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专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天津专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天津专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天津专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天津专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专题05古代诗歌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1.(2024·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琴歌李颀〔唐代〕主子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①。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今始。听蜀僧濬弹琴李白〔唐代〕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渌水》《楚妃》都是乐曲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诗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缘起,“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喧闹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B.后诗“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借代琴音的清越宏远,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琴声铿锵有力的特点。C.前诗末两句写听琴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敢告云山从今始”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是听琴后的人生启悟。D.后诗“客心洗流水”,表层意是听琴让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深层是“高山流水”之典,寓有知音的感慨。(2)两首诗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B(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烘托(反衬)。②李颀诗七八句,琴音一出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反衬琴音之美。③李白诗末两句写全神贯注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迷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B.“借代”分析错误。这里作者用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比方琴音的清越宏远,是比方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实力。李颀诗: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者的超群技巧。一声琴弦拨动,忽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倾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衬托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遗忘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醉在美丽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衬托出琴音的奇妙。李白诗:首联写和尚来自家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全神贯注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琴声之高妙迷人。后两联从侧面侧重写听者的感受,在赞美琴声奇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由此可见,这两首诗作者都采纳了侧面描写(衬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琴声的美丽与高妙。(2024·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又呈吴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说吴郎。转须:反而更应当。甚:太。征求:指赋税征敛。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示意吴郎应当让她打点枣。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斗争的痛恨与不满。3.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顺敦厚,其慈爱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详细内容简要分析。【答案】2.C

3.(1)怜悯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照旧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怜悯。(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解析】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实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实力,采纳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留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索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比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原来就是心惊胆战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实力。题干要求是“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顺敦厚,其慈爱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详细内容简要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本诗的详细内容作答,诗的第一句开宗明义,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其次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只缘恐惊转须亲”的意思是正因她心存恐惊反更该与她相亲,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怜悯弱小的特点;“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两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袤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当然是他那酷爱祖国、酷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两诗句表现了作者心忧天下的特征,答案可以结合这些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点睛】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留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其语言、动作、肖像,特殊是细微环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3)结合背景,绽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2.答题步骤步骤一: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步骤二:结合诗句详细分析诗歌如何塑造形象的(分点说明、概括)。步骤三: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4.(2024·天津河西·高一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短歌行(唐)李白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①垂两鬓,一半已成霜。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吾欲揽六龙②,回车挂扶桑③。北斗④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注:①麻姑:神话中仙女名。②六龙:指太阳。神话传闻日神乘车,驾以六龙。③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④“北斗”句: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1)出版社打算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A.《乐府余音》 B.《田园行吟》 C.《诗余小札》 D.《律诗集粹》(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句“短短”两字,强调时间稍纵即逝,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自然流露出感伤失落。B.“苍穹”句,上句从“时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空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C.“麻姑”“天公”句奇妙融入神话故事,创设奇伟神仙世界,有力地渲染了“苍穹浩茫茫”的情境。D.“吾欲”四句,诗人欲揽“神龙”,挂日“扶桑”,用“北斗”劝饮六龙,表达渴望时间停留之愿。(3)结合链接资源,完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列举的相关任务。链接1:在李白之前,以《短歌行》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见刚好行乐。链接2:黑格尔说:“真正的创建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古诗文中经常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借助对作家的生平、创作风格的了解以及相关评价等,深化理解作品。请参考链接资源,谈谈这一首《短歌行》的内涵,以及对你有怎样的启示。【答案】(1)A(2)D(3)内涵:李白的这首诗,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勉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启示:①人应当乐观主动;②我们应坚持创新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驾驭文学常识的实力。《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是李白仿照乐府之作,所以应当入选《乐府余音》。从内容上,并不是描写田园,解除B。这首是诗歌,不是词,词也叫诗余,解除C。这首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不属于律诗,解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实力。A.“自然流露出感伤失落”理解有误,应当是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并没有感伤和失落。B.“上句从‘时间’角度……下句则从‘空间’角度”解说有误,应当是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C.“有力地渲染了‘苍穹浩茫茫’的情境”解说有误,应当是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特性化表达的实力。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漂亮的神话传闻融入奇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情的浪漫主义色调。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爽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建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行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刚好行乐,尽情声色的颓废心情。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勉的基调。这是诗人的特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明显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 、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建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明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这六句里,诗人李白想象自己驾着日车动身,挂车于扶桑之上;劝六龙饮酒,好让它们喝醉了不再驾日车动身。这样,就能留住太阳,留住青春,尽情酣畅享受人生。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愧是李白手笔!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刚好行乐,尽情声色的颓废心情。但是李白的《短歌行》,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却将慷慨悲郁,转化成泼天的浪漫。同样是吟咏时间的,却用神仙笔画,上天揽日,为的是让时间停留,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其新颖 的浪漫主义,结合人生的短暂,让人有一种精神上的淋漓快意。从中我们也能感染到李白的乐观向上,叹服他的想象力和创建力。5.(2024·天津·耀华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游泰山(其六)李白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到处笙歌发。宁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注释】①玉真:仙子名。②匏瓜:星宿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朝饮”“暝投”两句,表现出诗人登山时间之长,也引人想见泰山景色之雄奇。B.在泰山静美的夜色中,李白独自一人抚琴、赏月、听松,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苦痛。C.诗中“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等句与“霓为衣兮风为马”几句有异曲同工之妙。D.此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他在泰山仙境消逝后的缺憾之意。(2)李白《游泰山》(其六)描写泰山景色,将实景与幻境融合,请结合诗句赏析这一艺术特色。【答案】(1)B(2)本诗实写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星宿可摘等,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诗歌实中生虚,泰山宛如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星,抚银河水,触织女机,气氛欢快,令人忘归。诗歌在虚实结合中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美景的酷爱,对志向境界的憧憬。【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实力。B.“借以排解仕途失意的苦痛”无中生有。从诗中“仙人游碧峰,到处笙歌发。宁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等诗句中可看出作者登临泰山的愉悦之情。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实力。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他擅长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虚实结合,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本诗中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人在诗的开头“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此处写王母池、天门关、青山碧峰、明月白露、松风止歇等情节都是实写,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色,也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接着,作者运用想象,“仙人游碧峰,到处笙歌发。宁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飘龙虎衣”,幻化出一幕仙子临峰,笙歌凤舞,仙袂飘摇的图景。诗人置身其间,扪天摘星,抚银河水,触织女机的场景,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是泰山宛如仙境的美景触发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从中可见诗人对泰山美景的酷爱,而对仙境的想象,也表现了作者对志向境界的憧憬。(2024·天津东丽·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纳兰性德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注:①康熙十五年,词人途经弹琴峡,题本词于壁上。“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水流石罅,声若弹琴。”(《大清一统志·顺天府》)②泠泠:形容水流声嘹亮。6.下列对本词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以冷冷水声起兴,联想到泠泠琴声,自然地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B.“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承接前面词句,仍从听觉落笔,写琴声勾起了种种的愁情悲感。C.过片“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用语夸张,写出了边塞之地的辽远险要。D.结尾两句典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人借此呈现胸臆宽宏、主动向上的心境。7.简要概括本词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答案】6.D

