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_第1页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_第2页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_第3页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_第4页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第1篇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第1篇曾经有个流传很广的提醒出门不要忘记带重要物品的顺口溜――身手钱,即身份证、手机、钥匙、钱。现在,除了身份证的一些无法替代性之外,钥匙和钱已经渐渐和手机融为一体,比如指纹识别、电子密码门锁等各种智能门锁,以及手机里你装着的各种移动支付软件。

不只是年轻的90后、00后一代,现在连他们的父辈,甚至父辈的父辈们都很不习惯没有网络的生活了。而社交,已经成为让这几代人增强感情联络的重要纽带。

2月13日,中国_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首次了《生活在此处――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此份报告历时1年,对中国十大城市的3000多户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并从中选择50%的家庭对其子女进行配对样本调查,侧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阐释和解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普通人的影响。

报告显示,以QQ和微信为主的社交网络对老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赋能,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也不同,比如重构了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给予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空间、缓解了中年人的职场压力和中年危机。

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的主观福利

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程度显著较高。在生活满意度十分制量表中,使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高满意度(8分及以上),约占,比仅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高出15个百分点,也高于不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呈现高满意度的比例。

社交网络对于改善离婚和丧偶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作用明显。不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离异的老年人更易呈现中度或重度的孤独状态,平均比例约占65%以上;而使用社交网络的丧偶和离异的老年人多呈现轻度孤独状态,平均比例在50%以上。

社交网络具有较强的情感赋能作用,促进代际交流,家庭关系更加紧密。的老年人认为在使用微信或QQ等社交网络之后,他们与子女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的中年人认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

为中年人缓解压力

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对中年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累积具有帮助。的中年人认为社交网络对增加职业、教育和生活机会比较有帮助,的中年人认为很有帮助。

中年职场人群通过社交网络的连接,与同事沟通了感情,缓解了工作过程中的压力。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网络对促进与同事的交流、给工作减压比较有帮助,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很有帮助。

以社交网络为平台的新型青年就业模式兴起

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青年愿意尝试以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为平台的职业选择。青年人在社交网络相关职业的选择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商、公众号、电子游戏玩家,其分别对应的百分比为、、,可见,以一种虚拟网络平台为基础构建的新型就业模式可能在青年中有一定的市场。

调查发现,90后和00后是QQ社交网络的主力,在QQ的各项功能上,90后和00后都超越了最早使用QQ的70后和80后。以QQ空间为例,90后的使用比例为,00后的使用比例为,而70后的使用比例为、80后的使用比例为。

青年人是父母上网的带路人和人

报告显示,从家庭关系和构成来看,青年人自然是社交网络使用的先行者,他们对自己的老年父母呈现出一种“带路人”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针对不上网和不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群体,青年人主要起着引领作用;针对上网和使用社交网络的老年人群体,青年人起着促进的作用。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第2篇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现代传媒环境;报业;网络化

自诞生之日起,报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首当其冲的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报纸成长缓慢,发展的经济支柱,广告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读者市场逐渐萎缩。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甚至有学者提出报纸的“消亡论”、“拐点论”等种种不同的断言。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介绍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媒介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然而,笼统地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仅仅归结为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并不能说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必须注重对受众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研究。因此,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上,传播学家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提出说明,影响受众选择使用某种媒介的动机除了媒介自身因素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受众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加完善。

现代信息环境变化的基础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尽管“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较早,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同样有效的。

二、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发展及网络化生存现状

(一)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现状:

1、经营状况衰退。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报业可以说在现代传媒环境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下艰难前行。2004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广告增长额下降,市场空间缩小。自2005年春天,中国报业市场出现拐点,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08年印刷纸张的上涨加重了报业的经营成本,09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使报业市场进入了“寒冰期”,而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携性、平民化等传播优势,逐步吸引着读者及广告主的眼球,与传统报纸分享着本已有限的广告份额。

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几家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

2、受众市场萎缩

比报纸广告份额下滑更严重的是报纸受众向新型媒体流失的事实。有调查报告显示:在18岁~54岁的人群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的人首选互联网,报纸只占;在18岁~24岁的人群中,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媒体,的人首选互联网。

