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地理试题2024.0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蜈支洲岛是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北部,是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蜈支洲岛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珊瑚等措施修复海洋环境,打造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区。下图为工作人员在蜈支洲岛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的场景。完成下面小题。1.该地投放人工鱼礁的主要作用是()A.增加旅游资源数量 B.取代本地珊瑚礁C.诱集鱼类便于捕捞 D.营造鱼类栖息地2.该地打造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可()①保护国家海洋权益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③提供优质的水产品④减轻海洋自然灾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据材料可知,当地通过投放人工鱼礁、移植珊瑚等修复海洋环境,说明人工鱼礁的作用是营造生物栖息地,D正确;人工鱼礁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旅游资源数量,A错误;人工鱼礁无法取代本地珊瑚礁,B错误;人工鱼礁的作用不是为了便于捕捞,C错误。故选D。【2题详解】打造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融化海洋生态养殖与旅游,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好,提供优质的水产品,②③正确;打造休闲旅游型海洋牧场不能起到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作用,也不能减轻海洋自然灾害,①④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海洋牧场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海洋鱼类资源,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快速非农化,出现大量耕地栽树的“耕地林化”现象,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完成下面小题。3.与“耕地林化”规模呈显著正相关的是()A.非农就业距离 B.种植业机械化水平 C.耕地资源质量 D.农业从业人口占比4.针对“耕地林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A.推动耕地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B.增加粮食进口,缓解国内粮食短缺问题C.增加木材进口,稳定国内木材市场供应 D.推进城市建设,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渠道【答案】3.D4.A【解析】【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耕地林化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导致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农业从业人口越少,耕地林化现象越严重,二者呈正相关,D正确。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目的地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距离并非主导因素,A错误。耕地林化主要是因为农民外出务工,无暇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民也不愿意付出时间成本从事农业生产,B错误。耕地林化之前依然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说明林化的耕地质量不低,C错误。故选D。【4题详解】推动耕地流转,可以将无人耕种的土地集中管理、耕作,防止林化,A正确。国内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如果依赖进口,将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B错误。耕地林化不是为了满足我国木材的市场需求,增加木材进口并不能解决耕地林化问题,C错误。推进城市建设,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渠道会加速农业从业人口的流失,耕地林化现象加剧,D错误,故选A。【点睛】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会挤占耕地资源、改变种植结构、与农业争抢劳动力。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镍消费国和世界镍产品生产国,2019年原生镍消费约占世界的53%,但是镍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当前,我国在全球镍资源产品价值链中所处地位逐渐上升。下图示意2001-2020年中国、世界镍资源储量。完成下面小题。5.2001-2020年,中国镍资源储量占比波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镍资源勘探减少 B.中国镍资源进口增加C.世界镍资源开采增加 D.世界镍资源储量增加6.我国在全球镍资源产品价值链中所处地位逐渐上升,表现为()A进口产品向上游移动,出口产品向下游移动 B.进口产品、出口产品均向上游移动C.进口产品向下游移动,出口产品向上游移动 D.进口产品、出口产品均向下游移动7.维护中国镍资源安全的主要措施是()A.加强国际合作,实现镍资源进口多元化 B.调整产业结构,缩小相关产业规模C.加大技术创新,稳定国内镍资源的产量 D.推动产业升级,延长镍资源产业链【答案】5.D6.A7.A【解析】【5题详解】由图可知,从2001年至2020年,中国镍资源储量在世界总储量中的占比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读图可知中国镍资源储量呈上升趋势,A不符合。中国镍资源进口的增加也不太可能是主要原因,因为进口量的增加应反映在总需求量的增长上,而不直接影响国内储量占比,B不符符合。世界镍资源的开采增加不会影响中国的镍储量占比,C不符合。随着全球镍资源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提高,新的镍矿被发现并计入全球储量,从而使得中国镍资源储量在全球总储量中的占比相对下降。故选D。【6题详解】首先了解上游”和“下游”的概念。在价值链中,上游通常指的是资源的开采和原材料的供应,而下游则侧重于产品的加工和终端消费。由材料可知:进口产品向上游移动,降低成本,出口产品向下游移动,提高附加值,整体在产业链中地位上升,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题详解】“加强国际合作,实现镍资源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镍资源的供应,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风险,可以实现我国镍资源安全供应,A符合题意。