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说复习之散文化小说——以2023年新课标2卷《社戏》为例考点1散文化小说(一)散文化小说概念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如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等等。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二)散文化小说特点1.虚化人物形象往往没有细致刻画一个人物形象,没有侧重于体现其性格的丰富性,人物往往扁平而单纯。(缺乏个性化和丰富性)①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只是简单概括,不通过完整的情节塑造,②淡化个体形象,叙写群体形象。③平凡的小人物,人物形象不立体、不典型、不鲜明。如孙犁的《荷花淀》中,白洋淀的那一群青年妇女叫什么名字,五官和服饰如何,全没有提到,她们却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讴歌的对象。2.淡化故事情节散文化小说往往没有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线性结构展开,故事性较弱,没有完整地展现出人物命运的变化,文中没有制造悬念、冲突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①缺少戏剧性,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故事性不强,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③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如:《边城》对湘西自然风光的描写比较多,体现美好的环境下美好的人性。田园牧歌式的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是很丰满,讴歌人情美和人性美。《哦,香雪》:没有搭建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刻画哪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但是主题仍然很突出。3.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所谓“氛围”,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美好的环境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沉浸式体验,使小说有抒情性的美感,勾勒地域风情色彩。①对于…的描写,营造了……的意境,渲染了……的氛围。②对于……等景致精心建构,反映了……的民情风俗。比较典型的是孙犁的《荷花淀》,如开头: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4.散文化结构①结构“形散神聚”。(1)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但都与……中心有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2)……和……貌似没有关联,互相独立,但都集中表达了……②抒情性结构,循着回忆性叙事的展开,小说结构组织上伴随不做故意的“回忆”却松散自然的夹有抒情语言。5.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主旨较含蓄,多是通过“气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6.语言散文化(同诗化语言风格互补)散文化小说简洁凝练优美生动,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于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语言内涵,使故事讲述得更加灵活多变,少铺陈少夸饰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①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典雅;②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三)如何阅读散文化小说考场上散文化小说阅读,首先存在一个文体确认问题。一般而言,命题者会在题干中或以其他方式告诉你它是一篇小说,而到底是否是散文化小说,则要靠你自己判断。可以根据作者去断定,如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汪曾祺等,以及当代作家贾平凹、钟阿城、何立伟等;但主要应依据散文化小说的特征去判断。1.把握散文化小说“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要读懂散文化小说,应抓住其“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由“形”聚“神”,在整体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内容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去抓住其内在的情感流动与诗意营构的脉络。2.关注叙述视角,把握叙述特色。喜欢采用主观性抒情性比较鲜明的叙述视角,如“我”、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回忆视角等。这些叙述视角往往根据情感抒发、氛围营造与诗意内涵的需要交织一起或灵活切换3.分析“意象”,把握内在意蕴。散文化小说更具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4.分析“人物”,挖掘文章主题。 作者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在小说中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四)易错提示1.弄不清散文化小说与散文的主要区别。小说和散文的主要区别:情节上虚构与真实,表达方式上叙事与抒情,语言上明白流畅与优美。所以散文化小说实际上是弱化了小说的故事性,强化了抒情性。2.考生对手法界定比较准确,但是缺乏分析。“手法+效果分析”是回答“艺术手法赏析”的规范模式,只点出手法而不准确分析最多得一半的分数。(四)易错提示3.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具体、不全面。考生没有建构牢固的小说知识理论体系,在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时,除了要关注正面描写外,还要关注侧面描写,而侧面描写是经常被忽略的。4.鉴赏文本小说语言时,不知具体要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等。回顾教材问题:“散文化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参考答案:①淡化情节和结构,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出浓郁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②强化环境,营造意境。《边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园牧歌式”湘西风情画卷。③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化语言。如“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④虚化人物。《边城》中的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链接高考小说《社戏》小说文本解读
