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1页
第1节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2页
第1节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3页
第1节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4页
第1节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节古代诗歌常见题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全国通用)第八章诗歌鉴赏第1节古代诗歌常见题材题材一送别怀人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他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内容情感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也要多角度去思考。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教材链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作品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题材二羁旅思乡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标志①标志中多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流水、井等内容情感内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情感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或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③对写法(借对方抒情)。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教材链接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代表作品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晏几道《鹧鸪天》、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题材三山水田园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标志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情感内容自然山水草木与田园风物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烘托、通感等;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与化动为静)(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教材链接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作品: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等题材四边塞征战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内容情感内容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常用手法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对比、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教材链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别董大》、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题材五咏史怀古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的诗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情感①感慨盛衰无常,喟叹朝代兴亡变化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⑤想象(虚实结合)教材链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赤壁》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等代表作品: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贾生》《马嵬》等题材六咏物言志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教材链接陆游《卜算子·咏梅》代表作品王安石《梅花》、骆宾王《在狱咏蝉》、郑板桥《竹石》、于谦《石灰吟》、柳宗元《早梅》等题材七即事(景)抒怀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标志(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内容情感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情感(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表现了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4)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描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借助典故,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教材链接《无题》(李商隐)、《春望》(杜甫)、《一剪梅》(李清照)代表作品杜甫《客至》、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将进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春夜喜雨》、杜甫《登高》、岑参《逢入京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材八近几年考查的非常规题材近几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目,选材范围更广泛,题材多样化,体裁不拘。各地古诗鉴赏题的取材,除了常考的唐诗、宋词外,宋诗、明诗和清代诗词都有;除了常考的诗人如杜甫、苏轼等名诗人外,其他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属于非名人的如华岳、厉鹗等人的作品也有;既有怀古诗,也有咏叹诗、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说理诗和述志诗、怀友诗等;除了常规题材外,还出现了题画诗、干谒诗等,可谓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估计今后各地试卷的古诗取材,将更加趋向多样化。(一)题画抒怀诗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称、画作名称等字眼。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山水画的题画诗以写景为主,人物画的题画诗以抒情为主,花鸟画的题画诗以状物为主。常见情感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赞美、感叹),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常见技法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使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宣泄内心的不满。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二)干谒言志诗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汉上逢同年崔八李频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②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C.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2.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杜甫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②未封侯。路经滟滪③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④。【注】①文翁:西汉庐江郡人。入蜀后兴教育、举贤能,政绩卓著,深受爱戴。②李广:汉朝名将,让匈奴人闻风丧胆,但一生未得封侯。③滟滪: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④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之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笔意纵横,前半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两层意思。