调整产业结构缩小相关产业的规模,会影响经济发展和就业稳定,不不是首选措施,B不符合。加大技术创新,可以减少生产中的浪费,但不能直接解决供需矛盾和国际市场带来的风险,C不符合。推动产业升级和延长产业链是有必要的,但对维护中国镍资源安全作用不大,D不符合。故选A。【点睛】保障资源安全的主要途径: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规避衍生安全风险。2023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5°N附近)中一棵生长在岩溶峰丛洼地中的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下图)进行树高测量,测得此树高达72.4米,刷新了广西最高树记录。完成下面小题。8.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益于()A.夏季气温较高 B.夏季降水较多 C.冬季气温较高 D.冬季降水较多9.图所示“最高树”出现的必备条件是该峰丛洼地()①太阳辐射强②地形相对封闭③相对高差大④生物多样性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8.C9.C【解析】【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该地区发育有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好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该地区位于22.5°N附近,发育了热带雨林,说明水热条件较好,夏季时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水热条件都充足,能够满足雨林生长,故该地区发育热带雨林主要不是得益于夏季气温较高和夏季降水较多,AB错误;该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降水量差异并不大,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占据”可知,雨林发育于洼地,从图中也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加之洼地水分条件较好,故发育了雨林,C正确。故选C。【9题详解】从图中可看出该洼地很深,因此冬季时不易受到冬季风影响,且洼地地形,不易散热,使得该峰丛洼地冬季气温较高,发育了雨林,因此需要满足地形相对封闭才能较好地阻挡冬季的冷空气。②正确;只有洼地相对高差大,使得洼地内,只有太阳高度较高时,才能接受到太阳辐射,洼地内太阳辐射较弱,而植被为了获得更多光照,不断向上生长,才能够出现“最高树”,③正确、①错误;生物多样性高一般需要满足跨纬度较大及垂直差异明显等条件,从图中可看出,洼地崖壁上植被稀少,说明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且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还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对于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至关重要。豫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历史时期,豫西地区村落的选址经历了从沟壑地带到黄土丘陵再到黄土源的扩展过程,窑洞类型也由靠崖窑向地坑窑发展。下图示意豫西地区村落选址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10.豫西地区村落最早选址在沟壑地带,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温 B.水源 C.降水 D.土壤11.促使豫西地区村落选址向黄土塬地貌区扩展的主要原因是()A.居住要求提高 B.躲避洪涝灾害 C.人口不断增加 D.原有窑洞破损12.豫西地区村落选址能够向黄土塬地貌区扩展的保障条件有()①取水技术的提升②建窑技术的提高③生态环境的改善④建筑材料的增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10.B11.C12.A【解析】【10题详解】豫西地区整体气候较为相似,温差不会特别大,且早期人类生存更依赖于水源而非气温,A错误。沟壑地带往往有地下水渗出或溪流汇聚,能为居民提供稳定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在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的早期,水源的可获取性是决定村落选址的关键因素,B正确。豫西地区整体降水情况相对一致,且降水在地表的分布相对均匀,不是村落专门选址在沟壑地带的主要原因,C错误。土壤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但在早期,水源的保障对于生存更为重要,土壤并非首要考虑因素,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居住要求的提高可能会促使村落进行改造和改善,但这不是促使村落向黄土塬地貌区大规模扩展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人口增加带来的土地需求更为紧迫,A错误。如果是为了躲避洪涝,可能会选择地势更高的地方,而不一定是黄土塬,B错误。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原有的沟壑地带和黄土丘陵所能提供的居住和耕地面积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黄土塬地域广阔,能够提供更多的居住空间和耕地,从而促使村落向其扩展,C正确。原有窑洞破损可以进行修缮和改造,不足以成为村落大规模向黄土塬扩展的主要推动因素,D错误。故选C。【12题详解】取水技术的提升,使得在黄土塬地区获取水资源变得更加容易和可靠,解决了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为村落向黄土塬扩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①正确。建窑技术的提高,能够让人们在黄土塬的地质条件下建造出适合居住的窑洞,提供了稳定的居住场所,促进了村落的扩展,②正确。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村落的扩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不是最关键的保障条件。在早期,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技术的提升对村落扩展的影响更为直接,③错误。建筑材料在当地的分布相对较为稳定,不是村落能够向黄土塬扩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是取水和建窑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实际的生存和居住难题,④错误。故选A。【点睛】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两种,社会经济有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等。