓯,访括苍,历婺睦,顺流钱塘而下,如探牛斗毕,□□□元空坐汉槎[2]还也。盖玄畅于游者凡两月。②予尝谓官游不韵,士游不服,富游不都[3],穷游不泽,老游不前,稚游不解,,孤游不语,托游不荣,便游不敬,忙游不慷,套游不情,挂游不乐,势游不甘,买游不远,赊游不偿,燥游不别,趁游不我,帮游不目,苦游不继,肤游不赏,限游不逍,浪游不律。而予之所谓游,则酌衷于数者之间,避所忌而趋所吉,释其回而增其美,游道如海,庶几乎蠡测之矣。至于鸟性之悦山光,人心之空潭影,此即彼我共在,不相告语者。今之为此告语,亦不过山川之形似,登涉之次第云耳。嗟呼,游何容易也,而亦何容易告语人也!【注释】[1]台荡:天台山和雁荡山。[2]汉槎:传说中通往天河的船。[3]都:优美。24.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最合适的一项是()A.浩浩乎 B.恢恢乎 C.卓卓乎 D.巍巍乎25.根据前后文语意推断,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壮游不拘 B.众游不怠 C.哄游不思 D.群游不怿2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台荡美景神往已久,又与邻友一拍即合,于是数人共行畅游两月,偿其夙愿。B.作者将旅游细分为若干类,从身份、年龄、方式、条件等多方面一一指出其局限性。C.作者化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句旨在说明旅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D.作者感叹自己虽以“纪游”告语,但只是记录所见所行而已,游道如海,相告不易。27.请结合第②段画线句“避所忌而趋所吉”,评析王思任的旅游观。【答案】24.A25.C26.C27.①“避所忌而趋所吉”,意思是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这体现了他的旅游观,也反映了他对旅游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②他认为不同身份、年龄、方式、条件的人在旅游中会有不同的局限性,因此旅游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旅游方式和目的地。例如,“官游不韵,士游不服,富游不都,穷游不泽,老游不前,稚游不解”;③他强调了旅游的心境和体验。如“不荣”“不敬”“不慷”“不情”“不乐”“不甘”,可知,王思任认为旅游应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本词的语境义是“仿佛在广大无际的天空乘坐木筏返回”。A.浩浩乎:广大无际的样子。B.恢恢乎:宽绰的样子。C.卓卓乎:高超出众的样子。D.巍巍乎:崇高、高大的样子。故选A。【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本空之前“富游不都,穷游不泽,老游不前,稚游不解”,之后“忙游不慷,套游不情,挂游不乐,势游不甘,买游不远,赊游不偿”等可知,在内容上分别是两两相对,如“富”对“穷”,“老”对“稚”,“忙”对“套”等,本句下文为“孤游不语”,即孤独的人出游不能和人交谈,本空的内容应为是很多人一起出游要说很多话,不能保持独立思考,故选“哄游不思”。A.壮游不拘:壮年远游不受拘束。B.众游不怠:众多人一起出游不感到懈怠。D.群游不怿:众多人一起出去游玩不开心。故选C。【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错误。作者化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句,旨在说明那种自然与人心灵相通的境界是彼此心领神会而无需言说的,而非说明旅游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振。故选C。【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王思任在《纪游》中提到“避所忌而趋所吉”,意思是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这体现了他的旅游观,也反映了他对旅游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认为不同身份、年龄、方式、条件的人在旅游中会有不同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旅游方式和目的地。例如,“官游不韵,士游不服,富游不都,穷游不泽,老游不前,稚游不解”,意思是官员旅游缺乏韵味,士人旅游不能随心所欲,富人旅游不能全面,穷人旅游不能尽兴,老人旅游不能前行,小孩旅游不能理解。因此,他主张在旅游中要避开这些忌讳,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和目的地。同时,王思任也强调了旅游的心境和体验。根据文中“托游不荣,便游不敬,忙游不慷,套游不情,挂游不乐,势游不甘……”,意思是依托他人出游不荣耀,随便出游不恭敬,匆忙出游不慷慨,套路出游没有真情,挂职出游不快乐,仗势出游不甘心,“不荣”“不敬”“不慷”“不情”“不乐”“不甘”,可知,王思任认为旅游应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强调了旅游的心境和体验。‌参考译文:台荡的胜景,我已经在心中怀念了二十年,甚至在梦中也时常出现。近来,因为侄子辈们的琐事逐渐减少,我偶然读到驾部张肃之的《台游草》,便决定立刻出发,在甬道上穿上鞋子,在寝门前整理好行装,乘船来到五云之水边。我带上一个书记、一个童子、一个厨师、一个管办和两个粗力人,就这样出发了。恰逢邻友钮睿孺的船只也在此,我们一交谈我便摘掉冠帽,横卧船上。我认为他没有犹豫的谋划,没有牵拉衣服的忸怩之态,便与他同行。我检查行囊,发现有一封同年秦观察的邮符,于是稍微借助了一些官方的便利,从娥江出发,经过台瓯,访问括苍,游历婺睦,最后顺流而下钱塘,就像探寻牛斗星宿结束一样,仿佛在广大无际的天空乘坐木筏返回。我尽情地享受游玩的乐趣总共历时两个月。我曾经说当官出游没有韵味,士人出游不能让人信服,富人出游不够优美,穷人出游没有光泽,老人出游不能向前,小孩出游不能理解,多人出游不能独立思考,孤独出游不与人交流,依托他人出游不荣耀,随便出游不恭敬,匆忙出游不慷慨,套路出游没有真情,挂职出游不快乐,仗势出游不甘心,花钱买游玩不能走得远,赊账游玩不能偿还,急躁出游不能辨别,趁机游玩不自我,帮衬游玩不看顾,辛苦游玩不能持续,肤浅游玩不能欣赏,有限制的游玩不逍遥,随意浪荡游玩没有规律。而我所说的游玩,是在这几种情况之间斟酌适中,避开所忌讳的而趋向吉祥的,消除不好的而增加美好的,游道如同大海,差不多是用蠡来测量而已。至于鸟儿的天性喜爱山光,人心为空潭之影所动,这就是彼此都存在的,不用互相告知的。如今写下这些告知的话语,也不过是山川的形状,登山涉水的顺序罢了。唉,游玩哪里容易啊,又哪里容易告知别人呢!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五)(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李斯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20.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是以太山不让土壤()(2)却宾客以业诸侯()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宝者多《谏逐客书》B.凡饮之者辄病瘿《南岐之见》C.割膏腴之壤《谏逐客书》D.