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一《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一《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一《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一《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了解教材

1.了解第一单元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2.了解单元学习任务

二、新课导入

方式一:回顾导入

回忆并背诵《沁园春·雪》

背诵后请学生齐读该诗并回忆这首诗传递了词人哪些情感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热爱之情,以及他伟大的抱负与坚定的信念。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沁园春·长沙》又传递了词人哪些情感呢?今天我们一探究竟。

方式二:人文主题导入

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青春被誉为“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从“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到“青春是希望的同胞兄弟”“青春是生命涌泉的清澈”,无数诗人赞美过它;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芳华》到《无问西东》《最好的我们》,无数光影聚焦过它。青春之重要毋庸置疑,青春之迷茫也无可避免。青春弥足珍贵却又短暂易逝,对于你们来说,青春逢盛世,意义更非凡,那么青春何为?该如何驾驭自己的青春之舟?这节课我们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探寻本诗是怎样体现青年时代毛泽东的青春精神的。

三、学习目标

教师课件呈现本课学习目标并进行相应解释

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品味作品活泼灵动的意象和丰盈深邃的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点拨:为什么要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掌握意象与意境)

2.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上下片的关系。(点拨:诗词的学习离不开朗读,通过诵读把握诗词的情感;一读读准字音,了解大意;二读读出基调,披景入情;三读读对起伏,锤炼字句;四读读懂人物,感受情怀)

3.背诵并默写全词,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体会其诗词意境博大宏阔的艺术特色。

四、预习检查

1.学生朗读或背诵,解决字音

沁园春()百舸(___)

峥嵘()寥廓(___)

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2.解释疑难词语

五、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兴于宋,又名“乐府”“(长短句)"诗余”等。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后来词牌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词牌决定了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押韵。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

词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8~90个字;

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③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沁园春·长沙》第二、三课时

六、文本解读

首先播放名家诵读与演唱视频,学生跟读,培养朗读能力。

接着,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景色,试着用“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句式进行概括。然后用一个字概括这几幅图---奇

(一)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句式上有何特点?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2.9月的长沙怎可称“寒秋”?“寒秋"除了点明时令以外,还能让你想到什么?

写出了深秋的寒意,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险恶及斗争形势的严峻。作者当时一方面受党内错误思想的排挤,另一方面受军阀通缉令的威胁,同时去广州的前路未卜,可以说身陷困境,政治生涯也处于低谷之中,因此“寒秋”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3.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既表明一个人,更凸显出诗人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伟岸形象。

(二)湘江秋景图

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这几句景色具有什么特点?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点拨写景技巧:

看有无使用修辞,红杏枝头春意闹

看有无色彩搭配,两隔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看各种感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看各种角度,

动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此处除了运用视角变换这一写景技巧,是否还有其他技巧呢?请大家关注作者写景时运用的修饰语。【学会炼字】

①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百舸争流: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③鹰击长空: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④鱼翔浅底:“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

3.总结“湘江秋景图"的奇特之处

①奇在色彩:秋天底色应是黄色,词人笔下却是“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红得彻底,超过丽春;绿得单纯,赛过仲夏。色彩上强烈的夸张显示景奇。

②奇在动态:秋天本是生命衰亡的开始,但“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展现出的却是生命力的强盛,充满动感,力量强大,速度迅猛。

③奇在场景:“万山"漫江”“百舸"万类”,显示事物种类奇繁、数量奇多、场景奇阔,更见词人胸怀之奇大。

④奇在用词:万、遍、层、尽、漫、透、百、争、击、翔、竞。

⑤奇在情调:奇景背后是奇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叹秋、悲秋、伤秋,而本词一扫悲秋的苍凉之气,充满赞美、歌颂、热爱,足见词人心中之豪情。

过度:同学们,设想你是毛泽东,看到如此壮丽之景,你会想些什么呢?伟人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请大家结合课件资料,思考这几个问题。

1.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

词人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生机勃勃竞自由的万物,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苍茫”一词与所描绘的奇丽壮美的秋景协调吗?能否换成“壮美"?

“苍茫”写出大地广袤、世界广阔,更有当时社会形势复杂及词人心头之块垒: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置身水火,“万类"自由而人类却不自由。

3.“谁主沉浮”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志向?

意为“谁才能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

词人面对积贫积弱的黑暗现实,不是悲观绝望,而是赞美山河,并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一问体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奇伟之处。

上片小结:

1.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过度:上片末句提出问题,作者是否进行了回答?哪些内容是回答?为什么这些“同学少年"能够“谁主沉浮”?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请大家齐读下片,概括“同学少年"的形象特点。

(三)峥嵘岁月图

1.观看《恰同学少年》影视片段,感受那一群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2.解读“书生意气”中“意气"的内涵

这意气,是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也是一种敢说敢做敢承担的锐气。

这意气,是一种经天纬地天下无双的才气,也是一种睥睨一切无所畏惧的英气。

这意气,是一种纵横天下笑傲王侯的傲气,也是一种救民水火解民倒悬的霸气。

这意气,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正气,也是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豪气。

这意气,归根结底,是一种壮志满怀、信心百倍、豪情万丈的青春气,也是一种改天换地、再造乾坤、百折不挠的英雄气。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出示毛泽东对当时国家大事发表的评论文字,从中感受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胸怀

4.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鄙视。

“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整句表达了对军阀权贵的蔑视,也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总结:从这些关键句中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群青春年少、热情奔放、才华出众、关心国家、无畏无惧、敢于斗争的同学少年。下片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四)中流击水图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幅多么雄奇壮伟震撼人心的画面,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中流”喻指革命最险要最激烈的地方,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显示革命青年勇担大任、奋力拼搏的精神气概。

江流滚滚,白浪滔滔,一群热血青年,奋勇搏击,他们是惊涛骇浪的征服者,更是历史长河风口浪尖的弄潮儿,是历史奇迹的创造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的人不就是主宰沉浮的人吗?这几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2.能力提升

《沁园春·长沙》下片的结尾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刚开始用的是“向”,后来改为“到”。为什么要这样改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从内容上看,“到"包含“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在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这样对比看效果就差了。

观点二: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

观点三: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其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七、全文总结

上片,重在写景,却处处寓情。“湘江秋景图"以词人为中心、江洲为背景,捕捉生机盎然的事物,构成绚丽壮美的画面,所写之景无不流露出激荡的思潮。红色的基调,既是枫林如火的再现,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有对祖国命运的乐观憧憬。万类“竞自由”,更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将奔来之景收束,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志,词人自然地思索祖国命运和革命前途,提出“谁主沉浮”的重大命题,转而进入下阕的抒怀。

下片,叙事为主,依事抒情,情中显志,艺术地回答了词人自我的发问:革命青年以及觉醒抗争的民众来主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