1萝卜溪邀约(戏班子是被动约请)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时间在秋季)。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红拜帖,见首事,说明社戏在当地开演的流程,这个流程在约定的,是老规矩,可以理解为仪式感之一。“本村首事”滕长顺,小说的主人公,身份是首事,也就是掌控事务的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开篇:交待故事背景,萝卜溪的社戏前奏,相关准备工作。】
2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调兵开拔”意味战争来临,这一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的时局对社戏有一定影响。此句虽着墨不多,但从全篇来看,却有很深意味。社戏是封闭社会里人们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但寻常岁月隐约生变,时局变化可能导致社戏因战中断,暗含着作者担忧。)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与上文“九月二十二”时间对应,表明是秋季,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与选择题6A“萝卜溪的酬神社戏,适逢秋天橘子收获时节”表述一致。)挑上船,倒进舱里去。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这一段还是背景交待,隐含时局变化的社会背景,但是社戏还是照原计划进行。】
3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和三黑子说笑话,重在引出世界的变化,突出三黑子现实生活的尴尬)。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这一细节与后文开戏“打加官”时,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相呼应,在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下,保安队队长大权在握,人们怕他,但是又无可奈何),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表现了三黑子面对现实的无耐)。【这一段是细节场景描写。从前篇来看,还是属于“戏前”部分,重在交待社会背景。以三黑子引出保安队队长人物,经小见大,折射当时的社会人物关系和生存状态。社戏是不变的,但外界社会在悄悄发生改变,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社戏能不能照例进行的担忧。此段与上一段同属交待社会环境,封闭社会的平静已悄悄被破坏,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4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时局既不大好,集众唱戏是不是影响治安?(长顺与众人商讨,表达了人们内容的担忧,时局对社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从第一段来看,长顺约请社戏班子在先,之后传来战争消息,所经才有这样的商讨。)末了依照多数主张,班子既然接来了,酬神戏(酬谢天神,秋季有个好收成,戏名与前文季节对应,从中可探知社戏由来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伏波宫前空坪中举行。(即使在战争背景下,也照例进行社戏表演,体现了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坚守,暗含着作者对这片净土即将遭受战争蹂躏的担忧。)凡事依照往年成例(演出经费和演出天数依照过去模式。)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红帖子请了吕家坪的商会会长,和其他庄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队队长(注意这里的保安队长排名在先)、排长、师爷、税局主任、督察等,到时前来看戏。还每天特别备办两桌四盘四碗酒席,款待这些人物。(邀请当地名人看戏,按标准备酒席,一切都是“老规矩”)
【此段接前文,社戏历经战争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但是依然照例进行。出公份子,二十五开锣,本村出名,红帖子约请各路知名人物看戏,按一定标准备好酒席款待这些人物,这些流程都是依照往年成例进,满满的仪式感。】5到开锣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不仅是看戏,对戏本身充满了尊重,就如同过盛大节日一样),荷包中装满零用钱(就像赶集一样,可以消费),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无不挑了锅罐来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看戏人多,招揽买卖好机会。戏场会更热闹,更有烟火气息)。妇女们且多戴上满头新洗过的首饰,或镀金首饰,发蓝点翠首饰,扛一条高脚长板凳,成群结伴跑来看戏,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杂戏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钱花完,方又扛起那条凳子回家(妇女们盛装出行,成群结伴,尽兴而归,社戏给她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有的来时还带了饭箩和针线,有的又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饭箩和针线,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展现民生民俗,富有乡土生活气息。)
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单纯沉静”的乡村一下子因社戏而变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侧面表现了社戏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人们对社戏的精神渴求。社戏是封闭社会里难得的一次集会,是人们单调生活中难得的一次热闹与狂欢,更是精神生活中一次少有的满足。就是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今天的淄博赶“烤”、贵州“村超”,同样展现了人们对热闹的追求和精神生活的渴求。社戏展现的是传统文化魅力,淄博赶“烤”、贵州“村超”展现的是现代人对精神需求。)【这一段总写社戏热闹场景。写得十分细腻,人们看戏穿上新衣服,各种小吃竞相招揽买卖,妇女们服饰打扮隆重,看完最后一场戏、用完荷包零用钱花钱才肯归去;有的甚至还带了饭箩和针线,带了香烛纸张顺便敬神还愿……人们高度看重社戏,社戏一年一度,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生存土壤。】