B.“文翁”“李广”两句是用典。“但见”“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精神顿出。C.颈联实写“路经滟滪”。“双蓬鬓”和“滟滪”,“一钓舟”和“沧浪”相对照,形象鲜明。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荆南后情形,回望蜀中,怀念故人,兵戈阻隔,相见无期。4.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丰富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铁关西馆①岑参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雪中行地角②,火处宿天倪③。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注】①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赴安西都护府上任的途中所作。②地角:地的尽头,形容已经走到西边的极远处。③天倪:自然的分际。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战马落地的汗水被踏成稀泥这一细节,表现了行军的急促与艰苦。B.次句紧承上句,“朝驰”点明了行军的时间,“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C.颔联“雪中”“火处”两处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行军途中的气候变化之大。D.颈联写诗人心惧边塞遥远,梦中也无法回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6.请赏析诗歌尾联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注释】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7.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此行走水路,离家也渐行渐远。通过“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发出此次路途遥远,时日之久的感慨。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等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D.全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内蕴诗人凄凉之心。8.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庄酒后王绩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醅。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竹瘤还作杓,树瘿即成杯。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天刚亮诗人就打开院门,拿出自酿美酒;“山酝”二字点题,引出下文。B.五、六两句中,“野妻临瓮”“村竖捧瓶”具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生活场景。C.九、十两句中,“因醉往”“带星回”写出了诗人酒后畅游的快乐和勤于农事的辛劳D.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村居时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率真,诗风远追陶渊明。10.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了饮酒,但表现的情致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日上方即事王维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好读《高僧传》,故后世称其为“诗佛”。辟谷,屏除谷食。本诗语言空灵悠然、沉郁淡远。B.《后汉书》“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故“鸠形将刻仗”指寺僧已甚老。C.“北窗桃李下”与“桃李罗堂前”利用“桃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写出了“桃李”具体的位置。D.“闲坐但焚香”与“坐看云起时”共同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诗中透露的雅趣与禅意是相通的。12.本诗颈联“梨花夕鸟藏”一句,如果写成“梨花藏夕鸟”好不好?为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惆怅孙吴③事,归来独闭门。【注】①翻:通“反”,反叛。②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和吴起。④闭门: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以“沙漠”“塞垣”这些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了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进行议论和抒情做了铺垫。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地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14.诗歌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胡无人(节选)①陆游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②【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立可乘”,表现其斗志旺盛。B.“铁衣”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C.“三更”两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了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此二物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16.诗歌“追奔”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黍离》:见《诗经·王风》,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短命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福祸相依的规律。B.一、二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前代创业者的艰辛,而后世子孙却“视之不甚惜”。C.第六句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表意相似。D.后四句虚实结合,以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也印证了前四句揭示的道理。18.有人说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寄寓深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①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本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达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比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用典,“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20.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诗歌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槿李白①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芬荣何夭促②,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③。【注】①李白早年曾怀“济苍生,安社稷”之志、效法管仲、晏婴,企图辅帝王,但“树榛拔桂”的昏暗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李白曾一度学仙访道。②芬荣:芳香、繁茂。夭促:死亡得很快,此喻花落之迅疾也。③琼树:古代传说中的树,产生于昆仑西,树高大,其花蕊食之可长生。翕赩(xīxì):光色盛貌。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园中百花各为自己芬芳之年而笑,池塘春草为自己春色之艳而自豪。B.三、四句说相形之下,它们都不如槿花,姿容美好的槿花种植在玉阶的旁边。C.五、六句发出沉重的叹息,感叹槿花虽然姿容婵娟,但芬荣短促,瞬息即落。D.本诗语言朴实无华,采用对比手法层层递进,虚实结合各臻其妙,耐人咀嚼。22.咏物诗多借物咏怀,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请据此简要概括本诗包含了李白的哪些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海棠花齐己繁于桃李盛于梅,寒食旬前社后开。