屈完及诸侯盟《左传》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今逐客以资敌国(《谏逐客书》)/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2)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谏逐客书》)/捺履者取雏悬树而上纳之巢中(《形俯捺履行者》)(3)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勿已,则隰朋其可乎(《管仲荐相》)(4)尔之爱我也,不如彼(《曾子寝疾》)/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越王欲伐吴》)A.(1)相同,(2)不同,(3)不同,(4)不同B.(1)相同,(2)相同,(3)不同,(4)不同C.(1)不同,(2)不同,(3)相同,(4)相同D.(1)不同,(2)相同,(3)相同,(4)相同2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楚国方城以为城《左传》B.以为寡人戒《师旷撞晋平公》C.吾何求哉《曾子寝疾》D.泰然谓美莫己若《镜喻》24.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述秦王对异国珠宝使用和喜爱,提问缘由而不直接作答,耐人寻味B.以玩好、美女为喻,举例论证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C.归纳秦王喜爱异国音乐的原因,远承前文内容,为下文转入正题铺垫。D.切中秦王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体现重物轻人、驱逐客卿的深远影响。25.本文第①段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答案】20.①.推辞、拒绝②.使……成就霸业21.C22.A23.B24.B25.多用铺陈/排比/铺陈排比的手法,反复叙说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事例;其中作者连用一系列的动词,如“拔、并、收、取”等,以极具力量的辞藻渲染秦国不断崛起的强大过程;整段话在句式上多以短句/整句出现,如“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理气充足,气势雄浑。【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让:推辞、拒绝。句意: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2)业:使……成就霸业。句意: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宝:名词作动词,当做宝贝(利用)。句意:可当做宝物(利用)的却很多。B.病:名词作动词,患病。句意:凡是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C.膏腴:无活用,肥沃。句意:占领了肥沃的土地。D.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句意: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均为连词,表目的。句意:现在您把外国来的人才都驱逐出境,来让敌国得到人才。/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来看看它的本领。(2)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句意:贤士中不出生于秦国但愿意效忠的很多。/捺履者就去取了雏鸟,用绳子爬上树把雏鸟放回了鸟巢。(3)表示委婉商量的祈使语气,还是/表示推测的语气,大概、或许。句意: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如果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隰朋或许可以胜任。(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你对我的爱,‌比不上别人对我的爱。‌/为救火而死去的人,和战场上牺牲的人同样受到奖赏。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楚国以方城为城。句意: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当作城墙。B.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寡人戒。句意: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求何哉。句意:我还要求什么呢?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泰然谓美莫若己。句意: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故选B。【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及手法的能力。B.“举例论证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严重危害”错误,因为该段并没有直接举例论证这一点,而是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暗示了重物轻人的潜在危害,但并未明确提及“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的危害。故选B。【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语言可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加以分析。由“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等可知,文章多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反复叙说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事例;由“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等可知,作者连用一系列的动词,如“拔、并、收、取”等,以极具力量的辞藻渲染秦国不断崛起的强大过程。由“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等可知,整段话在句式上多以短句、整句出现,理气充足,气势雄浑。