7.抒发了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知音难觅的苦闷、英雄失路的落寞、朝代兴衰的慨叹。【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实力。D.“词人借此呈现胸臆宽宏、主动向上的心境”错。“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意思是:只好唤来歌女消愁,不要让英雄热泪轻易落下。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孤独的情怀,深切感人。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实力。此篇为行役塞上之作。词中抒发了关塞行役中的“边愁”及词人的兴亡之感。词作由冷冷水声起兴。用“冷冷”形容流水的嘹亮悠扬,人正是由潺潺的流水声联想到泠泠的琴声,从而发出“谁是知音者”的疑问。“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的不仅仅是知音难觅的慨叹,还有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的无端意绪、种种悲感。“极天关塞云中,纳兰只能与大雁”,“极天”言关塞之远,“云中”谓关塞之险,皆出之于夸张之辞。这样险要的边关之地,自然是极其寥廓辽远的。“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结尾二句,由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难以名状的孤独孤独、英雄失路的情怀,深切感人。(2024·天津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依据要求完成赏析。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闻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8.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B.“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似乎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C.颈联处运用俞伯牙与钟子期和“霜钟”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和蜀僧浚是人生的知音,都曾具有大济苍生的志向。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和听者之间感情的沟通。9.诗的其次联中“挥手”和“万壑松”分别描写了什么?10.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案】8.C

9.“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10.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先,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实力。C.“表达自己和蜀僧浚是人生的知音”理解错误。颈联处运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是通晓音律之人;“霜钟”的典故,点明物候时令;此外,这两处的用典还有更深层的寓意是诗人期盼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具有大济苍生的志向。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实力。颔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意思是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此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挥手”二字就是出自这里的。“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方琴声。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浚的琴声似乎听到万壑松涛雄风。“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两句用大自然雄伟的音响比方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肯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效果的实力。赏析句子大致要留意先要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动身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喜闻乐见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意为“不知不觉,暮色覆盖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最终两句是写景,写曲终时的景色,“不觉”写出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是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2024·天津·静海一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12.请简要分析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3.依据对第一问的理解,请总结鉴赏诗词句子(炼句)角度有哪些?【答案】11.山坡原野草木茂密,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辉映,杜鹃鸣啼,烟雨蒙蒙。这两句描绘了初夏季节江南大地漂亮而富有朝气的景色,色调对比显明,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子规声里雨如烟”运用比方的手法,如烟似雾的细雨似乎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12.繁忙的四月,村里没有一个闲人,村民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这两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惊慌劳碌的生活。繁忙惊慌之中透露着一种从容恬淡静的气度,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酷爱之情。

