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辽宁省部分地区 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具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诗》云:‘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者也。又曰:‘乱离痪矣,奚其适归。’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荆A之地B广而都C狭D民有离E心F莫安G其居H故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以满仓廪”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以”词义不同。B.恶,指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词义不同。C.悦,指使……悦,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悦”词义和用法相同。D.度,指揣度、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君主应该如何朝居,晏子认为,君主朝居时若太威严,这会导致大臣不敢说话,就像哑巴一样,而君主则变成了聋子,这不利于国家治理。B.晏子以微小的菽粟和疏缕的纬线为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从而向景公阐述了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C.孔子认为,忠臣向君主进言有谲谏、戆谏、降谏、直谏和风谏五种方法,孔子主张向君主进谏要讲究策略,他倾向于风谏这种委婉的方法。D.子贡说孔子对子产和晏子两人推崇备至,针对子贡的疑问,孔子说,子产学问广博又给民众带来恩惠,晏子行为谦恭聪敏又对国君忠诚不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4分)(2)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4分)14.材料二中,孔子是如何系统地回答子贡“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这一问题的?(3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DFH(3分)(3分,选对1个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0分。)【解析】句意: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说。“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描述楚国国土和都城情形,结构完整,“民”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狭”后断开;“民有离心”是以“民”为主语的结构完整的句子,主谓宾俱全,故在宾语“心”后断开;“莫安其居”是省略了主语“民”的句子,结构相对完整,“故”是表示结果的关联词,放在句首,故在“居”后断开。11.C(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来)堆满仓库。/我以这样微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B.正确。哪里。/奸邪。句意:哪有拒绝人家而不接受意见的呢?/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C.“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悦’词义和用法相同”错误,“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的意思是“以……为悦”,是意动用法,不是使动用法。句意: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D.正确。句意: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请(你)估计我已经回到了军中,你再进去(拜见项王)。12.B(3分)【解析】“从而向景公阐述了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错误,晏子以菽粟和疏缕的纬线为例,形象地阐述君主应该注重听取臣下的意见,而不是“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13.(1)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块石头(堆起来的),而是从低处一块块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的。(“太山之高”,定语后置,“高太山”;“累”,堆叠、积累;“卑”,地势低;“累(于)卑”省略句兼有状语后置;各1分,共4分)(2)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拒绝诸侯国的宾客,遮盖君主明察的目光。(“比周”,相互勾结;“愚”,愚弄;“距”,通“拒”,拒绝;“蔽”,遮蔽,遮盖;各1分,共4分)14.①孔子先表明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国家的观点,②再阐述齐、鲁、楚三国不同的国情,③最后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以之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共3分,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解析】①“各因其事也”,孔子先表明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国家的观点。②“齐君为国……故曰……鲁君……故曰……夫荆……故曰……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再阐述齐、鲁、楚三国不同的国情。③“《诗》云……又曰……又曰……”,最后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以之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参考译文】材料一晏子又对景公说:“处理朝政威严吗?”景公说:“处理朝政威严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坏处吗?”晏子回答说:“处理朝政威严,在下的臣子就不敢说话;在下的臣子不敢说话,那么在上的君王就会有很多事情听不到。在下的人不说话叫作哑巴,那在上的人听不到事情叫作聋子。聋和哑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集合微小的豆子和小米能够堆满仓库,汇合那稀疏的丝缕做纬线能够织成帷幕。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块石头堆起来的,而是从低处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的。至于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建议,当然也有接受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有拒绝人家而不接受意见的呢?”材料二子贡问孔子说:“从前齐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鲁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叶公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三个人的问题是一样的,而您的回答却不同,这样说来治国有不同的方法吗?”孔子说:“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齐国君主治理国家,建造很多楼台水榭,修筑很多园林宫殿,声色享乐无休无止,有时一天就赏赐三个家族各一千辆战车,所以说:为政在于节财。鲁国国君有三个大臣,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拒绝诸侯国的宾客,遮盖君主明察的目光,所以说:为政在于了解大臣。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说:为政在于让近处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来依附。这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施政方针也不同。《诗经》上说:‘国家混乱国库空,从不救济我百姓。’这是哀叹奢侈浪费不节约资财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臣子不忠于职守,使国君担忧。’这是哀叹奸臣蒙蔽国君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兵荒马乱心忧苦,何处才是我归宿。’这是哀叹民众四处离散而导致国家动乱啊。考察这三种情况,根据政治的需要,方法难道能相同吗?”