半月暄和留艳态,两时风雨免伤摧。人怜格异诗重赋,蝶恋香多夜更来。犹得残红向春暮,牡丹相继发池台。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食旬前社后开”一句介绍海棠花的花期,是在春社之后、寒食之前开放。B.“艳态”一词写出了海棠花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展现出美好艳丽的姿态。C.“人怜格异诗重赋”写人们怜惜海棠花的零落,为它写下诗词歌赋来表达惋伤。D.尾联写暮春时分海棠花凋谢后还会有牡丹开花,“犹”字表现诗人的喜爱和不舍之情。24.全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海棠花?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自凤州来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①陆游表里山河古帝京,逆胡数尽固当平。千门未报甘泉火②,万耦方观渭上耕。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宁许佛狸生?会须一洗儒酸态,猎罢南山夜下营。[注]①本诗作于淳熙三年,当时陆游因罪被免职。②甘泉火:借指边境警报。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从凤州而来,谈起岐雍地区的情况,诗人怅然有感,写下这首七律诗。B.诗人认为古帝京依山临河,地势险要,战乱当被平定,表达了必胜的信念。C.颔联运用想象的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烽火熄灭、百姓耕种的太平画面。D.诗中“佛狸”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运用了同一典故,用意一致。26.本诗尾联是怎样凸显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品格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羌村三首·其二①杜甫晚岁②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③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注]①公元757年,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触怒唐肃宗离开凤翔,在兵荒马乱中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写下此诗。②晚岁,诗人此时四十六岁。③娇儿,杜甫的小儿子,名宗武。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叙写了诗人还家后的心情,“晚岁”只是诗人的感受,并不是诗人真的老了。B.“畏”有害怕之意,三、四句写小儿子整日围绕身边,害怕自己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C.七、八句写萧萧北风劲吹,诗人既念家事,又忧国事,此时此刻百感交集,备受煎熬。D.最后四句写诗人为今年的醇香美酒已酿好而欣慰,诗人斟满酒,畅快痛饮,感到满足。28.诗人回家后为什么“少欢趣”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少陵画像陆游长安落叶纷可扫,九陌北风吹马倒。杜公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三赋草①。车声马声喧客枕,三百青铜市楼饮。杯残炙冷正悲辛②,仗内斗鸡催赐锦。【注】①三赋草,《三大礼赋》文稿,唐代制度,天子亲享太清宫、太庙,合祭天地于南郊,叫做“三大礼”,杜甫有《进三大礼赋表》,玄宗十分欣赏。②“杯残”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长安深秋北风呼啸、落叶纷纷的景象,诗人不由生发出对杜甫的怀想之情。B.颔联中“不成名”“空余”,写出了杜甫不惑之年仍未得到朝廷重用的困窘之境。C.颈联中长安城的车水马龙与杜甫的孤独寂寞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其愁苦之情。D.尾联中杜甫面对着残杯冷炙,听到权贵们在催要斗鸡所下的赌注,羡慕之情油然而生。30.这首诗看似写杜甫,实为影射诗人自己。请结合内容对此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①画鹤(节选)杜甫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②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③。佳此志气远,岂唯粉墨新?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终嗟风雨频。赤霄有真骨,耻饮洿池津。冥冥任所往,脱略谁能驯。【注】①薛少保:指薛稷,尤善花鸟、人物、杂画,更以画鹤知名。②青田:《永嘉郡记》载:“有沐溪野,去青田九里,中有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恒余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浮丘公《相鹤经》云:‘青田之鹤。’”③长人:高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薛公所画之鹤全是青田白鹤写真,虽墨色几乎已看不见,但古色苍然仍超凡出尘,极赞薛公画技高超。B.五、六句以工笔细描绘出画鹤的形态,或低头,或昂首,各有意趣;而整体上则个个高大,相互错落分明。C.七、八句运用反问,继续写画鹤之美,指出这种美并不只是体现在色彩的鲜艳上,更在于其具有向上的气质。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一边庆幸高楼没有倾倒,鹤画得以保存,一边则感叹鹤画每天暴露在外,频受风雨侵蚀。32.本诗为诗人看到薛少保在通泉县署屋壁后画的鹤有感而作,但诗人却在最后四句引入真鹤形象,与前面的画鹤并置,这样写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墨竹[宋]陆游石室先生笔有神,我来拂拭一酸辛。败墙惨澹欲无色,老气森严犹逼人。惯阅冰霜元耐久,耻随儿女更争春。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注]①文湖州:北宋著名画家文同,字与可,曾为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别号石室先生。陆游此诗于乾道九年(1173)三月作于成都嘉祐(僧)院。②儿女:相对于老竹而言的新生翠竹。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以“笔有神”来称赞文同所画墨竹形神兼备,但是拂拭后所见也令诗人心酸。B.嘉祐院墙壁因时隔久长而腐坏破败,竹画的墨色已经变得十分惨淡,不复原来的面貌。C.“老气森严”句以观者感受写艺术之美,同时也呼应“有神”二字,表现其墨法精湛。D.诗歌尾联以“纷纷”表明摹拟文同画竹的人极多,意在强调他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之大。34.结合全诗内容概括文同的形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时读书乐·春翁森①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益,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春风,嗅着花香,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B.鸟儿是伴我读书的好朋友,但面对落花,诗人联想自己身世仿佛有一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C.“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诗人放眼望去,看到长满窗前的绿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D.本诗为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36.诗人认为春天读书到底乐在何处?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鹅湖①和教授兄韵陆九渊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②岑③。易简工夫④终久大,支离事业⑤竟浮沈。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注]①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主要为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哲学辩论。②泰华:指泰山和华山。③岑:高山。④易简工夫:简单质朴的学说。⑤支离事业:琐碎的理论。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墟墓兴哀宗庙钦”是说人见到坟墓时,就感觉到很伤感,一到了宗庙里边,就会生发出敬重之情,显得很肃静。B.颔联借水、石说明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与《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蕴含的道理相同。C.尾联谈自下升高、辨真伪的法门在于“先须辨古今”,其实所有答案都在自己的心地上。D.此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作者以充满哲理的笔触为自己的心学张目,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38.