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应急预案2_第1页
施工现场应急预案2_第2页
施工现场应急预案2_第3页
施工现场应急预案2_第4页
施工现场应急预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目的与原则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工程项目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制定本预案。二、应急组织组长:项目总负责人副组长:项目总监成员: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各施工班组执行小组:项目现场管理人员、各施工班组三、应急报警与联络报警信号/方法:报警:110火警:119医疗急救中心:120四、灭火器材配置和急救器具准备:救护物资种类、数量:救护物资有水泥、黄沙、石灰、麻袋、铁丝等。数量充足。救灾装备器材的种类:仓库内备有安全帽、安全带、切割机、气焊设备、小型电动工具、一般五金工具、雨衣、手电筒等。消防器材:干粉灭火器和1211灭火器、国标消防栓。急救物品:配备急救箱、口罩、担架及各类外伤救护用品。急救车辆:现场自备小车,或报120急救车救助。五、应急响应1、施工现场火灾应急预案当发现/发生因火灾危险时:1.1、前期处置1.1.1、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内容对电器短路或因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起火进行紧急处置;1.1.2、对小型起火采取了相应的紧急处置措施后,情况仍得不到有效控制时,现场人员应即时撤离到安全地带;1.1.3、其他目击者应迅速拨打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电话并报到119电话报警报警,向值班人员简述相关的信息;1.1.4、现场负责人应即向上级领导报告并做出应急行动,调集相关人员并赶赴现场巡视确认,必要时向公司最高管理者、地方政府报告事故情况并求援;1.1.5、应急救援小组成员赶到现场,并按照预案分工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1.2、中期处置电线短路或操作不当发生火灾时1.2.1、医疗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在安全管理部门人员的协助下,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区域内的其他人员。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1.2.2、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封锁进入危险区域的所有道路,警戒事故现场;1.2.1、消防人员组织灭火,在部门负责人的指派下,指挥部门内消防人员参与救火行动;扑救火灾是要按照“先控制,后灭火;救人重于救护;先重点,后一般”的灭火战术原则。派人切断电源,接头消防水泵电源,组织抢救伤亡人员,隔离火灾危险源和重点物资,充分利用项目中的消防器材进行灭火。1.2.4、协助公安消防队灭火:拨打119、120电话求助后,派人到路口接应。当专业消防队达到火灾现场后,火灾应急小组成员要简要向消防队负责人说明火灾情况,并全力协助消防队员灭火,听从专业消防队,齐心协力,共同灭火。1.2.5、火灾受到控制并被扑救成功后,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应对现场情况进行排查,确认火灾已被扑灭后报告部门负责人(应急组长);吸入,发生阻塞。3)如高处坠落者出现骨折,不要盲目搬运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是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4)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硬板担架上,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避免受伤者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或导致死亡。5)遇有创伤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6)应急过程中应避免二次伤害。2.2.应急善后2.2.1当事人被送入医院接受抢救后,应急小组应立即善后处理。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做好与当事人家属的接洽善后处理工作,按职能归口做好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2.2.2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要进行现场抢救或由急救中心就会人员进行抢救,用担架将伤员抬到救护车上,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吸氧和输液,到医院后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伤员。2.2.3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将受伤人员的位置拍照或录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2.2.4进行事故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事故第一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组织全体事故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事故处理后积极投入施工生产。2.3应急结束当事故已得到控制,不再扩大发展,伤员已得到相应救护,现场险情已排除,现场经检测没有危险,现场救援工作视为结束,此时有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发布指令,解除紧急状态,并通知相关单位事故危险以解除。事发单位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取证、事故调查和事故原因分析,写出事故报告,拟定纠正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2.4后期处置应急结束后,经批准,事故责任单位应组织现场清理,尽快恢复生产,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2.5检验与更新应急预案检验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以及相应过程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检验测试的方法有桌面推演、计算机模拟、功能性演练和现场实际演练。演练应做好记录。应急预案进行测试后,因根据测试结果对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和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找出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问题,对于在救援过程中发现的不当之处采取予以补充、修复、更新,改进应急准备和响应过程,使之不断完善。充分考虑到现场模拟所出现的紧急情况,3、触电事故的应急预案1.

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贯彻“迅速、就地、正确、坚持”的触电急救八字方针。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然后根据触电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施救。

2.

脱离电源的基本方法有:

2.1将出事附近电源开关闸刀拉掉、或将电源插头拔掉,以切断电源。

2.2

用干燥的绝缘木棒、竹竿、布带等物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者将触电者拨离电源。

2.2

必要时可用绝缘工具(如带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木柄斧头以及锄头)切断电源线。

2.4救护人可戴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

2.5如果触电者由于痉挛手指导线缠绕在身上,救护人先用干燥的木板塞进触电者身下使其与地绝缘来隔断入地电流,然后再采取其它办法把电源切断。

2.6

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落在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证线路无电之前,救护人员不得进入断落地点8~10米的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触电。进入该范围的救护人员应穿上绝缘靴或临时双脚并拢跳跃地接近触电者。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应迅速将其带至8~10米以外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证线路已经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就地急救。

3.

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应注意的事项:

3.1未采取绝缘措施前,救护人不得直接触及触电者的皮肤和潮湿的衣服。

3.2严禁救护人直接用手推、拉和触摸触电者,救护人不得采用金属或其他绝缘性能差的物体(如潮湿木棒、布带等)作为救护工具。

3.3

在拉拽触电者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宜用单手操作,这样对救护人比较安全。

3.4

当触电者位于高位时,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坠地摔伤或摔死(电击二次伤害)。

3.5

夜间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临时照明问题,以利救护。

4.

触电者未失去知觉的救护措施:

应让触电者在比较干燥、通风暖和的地方静卧休息,并派人严密观察,同时请医生前来或送往医院诊治。

5.

触电者已失去知觉但尚有心跳和呼吸的抢救措施:

应使其舒适地平卧着,解开衣服以利呼吸,四周不要围人,保持空气流通,冷天应注意保暖,同时立即请医生前来或送医院诊治。若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或心跳失常,应立即施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

6.

对“假死”者的急救措施:

当判断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肺复苏法地抢救。方法如下:

6.1通畅气道。第一,清除口中异物。使触电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迅速解开其领扣、围巾、紧身衣和裤带。如发现触电者口内有食物、假牙、血块等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只手指或两只手指交叉从口角处插入,从口中取出异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处。第二,采用仰头抬颊法畅通气道。操作时,救护人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颏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自然随之抬起、气道即可畅通。为使触电者头部后仰,可于其颈部下方垫适量厚度的物品,但严禁用枕头或其他物品垫在触电者头下。

6.2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使病人仰卧,松解衣扣和腰带,清除伤者口腔内痰液、呕吐物、血块、泥土等,保持呼吸道畅通。救护人员一手将伤者下颌托起,使其头尽量后仰,另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对住伤者的口用力吹气,然后立即离开伤者口,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吹气力量要适中,次数以每分钟16—18次为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