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表格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课题《题西林壁》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

教材内容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师生活动一、图片导入师:同学们,九江,有一座世界级名山,他就是——庐山。(PPT出示庐山风景图片)庐山风光秀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停留,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师:900多年前,北宋大诗人苏轼途经江西游览庐山,也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

设计意图“采用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导课”,拉进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没去过庐山的同学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教学环节(二)师生活动二、解诗题师: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谁来读一读诗题?(请生读)师:你的声音真响亮。谁还想试试?不错,你还注意在题后面稍微停顿一下。谁读得好,为什么呀?对了,他读出了停顿。《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翻开书,看到34页,结合注释,谁来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生: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一首诗。师:你解读得很好,掌声送给他。西林寺,位于庐山脚下,是庐山北山第一寺,其实他就在我们经常去的东林寺的旁边。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游览庐山之后,诗兴大发,随手题于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故名《题西林壁》。(播放西林寺相关视频)在理解了意思之后,谁再来读一读诗题?请你来!(请生读)评价1:你能有意识地在“题"字后面稍作停顿,非常好!我们一起读诗题!(齐读诗题)评价2:题写于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如果,你能在“题”字后面稍作停顿,那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请生读)师:很好!我们一起读诗题!(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播放西林寺相关视频,帮助学生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读好诗题。

教学环节(三)师生活动三、知诗人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他了,之前我们还学过他写描写西湖的一首诗,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谁能说一说你了解的苏轼是怎样的?能用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语来介绍一下他吗?(介绍作者)在学生介绍完诗人苏轼后,老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苏轼相关的纪录片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苏轼纪录片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诗人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

教学环节(四)师生活动四、读诗韵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反复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自由读)点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读得好不好,如果不好,你能不能给他一些好的建议呢?好,请你来示范一下。注意哦,“岭"和“峰”都是后鼻音。一起读~师:刚才,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准确。接下来,老师想加大难度,古诗不仅要读准读通,还要读出节奏感。谁能试着读一读?(生练读、指生读)师:谁来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师:你评价得不错。同学们,古诗是讲究韵律美的,因此,读诗的时候要根据诗的内容调整朗读的速度,谁能读得比他好?(请生读)师:不错,老师听出了你的节奏。还有谁想试一试?(请生读)师:很棒!男生女生,咱们比赛读一读好不好?(男生女生比赛读)师:女生女生各有千秋,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味,为接下来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五)师生活动五、解诗意、悟诗理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结合书上的注释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常识,想一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自己赶紧读一读吧!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理解了这首诗的哪一句就说哪一句。那你觉得哪个地方你最难懂?生:他看了那么多遍庐山,为什么还不识庐山真面目?出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刚才同学们提到了这两句诗,说得都很好。想不想看一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象呢?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生:从正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不一样。师:你解释得很到位。同学们,“横看"就是从哪个角度看?生:正面看。师:对的。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比较一下这两幅图,你觉得哪幅是岭,哪幅是峰?生:左面是岭,右面是峰。师: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用手在空中描一描“岭”和“峰"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山岭很长。师:就像一条?生:波浪线。师:连绵起伏。山峰呢?生:山峰很高。师:是的,山峰是一座山之中最高的地方,高耸入云。同学们,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带着对这句诗的理解,我想请人再读一读这句诗。谁来试一试?(指生读)师:山岭很长,山峰很高,因此在读的时候,“岭”的音可以稍稍拖长一些,“峰"可以稍稍读重一些。听老师读~(师范读)师: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下面读一读这句诗。谁来试一试?(指生读)师:很棒,我听出了“岭”和“峰"的区别。小朋友们,咱们一起读~(齐读)正面成岭,侧面成峰。(诗一般的语言)如果再换个角度看庐山,又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现在请大家跟着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进庐山,横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庐山,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呈现出不同的美,让人流连忘返。(配乐配图)美吗?谁再来读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完了不同角度下的庐山,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了不同角度下,庐山是不一样的。师:难怪诗人会说~~~~远近高低各不同。(齐读)播放庐山航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有什么不一样。读着读着,你觉得作者文字背后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啊,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多角度来看庐山,这样我们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仅仅是庐山是这样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画杨桃的时候,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学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各个角度看了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谁在诗中找到了答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请男生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诗。在诗中,这个缘字是什么意思呢?生:是因为的意思。同学们,这里面有一个字,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一下字的结构与笔画位置,谁来说一说,要写好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生:缘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师:这个提醒非常好!还有吗?生:缘字右下角第一笔撇要穿过中心点。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先写绞丝旁,绞丝旁写窄一些,注意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折,第一个小短丿一定要过中心点,右下方要写得瘦长、紧凑些。谁能给这个字组组词?生:缘分、姻缘。师:你的词语宝库真丰富!生:缘由、缘故。师:答得真棒!那么,你们能选择其中一种句式,说一说三四两句诗的意思吗?选择任何一组关联词都可以,开始!生: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师:说得不错,可是,真面目是指什么面目呢?难不成我站在正面看庐山,看到的不是庐山的样子吗?生:不是,你站在庐山的正面,看到的只是庐山的那一小部分,而不是他的全部。师:所以说真面目指的是庐山?生:全部的样子。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掌声送给他~知道了“真面目”指的是庐山全部的面貌,谁再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生:之所以看不清庐山全部的样子,是因为我就处在庐山之中。师:你选择了之所以……,是因为……,有人选用另一组句式吗?生: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所以我看不清庐山全部的样子。师:说得很好!可是,这就很有意思了,诗人在庐山中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这不是很矛盾吗?生:不矛盾。因为人不管站到哪里,他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师:也就是说,如果我站在正面,看到的景物就是?(拿出一个盒子做讲解)生:正对着你的。师:站在侧面?生:就是侧对着你的景物。师:一次类推,站在哪个角度,看到的就是那个角度才有的景物,对吗?生:对的。师:原来如此,我明白了。那我如果想要了解庐山全部的样子,应该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讨论一下。生:可以坐在直升机上去看。师:你的意思是跳出庐山来看,很好。生:你的意思是多角度观察,全面的看庐山师:这个方法可行。还有吗?……(能答到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即可)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能够想到从不同角度对庐山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理解了诗句意思,我们就能更好地把诗读好了。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其实啊,这首诗是苏轼在47岁写的。在这之前,1080年,诗人因乌台诗案被陷害、被贬官,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死里逃生的他心中的苦闷可想可知。4年后,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传达的的道理不仅是诗人游庐山所得出来的,也是诗人回顾他这一生,人生经验的总结。

设计意图播放庐山航拍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庐山有什么不一样。从而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