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宣讲课件_第1页
航天精神宣讲课件_第2页
航天精神宣讲课件_第3页
航天精神宣讲课件_第4页
航天精神宣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天精神宣讲会探月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斗精神航天传统精神航天精神谱系3CONTENTSContents目录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PART01载人航天精神PART02北斗精神PART03探月精神PART04一、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1958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党的八大二次会议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的中央专委1960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两弹一星”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一、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由聂荣臻元帅提议,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了“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建院方针和“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组织全国大协作”的工作方针。1960年面对苏联终止援助、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等艰难境地,国防部五院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一切困难,为国争光”的口号。1961年国防部五院根据聂荣臻的要求,倡导在科研工作中树立“敢想、敢说、敢干”和“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敢”“三严”作风。1964年4月周恩来总理针对国防尖端科技的大型试验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1986年底,航天工业部党组对航天精神进行提炼和归纳,提出了航天传统精神,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1999年9月18日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工作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精辟阐述了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7CONTENTSContents目录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PART01载人航天精神PART02北斗精神PART03探月精神PART04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宣布,联合国和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世界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入选。二、载人航天精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二、载人航天精神掌握关键技术: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驻留和空间货物运输与补给……11艘载人飞船2个空间实验室1个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1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20年5月5日,我院自主投入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发射。2020年5月8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时代已经到来。圆满完成了“三步走”战略规划的第二步任务二、载人航天精神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发射并成功返回,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乘3名航天员执行载人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任务,在轨期间先后与天宫一号开展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进一步验证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载人飞船与早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为我国空间站建造、开展大规模空间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27日翟志刚进行出舱活动,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太空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16日安全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先后突破和掌握了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以及货物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等重大关键技术。2020年5月5日我院自主投入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发射并返回,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关键技术得到全面验证。二、载人航天精神“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正式提出2003年11月7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1月26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载人航天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攀登,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胡锦涛总书记三、北斗精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第二步:在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第三步: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14CONTENTSContents目录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PART01载人航天精神PART02北斗精神PART03探月精神PART04三、北斗精神1994年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发射两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并投入使用,为中国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完成,向全球提供服务,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6月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第三十颗卫星成功发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2012年12月完成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19年我院发射9颗北斗导航卫星,完成北斗三号核心星座全球组网建设。2020年12月中央军委在贺电中总结提出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2012年12月,为弘扬北斗团队在工程建设中展现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央军委在贺电中总结提出了“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北斗精神集中体现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大思路、大格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17CONTENTSContents目录航天传统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PART01载人航天精神PART02北斗精神PART03探月精神PART04四、探月精神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全球性和整体性探测,并成功飞跃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了再拓展试验。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圆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阐述了探月团队15年凝聚成的“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四、探月精神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的中国创造。取得这样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2014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四、探月精神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