1432年1月12日,郑和率领船队从长乐出发,经苏鲁马益(3月7日到达)、苏门答剌、古里等地,于1433年1月17日到达忽鲁谟斯,在此停留一段时间后返航,连续航行,最后到达太仓。为利用盛行风,郑和船队需要在前往忽鲁谟斯的过程中选择地点等候风向的变化。下图示意郑和此次航行路线。完成下面小题。13.从长乐至苏鲁马益,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利用的盛行风是()A.西北风 B.先西北风后东北风 C.东北风 D.先东北风后西北风14.郑和船队航行至苏鲁马益后,停留了一段时间再出发前往苏门答剌。船队出发前往苏门答剌的月份最可能是()A.4月 B.7月 C.10月 D.12月15.郑和船队往返至少用时()A.一年 B.一年半 C.两年 D.两年半【答案】13.D14.B15.B【解析】【13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进行分析可知,郑和船队从中国长乐出发,向西偏南航行至苏鲁马益,途中经过的东北信风区,所以利用到的盛行风为东北风;再加上行驶至0°赤道附近时还处于3月初,此时冬季风(西北风)还未完全回退,所以在此处会受到西北风的作用。因此,从长乐至苏鲁马益,郑和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利用的盛行风先东北风后西北风,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14题详解】古代船只为帆船,以风作为动力,而苏门答腊岛东侧受季风洋流影响,所以从苏鲁马益出发前往苏门答剌,郑和船队需要等待夏季西南季风。因此,船队需要在苏鲁马益停留了一段时间,直到西南季风吹拂,才会出发前往苏门答剌。根据航行时间和季风(或洋流夏顺冬逆)的规律,船队出发前往苏门答剌的月份最可能是7月。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15题详解】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推算,如果郑和船队利用盛行风顺风航行,北半球冬季从太仓到苏鲁马益,第二年夏季从苏鲁马益到古里,等到冬季时从古里到忽鲁谟斯,至此为一年时间,此时从忽鲁谟斯返回太仓时,刚好借助夏季的偏南风返航,至少还需半年时间。综上,至少需一年半,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在于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季风风向变化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加剧的冲击,美国某家庭农场因地制宜设计经营了首个“玉米迷宫”,通过趣味体验吸引游客,增加了农场收入。玉米迷宫很快就风靡北美,后来逐渐发展为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研学科普为一体的新型农场。图1为北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玉米迷宫分布示意图,图2为某玉米迷宫景观。完成下面小题。16.影响图中玉米迷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资源和交通 B.政策和市场 C.资源和市场 D.政策和交通17.若广西通过发展“农作物迷宫”助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最适宜选择的作物是()A.水稻 B.大豆 C.油菜 D.甘蔗【答案】16.C17.D【解析】【分析】【16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玉米迷宫是利用农场内的玉米作物、通过设计后吸引游客,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玉米迷宫在美国东北部地区分布较多,集中在玉米带的东部和城市带的西部,并且在城市带内的数量多于玉米带内,故判断影响图中玉米迷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资源和市场,C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该玉米迷宫模式在推广时受到政策支持,BD错误;从材料和图中并不能看出,玉米迷宫模式对交通的依赖度很高,A错误。故选C。【17题详解】水稻生产过程中农田积水较深,不方便开展迷宫体验,A错误;大豆是温带作物,广西地处亚热带,不适宜种植,B错误;油菜在我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C错误;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沛,适宜甘蔗种植,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和地价等因素。斯瓦尔巴群岛气候冷凉,主体部分被冰川覆盖,海滨平原为苔原带。海水溶解氧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密切相关。某研究团队对斯瓦尔巴群岛附近5个海域(下图)进行研究,发现其中一个海域的溶解氧含量过于饱和,海水向大气释放氧气,成为北冰洋上的“天然氧吧”。完成下面小题。18.与其他研究区相比,中部海峡盐度最低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蒸发量小于降水量②海域封闭,与外界盐分交换弱③受洋流影响大,海水溶解度低④夏季部分冰川融化,淡水注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推测“天然氧吧”出现的海域是()A.北部冰区 B.西北部海湾 C.中部海峡 D.东部沿海【答案】18.D19.B【解析】【18题详解】斯瓦尔巴群岛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整个斯瓦尔巴群岛所处纬度范围相差不大,不是中部海峡盐度最低的主要原因,①错误。海域较为封闭,与外界盐分交换弱,盐度不容易受到外部高盐度海水的影响,②正确。洋流主要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而非溶解度,③错误。夏季部分冰川融化,有大量淡水注入,使得海水盐度降低,④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1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水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其含量变化与海水中生物过程及水位条件有密切联系,西北部海湾受到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浮游生物相对较多,光合作用较强,所以释放的氧气较多,B正确。北部冰区有冰层阻挡,中部海峡被周围陆地阻挡,东部沿海到西部陆地的阻挡,受洋流影响相对较小,ACD错误。故选B。【点睛】海水中的溶解氧有两个主要来源:①大气;②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游离氧能够溶入海水;海水中的溶解氧能够逸入大气。在海-气界面上的这种交换,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海水中氧的消耗,可以从大气得到补充。浮游植物在有光的环境里,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海水营养盐,而制造有机体和释放氧;在无光环境里,通过呼吸作用使一些有机体被氧化,消耗氧而释放二氧化碳。