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心得_第1页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心得_第2页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心得_第3页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心得_第4页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心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心得佘克岩根据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从总体上看,区域地理的复习应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学会空间定位—构建脑图=1\*GB2⑴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最大难点是空间定位。关于空间定位的方法我想和许多学校一样用“十”字定位法,就是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主要是根据经线、纬线的度数变化确定该地图所示地区的经纬度,进而由经纬度确定地图所示区域。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学生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其他经纬线根据这几条推算即可。结合多媒体=2\*GB2⑵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首先要熟识各种区域轮廓,尤其侧重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熟识海陆轮廓,主要是大洲、大洋的轮廓。第三要能区分重要水域轮廓特征,如对著名的湖泊(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更要特别关注。在实际应用中,常把重要区域的轮廓特征和经纬度结合起来使用。=3\*GB2⑶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例如,我国东部地区从北回归线到黑龙江省的漠河,纬度跨越多度,这是就应该用相对定位进行地理定位,比如从北向南我国的一些城市的排列等。再如北回归线、北极圈、东经90度、东经120度区域内,有哪些地理事物,也可以用相对定位的方法来确定。=4\*GB2⑷利用特殊景观定位农作物种类(小麦、水稻、柑橘、苹果、黄麻、棉花)典型建筑(长城、坎儿井、窑洞、蒙古包、金字塔、泰姬陵、清真寺、风车)房屋特点(房顶陡缓、地基高低、门窗大小)服饰食品(蒙古长袍、傣族服装、西藏单袖阿拉伯长袍和头巾面纱)工厂位置(盛行风向、季风风向、最小风频向)=5\*GB2⑸典型区域特征定位(1)利用地理景观特征定位:受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这些地理景观可以确定其所在地区的位置。利用相关文字资料考查空间定位能力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种命题思路。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应注意以下信息的获取:①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特征(判断纬度位置、距海远近),自然带类型(动物特点、植物特点),土壤特征(酸性、碱性,黄土、黑土、沙质土),湖泊特征(咸水湖、构造湖、冰川湖),地貌特征(喀斯特、风蚀蘑菇、沙丘、冲积扇),太阳高度(太阳方位、物影朝向、太阳高度、太阳运动轨迹),河流特点(两岸坡度陡缓、河床形状、流量大小)等。②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种、民族、宗教信仰、建筑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风俗习惯等。(2)依据图例、注记定位:该方法常常作为一种辅助定位的方法,但有时也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等高线、沙漠、交通干线、城市、洲界、国界、省区界线等图例和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出现“珠穆朗玛峰”,则可确定该区域是青藏高原,如出现“西安”城市,则可确定该地形区是渭河平原等。注:最近几年高考中对于大尺度地区的考察减少,而注重小尺度地区的考察,试题难度增加。在区域定位时往往需要综合定位法。二.运用综合的方法,归纳区域特征在学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一定要教给学生掌握区域的分析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复习某个区域时,可以归纳为区域地理复习的简单方法与思路,便于学生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最好让学生复习归纳总结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1、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2、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整体性思维。这是我们学校教研课中,李伟然老师设计的东亚概况的板书和小结,我非常喜欢,这里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学生整体把握东亚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性非常有帮助。再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归纳,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由进行相关地理特征的综合归纳又如,对于新疆地区而言,“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和内陆“干旱”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区域内风化、风蚀作用强烈,荒漠地貌广布;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少且径流量小,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咸水湖;生物量少,土壤发育不良,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等。独特的自然环境又造就了特定的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山地牧场、畜产品加工工业、“坎儿井”及聚落点线状分布等。运用分析的方法,理解特征的成因区域地理的学习还应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入手,理解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在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不能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要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如气候特点成因、地貌特点成因、水文特征成因、土壤及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及成因等。例如,对西欧区域特征的分析为:特殊的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终年温和多雨)→降水有余而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发达。又如,对我国的西南地区地理特征的分析,见图6。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差异在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时,必须运用比较的方法。因为只有在比较中,才能从一般特征中抽象出特殊的、本质的特征。同样,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相同点或类似的地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比较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实施区域评价,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尤其需要客观、科学地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从更高的视角、更加合理和更加全面的角度,科学审视和综合评价一个区域的条件、现状和发展。实施区域人类活动的评价需要考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两个方面,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优势资源)和限制性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图7)。区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往往具有“二重性”----利弊共存,对区域人类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人深、逐步提高的过程,对区域的综合评价也影响到人们的决策过程。比如,在洞庭湖区,过去是围湖造田,如今是退田还湖。过去是把“北大荒”开垦为“北大仓”,如今是把一部分地势低洼的农田转变为生态湿地。三.温故知新区域地理复习是非常难得的复习高中知识的机会,由于高中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学生本身掌握的就不好,加之长时间没有系统训练,学生有较强的陌生感。比如关于板块运动的知识,关于气候的知识,关于常见天气系统的知识,关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关于洋流的知识,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知识,关于人口和城市的知识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区域地理的复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印象,为一轮复习做铺垫。四.训练读图能力通过读图的训练提高获取图象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我看到这个图,我就知道我要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来帮助我答题,比如说降水量图,等温线图,或者分布图、统计图,它们都是反映不同的地理要素和地理信息的,它们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所以你要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这个图当中我能获得哪些信息,怎么获得。实际上每一个区域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就有差异性,所以在掌握某一个区域的独特性,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