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新高考新教材)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板块高频易错破解复习任务群二文学性阅读——小说阅读语文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读一读——高考评价体系解读想一想——你复习到位了吗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含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问题1:你是否掌握了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

问题2:在鉴赏活动中,你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评价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思想艺术价值吗?

问题3:如何理解单个文本和不同文本的语言与形式、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如何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考题试做](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石

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扬扬,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来了。”大家一起想。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骑了马,得意扬扬!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一路上——“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延安,1938年秋(有删改)第一组

高考真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项,“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于文无据。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于文无据。D项,“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应为“敌人的入侵”让王木匠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理解错误,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手法,但小说的主题是明确的,即呼吁中国民众组织起来,结成团结抗日的“石门阵”,保家卫国,抵抗侵略。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参考答案

反复手法起强调作用,或是强调石门阵到处都是石头门,或是强调鬼子进村时村庄的状态,表达了王木匠对石门阵的满意和骄傲、对百姓生活平安美好的愿望以及对鬼子的憎恶。同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能够增加语言的节奏,使故事的发展有起伏,渲染紧张的氛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的能力。首先要在文中找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如“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的反复是为了强调“石头门”之多,寓意到处都是坚强的抵抗侵略的中国民众。再如“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这里的反复是为了渲染气氛,铺陈场面。因为反复手法是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使用的,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

①“门”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苏家峪、洪子店等地被烧去的门,表现了抗战中人民受到的深重伤害。②“门”在王木匠的故事中变成了“石头门”,是和八阵图中的石头一样有力量的一种象征,表现了民众对能拥有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力量的美好愿望。③“门”在王木匠的总结警句“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中是国门的隐喻,寓意只有守住国门才能保卫家园,表现了革命斗争中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爱国爱党力量。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意象(形象)的分析的能力。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门”,这些“门”因语境不同,其表达的含义也不相同。比如小说中的“屋门”“那家的门”“木头门”等,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门。而在王木匠的故事中,“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中的“石头门”则象征了坚强的中国抗日民众。王木匠悟出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这里的“门”,则与小说的主旨密切相关,小说要表现的就是如何守住“大门”——国门,不用关“二门”——家门。小说标题的寓意为我们民众团结起来,成为抵挡外国侵略的巨石,各家各户都参与抗日,家家都是“石门阵”,守住了国门,就会有“夜不闭户”的好日子。第二组

创新角度1.王木匠和胡老三都讲述了洪子店摆石门阵的故事,请简要分析二人故事的异同点。答案(1)相同点:叙述的都是一个名叫洪子店的小镇大摆石门阵吓退日本兵的故事。(2)不同点:①王木匠以诸葛亮大摆八阵图的故事作为开头,结合听过的关于洪子店的报告,传奇化地讲述石门阵吓退鬼子兵的故事。在讲述中合理化描摹了日本兵进村前后的心理活动。②胡老三概略讲述了关于洪子店的报告的部分内容,叙述更具客观性。与王木匠生动、传奇、乐观的叙述形成对比,同时补充了王木匠故事的背景,使故事更加完整。2.请结合本文内容,从人物、情节、语言和主题中任意选择三个方面分析卞之琳“战时”小说的特点。答案①人物形象真实、质朴。视角在普通人身上,普通而温馨。王木匠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精致衣橱,展示了普通百姓的小愿望。②简单而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在有限的篇幅内有故事情节的突转,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③语言通俗易懂,朴实生动,趋于生活化。文中对话较多,使用口语用词,贴近生活。④主题鲜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疾苦,但军民一心,浓烈的鱼水情在战争中展开。小说中没有战争的艰辛,充满的是胜利后的喜悦和憧憬。[考情解码]1.文本选材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内容上有与时代宏大主题、革命文化、传统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势。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选取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的渴望,引导考生体会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2.命题分析

必备知识①小说文体特征;②刻画形象的手法和形象的作用;③情节结构组成、情节的作用、情节的叙述手法;④主题的表现形式。关键能力①鉴赏形象,分析主旨;②梳理结构,理清层次;③鉴赏技巧,理解构思;④品味语言,把握意蕴。学科素养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任务一分析情节——理清结构,关注作用与手法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密结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直接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因此,二轮复习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结构的基础上,注重分析人物心理、局部情节作用及情节手法。易错点1

分析心理时忽视情感的复杂性[典题再练](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琼卖马

歌民国二十二年(1933)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

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张小武笑道:“成岳,

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

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

“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有删改)读题审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精准抢分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注意”1.注意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分清是哪类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等),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词语。2.注意联系上下文,看看这一片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3.注意分析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如某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思维解构

如何审题本题要求分析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变化过程,其实是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解答本题,要定位到文中讲述买卖瓷盘过程的内容,抓住关键人物杨成岳和王超杰,结合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杨成岳的心理变化。我来答题如何答题相关语句分析心理

第5段中“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第13段中“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杨成岳在看到瓷盘后,识出其是赝品,但面对戏曲名角,却没有说破,只表示出无意购买,以小本生意为由婉言拒绝了王超杰。第5段中“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杨成岳在知道王超杰陷入窘境的情况后,有意帮助他,不仅表示出要购买瓷盘的意图,还留他吃饭,给他安排住处。第6段中“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第8段中“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第14段中“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杨成岳决意买瓷盘,一方面是出于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看到人生世事的变幻无常,陡生感慨,于是仗义疏财、知假买假。答案

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防范对练](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

上①冯

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①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答案

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②船到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着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渔夫摇橹,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易错点2

情节作用只贴标签[典题再练](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哪!”“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唵?”老人家听不清。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嗯,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嗯,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年5月(有删改)读题审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精准抢分突破情节作用题的两个角度内容角度对环境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对形象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对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结构角度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思维解构

