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教案_第1页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教案_第2页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教案_第3页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教案_第4页
2021年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11.1 过秦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1.1过秦

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以及《新书》的相关知识,了解秦灭亡的历史。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划分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

关系。

3.体会文章极力铺张渲染的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

的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

染的语言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认真分析叙和议的关系,厘清其论点和论据内在的逻辑关

系,体会文章磅礴的气势,透彻的说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居

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秦,究竟为何从大一统的盛世急速走向了灭亡,一直是史学家、政治家们关

注和研究的重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对其追本溯源的一篇文章《过秦论》。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影

响,社会经济遭受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

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

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西汉文帝时代,虽然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

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

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文学家。18岁即有才

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1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

太中大夫。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政论和辞赋

两类。政论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赋以《吊屈原

赋》《服鸟赋》最著名。

四、题目解说

①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②秦,秦朝。

③论,是文体的一种,属议论文。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也。

六、全文分析

课文赏析:

(一)赏析第一段:

1、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明确:

地理优势:据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靖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

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筑”以周天子为代表

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它有野心,可谓一字千斤(内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他开启后代的革除

弊政、变法图强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从四

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

内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务耕织: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修守战之具: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

战争,消耗实力。

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

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

结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

到自己的目的。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

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

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

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

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

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赏析第二段:

1、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明确: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

君。

2、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明确: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

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

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

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

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你认为秦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何在?

明确:

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再加上延续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一

—统一全国的雄心,并不因循守旧,在战术上针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策略,

积极主动出击,凭借人才优势出谋划策,才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性,赢得了宝贵的

时机。

(三)赏析第三段:

1、本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

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文字是写其“守”的?

明确:

“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

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2、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

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明确:

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

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

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狼名城,杀豪杰,销锋铺,以弱天下之民,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四)赏析第四段:

1、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

选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

五个方面。

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

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武器低劣,

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目的是什

么?

明确: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

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

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本段已经为文

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五)赏析第五段: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是什么?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

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

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

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

“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狼,身死

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水到

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全文探究:

1、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

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秦国和秦王朝的对比:秦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

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

仁义的表现,逐渐强大是必然的结果。秦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

施仁义灭亡也是必然。这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了

秦国历代君主“因遗策”,实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提出论点做准备。其

次拿秦国和陈涉对比,突出双方的地位、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

涉竟然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在与秦国“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和九国之

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实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

灭亡,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论证的强大力量,最后“仁义不

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2、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明确:

①贾谊生活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

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

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

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兔蹈秦亡覆辙。②

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

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七、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

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

之策莫大于施行仁政,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八、写作特点

1.用叙事来说理。

这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这篇文章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

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按照时间的顺

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

挥,在叙述中始终贯串着秦王朝兴衰的关键所在,即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却残

酷地压迫人民,故而迅速灭亡。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例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

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赋的夸张手法。第二、

四、五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这一类

句子。这样的文章气势自然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

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之感。

3.全篇对比到底。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

先兴后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陈涉与始皇的对比;陈涉之师与九国之师的

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起,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说理显得更有分量。主客观形

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这几个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了。

4.语言独具特色。

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藻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

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

却没有雷同之嫌。当然,作者语言上的这些特色,是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九、补充资料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韵术》中说:“论者,议也。”《昭

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

之言,正其谬误。”《六国论》《过秦论》等属于政论。我国古代论说文体源远

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论是论断事

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的《过

秦论》是最早以“论”为体的文章。

十、总结全文

本文论述了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了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

意在借古讽今,即希望汉文帝以秦王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辙。

布置作业

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

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课后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膏腴(yu)藩篱(fGn)范蠡(Ii)蒙恬(tian)

B.逡巡(qUn)锋铺(di)蹑足(nie)崂函(yGo)

C谪戍(zhe)鞭笞(chT)黔首(qidn)囊括(nGng)

D.牍名城(huT)户牖(y6u)棘矜(jTn)氓隶(mG

ng)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靖函之固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北收要害之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