6长顺一家正忙着把橘子下树上船,还要为款待远来看戏亲友,准备茶饭,因此更见得热闹而忙乱(社戏的到来,首事的繁忙)。家中每天必为镇上和其他村子里来的客人,办一顿过午面饭。又另外烧了几缸热茶,供给普通乡下人。(长顺的热情好客,也可见民风淳朴,充满乡情之美)长顺自己且换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摆蓝宁绸长衫,罩一件玄青羽绫马褂,舞着那个挂有镶银老虎爪的紫竹马鞭长烟杆,到处走动拜客(从长顺对衣着的讲究,以及到处走动拜,可看出作为首事的他,对社戏的郑重其事,还有注重按礼节行事)。【7.B.表述正确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具体展现社戏,从长顺的角度来写社戏如何一步步上演。】7第一天开锣时,由长顺和其他三个上年纪的首事人,在伏波爷爷神像前磕头焚香,杀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鸡,烧了个申神黄表。(祭拜神灵,使社戏的开演充满传统色彩,具有庄严的仪式感,也照应上文的“酬神戏”,表现了社戏的本身内涵,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戏还未开场,空坪中即已填满了观众,吕家坪的官商要人,都已就座。开锣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个套白面具的判官,舞着个肮脏的红缎巾幅,台上打小锣的检场人叫一声:“某大老爷禄位高升!”那判官即将巾幅展开,露出字面。被尊敬颂祝的,即照例赏个红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个赏金用力直向台上掼去,惹得一片喝彩。(“打加官”是开演前的重要环节,为社戏增加了台上台下互动情节,增添了热闹的气氛,从中也可以看出社戏之外的世俗性。)当天第一个叫保安队队长。(看似闲笔,但从上文多次提到的保安队长可以看出,是作者有意着笔,可见萝卜溪办会者对他有所忌惮和逢迎。)【第一出戏象征吉祥性质,对神示敬,对人颂祷。第二出戏与劝忠教孝有关。(从社戏内容来看,敬神、劝教,显示了社戏不只是热闹,更有教化意味)到中午休息,匀出时间大吃大喝。休息时间,一些戏子头上都罩着发网子,脸上颜料油腻也未去净,争到台边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观众包围了棚子看热闹。妇女们把扣双凤桃梅大花鞋的两脚,搁在高台子踏板上,口中嘘嘘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面剥葵花子,一面并谈论做梦绩麻琐碎事情。下午开锣重唱,戏文转趋热闹活泼。(戏文内容由戏象征吉祥、劝忠教孝的严肃到转趋热闹活泼,从中也可以看出社戏的内容是按一定程式走的。)
【社戏演出过程。祭神仪式、官商要人的到来、前奏“打加官”、戏文内容的变化,社戏“照例”进行,形式、内容几乎都不变。】
8掌班走到几位要人身边来请求赏脸,在排定戏目外额外点戏。(引出下文“点戏”。)
9
大家都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理解“客气谦让,不肯开口”)经过一阵撑掇,队长和税局主任是远客,少不了各点一出,会长也被迫点一出。(这里的“被迫”是表现会长的谦让。)队长点“武松打虎”,因为武人点英雄,短而热闹,且合身份;会长却点“王大娘补缸”,戏是趣剧,用意在于与民同乐。戏文经点定后,照例也在台柱边水牌上写明白,给看戏人知道。开锣后正角上场,又是包封赏号,这个包封却照例早由萝卜溪办会的预备好,不用贵客另外破钞。(从本段内容可以看出,所谓点戏,是固定节目之外的随机节目。从演员来看,可以通过点戏得些额外的封赏;从主办方来看,点戏可让前来观看的重要官员和客人有被充分尊重感,点戏节目费用由主办方出,也是对权贵的逢迎。)
【记述“点戏”。从中可以看出,社戏不只是唱戏听戏那么简单,也是人情世故。演员、主办方、重要权贵乃至观众,从中都各有所需。】
10最末一出杂戏多是短打,三个穿红裤子的小花脸,在台上不住翻跟斗,说浑话。(略写最末一出杂戏。)
11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到处是笑语嘈杂,过吕家坪去的渡头,尤其热闹。方头平底大渡船,装满了从戏场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静河水中移动。(社戏结束,人们散场。“照得人特别好看”“脸庞被夕阳照炙得红红的”“笑语嘈杂”,从中可以读出人们从社戏中获得的快乐,意犹未尽。)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在由黄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来特有的澄清。在淡青色天末,一颗长庚星白金似的放着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远山野烧,因逼近薄暮,背景既转成深蓝色,已由一片白烟变成点点红火。……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结尾的景物描写作用,可从“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中寻找答案。“一切光景神奇而动人”,既是晚归图的自然景色,也指社戏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景物描写烘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快乐。)可是人人都融和在这种光景中,带点快乐和疲倦的心情,等待还家。无一个人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快乐和疲倦,声音与颜色,来领会赞赏这耳目官觉所感受的新奇。(在封闭的社会中,社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节日般隆重,有无尽的快乐。)
【结尾,社戏结束,人们戏归去。在一片晚霞映照下,人们带着快乐和疲倦,乘船归家。“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深层之下,表现出作者对社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的赞美。】【戏终人散,世事沧桑,人物嘈杂热闹,景物生动变幻,静谧中有悲凉,仿佛末世的欢乐,暗示世外桃源难以恒久保全的现实必然。】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官方答案】
手法题仪式:社戏的步骤、如何进行感:人们如何看待和迎接社戏①正面描写:依次写了社戏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如选址择日、具帖;开锣祭拜,打加官、额外点戏等。②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各色人物举止,伏波宫前观看社戏等场面,来衬托社戏的仪式感。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官方答案】①社戏作为当地民俗活动,民间仪式,传承久远,各个步骤都有例可循。②社戏各步骤循例展开,代表着一种秩序井然,安稳平和的生活常态。③多次强调“照例”,也暗示“例外”或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出现。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实战演练小说《一个人的名字》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一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