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四模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高级中学新高考历史四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载,宋太祖时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宰相赵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卒从之。据此可知A.丞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君主治国主要依据民本思想C.政治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2.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其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平定“七国之乱” D.促进选官制度完善3.1916年初,陈独秀撰文说:“吾国年来政象,唯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希望中国的青年人能够像法兰西革命那样,成为“强有力之国民,使吾国党派运动进而为国民运动”。陈独秀旨在A.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 B.批判封建伦理道德C.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立无产阶级政党4.“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A.《中国同盟会成立宣言》 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5.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线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④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渴望征服自然 B.尊重自然规律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7.东汉的士大夫领袖常常“以天下风教为己任”,居高临下,居于道德世界价值裁判者地位:而北宋的士大夫如范仲淹等人则方正平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变化反映A.士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B.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C.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 D.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8.200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000年”的庆祝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他们纪念的文字是A.象形文字 B.印章文字 C.楔形文字 D.甲骨文9.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B.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D.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10.18世纪70年代,“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时尚必定具有不受控制的影响力,时髦的奢侈一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此社会现象A.有利于打破原有等级秩序的限制B.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进程加快C.加快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步伐D.阻碍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11.1895年6月,光绪帝颁布的12道新政诏书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锐及其师文廷式暗助光绪寻求宫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责,太监寇良才问斩,文廷式等被定为“翁党”遭贬斥,宫廷关系紧张。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A.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 B.激化了清廷内外朝矛盾C.改变了清廷权力结构 D.开启政治博弈的新局面12.下列材料描绘的内容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发下,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即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互助互济的集体医疗站。1959年,卫生部正式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后这一制度逐步走向普及化。它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积极开展各种预防工作和饮食及饮水卫生、爱国卫生等工作。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摘编自钟雪生《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等文(1)根据材料概括该时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材料二、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问:(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赵普认为“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岂得以喜怒专之?”意在强调君主不能因为个人好恶便违背历史上形成的政治传统,故答案选C;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并非是丞相和君主间的矛盾尖锐,排除A;材料与民本思想无关,更不能反映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BD。故选C。2、A【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可知材料反映了汉文帝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的实力,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A;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出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发生于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促进选官制度完善,故D选项错误。3、A【解析】

根据材料,陈独秀在1916年初(即新文化运动前期)指出,当时中国政治“唯有党派运动,未有国民运动”,希望中国能像法国一样“有强有力的国民”,参与社会改造,推动“国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这样说的目的在于唤醒青年的公民自觉,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揭露封建纲常伦理的危害,B选项错误;1916年,陈独秀强调“国民的强有力”、参与社会运动,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社会、国家改造的意义,创立无产阶级政党无关,D选项错误。4、D【解析】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和代表工农群众的共产党开始合作,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D正确;ABC三项文件发表时国民党尚未成立,排除。故选D。5、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①②③正确,故选A;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④错误,排除,故排除BCD。6、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寓意是指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幼年不能独立行走用四肢,中青年独立,老年用拐杖搀扶,这则寓言深刻说明了古希腊人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和思考,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早期人文主义思想【详解】7、A【解析】

东汉士大夫以教化天下为己任,北宋士大夫则以天下为己任,角色的变换体现了北宋士大夫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即主体意识的强化,故选A;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士大夫观念变化不能体现理学成为主流价值观和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排除CD。故选A。8、C【解析】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而伊拉克正位于两河流域。因此,伊拉克人的祖先发明的文字是指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每一笔画的落笔处显得粗重,提笔处则显得浅细,形似木楔,因此C项正确9、B【解析】

根据题干“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可知太平天国时期,传统科举规则与内容被打破,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故B项符合题意。“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C项,材料未体现士人对太平天国科举政策的支持,排除。D项,题干不能反映天主教教义通过科举考试实现普及,排除。10、A【解析】“在英国,几个等级的人不知不觉地互相融合在一起,每个低等级都有无休无止的不安分野心,想上升到高一等级”表明原有的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故A项正确;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进程加快与材料反映的原有的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不符,故B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故C项错误;原有等级秩序逐渐被打破促进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11、A【解析】

光绪帝在寻求宫外人士以支持变法时受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打击,说明维新变法受制于旧式宫廷政治,故选A项;清廷不存在内外朝,排除B项;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改变清廷权力结构和开启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项。故选A。12、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所说的“烧生铁精以重柔铤”,“以柔铁为刀脊”,对应的是将生熟铁一起冶铸的灌钢法,B项正确;①栏中“江南水轮不假人”“一轮十筒挹且注”,相对的是唐代的灌溉工具筒车,而非翻车,③栏中“越窑”、“翠色”指的是青瓷而非白瓷,④栏中“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描绘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海上丝绸之路,ACD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动组织实施;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强调公益性质;受合作化等运动的深刻影响等。(2)意义: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今天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发下,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即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互助互济的集体医疗站”得出:受合作化等运动的深刻影响、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动组织实施、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由材料信息“它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积极开展各种预防工作和饮食及饮水卫生、爱国卫生等工作”概括得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强调公益性质等。(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得出:为国际社会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今天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等角度补充。14、(1)《新青年》问世后,公开宣称“所谓新者就是外来之西洋文化,所谓旧者就是中国固有之文化”;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如此激烈的批判态度和鲜明的文化取向,激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2)西汉武帝;儒家。(3)两宋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贡献突出者为二程、朱熹。二程明确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认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还称“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集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地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天理论。他认为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世间的伦理纲常就是其具体体现,还指出要“明天理、灭人欲”。(4)评分要素:A按时序(五四运动前后论战的两个阶段)叙述论战概况;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五四运动之后,传统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西方新思想、新观念大量输入,完全拒斥外来文化的论调已根本站不住脚。章士钊、梁启超等人又先后提出“新旧调和”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则明确主张维护儒家文化。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更广泛地展开。李大钊、胡适、瞿秋白等人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舆论阵地,积极参加论战,深刻阐明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历史必然性。B对所给材料中的思想进行分类、一一提炼和评价;材料一反映了旧文化,材料二、三、四反映新文化材料显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中西文化比较观。伧父的比较是消极的……李大钊、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积极的。……陈独秀运用生动有力的唯物论观点,……深刻多了。……第一次鲜明地揭,出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说明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登堂入室,已达到了崭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