参考译文: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东面占有成皋之险,割取肥美土地,六国联盟罢休,迫使西来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杜绝权豪之门,蚕食诸侯国家,使秦国成就帝王之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夜间光如明月的宝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起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架起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不能充斥后宫,骏马驴骡不会充满外马房,江南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所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娱乐心情、好听好看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附着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的饰品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化俗为雅、宁静美丽的赵国女子不会站在您的身边。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昭》《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如今选取人才则不然,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民。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五)(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方苞禁酒之议①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②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③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①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清阮葵生《茶余客话》)【注】①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19.第①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A.耶 B.矣 C.也 D.焉20.本文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他对此的观点是:“______。”(用原文回答)2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B.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节约粮食C.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D.“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不能先禁民饮。22.以下是方苞在《论禁烧酒事宜札子》中对本文质疑的回应,分析他的驳论是否有力。一谓禁烧酒则造黄酒者必多,转致费耗糯黍精凿之谷。殊不知黄酒不可久搁,尤不可致远,车载则色恶而味变。又深春、炎夏、初秋皆不可造,且价高而难以充量。饮烧酒数两者,非黄酒三二斤不得一醉。即有中人之产,亦岂能用十倍之资以纵饮?穷民则不禁而自不能沽。……一谓骤禁烧锅,恐胥吏乘此以扰民。不知前此惟阳奉阴违,或开或禁,故有司胥吏得缘为奸利。官能守法,民自知畏,更何缘以扰民?【答案】19.C20.①.穷人甘犯禁网,促使富人私造烧酒、官吏作奸犯科②.造成更大的粮食浪费③.因任自然,去其太甚21.C22.有力。有针对性地逐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反问增强反驳力度。列举具体黄酒的劣势进行反驳。【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上文“……者”的提示,下文用“也”与之照应,构成“者……也”句式,表示判断。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后果:根据原文第二段“小民……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可知,严禁烧酒会让穷人趋利忘害,宁愿冒险犯法,让富裕的人私自造酒,使吏胥从中做坏事。根据原文第二段“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可知,严禁烧酒之后酿造黄酒耗费的粮食会更甚于烧酒。观点:根据第二段“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可知,作者的主张是形势积重难返,只能顺其自然,去除太过分的地方而已,即“因任自然,去其太甚”【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烧酒古已有之”错误。根据的原文第二段“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可知烧酒兴于近代。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反驳有力。方苞分别针对“一谓禁烧酒则造黄酒者必多,转致费耗糯黍精凿之谷”“一谓骤禁烧锅,恐胥吏乘此以扰民”条理清晰,逐一反驳;运用了“亦岂能用十倍之资以纵饮?”“更何缘以扰民?”的反问句式,增强发反驳的力度。方苞列举出具体的黄酒的劣势“不可久搁,尤不可致远”“价高而难以充量”进行反驳。参考译文:方望溪上奏请求严禁烧酒的奏疏,尹博陵将之赞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竭力反驳方苞的议论,并陈述烧酒的好处,万万不可禁止。在下愚昧地认为:事情有道理不应实行但情不得已、法律上必须禁止但因为形势不能被废除的,和这件事情类似。酒这种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自古就是这样的。烧酒则是兴起于近代,开始是边疆士兵喝了用来御寒的,北面五个省份的烧酒制造最为多,很费五谷,向来都是明令禁止,本来是重视富足的谷物食物的美好意图。望溪想完全予以严禁,不让民间再烧出涓滴烧酒。我私下里只怕小民无知,好饮的人又家家都有,买和卖都很容易。追逐利益的家伙,趋利忘害,宁愿冒险犯法,这就更会让富裕的人私自造酒,而使吏胥从中做坏事,到最后还是禁不了酒。即使对犯法者严刑峻法,对他的乡邻实行连坐,但每天饮酒的普通人,不会因此都戒酒,而势必都去喝黄酒。喝黄酒的量上一定会十倍于烧酒。每天花十文钱喝酒的,将会花一百文都不止,对百姓的日用和生计都大有损害。而且喝黄酒的人逐日增加,黄酒的价格也会上涨,造酒的人更多,耗费的粮食也会十数倍于高粱、柿子和枣子,它耗费的五谷也会更甚于烧酒。那么,要禁烧酒,必须先禁止民众饮酒才可行,可能还是不可能?俗话说:兴办一件有利的事情,一定会产生不利的一面。我要说,消除一件不好的,必然会增加几件不好的事。形势积重难返,只能顺其自然,去除太过分的地方而已。像其他的私盐、私参,禁起来何尝不严,但终究不能阻止,更何况日用常备的酒呢?唉!治国治民的道理,本来就难以和一、二个书生来讲。以前韦处厚议论盐法:以人不能做到的事来强迫他做,这件事肯定不能成功;以人必定会违犯的规定来禁止他,这种法必定不能施行。望溪大概还不知道这个道理吧。方苞《论禁烧酒事宜札子》:一是说禁止制作烧酒那么制造黄酒的人一定会多,转而会导致消耗舂过的净米。却不知黄酒不可长久存放,尤其不可以运送到远方,用车运载则颜色味道变坏。又加上在深春、炎夏、初秋时节都不可以酿造,而且它的价格高难以过量。如果饮烧酒需要几两的人,饮黄酒不是二三斤不能够一醉。即使拥有一般水平的财产,难道能够用十倍的资产来放纵饮酒吗?穷苦的百姓不用禁止自然因缺少钱财而不能够买酒……一是说一下子禁止烧酒酿造,担心官吏借此机会来扰乱百姓。