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_第1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_第2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_第3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_第4页
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派建筑竹楼吊脚楼碉房阿以旺结合传统民居特点考查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或自然环境对民居取材、布局、朝向、结构的影响。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传统民居是指在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受社会因素制约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经长期发展基本定型的民居建筑。传统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民居的位置选择、取材、房屋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1.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排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一)降水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利于排水。竹楼属于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下部架空,起到防潮、防虫、通风的作用。一、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俄罗斯传统民居房屋屋顶坡度较大,窗户较多,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分析其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当地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减少屋顶积雪;当地纬度高,气温低,窗户较多,便于采光;当地森林资源丰富,房屋材料多以木材为主,就地取材。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侗族风雨桥、廊桥2.降水少的地区,屋面多为平顶或平缓的一面坡,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多土质,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肥水不流外人田。陕西八大怪“房子半边盖”2.半边房门前种植落叶阔叶树可能是为了()A.春季防风固沙B.夏季遮荫纳凉C.秋季截水增湿D.冬季挡风避雨3.图示房屋大门宜朝向()A.东南C.东北B.西北D.西南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当地()A.降水较少B.高温多雨C.暴雨频发D.冬雨夏干ABA1、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1.气温较寒冷的地区,如北方地区,为了满足保温防寒的需要,建筑物墙壁较厚,多向院内开窗,其中南窗宽大,以便接受更多的阳光,住宅封闭性较好,房屋进深较小,高度不大,以紧缩室内空间,室内普遍设有火炕、火墙,玻璃窗设双层,外形显得厚重。从宅院结构上看,为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距。(二)气温、光照四合院2.气温高且较潮湿的地方如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墙壁较薄,房屋高度大于北方,出檐比北方深远,有时山墙坡度也相对较大,门窗较大,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露,利于通风散热。从宅院结构看,为了遮阳,建筑物尽可能缩小间距。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天井狭小,廊檐宽大、连通,便于雨天通行,避免强光照射,遮荫。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地平线下的村落探秘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弧形通道通向地面,以便人们出行。读下面地坑院示意图,回答1-3题。1.地坑院能反映的当地环境是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

2.该地最可能位于A.山西B.黑龙江C.新疆D.福建

3.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3.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如陕西“地坑院”、冰屋)陕西“地坑院”——院在地下七八米,冬暖夏凉有阳光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房檐,房檐上砌一圈矮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在地面活动的安全)。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防渗),院心挖坑井(积蓄雨水,污水排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便于采光),屋内设火炕(除湿保暖)。因纽特人建的冰屋有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且进入冰屋还有一条长长的通道,入口处挂着厚厚的兽皮,减少冷空气的进入。靠点海豹油灯和在石盆中燃海豹油篝火取暖,是因纽特人冬季采暖的主要方法。冰屋没有窗子,且冰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很好地隔热,屋里的热量不易散失。在建冰屋时,因纽特人充分考虑了气体对流的特点,冰屋内产生的暖空气向上聚集,不仅屋内的热量不易散失,而且屋内因冷热空气对流而暖和起来。其次,冰屋内壁光亮的冰壳能够把辐射出去的热能反射回来,有效阻止屋内的热量向外扩散,从而保证室内温度的均衡性。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福建平潭“石头厝”、台湾兰屿“地下屋”)(三)风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台湾兰屿岛“地下屋”福建平潭“石头厝”北方地区易受寒潮侵袭,避风就是为了避寒,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或开窗比较小,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西北地区风沙比较大,房屋一般开窗比较小,且院落比较狭窄,院墙较高。风影响房屋朝向、街道走向。(如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正房大多坐西朝东(受地形影响,常年以偏西风为主),正房对面是照壁,照壁一般漆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为正房提供充足光线),廊檐较宽(防雨、遮荫)。二、地形、水文地貌与水文的影响在建筑选址和地面处理方面反映突出,影响建筑景观,这种影响在山丘地带或水网地区较为典型。利用山丘的坡度,或分层建筑使屋顶逐层升高;或出挑楼层和廊檐,前后加撑柱做吊脚,下存物上住人;或利用坡度就地砌石筑台,使不同高度坡台上的建筑高低错落

