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与东汉(前202——220年)【扫描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全国Ⅱ卷·2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全国Ⅱ卷·25·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全国Ⅲ卷·25·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浙江·2·汉代“刺史”江苏·2·郡国并行制;汉代选官北京·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手工业2020全国Ⅲ卷·24
·东汉屯田制浙江·2·著名水利工程(空间布局);秦汉政治沿革山东·2·重农抑商政策2021全国乙卷·25·汉代经济发展全国甲卷·25·汉代监察制度浙江·2·素纱襌衣;秦兵马俑;儒家思想;郡县制2022湖北·2·秦朝的建立过程;天津·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江苏·2·西汉建立与
文景之治”山东·2·两汉的文化
广东·2·东汉的兴衰;湖南·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浙江·4·刺史2023全国甲卷·25·两汉经济发展全国新课标卷·25·刺史制度山东·2·两汉政治湖北·2·史学认知【概念阐释】大一统大统一:一般指的是疆域的统一,即所有的地方都归于一个政权统治。新莽、曹魏、民国都短暂的实现了大统一。大一统:不仅有疆域的统一,还包含了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这几个朝代都真正实现了大一统。【基础知识梳理】一、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建立者:刘邦(汉高祖)2、汉初的统治:(1)背景:①社会;②吸取秦亡的教训(2)表现:思想:尊奉思想;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政治:;地方上:郡国并行制3.结果:消极:对内:问题;土地兼并、豪强坐大;对外:匈奴问题;积极:文帝、景帝期间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二、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盛1、政治:⑴地方:——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⑵中央:①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②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3)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自下而上);标准:“”;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自下而上);作用:①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②后期任人唯亲,豪强大族把持察举;(4)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⑸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政府垄断盐和铁生产与销售;③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④抑制工商者——征收;3、文化:接受董仲舒建议,;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①以儒学为基础;②,兼采各家;③具有神学色彩。意义: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4、开拓疆域:①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②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目的:配合对的战争影响: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③前60年西北设置,作为管理的军政机构;④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三、延续大一统——东汉兴衰1、王莽改制背景西汉末年政治黑暗,严重,赋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建立公元9年,外戚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结果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⑴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⑵措施:措施作用政治①增强的作用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②严格控制干政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释放奴婢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文化重视儒学儒学继续得到发展⑶结果:东汉光武帝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史称“”。3、东汉衰亡:(1)原因:①交替专权;②党锢之祸加剧了政治危机;.③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⑵结果:黄巾大起义概况:184年,张角率“黄巾军”,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影响:①黄巾起义,动摇了的统治基础;②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分类内容影响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我国第一部通史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②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具有现实主义特点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
技医学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著。张仲景①提出辨证施治原则;②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③“”华佗①外科手术;②创制“”;③“五禽戏”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其他蔡伦改进105年,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②《周髀算经》;③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农学①《氾胜之书》;②《四民月令》【模块链接】·选必11、【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定做了怎样的调整?2、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⑴形成:汉武帝,先考察而后推举,再提拔任用;⑵内容: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⑶作用:①为两汉选拔了大批人才;②后期任人唯亲,豪强大族把持察举;3、汉代的法律:沿袭秦律,制《九章律》,秦汉律令并行。4、【探究思考】两汉的民族关系在管理机构、民族治理和边疆政策方面体现了哪些内容?5、赋役制度:田赋(轻)、人头税(重)和徭役,征收财产税。6、【探究思考】两汉的户籍制度内容都有哪些?7、基层治理:县下设乡、里、亭;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8、社会救济: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模块链接】·选必2【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疫病防治都有什么变化?【模块链接】·选必31、文化传承:汉朝太学是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自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2、【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都有哪些内容?3、【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几条?它们都有何作用或者影响【重点知识深化】探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2024.河南许昌高一上期末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据《百度百科推恩令》(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分)【经典题目演练】一、选择题1.汉景帝时,一些黄老学者断言周武王用武力夺取天下是谋逆不道;而另一些儒生则针锋相对指出,商纣暴虐无道,武王伐纣是顺应民意,得民心就是顺天道。汉景帝对此争论予以及时制止。这主要是因为该争论()A.触及了汉朝政权的合法性问题B.削弱了黄老之学的统治基础C.对儒家思想体系重构提出考验D.不利于官僚政治制度的强化2.匈奴浑邪王归附,汉武帝下令隆重迎接,封其上层为食邑千万户的侯。汉廷在缘边五郡故塞外设置“属国”安置其部众,保存其官号和部落组织,保留其游牧生产方式,尊正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汉统治者此举有利于()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奠定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C.保障因俗而治的双轨制度D.强化祖源认同的文化根基3.下图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印文为篆文,分两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遗址还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王侯合昏(婚)千秋万岁宜子孙”等汉字铭文蜀锦。