朱、陆双方辩论的“为学之方”清晰地表现出二人在哲学上的基本分歧点。本诗中谈到了哪些“为学之方”?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献独孤尚书许棠虚抛南楚滞西秦,白首依前衣白身。退鹢①已经三十载,登龙②曾见一千人。魂离为役诗篇苦,泪竭缘嗟骨相贫。今日鞠躬高旆③下,欲倾肝胆杳无因。【注】①退鹢:鹢,水鸟,高飞时遇风而退。可喻人遇艰难之境。②登龙:同“登龙门”。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③高旆:高高的旌旗。在诗中是对独孤尚书的敬称。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南楚”“西秦”指作者客游之处,“虚”字写作者浪迹天涯,虚度了时光。B.反复出现的“白”字颇耐咂味;前一个强调年岁已老,后一个是在感慨未能做官。C.先言自己处于窘境中已久,后说自己见过许多官员,字里行间尽显作者落寞之意。D.作者因为算命先生说其骨相不好,此生必定命运坎坷、穷困潦倒,所以泪洒衣襟。40.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八章诗歌鉴赏第1节古代诗歌常见题材题材一送别怀人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他人往往设酒饯行,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即为“送别怀人诗”。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内容情感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朋友相别;也有亲人、情人送别等。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注: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考生在答题时,也要多角度去思考。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烘托。诗人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前有伤离之意的物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③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④想象(虚写或虚实结合)。送别诗中作者常借助想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怀。教材链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作品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白居易《除夜寄弟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留别王维》、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等题材二羁旅思乡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等情感的诗标志①标志中多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称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沙鸥、孤雁、浮云、梧桐、西楼、高楼、流水、井等内容情感内容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情感①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或表达人生的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③对写法(借对方抒情)。诗人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进行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教材链接杜甫《登高》、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代表作品杜甫《月夜忆舍弟》、韦应物《闻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晏几道《鹧鸪天》、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题材三山水田园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标志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内容情感内容自然山水草木与田园风物情感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的社会现实,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描写山水清幽,表达诗人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渲染、烘托、通感等;③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静为动与化动为静)(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教材链接孟浩然《过故人庄》、陶渊明《归园田居》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作品:陶渊明《饮酒》、王维《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等题材四边塞征战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标志(1)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2)常见意象: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④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内容情感内容从军出塞、征战备战、民族交往、塞上风情、边疆苦寒等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③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美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常用手法①修辞方面:夸张、比喻、互文、对比、用典等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③意境的营造方面: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教材链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贺《雁门太守行》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代表作品:高适《燕歌行》《别董大》、王昌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出塞》、王翰《凉州词》、李白《关山月》《塞下曲》、杜甫《兵车行》等题材五咏史怀古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对历史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为题材的诗标志标题中常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内容情感内容借怀古感叹个人命运的坎坷、今昔变化情感①感慨盛衰无常,喟叹朝代兴亡变化②缅怀先贤,表达对其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手法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诗人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乐景或盛景)衬悲情⑤想象(虚实结合)教材链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牧《赤壁》代表诗人与作品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甫、孟浩然、杜牧、刘禹锡、王安石等代表作品: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李商隐《隋宫》《贾生》《马嵬》等题材六咏物言志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借助吟咏自然之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诗标志①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诗人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多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内容情感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常用手法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夸张等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教材链接陆游《卜算子·咏梅》代表作品王安石《梅花》、骆