13.(1)表达技巧:①修辞手法,②表现手法,③表达方式,④行文技巧。(2)语言艺术(炼字)。【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实力。解答本题先答出前两句描写的什么景物,然后回答运用了什么手法。“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描绘了“草木”“稻田”“烟雨”“杜鹃”等意象,大意是山坡田野间草木葱郁茂密,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催人耕种,大地一片蒸蒸而上的景象。“白”“绿”色调显明,作者采纳动静结合和比方的修辞手法,把江南农村初夏季节,明丽动人的山水风光描绘得栩栩如生。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劳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行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劳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有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惊慌之中保持一种从容安静的气度,而这从容安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这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宠爱和赞美之情。13.本题考查学生驾驭鉴赏诗词句子(炼句)解题方法的实力。解答鉴赏炼句题,角度是要从语言艺术角度,即炼字、音韵角度鉴赏;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即修辞手法(比方、比拟、夸张、对比、对偶等)、表达方式(描写、抒情、争论)、表现手法(用典、衬托、动静、感觉、色调、虚实等)、行文结构(铺垫、过渡、起承转合等)。(2024·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成功。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B.“鱼龙怒”运用比方、拟人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移山倒海之势。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

15.①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意在表现斗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力哀颓,怀古是为讽今。【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看法、思想感情的实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细致研读诗歌内容,然后细致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留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南渡之后,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复古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这一问句中。故选C。1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看法、思想感情的实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须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须要结合词句内容分别分析用意。《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详细描写壮美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终由江山引发思索:如此江山,必定会产生很多与之相称的豪杰。结合“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分析,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怀古是为伤己。《满江红•赤壁怀古》,“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斗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昂扬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波涛汹涌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汹涌澎湃的中流水战,气概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三字提出问题:现在又怎样呢?这转折一问,问得很好,感慨苍茫,意味深厚。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消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整理祖国残缺的山河啊!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欣赏了。以无心欣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怀古是为讽今。【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留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留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精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有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2024·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B.诗歌开篇点题,干脆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C.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秧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方新颖 ,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概,也呈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D.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喊,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袤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剑圣是个语言、手法的实力。B.“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错误,诗歌中写全家总动员应当是突出了劳动繁忙而惊慌的特点。故选B。17.(2024·天津·高一期末)请从内容、手法、情感和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歌后两句。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答案】①内容上,末句“句中对”,“红”与“白”的比照,使人感到衰飒之中犹不失清丽。②手法上,拟人。将秋风人格化,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诙谐豁达的同时却也透出一种浓重的悲秋情调,蓄意悖理的手法使人读而黯然。③情感上,秋风,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恒久无情地消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消逝的感慨之意。④结构上,与首句“催”形成呼应,写出诗人年事已高不堪秋寒之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实力。题干要求从“内容、手法、情感和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诗歌后两句”。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从内容上鉴赏。“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意思是“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枫叶之红”和“青丝之白”形成比照,让衰飒的秋意中有了亮色。接着分析手法。诗人以“管闲事”来形容秋风,秋风在诗人笔下变成讨人厌的家伙,有了人性,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笔下的秋风,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移情于物。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然后分析情感。秋风催人老,诗人自入秋以来,始终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埋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事实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恒久无情地消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最终分析结构上的妙处。作为诗歌的最终两句,结构上一般考虑与诗歌标题或者开头之间的呼应关系。“秋风……白人头”写秋风催老自己,诗歌首句说“峭寒催换木棉裘”,“催”者,督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督促诗人换上棉袄,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愿,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愿,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愿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倒戈了,结尾的“白人头”呼应了首句中的“催”。(2024·天津河东·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方微小。18.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点明题目,诗人看到“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视线由近及远,景象开阔辽远。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写自己将迟暮之年付诸“多病”之身,但未有贡献报答“圣朝”,流露出惭愧之意。C.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改变过程,即由向外视察转为向内谛视;尾联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缘由,结构奇妙。D.本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居草堂,但照旧心忧边疆。这份爱国之情,深厚剧烈,感人至深。19.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18.A

19.作者抒发的情感: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别,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际一身飘舞,“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实力。A.“由近及远”错。诗的首联写从凹凸两处望见的景色。西山在锦江对岸,西山三城的堡垒是远景,清江上的桥是近景,诗人视察的视角由远及近。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实力。“海内风尘诸弟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风尘”,海内外到处烽火,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特色;“诸弟隔”写诸弟流散,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战乱之中音信不同,不知亲人状况,诗人对亲人的惦念和担忧跃然纸上;“天崖涕泪一身遥”,与亲人分别,诗人此时“一身遥”,客居西蜀,如在天之一涯。“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2024·天津·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0.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令人欣喜,但词人却问“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其次次出现,“东风”此处指秋风,所引发的这种对故国的思念让人难以忍受。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指故国的山河仍在,“朱颜改”是指宫中妃嫔已经容颜老去,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D.全词以明净、凝练、美丽、清爽的语言,运用比方、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21.请自主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20.B

21.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方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实力。B.“指秋风”错误,东风应为春风;“表明此情此景是其次次出现”错误,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不是“其次次”出现。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实力。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方,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从前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淌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2024·天津滨海新·高一期末)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回答问题。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语言明净、清爽,全词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他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B.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C.前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之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厚。D.词人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说尽故国之思。23.试从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问君能有很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答案】22.A

23.设问发人深思。用满江的春水来比方满腹的愁恨,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