孔子说:“忠臣规劝君主,有五种方法:一是委婉而郑重地规劝,二是刚直地规劝,三是低声下气地规劝,四是直截痛快地规劝,五是用婉言隐语来规劝。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法来规劝啊。”子贡问孔子说:“您对子产和晏子,可以说推崇到极点了。请问两位大夫的所作所为,以及您赞赏他们的原因。”孔子说:“子产对于民众来说是仁爱的治理者,学问广博。晏子对于国君来说是位忠心的臣子,行为谦恭聪敏。所以我都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侍奉他们,而且愈来愈喜爱和尊敬。”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①,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节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一·汉二帝治盗》)材料二:先是,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②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渤海太守。召见,问:“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慰安牧养焉。(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汉纪》有删改)[注]①殿最:评比,考核。②上:汉宣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上使使者衣A绣衣B持节C虎符D发兵E以兴击F斩首大部G或至万余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听,听任,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听”意思不同。B.捐,舍弃,抛弃,成语有“细大不捐”,其中“捐”字意思和用法与此相同。C.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D.牧,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帝时盗贼四起,匪群大小不一,于是颁布“沈命法”,规定官员未及时发现盗贼和抓捕盗贼未达标准的官吏都要判死罪。B.《容斋随笔》记载的两件事都是有关治理盗贼的,武帝的严刑峻法使盗贼不减反增,光武帝采取的宽缓做法反而收效良好。C.宣帝时渤海郡盗贼四起,当地官员不能平定,皇上接受丞相、御史的推荐,任龚遂为渤海太守,命他限期安定渤海郡。D.龚遂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去治理渤海郡的盗贼,他特别请求皇上不要让丞相和御史用文法约束自己,允许他见机行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2)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14.简要概括光武帝和宣帝时期采用的治盗方法的异同。(5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10.(3分)BDF评分参考:每处1分。11.(3分)D(词义不同;牧,养)12.(3分)C(“命他限期安定渤海郡”错,文中并未提及期限)13.(8分)(1)(4分)自那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不能捕获,因上级考核连累官府。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发”“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龚遂乘坐驿车,来到勃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到,派军队前往迎接,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传”“遣还”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5分)同:都采取了宽松的政策,解决了当地的盗贼问题。异:①光武帝派使者按既定方针治理,让盗贼互相举报,不追究官吏责任,只按获贼数量评定功绩;②宣帝选用贤良龚遂,允许他见机行事;龚遂到任后,发布文书,撤销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促使盗贼主动改邪归正。评分参考:相同点1分,不同点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文本一: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群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部队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主持这件事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及属吏都判死刑。”自那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不能捕获,因上级考核连累官府。官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盔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光武帝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已相互纠举揭发,五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是凭他们擒拿讨伐盗贼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瓦解分散。文本二:当初,勃海周围各郡遇到荒年,盗贼并起,二千石官员不能擒获制止。皇上下令征选有能力治理的官员,丞相、御史举荐前昌邑郎中令龚遂,于是皇上任命龚遂为勃海太守。召见时,皇上问龚遂:“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来让我满意呢?”龚遂回答说:“勃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师,得不到圣明君主的教化,当地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地方官吏却不加体恤,所以才使陛下的子民起兵叛乱。如今陛下是打算派我镇压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皇上说:“我征选贤良人才,本来就是要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一团乱绳一般,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先将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不要用法律条文约束我的行动,准许我相机行事。”皇上答应了龚遂的请求,并加赏黄金,派他前往。龚遂乘坐驿车,来到勃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到,派军队前往迎接,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并下达文书给所属各县:“将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一律撤销,凡是手持锄头、镰刀和其他农具的,一律视为良民百姓,地方官吏不得刁难;只有手持兵器的才算是盗贼。”龚遂单人独车前往郡府。盗贼们听说新太守的命令后,立即解散,抛弃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于是盗贼全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于是,龚遂下令打开官仓赈济贫苦百姓,选派品行优良的官吏对百姓们进行安抚、管理。辽宁省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7月期末高二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魏之为国可谓困矣。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然孟子学子思者也。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梁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温公[注]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注]温公,指司马光。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其兵屡败A意夫B孟子之来C必有奇谋D秘计以取胜E于邻国F而洗G其屡败之H过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往、到,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词义相同。B.有以,指有什么,与《劝学》中“无以至千里”的“无以”意思相反。C.