不知道以前他们只是阳奉阴违,有时开放有时禁止,因此有关官员得以借此非法谋取的利益。如果官员能够守法,百姓自然知道畏惧,怎么能够因为这来扰民呢?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五)(8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炳,如锦工绣女之,矜夸采色也。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疾痛患难之人,虽置之丝竹华宴之场,不能易其呻吟而作欢笑。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妇,亦学其悲号;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选自《文史通义·文理》)16.语段开头的第一句话的意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即。17.“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说明了写文章必须。18.“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的原因是()A.没有这种生活经历 B.因为是在醉梦中C.没有合适的场合 D.富贵而无须寒酸求乞19.最后一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作者对此持__________________态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话回答)【答案】16.言之有物17.以内心的认识、见解为根基18.A19.①.而同心一德之朝②.反对/否定③.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的意思是:凡是能成为名言,关键是在于要有内容有内涵。所以可以概括为:言之有物。言之有物:意思是指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意思是:古人写文章,都来源于内心的认知和见解。所以说明了写文章必须以内心的认识、见解为根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富贵公子,虽醉梦中不能作寒酸求乞语”意思是:有钱的公子,即使喝醉了酒或在睡梦中,也不会说出乞丐那样寒酸的话语。A.是本质特点决定的原因;B、C、D仅是表象。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屈子自沉汨罗,而同心一德之朝,其臣亦宜作楚怨也”意思是:就好像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而在那些同心协力,品德高尚朝代,臣子们却还去学习他对楚国的哀伤一样不合适。所以,“其臣亦宜作楚怨也”的条件是“而同心一德之朝”。(2)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3)依据原文“此声之所以肖其心,而文之所以不能彼此相易,各自成家者也。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可知,意思是:这种表情声音与其心境相符合的道理,正是文章不能相互交换来写的原因,因此大家写的文章都自成一派。如今放弃自己亲身体验的探求,而模仿古人的情形和状况。所以依据是:今舍己之所求,而摩古人之形似。参考译文:写文章的关键,就是要言之有物。古人写文章,都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基础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写得文采飞扬,就像织布绣花的女子一样,不喜欢自夸其锦绣的绚丽颜色一样。有钱的公子,即使喝醉了酒或在睡梦中,也不会说出乞丐那样寒酸的话语。得了疾病或者生活困难的人,即使让他们进入华丽的宴会场所,他们也不会改变痛苦的呻吟而强颜欢笑。这种表情声音与其心境相符合的道理,正是文章不能相互交换来写的原因,因此大家写的文章都自成一派。如今放弃自己亲身体验的探求,而模仿古人的情形和状况,就好像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死去的丈夫,而西边隔壁家的老妇人,也去学她的样子痛哭一样不合适;就好像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而在那些同心协力,品德高尚的朝代,臣子们却还去学习他对楚国的哀伤一样不合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五)(11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管仲论苏洵①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②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其言乃不过曰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③呜呼!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④吾观史䲡,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以 B.而 C.盖 D.且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析齐国内乱的根本原因是竖刁等三子祸国所致。B.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就不会任用三子。C.文章列举史䲡和萧何推举人才的事实,正反进行对比,阐述自己的观点。D.本文是一篇史论,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审视,引人深思。23.分析苏洵评价管仲“可谓不知本者”的原因。24.小交同学查阅资料,发现《吕氏春秋》曾记载:管仲将死,荐隰朋。认为管仲并非没有推荐贤才,文章观点站不住脚,严重影响本文的思想价值。请结合学习《六国论》的经验,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提示:苏洵《六国论》也存在不符合史实之处,并且历史上数篇《六国论》都对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和《六国论》具有相似的写作背景。】【答案】21.B22.D23.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在临死前没有举荐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2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说明人才对于国家兴盛的重要作用。无论管仲是否推荐过隰朋,都没有改变齐国因重用人才而兴,因失去人才、小人乱政而亡的史实。【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前后句是转折关系,所填虚词应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四个虚词中,只有“而”可以表转折。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