宾王《在狱咏蝉》、郑板桥《竹石》、于谦《石灰吟》、柳宗元《早梅》等题材七即事(景)抒怀诗【题材特点阐释】特征内涵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标志(1)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2)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内容情感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情感(1)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2)表现了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3)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4)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描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借助典故,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教材链接《无题》(李商隐)、《春望》(杜甫)、《一剪梅》(李清照)代表作品杜甫《客至》、贾岛《寻隐者不遇》、叶绍翁《游园不值》、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将进酒》、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春夜喜雨》、杜甫《登高》、岑参《逢入京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材八近几年考查的非常规题材近几年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目,选材范围更广泛,题材多样化,体裁不拘。各地古诗鉴赏题的取材,除了常考的唐诗、宋词外,宋诗、明诗和清代诗词都有;除了常考的诗人如杜甫、苏轼等名诗人外,其他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属于非名人的如华岳、厉鹗等人的作品也有;既有怀古诗,也有咏叹诗、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叙事说理诗和述志诗、怀友诗等;除了常规题材外,还出现了题画诗、干谒诗等,可谓异彩纷呈,尽态极妍。估计今后各地试卷的古诗取材,将更加趋向多样化。(一)题画抒怀诗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称、画作名称等字眼。常见意象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山水画的题画诗以写景为主,人物画的题画诗以抒情为主,花鸟画的题画诗以状物为主。常见情感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赞美、感叹),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常见技法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使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宣泄内心的不满。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二)干谒言志诗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规律总结】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常用技法①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汉上逢同年崔八李频去岁曾游帝里①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②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注】①帝里:帝都,京城。②托质:寄身,这里指人在旅途。1.以下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上”指汉水边,点明相逢之地,“同年”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B.首联写诗人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但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C.颔联上句的“偶”和下旬的“独”形成反差,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在外,知己难逢。D.诗人感慨与友人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连用两个“一回”,强化了感情的抒发。2.本诗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①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诗人与好友自上次从京城分离后,一直独自漂泊在外,不得归家。②时光飞逝,年华渐老的慨叹。世上多歧路,时光无情流逝,在相见与离别中,人难以重回少年时光。③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一回相见一回别”,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对友人依依不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指同年出生,说明崔八与诗人是同龄人”错误。“同年”指同榜考中者,点明崔八与诗人关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首联“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颔联“偶先托质逢知己,独未还家作旅人”可知,诗人回忆去年春天曾和崔八同游京城,杏花落后又匆匆离别,相聚时间很短。自己漂泊在外遇到知己好友,告诉朋友,上次分别后自己没有回家,一直一个人孤独的漂泊在外,抒发了自己与崔八分别后旅居未归的漂泊孤苦之情。根据颈联“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这巡”可知,写世上的道路崎岖缭绕,时光也按照自己规律向前流逝,而自己却功业未成,蹉跎岁月,这一联诗人在感慨人世艰难,时光飞逝,功业未成。根据尾联“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可知,写诗人感慨,相见一回,就要分别一回,可是人生还能够有几回青春年少啊,诗人这是在借分析相见与离别的辩证关系,发出年华渐老,欢愉短暂的慨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唐·杜甫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②未封侯。路经滟滪③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④。【注】①文翁:西汉庐江郡人。入蜀后兴教育、举贤能,政绩卓著,深受爱戴。②李广:汉朝名将,让匈奴人闻风丧胆,但一生未得封侯。③滟滪: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④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之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笔意纵横,前半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两层意思。B.“文翁”“李广”两句是用典。“但见”“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精神顿出。C.颈联实写“路经滟滪”。“双蓬鬓”和“滟滪”,“一钓舟”和“沧浪”相对照,形象鲜明。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荆南后情形,回望蜀中,怀念故人,兵戈阻隔,相见无期。4.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丰富感情。【答案】3.C4.①表达对李剑州才德的赞美;②为李剑州仕途不顺感叹不平;③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④抒发了诗人飘零、孤独之情;⑤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⑥对国家长期战乱的担忧。【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实写”错误,“路经滟滪”是虚写、想象,结合标题“将赴荆南”可知。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前两联写李剑州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表达对李剑州才德的赞美;为李剑州仕途不顺感叹不平。颈联意思是: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诗人飘零、孤独之情;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意思是: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表达诗人对国家长期战乱的担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铁关西馆①岑参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雪中行地角②,火处宿天倪③。