固,本来,与《过秦论》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固”词义不同。D.何以,即以何,与《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的“是以”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国在马陵战败,公子卬被秦国掳掠,魏国处境非常艰难,魏王希望远道而来的孟子能够帮助魏国改变这种处境。B.孟子向子思学习治民之道,子思告诉他要以利为先,但孟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教人,建议魏王治国要注重仁义。C.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之利,可能使他们从利益出发求取仁义,但即使接近仁义,最终难免因求利而失去仁义之利。D.可以与墨子、魏晋之君谈论节俭,而不能与秦始皇、汉武帝谈论节俭,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2)故孟子之对梁惠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14.子思言利与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什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AC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概魏国军队屡败,想着孟子到来,一定有奇谋秘计来战胜邻国,一洗之前屡败的耻辱。“盖其兵屡败”表示推测原因的,后面是结论,所以在A处断开。“孟子之来”主谓结构,也是后文的前提,其后C处可断开,表示强调。“取胜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句,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故选ACF。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的能力。A.错误。往、到/出嫁。句意:孟子到魏国的时候。/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B.正确。有什么/没有什么。句意: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就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千里之远。C.正确。本来/牢固。句意: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D.正确。均为宾语前置。句意:究竟怎样(用什么)能得到仁义之利呢?/因此被流放。故选A。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这是因为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错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故选D。13.(1)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不得其所”,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不会生活安定);“诈”,欺诈的事。(2)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直”,只;“故”,缘故,原因。14.①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②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对象是俗人,③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从原文第二段看“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仁义本来也是利益,对于国君来说,不仁义是最大的不利。子思的话是对孟子说的,从原文第四段看,“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孟子是智者,可以跟他言利,这样不会错失人才,而且回答透彻、得体。从原文第二段看,孟子本身就认为“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从原文第一段看“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第四段进一步分析“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孟子“不言利”是就对梁惠王回答而言,原文最后一段分析“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梁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孟子善于学习,当谈话的对象不是子思,而是梁惠王这样的世俗之人,就按照老师说的“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只谈仁义而不谈利,这样不会给魏国造成最大的不利。面对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孟子也做到了不失人、不失言。所以子思言利和孟子不言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参考译文:孟子到魏国去,正值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掠魏国公子卬,魏国的国家局势可以说陷入了困境。魏王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会有办法让我的国家受利吧?大概魏国军队屡败,想着孟子到来,一定有奇谋秘计来战胜邻国,一洗之前屡败的耻辱。所以魏王问孟子怎样用兵才有好处,怎样用兵是不利的。而孟子就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说仁义就足够了。”然而孟子是受学于子思的。他曾经(向子思)询问治理百姓的方法以什么为先,子思说“先要让百姓得利”。孟子说:君子用来教导人的,也只是仁义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子思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百姓得利的,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孟子向子思学习,已经明白仁义对利的重大意义,而他对梁惠王就始终不用利来劝说他,为什么呢?温公(司马光)的评论说得好啊:“子思、孟子的说法是一致的。只有仁者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仁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这种说法可以说是透彻啊。仁义并非没有好处,仁义的好处,可以对智者说,很难和俗人说。与世俗之人说仁义的好处,他将用利欲之心去求取仁义,结果又凭什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利益的想法去追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但最终也不能免于求利。所以只有孟子可以与其谈论利,不是孟子还与其谈论利,就是失去意义。可以与其言利而不说,就是没有辨明对象;不可以与其言利却说了,就是说错了话。智者不会错判对象,也不会说错话。孔子很少说利的原因,是很少和世俗之人说利。夫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传授给孟子。夫子很少谈利,而子思对孟子说利,这是子思善于学习夫子的原因。子思已经说到了利,而孟子并不对梁惠王说利,这是孟子善于学习子思的原因。就好像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而俭省父母的用度,对墨子说就可以,对秦始皇说就不可以。节俭并不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对魏晋时的君主说要节俭是可以的,而对武帝说就不可以了。(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辽宁省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问者曰:“申不害、商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商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干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问者曰:“,,?”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商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而张仪以秦殉韩、魏。惠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0.