这表明汉代()A.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扩大了郡国并行制度的范围C.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汉武帝时规定“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即针对诸侯王王位的继承只能由嫡子继承,若王后无子,则这个诸侯国就要被废除,其疆土归朝廷所有。该规定旨在()A.维护皇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度B.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C.与推恩令配合削弱王国势力D.迎合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5.两汉时期,统治者会在一些节庆场合赐予百姓牛酒,受惠百姓数量大。西汉初期,统治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牛酒赐予,到西汉中期,统治者进行了多达十八次的牛酒赐予,平均不到两年一次。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优抚政策的成熟B.王国问题的解决C.对外战争的胜利D.生态环境的改善6.汉代留下的大量文字遗存及文物资料(表1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家”一词频繁出现。这反映出()内容出处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以为便,便国家。”《史记·高祖本纪》(汉高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史记·高祖本纪》五行之所和,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表1A.社会发展改变思想观念B.国家一统利于文物保存C.民本主张影响治国策略D.历史记载迎合儒学伦理7.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一次性剥夺了106位侯王的爵位。汉武帝的这一举措()A.有利于强化皇权B.体现家国不分的特征C.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8.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军30余万出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遇伏被困,不得已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汉初对匈奴的政策()A.从根本上消除了匈奴的威胁B.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C.有利于集中力量来解决内忧D.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9.东汉政府规定,每年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户的年龄。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给他们王杖,同时保障他们的生活;八九十岁的,要倍加尊重,额外赐予物品。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民间慈善组织发达B.治国思想吸纳儒家伦理C.国家主导救济教化D.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备10.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图1是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对该帛书解读正确的是()A.其书写的主要文字应该是甲骨文字B.可以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C.反映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巨大成就D.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图111.东汉明帝打算分封皇子,将众封国领地减少一半。马皇后说:“诸子裁减食邑数县,依据祖制不是已经俭省了吗?”明帝回应:“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这说明,东汉时期()A.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B.母族势力影响君主决策C.皇室节俭之风盛行已久D.地方政治制度发生质变12.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在秦汉王朝的大政决策中,主要有御前会议、宰辅会议、百官会议和中朝幕僚机关参与讨论。这一做法()A.有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B.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C.体现了行政效率的提升D.反映出行政中枢制度的调整13.表1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重大举措,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表1时间举措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3年对匈奴开战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套;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24—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四次出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实行盐铁专卖公元前118年统一货币A.核心是加强中原与西域联系B.诸侯王割据威胁皇权C.战争中凸显中央集权的优势D.统制经济以扩大财源14.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增强了危机化解能力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D.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15.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说明抑商政策逐步瓦解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表明了贸易被官方垄断二、材料解析题16.(2024·广东梅州高一上期末·21)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材料2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庄园经济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相结合的产物。“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西汉因循秦制,土地兼并的现象屡见不鲜,到西汉后期,豪强地主的社会势力增长,他们能够通过合法或者非法、隐蔽的方式,比较稳定地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农民,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基本形成。到东汉初期,本身就是豪强地主的刘秀依靠豪强地主势力的支持而当上皇帝,重新统一天下,东汉成为地主庄园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东汉庄园经济是一种比个体家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相对进步的经济形态和经营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也是较为全面的。从历史上看,东汉庄园经济在社会救济、吸纳流民、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功效是不可忽视的。——摘编自樊遂桥《略论东汉庄园经济的社会功能》材料二东汉时期,大地主的田庄不仅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还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自给自足,一般不需要对外进行交换活动。在地主田庄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对豪强地主依附性极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这些劳动者不仅向豪强地主交纳半数以上的实物地租,还得无偿为地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修治陂渠、营造院宇等,受田庄地主的超经济剥削。豪强地主大多聚族而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纠集宗族亲戚,建立坞堡以自守。他们把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方式建立私人武装,战时跟随豪强打仗,史称“部曲”或“家兵”。大地主田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转化成统一国家的对立物,形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此同时,东汉初年以后,土地兼并逐渐激烈,贵族豪门任意侵占自耕农的土地,但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那些没有破产的自耕农要向东汉政府交纳田税、算赋和口赋,还要出更赋,负担非常沉重,与封建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地主庄园的特点,并评价其历史影响。