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注】①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赴安西都护府上任的途中所作。②地角:地的尽头,形容已经走到西边的极远处。③天倪:自然的分际。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战马落地的汗水被踏成稀泥这一细节,表现了行军的急促与艰苦。B.次句紧承上句,“朝驰”点明了行军的时间,“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C.颔联“雪中”“火处”两处场景的对比,表现了诗人行军途中的气候变化之大。D.颈联写诗人心惧边塞遥远,梦中也无法回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魂牵梦萦。6.请赏析诗歌尾联的妙处。【答案】5.B6.①尾联中的“月”“铁关西”照应了诗歌标题“宿铁关西馆”。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人的动作,描写故乡月有情,伴随自己到了边塞,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③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有故乡月陪伴的一丝慰藉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几万蹄’交代了行军队伍的庞大”说法错误,本诗是诗人上任的途中所作,再结合上句写军途中的艰辛,可以得出“几万蹄”表现的是诗人行军距离之远。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解释为谁知今夜故乡明月,也跟随我来到了铁关以西,其中“月”和“铁关西”照应了题目“宿铁关西馆”,点出月夜和铁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园月”人的动作。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本诗写的是诗人寄宿在铁门关西的客舍中的感受,表达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尾联写幸有故乡月儿相随,表达了有故乡月陪伴的一丝慰藉之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注释】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7.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诗人此行走水路,离家也渐行渐远。通过“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发出此次路途遥远,时日之久的感慨。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等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D.全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内蕴诗人凄凉之心。8.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案】7.B8.①叙事抒情: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用典抒情:运用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错误,诗中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故选B。8.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以及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判定该诗句所运用的抒情手法,然后将手法带入具体诗句中进行分析,明确所抒发的感情。首先要了解尾联诗句的意思,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途中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应抓住诗句中的不寻常之处,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认为鱼是从家乡来的,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然后借用这常见之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急迫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庄酒后王绩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醅。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竹瘤还作杓,树瘿即成杯。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天刚亮诗人就打开院门,拿出自酿美酒;“山酝”二字点题,引出下文。B.五、六两句中,“野妻临瓮”“村竖捧瓶”具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生活场景。C.九、十两句中,“因醉往”“带星回”写出了诗人酒后畅游的快乐和勤于农事的辛劳D.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村居时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率真,诗风远追陶渊明。10.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了饮酒,但表现的情致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9.C10.(1)杜诗通过“无兼味”“只旧醅”“呼取”“尽余杯”等,表达了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热情待客的诚恳,流露出诗人诚朴率真的情怀;(2)王诗通过“因醉往”“多酒伴”“玉山颓”等与饮酒有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流露出旷达不羁的情怀。【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勤于农事的辛劳”表述错误。此诗主要围绕“春庄酒后”着笔,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参加农事,而是参加宴会很晚才回来。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杜诗《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王诗主要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诗歌前几联写的是该村的酿酒工作。而当酒瓮盖子被揭开,诗人并没有写自己饮酒,而是首先描写了作为“斗酒学士”王绩的妻子,当酒香扑鼻之际,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临瓮”而倚的场景。一个“倚”字,活画出其“野”性之十足与“野”味之强烈。从另一角度讲,王绩妻子的“临瓮倚”,也有可能是因为她嗜酒所致,而一个女人嗜酒到这种程度,其实也是一种“野”的具体表现。而王绩之“野”,也并不亚于其妻:“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两人“多酒伴”“玉山颓”的醉后之态,充分表现了他们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同时,从诗人王绩让他的这位“野妻”,去参加当地“及年开”的这种大众性的“酒文化”活动,并且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也可看出他旷达不羁的情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日上方即事王维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好读《高僧传》,故后世称其为“诗佛”。辟谷,屏除谷食。本诗语言空灵悠然、沉郁淡远。B.《后汉书》“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鸟为饰”,故“鸠形将刻仗”指寺僧已甚老。C.“北窗桃李下”与“桃李罗堂前”利用“桃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写出了“桃李”具体的位置。D.“闲坐但焚香”与“坐看云起时”共同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诗中透露的雅趣与禅意是相通的。12.本诗颈联“梨花夕鸟藏”一句,如果写成“梨花藏夕鸟”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1.A12.①梨花、夕鸟两个意象并列在一起,给诗歌的理解带来更自由的想象空间,什么样的梨花、夕鸟它们如何“藏”,全凭读者想象,诗歌因此获得了更大的语言张力。②本诗是五言律诗,中间两联须作对仗,“梨花夕鸟藏”与“柳色青山映”形成对仗。③本诗韵脚一致,方、床、藏、香共押ang韵。【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诗人好读《高僧传》与后世称其为“诗佛”之间不能建立起因果关系。本诗语言描述为“沉郁”,有误,“沉郁”与“空灵、悠然、淡远”风格相矛盾。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梨花夕鸟藏”意思是,黄昏时候归来的飞鸟栖落在梨树花间。