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24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24]其次部分第一章人口第一讲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一、选择题(2024·广西柳州模拟预料)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一幅世界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该图反映人口分布特征的指标是(A)A.人口密度 B.人口数量C.人口增长率 D.人口年龄结构2.下列地区中,人口稠密的是(A)A.东亚 B.南极C.西非 D.北亚3.图中①处呈现空白状的主要缘由是(D)A.地处平原 B.距海较近C.海拔较高 D.气候湿热[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单位(人/km2)可知该图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即人口密度,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合。故选A。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200的地区主要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等地,A正确;南极地区<1,B错误;西非、北亚<100,C、D错误。故选A。第3题,①处人口密度小,结合所学,该地为南美北部的亚马孙河流域,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人口密度小,D正确;该地区以平原为主,但是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小,A、C错;该地大部分地区距海较远,B错误。故选D。(2024·天津模拟预料)自1935年以来,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胡焕庸线”具有高度稳定性。下表为我国“2000—2024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改变”(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趋向均衡)。据此完成4~6题。全国2000年2010年2024年0.7110.7180.735胡焕庸线两侧东南半壁0.5170.5340.566西北半壁0.7540.7480.752四大地区东部0.3650.3980.427中部0.3020.3050.336西部0.7730.7650.771东北0.4490.4590.5044.2000—2010年,表中数据显示(C)A.东南半壁人口趋向均衡B.西北半壁人口趋向集中C.东部地区人口趋向集中D.中部地区人口趋向均衡5.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的主要缘由是(D)A.乡村振兴有序推动B.粮食产量提高C.生态环境持续退化D.矿产开采逐步萎缩6.下列省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样的是(A)A.四川 B.陕西C.吉林 D.湖南[解析]第4题,2000—2010年,西北半壁人口基尼系数下降,反映人口分布更趋向均衡,B错误;东南半壁、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基尼系数都上升,人口趋向集中,A、D错误,C正确,故选C。第5题,2000年以来,东北人口基尼系数变大反映人口分布趋于集中,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乡村振兴、粮食产量提高有助于促进人口均衡分布,A、B错误;生态环境持续退化与东北实际状况不符,C错误;东北地区资源开采大多进入减产阶段,资源型工业衰落,人口大量外迁,而中心城市向外迁移的相对较少,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市,D正确,故选D。第6题,胡焕庸线反映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对比关系,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四川省东南部的成都平原密集,西北部的川西高原稀疏,与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基本一样,A正确;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大,南北人口密度小,B错误;吉林省中部人口密度大,东西部人口密度小,C错误;湖南西部、南部和东部人口稀有,中部和北部人口稠密,D错误,故选A。(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人口密度分布。据此完成7~8题。7.该区域(B)A.人口稀疏区仅位于西部、北部B.地域特征差异明显,人口分布极不均衡C.人口密集区集中在东南部、西北部D.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小8.影响该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C)A.海陆位置 B.气候改变C.地形条件 D.水资源数量[解析]第7题,人口密度0.012~0.1981的地区除西部、北部分布外,东南部也有分布,A错误;图中显示西藏东南部人口密度明显高于西北部,人口分布极不平衡,B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且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大,D错误。故选B。第8题,依据图示可知,西藏地区的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沿岸藏南河谷,相对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海拔较低,温度条件相宜人类居住,C正确;青藏高原均属于内陆地区,且海拔较高,海陆位置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A错误;西藏地区大部分属于高山高原气候,各地气候差距不明显,B错误;西藏地区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较丰富,水资源并不匮乏,对人口分布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2024·四川成都市锦江区嘉祥高级中学期中)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用于衡量环境承载力与实际承载量的大小关系,若其小于0,则说明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下图为“成都市2005年至2009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9.该时间段内,成都市人地冲突最突出的是(A)A.2005年 B.2006年C.2007年 D.2009年10.相对于2005年和2006年,2007年以后成都市的改变可能有(A)①主动推动节能减排②加大环境监管力度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④加大资源开采力度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第9题,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若小于0,则说明环境承载量已超过了该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承载范围。图中2005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且是最小值,2006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但是数值大于2005年,2007年之后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据此分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2005年人地冲突出现,人地冲突持续到2006年并好转,2007年大于0接着好转,因此该时间段内,成都市人地冲突最突出的是2005年,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0题,相对于2005年和2006年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人地冲突突出,2007年以后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大于0、人地冲突缓解,2007年以后成都市的改变可能通过主动推动节能减排、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了环境,提高了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①②③正确。