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故托万乘A之劲B韩C十七年D而不至于霸E王者F虽用术于上G法不勤H饰于官之患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是衡量、考核之意,与成语“计日程功”中的“程”意思相同。B.慎,是遵循、依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戒之慎勿忘”中的“慎”意思不同。C.弊,是蒙骗、蒙蔽之意,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弊”意思不同。D.道,是取道之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申不害与商鞅一个提倡运用术,一个主张实行法。韩非认为术和法都是治国的工具,就如同穿衣、吃饭都是维持生计的方式,缺一不可。B.旧的法令还未废除,新的法令又颁布施行,导致很多人利用新旧法律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冲突牟利,也难免让奸臣钻空子。C.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制度,该厚赏的就一定厚赏,这使秦国国富民强,却也直接导致一些臣子借强大的秦国谋私利。D.稿侯魏冉越过魏国和韩国攻打齐国,并取得了胜利。他借此机会在自己的封地定陶筑起了城池,让自己的实力得以增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2)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14.主客问答是古代的一种写作模式,本文即采用这种模式。请根据你对“对曰”一段的理解,写出“问者”提出的问题。(3分)10.【解析】句意: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故托万乘之劲韩”中“劲韩”作宾语,故在“劲韩”后C处断开;“者……也”表示判断,“者”后F处断开;“虽用术于上”和“法不勤饰于官之患”是转折关系复句,且“虽用术于上”中“于上”为后置状语,故在G处断开。11.【解析】D.文中的“道”是遵行。句意: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取道芷阳秘密行军。12.【解析】C.“直接导致”理解有误。由“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应该是间接导致。13.(1)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任”,才能;“课”,考核。(2)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2)“擅”,专一地推行;“一”,统一;“奸”,奸邪的事情。14.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参考译文:有人问:“中不害、商鞅,这两家的言论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最为急需?”回答说:“这是不好比较评价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大寒隆冬,不穿衣服就会冻死。说衣服和食物哪一个更急需,应该说这两样都是不能缺少的,它们都是维持生命必须具备的东西。现在申不害主张的是术而商鞅主张的是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去责求实绩,操控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所要掌握的。所谓‘法’,就是法令由官府明确制定,刑罚在民众心中扎根,奖赏那些严格守法的人,惩罚那些触犯禁令的人。这是臣下所要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闯乱子,术和法是一样也不能少的,都是帝王治理国家必须具备的东西。”有人问:“只有术而没有法,或者只有法而没有术,这为什么不可以呢?”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相。韩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以前的旧法还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产生了;晋国君主的命令还没有收回,而韩国君主的命令又颁布了。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所以奸人看到旧法前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旧法前令办事,看到新法后令对自己有利就照新法后令办事,他们利用了新法、旧法和前令、后令的矛盾从中渔利,那么申不害即使多次让韩昭侯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虽然依托军力强大的韩国,经过十七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就霸王之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却没有免除由于在官吏中不用法进行整顿所带来的祸患。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落实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互相监视、同受责罚,该厚赏的一定厚赏,该重罚的一定重罚。因此秦国的民众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战时追赶敌人,冒着危险也不退却,所以国富兵强;但是,君主没有术了解奸邪,只不过是用国家的富强帮助奸臣罢了。等到秦孝公、商鞅死后,秦惠王即位,秦国的法治还未败坏,而张仪把秦国的力量牺牲在韩国和魏国来谋取他的私利。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甘茂出兵打到周而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武王死后,秦昭襄王即位,魏冉越过韩国、魏国而攻打东边的齐国,打了五年秦国没有增加尺寸土地,他却在定陶的封地上筑起了城墙。范雎攻打韩国八年,成就了他在汝南的封地。从此以后,所有在秦国受到重用的,都是魏冉、范雎一类人物。所以战争胜利了,大臣得到尊宠;扩大的版图,则成了他们私人的封地:君主没有术来知道大臣的奸情。商鞅虽然多次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他变法的成果。

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材料一: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贞观政要·卷六》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人言作天子A则得自B尊崇C无所畏惧D朕则以为E正合F自守G谦恭H常怀I畏惧。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覆”含义,与《促织》中“覆之以掌”中的“覆”含义不一致。B.文中“被”的含义,与成语“被甲枕戈”中的“被”含义不相同。C.文中“矜”的含义,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的“矜”含义相同。D.文中“克”的含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在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引发了他对谦虚态度的看法。B.往欹器里注水,注入一半时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体现器物的精巧。C.魏征以《易经》之理告诫唐太宗: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以谦逊为贵。D.从材料二中可见唐太宗为人处事大度,能参省吾身,并时刻提醒自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2)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14.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唐太宗的观点各是什么?魏征又有怎样的认识呢?(3分)10.【答案】CDH【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认为自己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却认为天子更应该自己保有谦逊恭谨之德,经常心怀畏惧。“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是“言”的宾语,“自尊崇”,是宾语前置,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后断开。“朕”做下面句子的主语,前面D处要断开。“正合自守谦恭”做“以为”的宾语,“谦恭”做“守”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H处断开。故选CDH。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倾倒/覆盖上。句意:注满水后就会翻倒/用手掌去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