(8)【基础知识梳理】答案:一、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经济凋敝;黄老无为;王国;文景之治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推恩令;中外朝制;孝廉;刺史制度;盐铁官营;财产税;尊崇儒术;外儒内法;儒学;河西四郡;匈奴;西域都护府三、延续大一统——东汉兴土地兼并;王莽;尚书台;外戚;光武中兴;外戚宦官;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四、回望大一统——两汉文化纪传体;乐府诗;《黄帝内经》;药物学;麻沸散;造纸术;【模块链接】·选必11、【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定做了怎样的调整?⑴西汉: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郡、县二级制;②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刺史,加强中央集权;⑵东汉:①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②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4、【探究思考】两汉的民族关系在管理机构、民族治理和边疆政策方面体现了哪些内容?(1)管理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治理:①和亲、军事打击:北击匈奴②行政管辖: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和护乌桓校尉(东北)。(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和护乌桓校尉(东北)6、【探究思考】两汉的户籍制度内容都有哪些?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地有专人主管;②百姓成为“编户齐民”;③定期人口调查;④东汉末年,户籍散乱。模块链接】·选必2【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疫病防治都有什么变化?1、农业: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耦犁、犁壁、耧车(播种);水利设施: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边疆地区);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土地兼并。2、手工业:①使用纺车纺纱;②使用提花机;③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3、疫病防治:西汉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4、契约:汉朝以后,凡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都要订立契约【模块链接】·选必32、【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都有哪些内容?㈠陆海通道打通(选一P66)(1)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①2世纪,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纲下12);②汉明帝,请高僧在洛阳传教,白马寺(纲上42)。(2)合浦郡徐闻县出发,可以到印度南部;倭国使臣来朝。①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②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㈡宗教、文化艺术的传播(选三53)①佛教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②(选三P8、53)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㈢物种、技术等器物传播(选三P5253)①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②漆器及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大宛国的良种“汗血马”,苜蓿,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传入中国3、【探究思考】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几条?它们都有何作用或者影响⑴草原丝绸之路:①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②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⑵西南丝绸之路:①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②作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联系。⑶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演变:①西汉时期: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时期: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都十分频繁;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③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⑷影响:①对汉朝: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②深远意义: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③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沟通东西文明的必有之路【重点知识深化】答案:措施:①实行推恩令;②实施刺史制;③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④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⑤盐铁官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地方大商人;⑥尊崇儒术。(8分,答出四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1“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推恩令;据材料一“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实施刺史制;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地方大商人;据材料1“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可知,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据材料1“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并结合所学可知,尊崇儒术。【经典题目演练】答案1.A【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刘邦通过武力推翻秦朝,建立西汉,黄老与儒家的争论已经触及汉朝政权建立的合法性问题,因此这一争论被汉景帝及时叫停,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使用黄老思想,汉景帝未进行调整,排除B项;汉景帝叫停争论,未对两家学派进行具体评判,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西汉的发展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构,排除C项;黄老学者和儒生争论的问题是武王伐纣问题,对官僚制度无直接影响,排除D项。2.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采用因俗而治的方式对归附的匈奴进行管理,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清朝时期奠定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排除B项;因俗而治的双轨制度在辽朝得到实施,排除C项;祖源认同的文化根基指的是强调匈奴和汉族是同祖,排除D项。3.A【解析】据材料“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遗址的汉代炭精制桥纽方印”“汉字铭文蜀锦”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方印和汉字铭文蜀锦,说明汉代时中原王朝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并未推广到西域,这一制度主要在汉朝内地实行,排除B项;“司禾府印”涉及的是农业官员,并不能直观体现因俗而治,而因俗而治体现的是采用灵活方式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手工业等发展有关,未体现有关儒家思想的内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信息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4.C【解析】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明确规定诸侯王王位的继承只能由嫡子继承,如果王后无子,则这个诸侯国就要被废除,并且其疆土要归朝廷所有,再结合所学(推恩令)可知,该规定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与推恩令一样,它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的关系,与“皇权”无关,并且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度”仅是题干所述现象,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题干所述史实更多的侧重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迎合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排除D项。