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安徽省滁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咏岩桂朱熹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①。注:①《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总写岩桂形象,“亭亭”状其秀美之姿,“岩下”写其生长环境之劣。B.第二句以一“独”字写岩桂在岁晚时节独自芬芳,落寞中更带几分孤傲。C.桂花天生的香气令人思想清净,更引得天仙也在云影的护拥下前来观赏。D.尾联用典,意为诗人已陶醉于岩桂之美,劝招隐者无须发出归去的呼唤。16.同是描写桂树,归有光《项脊轩志》中说“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本诗颔联说“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请分析二者写景的不同妙处。(6分)15.C16.(6分)①归句着眼于动态表现,却营造出灵动而宁静的气氛;朱句着眼于静态描写,却展现岩桂灿烂而热烈的形象。②归句以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神韵;朱句以工笔细描,以数量和色彩渲染出花叶的繁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每点3分,意思正确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九日登梓州城①杜甫伊②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乾坤③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注]①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诗人送好友严武到绵州,未几,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②伊,发语词。③乾坤,诗中指朝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中的“九日”,点明了时令为重阳节,登高与饮黄花酒是重阳习俗。B.颔联将“异”与“同”对比,是为了突出诗人自己今不如昔的伤悲之情。C.颈联将家庭不幸置于国家动荡背景之下,传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D.本诗虽是登高诗,但没有着意眼前景物的描写,而是侧重于情感的抒发。16.尾联中的“意无穷”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是为了突出诗人自己今不如昔的伤悲之情”错误。颔联“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意思是:以前我们在一起追欢取乐,同去远方,现在我们都已老迈,筋力衰减,尽管在重阳节这一天,我们仍然像从前一样,远望着天地间的草木,寄托着各自无尽的思念。颔联将“异”与“同”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之悲。
故选B。
(2)①首联“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回顾了自己年轻时饮酒赏菊的欢乐时光,而现在已是白发老人,今昔对比,表达了年老体衰之悲。
②颈联“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写出了家中的亲人离散,居无定所,朝廷动荡,忧虑国家,表现了诗人与家人分别的哀痛之情。
③尾联中“兵戈与关塞”直接指向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痛恨。
④题目“九日登梓州城”及注解“徐知道作乱,因入梓州”可知战乱频发,社会动荡,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一位流亡诗人,身不由己,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情。
答案:
(1)B
(2)①年老体衰之悲;②亲人离散之苦;③战争不息之痛;④羁旅他乡之愁。【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次韵任君官舍秋雨黄庭坚墙根戢戢①数蜗牛,雨长垣衣②亭更幽。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③犹思晴后收。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注]①戢戢:聚集。②垣衣:苔藓。③谷穟:饱满的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戢戢”为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蜗牛数量之多以及聚集蠕动的情状,同时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B.颈联由景入理,通过写秋天的典型意象菊花和谷子,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C.尾联以诗人独自伫立,搔头思索,举杯邀南山结束,意境深远且含蓄隽永,留下无限遐想空间。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以“秋雨”为切入点,脉络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6.颔联“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历来被诗家称赞,请简要分析。(6分)15.【答案】B【解析】“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错误。颈联中菊花晚开,但仍抱有希望,谷子虽在雨中但期盼晴天,以此寓言诗人自身的期待,并未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此处抒发的是自己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情感,表达一种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16.【答案】①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归鸿和落叶景象,展现了深秋雨景,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②动词传神。通过“惊起”和“辞”“落”等动词对归鸿和落叶进行了动态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③拟人手法。如“最知秋”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使其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动词传神、拟人等。其次,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阐述这些手法如何共同作用于表达主题和情感。这一联情景交融,将深秋雨景与诗人的感慨完美结合。归鸿惊起,打破了原有的队形,落叶纷纷辞别枝头,这些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时光的流转,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诗人在动词运用方面非常传神,富有表现力。通过“惊起”和“辞”“落”等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归鸿和落叶的动态,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和韵味。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最知秋”三个字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让它们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传递着秋天的信息和韵味。这种拟人手法不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综上所述,颔联之所以被诗家称赞,是因为它情景交融、动词传神且富有表现力,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安徽省合肥一中等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江上吟[唐]李白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运用夸张手法极写行舟之乐,表达诗人对纵情声色、恣意享乐生活的批判。B.诗歌将屈原和楚王进行对比,强烈表达诗人对权贵的傲慢和对不朽文章的赞叹。C.诗歌用豪壮之语,塑造了诗人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屈的潇洒形象。D.诗歌描写生动鲜明,抒情酣畅淋漓,结构绵密工巧,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16.本诗“海客无心随白鸥”与黄庭坚《登快阁》中“此心吾与白鸥盟”诗句中都有“白鸥”,请分析两首诗中“白鸥”所起作用有何异同。(6分)15.A【解析】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16.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白鸥”都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物我两忘之境的赞美。不同点:(1)李白诗中借海客无心却有白鸥相随和仙人还需等待黄鹤相对比,表达自己此刻已经胜过神仙,超越世俗的欣喜。(2)黄诗用与“白鸥盟”的典故,表达想要远离官场喧嚣,想要归隐江湖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每点2分。李白借鸥鸟表达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这江上之舟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已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而这里的“海客”和“白鸥”已经成为一体,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黄诗中的与白鸥盟语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安徽省合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会稽郡楼雪霁张继①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注]①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古属楚地)人。②睥睨:城墙上的短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从落雪写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会稽城下了一场雪,洁白的雪花如同飞花一般,美丽轻盈。B.次句照应诗题,写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郢客”点明诗人身份。C.颈联写傍晚时分寒凉的风穿过了郡楼的门窗,但诗人仍旧没有离去,望见夕阳斜挂在城墙上方。D.尾联写暮色渐浓,诗人望见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光隐约闪烁,暮色中的湖山别有一番清秀韵味。16.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15.B16.①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积雪的颜色和雪景的朦胧之美。②用典:“夏禹坛”“西施浦”运用典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夏禹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好像仍飘着一层轻纱,既表达了诗人对江城雪景的赞赏,又表达了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及含蓄深沉的人生况味。【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错,“霁”指雨后或雪后天色放晴。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意思是,大禹的神坛前仍堆着白玉一般的积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飘着一层轻纱。①比喻:颔联巧妙运用比喻,将积雪比作“玉”“纱”,生动地描绘了会稽的雪后景色,突出雪景的洁白和朦胧,表达了作者对会稽郡的热爱和赞美。②用典:当年,大禹东行至会稽而崩,葬在会稽。如今,大禹的神坛前的积雪似白玉一般,仿佛是自然为他献上的贡品,远远望去,便生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当年,西施曾在会稽生活过,以西施命名的小溪上飘着一层轻纱似的雪雾,让人不禁追忆西施当年的美丽。诗人把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用典抒情,既点明欣赏雪景的地点,又使诗歌含蓄典雅。③借景抒情:远眺处,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积雪聚玉,洁美无比,这位治水有功,后东巡狩至会稽而卒的古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尊敬。西施浣纱的水滨似有素绢白纱在眼前晃动,可惜受命于国难之时的绝代佳人香销玉殒之后,还遭世人非议责难。诗人缘情写景,借景抒情,感情极为复杂难状,集赞叹、仰慕、惋惜于一体。安徽省亳州二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关山月①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