,相互衔接。江南水乡的传统民居多夹河而建,面街背河,顺河展开。河谷平原地区为避免洪涝灾害,多建在低阶地或岗地上。吊脚楼四川丹巴藏寨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之首利用不同高度的坡台错落布局傈僳族千脚落地房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三、其它因素陕北窑洞海南昌江茅草屋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营建民居的重要原则。气候干旱,黄土直立性强,土层深厚宗族、防御客家围屋客家土楼材料以黄土、杉土为主(就地取材),以卵石筑基(防御洪水),墙厚窗小,一层二层不设外窗(冬暖夏凉、防御)。开平碉楼高楼、厚墙、窗小设铁栅、楼上四角建角堡,有射击孔1: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A.夏季洪水多发 B.夏季高温潮湿 C.冬季降雪量大 D.冬季光照时间短2: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 B.光照C.地形 D.台风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或示意。完成题。CD4、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如下图)最有特色。马头墙由砖和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往往高出屋顶1-2米。错落有致,多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1)马头墙建筑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有()A.以高原为主,夏季多强对流天气B.多低山丘陵,降水季节变化大C.地势起伏大,降水丰富而均匀D.河流众多,结冰期短(2)马头墙不可能具有的功能是()A.防震B.防火C.防风D.祈福BA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1—5题。1.“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B.便于采光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2.室内水池的主要作用是()A.储存生活用水B.增加室内湿度C.美化居室环境D.冷却大气温度DD3.有关室内空气的流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四周流向水池B.从水池流向四周C.中央为上升气流D.四周为上升气流4.“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辐合上升B.辐散上升C.辐合下沉D.辐散下沉5.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B.孔明灯的上升运动C.山洞深处冬暖夏凉D.库区比周边降水少BCD根据下列材料和图,完成1-2题。在我国胶东半岛的威海、烟台、青岛等近海边缘,现在还存在着大量的民居村落――海草房。它是在原始石块或砖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有50度角),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苫盖的海草最厚处达4米,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藻类。1.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都修建海草房作为住房,民居从气候因素考虑的是()A.冬季保暖避寒,夏季避雨防晒B.终年高温少雨C.终年多雪寒冷D.年温差很大2.近三十年来,海草的产量在大幅度的减少,主要原因是()A.海草大量被鱼类作为饵料B.当地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以修建砖混楼房为主,对海草的用量在大幅度的减少C.近海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不利于海草的生长D.浅海地区已经被人们全部填海造陆AC传统民居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建筑风格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2017·海南卷)日本岐阜县白川乡的合掌村,被誉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该村坐落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中,冬季多暴雪。村中的“合掌屋”(如图)最早建于300年前,屋顶坡度达60°,状如双手合掌,因此得名。合掌屋全部采用当地木材建造,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合掌屋与穿插其间的花草植物、小溪流水、水田水车等,构成了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分析合掌村独特旅游景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当地冬季多暴雪,形成了造型独特(合掌形)的建筑。(3分)当地森林茂密,使就地取材建造木屋的传统得以保留。(3分)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布局。(2分)农田、房屋与山地、溪流、花草植物等交织,形成独特的山村景观。(2分)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服饰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来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东南亚服饰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陕北和晋西北居民春秋两季多以头巾缠头。晋中、吕梁一带则一年四季以白羊肚手巾,成圈状挽手头顶。降水少,风沙比较大。白羊肚头巾包头,一是保暖;二是防风

西亚和北非属于沙漠气候,温度较高,白色的衣服相对其他颜色的衣服吸热少。而且这些白色的衣服都很宽松,形成局部空气环流,可以有效的散热,也是伊斯兰教对服饰的要求。印度沙丽明显具有“宽衣长带”的特点,这是为了适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