如何审题本题以小说开头与结尾为情境,考查考生对“两个乘客沉默”的细节作用的分析能力。我来答题如何答题相关语句分析作用“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两个乘客也沉默”的情态描写,借助倒叙手法,回忆谢主任和老赵的情态,从而自然引出故事,并暗示“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这是对自身的反思:如何将自己所做与老百姓所需结合在一起。(内容角度)如何答题相关语句分析作用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结尾处的“都没再说一句话”,是两人听了赶车老人的平静的叙述以后,想到两人以前的行为,因内心不平静陷入沉思而出现的一种状态,摹写出谢、赵两人被赶车老人的话打动,进而内心生发出对“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的农民的敬佩之情。(内容角度)同时,与开头“两个乘客也沉默”相呼应,使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结构角度)另外,也引领读者思索结尾的“不知为什么”所蕴含的深意。由此可见,两处“沉默”内涵丰盈,耐人寻味。(内容角度)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特别提示]

根据情节在文中的不同位置,可以总结出情节作用的一般规律,但在实际答题中,必须与具体文本相结合,把一般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分析情节作用,要从具体的文字出发,不可硬贴标签。如文字只是在叙述,而无景物描写或情感倾向词语,则不必硬贴上“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的标签。[防范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穷人的专利权

[英]狄更斯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姊妹一百二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去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星期的房子。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星期,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作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星期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一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与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星期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陈才宇译,有删改)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答案

①人物塑造上,体现了老约翰内心情感的变化,暗示了老约翰经济处境的窘迫;②情节结构上,以租期的不断延长暗示了情节的发展;③情感主旨上,批判了专利申请过程的拖沓烦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的无奈。易错点3

情节手法不会规范分析[典题再练](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苏联]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哪,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1943年(有删改)读题审题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精准抢分手法网络成,答题思维明(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类

别特

点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叙述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2.叙述方式

别释

义特

点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着叙述主要事件。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类

别释

义特

点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1)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2)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3)若无补叙,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1)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拓展作品容量。(二)情节安排技巧

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手

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线索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关键词(体现“人物出场、时空变化、事件演变”的词语等)。①小说线索安排的作用可使小说结构清晰,情节集中;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②小说的明线与暗线明线:就是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就是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由事件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思维解构

如何审题由题干中的“手法”“结构紧凑”等词语可知,这是一道情节手法类题目,要考虑情节安排的技巧。我来答题如何答题析文本定技巧明作用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情节前后照应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书信是文中特别重要的一个道具(物象),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感。利用书信来叙事文章通过书信的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如何答题析文本定技巧明作用

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这些话后,“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景物相互勾连、照应景物的反复出现并互相勾连,使小说的结构非常紧凑。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一方面,两人见面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场景相对比较集中。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使小说的结构比较紧凑。答案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防范对练](原文《穷人的专利权》见任务一易错点2“防范对练”)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深思;②便于作者更直观地抒发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的认识;③以“我”的见闻串联起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任务二概括形象——把握特点,分清角色与角度小说形象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此类题目,考生失分常常表现在以下方面:概括形象特点不准确,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不具体、不全面,形象角色不明、作用角度不清。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需要进行思路疏通、逐一清障。易错点1

概括形象特点不准确[典题再练](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少

刘庆邦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棵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个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儿,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定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他哭了一会儿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读题审题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精准抢分

准确概括形象特点“五入手”思维解构

如何审题本题以描写姐姐的语句为微情境,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解答此题,要先筛选出姐姐的言行,然后归类分析。我来答题如何答题明角度相关语句概括形象

叙述角度“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描写角度“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答案

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从定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特别提示]

根据题干分清是概括形象特点还是概括性格特点,性格特点是人物内在的性情品格,形象特点除了包含内在的性情品格外,还包括人物外在的形象、身份等;弄清楚题干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防范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扁

韩月牙那天午休,我在办公室埋头看手机。那段时间我迷上了一款植物识别软件,现实里的花花草草,只要拍了上传,就能识别出来,叫什么名字,有哪些相关的诗词典故,甚至入药如何如何,花语是什么,都会一一告知。还有每日答题,那些植物识别高手们随机对决,限时答题,赢者赚取积分升级。我和几个花友乐此不疲。那天比赛正酣,我对着一朵紫色的花迟疑,山稔花、六倍利、扁蕾、半枝莲、飞燕草、紫菀、巴西野牡丹,七个选项到底是哪个呢?正好我的课代表尹一兰来交作业本,她瞥了一眼,脱口而出:“扁蕾啊。”我惊讶地问:“能肯定?”尹一兰说:“当然。”我小心地选了C。耶,我赢了,把几个花友都比下去了,有一种独步天下的得意。我一抬头,发现尹一兰没走,便问她:“还有事?”尹一兰俏皮地说:“李老师,你怎么不问问我怎么知道的呀?”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帮高一学生,在我面前随便惯了,我也喜欢他们天真调皮的样子。“好吧好吧,”我假装一本正经地问,“尹一兰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下轮到尹一兰笑了,她说:“今晚不是要开家长会吗?”“这扁蕾和家长会有什么关系?”我眨巴着眼睛问。尹一兰神秘兮兮地回我:“我爸出差,赶不上今晚的家长会,会有一位神秘嘉宾……”我打断她的话:“得是家长参加哦,不能随便叫个人来应付。”“遵命!”尹一兰说完就笑着跑出了办公室。那晚,尹一兰的座位上坐着一位并不年轻的女子,看着怪面熟的。我愣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她,她和尹一兰是什么关系呢?终于散会。我特意告知:“请尹一兰家长留一下,我们再谈谈。”围在讲台边的几位家长,我和他们简短交流,即便三言两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