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中学新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西桂林中学新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西桂林中学新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西桂林中学新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西桂林中学新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桂林中学新高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预测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见下图)是列宾根据1870—1873年间对伏尔加河纤夫进行深入考察后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A.俄国国内还没有使用蒸汽轮船B.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C.农奴制改革不彻底,十分落后D.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奴制社会2.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这种变化反映了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B.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C.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3.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蒋介石亲任委员长。1936年,资源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订子《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按此计划,计划五年内由政府投资2.7亿元,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內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其意图在于A.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发展工业B.建立统制经济体制壮大官僚资本C.建设后方工业基地预备大战爆发D.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优化工业结构4.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唐朝A.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5.下表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期部分人士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认知人物认知材料出处王韬“乱党”、“匪贼”《法国志略》和《普法战纪》(19世纪70年代)宋教仁“巴黎暴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载于《民报》(1906年6月)李达“阶级斗争的手段,以最普遍最猛烈最有力量的为好”《社会革命底商榷》,载于《共产党》第2期(1920年)综合上表信息,可知其反映了近代中国A.不同救国道路的探索 B.民众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C.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D.对改造社会途径的认识日益趋同6.如图“中国民主革命”时间轴中“?”处应填入的年份是A.1912年 B.1919年 C.1937年 D.1945年7.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不包括: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倡导建立关贸总协定C.建立起国际贸易组织 D.掌握了世界银行的决定权8.下图照片中的情景,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开始流行于20世纪A.50年代初 B.50年代末 C.60年代中 D.70年代末9.1932年英国联合执政的保守党、自由党在关税问题上产生分歧,在内阁委员会提出一项总体关税报告之后,四名内阁成员就递交了他们的辞呈。但是,新首相麦克唐纳发表声明:允许持有异议的议员通过演讲和投票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并劝说他们收回辞呈。麦克唐纳这一做法A.有利于英国内阁行政效率的提高 B.造成英国内阁集体负责制的失效C.有效地维护了英国政府内部团结 D.给内阁集体负责制运行带来挑战10.在12世纪西欧法学家眼里,“罗马法的救令和解答,无论是单个的或整体的,都构成了在罗马法学家自己心目中绝没有构成的一种书面理性,他们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据此可知,罗马法A.沿用到了12世纪 B.与教会法融为一体C.是理性主义的起源 D.具有普世法律价值11.明朝人陈确针对士人增多而科举录取名额不变的社会现实,主张士人经商以解决家庭的生养问题;徽商吴长公因父早亡遵从父命外出经商,认为名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变化 B.职业选择以家庭利益为中心C.民间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 D.中央政府改变了“抑商”的政策12.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A.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B.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C.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D.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战后世界格局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材料二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舒曼计划》问题:(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两极格局的“稳定性”?(2)结合材料二,指出“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是哪一地区?它是如何“扩大起来”的?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1)简述一下西周达臻“文明”的表现?(2)结合材料,说明古贤称周秦之际为“天下一大变局”的理由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于1873年,反映了当时俄国经济发展与困境并存的状况,是对俄国社会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进行的控诉,表现出俄国发展的落后性,故答案为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俄国尚未使用蒸汽动力,排除A;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主义道路,BD错误。2、B【解析】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浪漫主义音乐后期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矛盾尖锐,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从而在作品中“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这是近代社会转型冲击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故错误;材料未体现出科技进步,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出现于20世纪,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浪漫主义前期充满了浪漫情怀,而后期则浪漫情怀缺失,充满了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这实质上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理性王国”的破灭。3、C【解析】

“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內地建设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结合材料时间和中日关系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举动是为了预备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准备,选项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的是市场经济,排除A;选项B不是材料描述现象的目的,排除;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在工业结构方面的调整,更多是的工业布局在地域方面的变化,排除D。4、D【解析】

据材料“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等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故D选项正确;唐朝政治军事实力强大与音乐出现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分格没有直接关系,故A选项错误;秦统一后,百家争鸣局面逐渐结束,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而不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C选项错误。5、A【解析】

材料中三人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不同是由于三者所代表的阶级不同,想要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同,是不同救国道路的探索。A正确;李达一人对巴黎公社的接受不代表民众广泛接受了社会主义理论,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对巴黎公社的不同认识,学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中的三人代表不同的阶级,不能说明其认识趋同,D错误。故选A。6、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故B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故ACD错误。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建立世界银行并掌握了世界银行的决定权均是属于二战后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而重大举措并不包括“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8、B【解析】

根据图片宣传语“吃饭不花钱”以及集体就餐可知,这是人民公社化初期,实行一大二公,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末,B正确;20世纪50年代初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不存在吃饭不花钱的现象,排除A;60年代中期,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国家经济略有恢复,农村中不再实行大食堂、大锅饭,排除C;70年代末农村已经改革,一家一户生产,自负盈亏,大锅饭早已取消,排除D。9、D【解析】

本题以英国内阁集体负责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责任内闾制下,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材料中四名内阁成员因为与首相持异议而递交了辞呈,这种做法符合“内阁集体负责制”的原则,而新首相发表的声明是对不同意见的“破例”,这给内阁集体负责制的运行带来挑战,D项正确;新首相对内阁内部不同意见的容忍,可能会导致内部意见分歧加剧,A、C两项错误;B项夸大了其影响,排除。10、D【解析】

题干信息“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可知,体现了罗马法的敕令和解答充满了理性,到十二世纪仍然被西欧法学家所大力推崇,被视为神圣的典籍,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价值,没有沿用到12世纪,A项错误;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而不是与教会法融为一体,B项错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的理性主张是理性主义的起源,C项错误。11、A【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朝时期部分士人认可商人与商业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家庭利益成为职业选择的中心,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轻义的风气,C选项错误;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12、C【解析】

“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说明“征发无度,税无定准”,体现了法治精神的匮乏,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脆弱性的信息,排除B;选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中“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得出政府法治精神的匮乏。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答案1:结合史实从两个方面论述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组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逐渐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美苏双方分别实施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一定程度上巩固阵营内部团结,更加速两个阵营的战后经济恢复。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美苏两国的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然而,两极格局的平衡也是相对的,在对峙期间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答案2:结合史实从某一方面论述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组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逐渐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美苏双方分别实施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一定程度上巩固阵营内部团结,更加速两个阵营的战后经济恢复。美苏两国的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答案3:一方面内容能结合史实做部分论述美苏两国经历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冲突,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说明两极制衡,创造了稳定世界格局。答案4:没有史料的简单结论美苏两极格局,相互制衡。其它答案。(2)答案1:欧洲或西欧其它答案答案1:完整表述两个步骤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答案2:只有一个步骤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其它答案【解析】

(1)据“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知两极格局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是美苏相互妥协和对抗的结果,结合美苏双方分别构建政治、经济、军事体系进行对抗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2)据所学可知“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指的是能够对两极格局和美苏地位形成冲击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欧洲、中国的发展壮大,结合日本、欧洲和中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壮大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14、(1)西周创设的封邦建国制度,使得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周公制礼作乐,激起了人们的认同感,维系了社会成员的团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敬天保民思想,对后世儒学及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2)总:周秦之际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换为帝国时期。西周在政治体制上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转变为军功授爵制度,同时地方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