5.C【解析】据材料“节庆场合赐予百姓牛酒”可知西汉政府赐予百姓牛酒主要是在一些庆祝的节庆场合,据所学可知西汉中期由于国家实力发展,在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的战争中多次取得重大胜利,为庆祝胜利而与民同乐,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社会优抚政策主要对象是老人儿童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材料中牛酒赐予对象是全体百姓,不体现社会优抚,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王国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推恩令等制度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解决的,不符合需要多次庆祝的节庆场合,排除B项;材料主要介绍统治者在节庆场合赐予百姓牛酒,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D项。6.A【解析】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汉王三让的故事展现了刘邦(汉高祖)在建立汉朝时的谦虚和尊重臣下的态度,通过三让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众的负责,同时也体现了对国家稳定的重视;同样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对萧何的评价显示了他对国家管理职能的重视。萧何在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高祖的高度评价,这些职能都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中提到的“五行之所和,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国家兴”,反映了汉代人对国家兴衰与道德、和谐社会关系的思考。这些文献和文物资料表明,汉代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多种因素,包括领导者的德行、才能,以及社会的和谐与道德。这种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故选A项;汉代的国家一统与文物保存没有关系,且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文物保存,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在强调民本思想的重要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国家”观念并非儒学伦理的唯一专属,
其他思想流派也有,排除D项。7.C【解析】据材料大意可知,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剥夺了大量列侯的爵位,这样就进一步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酎金夺爵针对的是地方王国势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而强化皇权主要指削弱相权,排除A项;结合所学,“家国不分”指的是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汉武帝通过借口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剥夺众多诸侯的爵位,并将封地收归国有,确实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是主观目的和直接影响是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D项。8.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亲征匈奴被困,不得已实行“和亲”政策,该政策虽屈辱,但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汉初国力贫弱,内部尚未安定,因此,以和亲换取边境安定有利于汉朝政府集中力量解决内部矛盾,故选C项;汉初和亲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了匈奴的威胁,排除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从而促进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排除B项;汉初国内阶级矛盾与土地问题、地方豪强势力等问题有关,汉初和亲是为了解决外部匈奴的威胁,排除D项。9.B【解析】东汉政府规定每年秋天地方政府核查民户年龄,对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以王杖并保障其生活,对八九十岁的老人则倍加尊重并额外赐予物品。东汉政府通过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层面上推行儒家伦理,将孝道上升为治国理念的一部分,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东汉政府举措,不属于民间慈善组织,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东汉政府对老人的优抚政策,没有涉及教化的信息,且没有与其他途径对比,不能得出“政府主导”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东汉政府对老人的优抚政策,并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且“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0.B【解析】据材料“帛书和竹简......各方面......《五十二病方》”可知,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其中《五十二病方》是现知中国最古的汉族传统医学方书,因此,图1中的帛书可作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史料,排除B项;甲骨文代表的历史时期是商代,文字书写的材料是龟甲和兽骨,这与材料中的时间和文字书写的材料均不符,排除A项;已知我国最早的印书术是唐朝时期的雕版印刷,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图1中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能够认证的史实是汉代的科技和书写成就,未体现世界其它地区书籍出现的时间,说明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来自于中国的说法不符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排除D项。11.A【解析】由材料“将众封国领地减少一半”“岁给二千万足矣”可知,东汉时期将被分封的皇子领地减少一半,削弱了王国、侯国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故选A项;材料中马皇后质疑的并未影响皇帝的决策,排除B项;“诸子裁减食邑数县,依据祖制不是已经俭省”说明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并非节俭之风,逻辑推理错误,排除C项;“质变”不符合史实,东汉时期地方治理并未发生质变,排除D项。12.A【解析】据材料“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可知,皇帝在裁定之前先与大臣进行讨论,这样的决策模式既保证了皇帝的最终决策权,也增加了不同观点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合理性,故选A项;该决策模式本身是决策机构的设定,并不直接反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虽然多人讨论可能会提高决策的合理性,但也可能增加决策时间,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秦汉王朝的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2025年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胶状乳化炸药项目发展计划
- 电竞文化主题酒店的品牌建设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单盘式刷地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办公室小型CTI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冷缩电缆终端头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全自动高效人工智能压滤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下学期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 科技公司如何运用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 上学期教育工作总结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 新版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张齐华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角的初步认识
- DB31∕T 8 2020 托幼机构消毒卫生规范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课件
- 84同济英国新城的与建设
- 十五篇文章贯穿英语四级词汇
- 云南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备课讲稿
-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查房PPT课件
- 小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话说节俭-(13张)ppt
- 日顺电子酒店智能房控管理系统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