加大资源开采力度会加剧资源消耗速度,不利于人地冲突缓解,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2024·福建省漳平第一中学模拟预料)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是指某一地区水资源所能支撑生产、生活和生态持续发展的实力,主要受区域人口总数、水资源总量及再生实力、水资源消耗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2005—2024年我国某特大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据此完成11~12题。11.该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改变幅度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B)A.气温 B.降水C.人口 D.产业12.为了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该城市中心城区应重点(D)A.削减路面硬化面积 B.优化农业生产结构C.治理工业水体污染 D.加强雨水积蓄利用[解析]第11题,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与水资源总量有关,而水资源总量与降水量亲密相关,绝大部分特大城市分布在季风气候区,不同年份的降水总量差异大,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也会产生相应的改变,因此降水是导致该改变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B符合题意;气温、人口、产业对该城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改变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解除A、C、D。故选B。第12题,依据材料可知,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主要受区域人口总数、水资源总量及再生实力、水资源消耗等因素影响。中心城区人口众多,水资源消耗量大,加强雨水的积蓄和提高水的利用率,能够削减水资源奢侈,增加水资源总量,从而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D正确。削减路面硬化面积可以减轻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关系不大,A错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治理工业水体污染可以减轻水资源的生态承载压力,水资源总量没有改变,因此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实力的作用不明显,B、C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3.(2024·湖南常德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为我国距海岸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表。距离(千米)0~200200~500500~1000>1000人口(万人)39054267403345210344占总人口(%)35.924.330.49.4面积(万km2)97133235495占总面积(%)10.113.924.5515材料二下表为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海拔(米)<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人口(万人)73345.119427.88647.510037.11590.8占总人口(%)64.917.27.78.91.3面积(万km2)144.597.2162.5239.9315.9占总面积(%)15.010.216.925.032.9(1)据表简要描述我国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2)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人口分布密集区人口稠密的缘由。(3)从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能否向西藏大量的迁入人口并说明缘由。[答案](1)我国人口稠密区主要位于沿海地区和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2)特点: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缘由:①东南部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气候相宜;②平原面积广,地势较平坦;③经济发达,文化科技水平较高;④交通便利。(3)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水平低,人口容量小。[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到距海岸200千米以内其人口占比最高,占全国总人口的35.9%;从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示意表中可以看到,海拔200米以下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64.9%。我国人口稠密区主要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距离海岸较近的地区。第(2)题,我国东南部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相宜农业的发展;从古至今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与对外贸易的区域,其经济较为发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科技较为发达;城市众多,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人口数量较多。西北内陆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偏向于大陆性气候,较为干燥,受历史开发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口较为稀有。故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为,以黑河腾冲为界,其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第(3)题,西藏地区处于我国的高寒地带,其海拔高,气候较为寒冷;高原反应极为剧烈,易缺氧;常年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广布,导致土壤贫瘠;冰川广布,气候寒冷,土壤贫瘠,使其生物多样性较差,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人口分布数量较少,开发程度较差,本区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其人口容量相对较少,故不能向本区大量迁移人口。14.(2024·福建模拟预料)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无人区”是指长期闲置的土地或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我国面积广阔的“无人区”(下图)。探讨表明:青藏高原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藏北高原南部、藏南谷地和川藏高山峡谷区,零星分布在青海高原北部、祁连山地、以及新疆境内昆仑山脉南部,另外在江河流域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居民点分布的海拔上限值为5665m,高差上限值为2402m。探讨青藏高原“无人区”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1)从地形的角度说明青藏高原形成大面积“无人区”的缘由。(2)简述探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地理意义。[答案](1)青藏高原高海拔区域面积广;海拔高,含氧量低,超出人体的耐受实力;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紫外线强;海拔高,气温低,相对湿度小。(2)有利于探讨青藏高原环境改变;有利于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有利于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平安屏障等。[解析]第(1)题,题设要求从地形角度说明青藏高原“无人区”的缘由,从地形对人口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