分析“梨花夕鸟藏”与“梨花藏夕鸟”的不同点:从意象组合看,原句“梨花”“夕鸟”是两个名词意象,并列组合画面感强烈,而“藏”字引发人的联想,给读者更广泛的想象空间;而改句“藏”字用意显得直白。从诗歌体裁看,本诗是五言律诗,作为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就是“柳色青山映”与“梨花夕鸟藏”结构、词性相对,按照上句构句特点,“名词+名词+动词”,“梨花夕鸟藏”更符合对仗要求。从押韵看,尾字“藏”符合本诗韵脚,押ang韵,与“方、床、香”一致;而改句则不能押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惆怅孙吴③事,归来独闭门。【注】①翻:通“反”,反叛。②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掠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和吴起。④闭门: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以“沙漠”“塞垣”这些塞外特有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了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进行议论和抒情做了铺垫。C.“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地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D.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14.诗歌后四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3.C14.①七、八句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之人得志的现实的憎恨;②最后两句借用典故透射出具有孙吴之才的诗人报国无门的强烈愤懑,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错,诗歌前四句的写景是实写。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写出对安禄山发起不义战争的反感与否定,也含有对贤者沉沦、奸邪之人得志的现实的憎恨。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怅。“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结合注释的背景和典故可以得知,诗人忧心边事、报国无门,内心愤懑,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表现了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胡无人(节选)①陆游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②【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立可乘”,表现其斗志旺盛。B.“铁衣”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C.“三更”两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了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此二物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16.诗歌“追奔”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答案】15.B16.第一问: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第二问:①动作描写:“追奔”“夺城”等动作表现了将士作战勇敢。②环境烘托:“露宿青海月”“夜踏黄河冰”写出了战斗环境的艰苦,从而表现了将士的不畏艰险。【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错误。这两句是说行军发出的声响如雨声飒飒,鼓声雄壮有如雷鸣。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两句,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描写的是将士们与敌征战时的勇敢行为,塑造出战士们不畏艰险(“露宿”、趁“月”“夜”、踏“冰”)、勇敢作战(追奔、夺城)的形象;塑造手法是动作描写,如“追奔”“夺城”都是动作描写,体现处将士们的勇敢无畏;“青海月”“黄河冰”等是将士所处环境,这是用环境的苦寒艰难来表现战士们的不畏艰险。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二江:是宋代的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黍离》:见《诗经·王风》,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见《史记·宋微子世家》,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短命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福祸相依的规律。B.一、二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前代创业者的艰辛,而后世子孙却“视之不甚惜”。C.第六句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表意相似。D.后四句虚实结合,以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也印证了前四句揭示的道理。18.有人说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寄寓深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7.A18.①最后两句用典,写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②表面上是怀古吊今的嗟叹,人们对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好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③实则隐含着更深层的意思,即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要重人事而非顺天命。【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短命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福祸相依的规律”理解错误,应该是:前四句不仅概括了历史上金陵政权盛衰兴亡的原因,还揭示了其盛衰兴亡的规律。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结合注释可知,黍离,《诗经》篇名,即《国风·王风·黍离》,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最后两句用典,诗人感慨地说: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之歌,然而千百年来,兴亡更替,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吧。末两句表面上是怀古吊今的嗟叹,但联系前四句来看,却隐含着更深一层的意思:即历史上的朝代兴衰,都不是偶然的,骄奢淫逸,是取败之道,该灭亡的就应该让它灭亡,不必惋惜,隐含着历史朝代的兴衰更替具有必然性的思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苏武庙①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本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达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比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用典,“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20.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诗歌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19.D20.①全诗重在对苏武凭吊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不屈精神)的汉臣形象,所以对苏武庙的描写文字就不必太多。②通过想象虚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的形象和被扣留匈奴时的凄凉悲苦,也表达了苏武回汉朝后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追思。③大量的虚写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比喻”错误,应为“借代”。“茂陵”是以汉武帝的陵墓代指死去的汉武帝。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中虚写苏武北海牧羊和回归大汉的情景,生动形象的塑造了苏武伟大爱国形象。大量的虚写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