在现代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报纸媒体的主体地位正逐步被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所取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亿,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亿,此外,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户外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新媒体形态也层出不穷。

报纸媒体原本受众人群庞杂这一优势,也因为信息化发展而流失了大批的读者人群,前景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二)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现状及不足:

中国报业在现代传媒环境的竞争压力下,大力发展新媒体特别是数字报业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也即实现报业网络化生存。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_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将其列入《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利用新技术、开拓新平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报业的共同选择,报业网站与手机报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状态的确存在很多不足,诸如技术较弱、资金不足、机制不够灵活等。所有这些对报业网络化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虽然很多报业意识到要向新媒体或新技术靠拢,但目前大多数报社自办的网站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单纯地停留在电子版阶段,大部分的报业网站还未实现盈利。这些都是报业网络化生存的隐患。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认为媒介接触和选择行为是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的需求动机,受众媒介使用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受众以后的媒介选择行为。也即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因此这一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重视。

(一)报纸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对报纸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较早的是.贝雷尔森。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来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并于1949年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论文。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使用形态: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2]

这六种报纸的使用形态(使用动机)对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动机仍然适用。综合这六种动机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受众对报纸媒介的三种使用动机或者称为依赖: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报纸作为一种“古老的”大众媒体,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发挥着全能媒体的作用。伴随着上世纪30、40年代广播电视的出现,报纸的娱乐功能被压缩,在强势竞争之下,报纸不断自我完善,扬长避短,最终形成了与广播、电视鼎足而立的局面。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勃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传播优势迅速走红,快速侵蚀着报纸及其他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受到侵蚀,尤其是娱乐和社会交往功能,但是报纸自身强大的信息功能仍然存在。

(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网络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的新的传播媒介,具备传统传播媒介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具有交互性强、时效性强、受众主动、信息海量等特点。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

网络媒体在信息的海量存储和海量传输方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依赖;其参与式、即时式、交互式的娱乐和信息平台满足了受众使用和选择媒介的娱乐和社会交往需求。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如前所述,在网络媒体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仍然适用。

(三)报纸网络化生存的优势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想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媒体之于受众需求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因为制度和历史原因,“党报”一直做为我国报业体系的指导,在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了报纸作为一种“意见主导型”媒介的权威。报纸在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网络化生存、发展的基石。网络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输。但是受众面对成千上万条信息,难以辨别真假,难免会产生“无助感”。因此,报纸网络化生存的另一依托点在于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

结束语: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受众市场的竞争,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不仅面临着来自新兴媒体的冲击而且还面临着报业自身的竞争压力。中国报业要做的是充分发挥报纸媒体自身的核心价值优势,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新闻信息的采集权方面做深做强,加强深度报道、转变信息观念,实现信息的优化和有效传播,发挥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功能,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的必然选择。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尹韵公曾谈到:“在重大挑战与变革面前,不同的表现对应不同的结果:一是未雨绸缪,积极地预测和应对变化,从而走向卓越;二是随大流,跟随变化,从而落得个平庸;三是漠视、逃避、抵抗变化或无所作为,最终被淘汰出局。”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在网络化生存的必然而漫长的道路上,就是未雨绸缪,积极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应对挑战。

社交app问题调研总结第3篇从事这次调查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显示的最后结果是:互联网是一项“孤立技术”。在那些每周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超过5小时的被调查者中,有1/4的人表示他们现在和家人以及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或者基本上游离于家庭社交圈之外。

6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变少了,还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用来看报纸的时间也变少了。除此之外,有15%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表示,他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养活了;还有25%的人表示,自从自己首次上网购物之后,到现实世界中的商店去购物的次数明显减少。在被调查者当中,有1/4的人表示曾经通过互联网购买过商品或者服务。这份研究报告还显示,用户使用互联网的年限越长,每次接入互联网的时间相应也越长。

这项调查的主要研究员、斯坦福大学政治学者诺曼尼说:“人们花在网际网络的时间越长,他们与人们的交往时间就越少。”

他还特别指出,网际网络正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制造新的社会孤立浪潮,令人担心一个没有人类往来或情感的电子化世界正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