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进一步优化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布局。下图示意2019年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分布。完成下面小题。20.2000年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A.城市中心增加多 B.受高速铁路影响较大C.向外围均衡扩散 D.由相对集中走向分散21.2000年后,影响东京都市圈多数网购物流中心选址的主要因素是()A.网购需求和人口数量 B.网购需求和交通通达度C.地租成本和人口数量 D.地租成本和交通通达度22.近几年,东京市政府引导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A.人口增长较快,商品需求增大 B.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拥堵减轻C.经济长期低迷,经济活力下降 D.城市功能优化,居民生活便利【答案】20.D21.D22.C【解析】【20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其大型购物中心的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围地区增加数量较多,中心城区增加数量相对较少,A错误。从增加的位置来看,其增加数量较多的更倾向于轨道交通的沿线,B错误。图中显示,2000年后,大型购物中心在外围的分布并不是均衡的,而是在某些区域相对集中,在另一些区域较少,C错误。2000年之前,大型购物中心相对集中在东京中心城区。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后,结合政府的疏解政策,大型购物中心开始向东京都市圈的外围地区发展,呈现出从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走向分散布局的特点,D正确。故选D。【21题详解】读图可知,2000年后,网购物流中心主要选址在城市外围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城市外围,地租成本低,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交通通达度高可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所以影响东京都市圈多数网购物流中心选址的主要因素是地租成本和交通通达度,D正确。网购需求和人口数量会影响物流中心的规模和业务量,但不是选址的主要因素,ABC选项错误。故选D。【22题详解】人口增长较快与实际情况不符,日本处于城市化的晚期,一般来说中心城区人口可能会向外围扩散,A错误。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拥堵减轻并不是引导大型购物中心再集聚的主要原因,之前也存在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但大型购物中心依然向外围分散,B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心城区经济活力的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通过引导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业活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活力,C正确。城市功能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居民生活便利也不是引导大型购物中心再集聚的主要原因,D错误。【点睛】城市三大功能区一般是指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形态呈集中团块和沿街道线形分布,特点是标志性商业街大商场,交通便利,高密度,高人流量;居住区位于商业区外围或工业区周边,是城市的主体区域形态,呈现组团分布,特点是背景性,中等密度,配套齐全,住宅成片,高低分化;工业区位于城市外围,形态呈片区,园区式分布,特征是低密度,高物流量。育空河位于阿拉斯加半岛,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流域内96%的区域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多;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完成下面小题。2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中变厚的是()A.季节性冻土层 B.多年冻土活动层 C.多年冻土层 D.各类冻土层24.推测育空河径流峰值出现的时段是()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次年1月25.近年来,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①大气降水增多②河流下渗减少③冻土融化增多④地表蒸发减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3.A24.B25.A【解析】【2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影响很大,“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多;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据此可知,降水增多,冻土融化更多,多年冻土活动层部分转化为季节性冻土层,季节性冻土层的变厚,A符合题意;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可推测,多年冻土层变薄;由于多年冻土活动层的上界下移、下界下移,多年冻土活动层可能变厚也可能变薄,排除BCD。故选A。【24题详解】由材料结合已学可知,育空河位于阿拉斯加半岛,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半岛的高山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为高山冰雪融水补给,5-7月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最大,径流量最大,B正确,排除ACD。故选B。【25题详解】由材料“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多”可知,北极地区大气降水增多,对育空河的补给增多,①对;由材料“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可知,北极地区降水增多,多年冻土退化变深,说明表层季节性冻土层厚度增加,冻土融化增多,③对;随着季节性冻土消融,多年冻土退化变深,地表水及河流下渗增加,地下水位上升,②错;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地表蒸发增强,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点睛】河流的补给主要有大气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及地下水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湖南省炎陵县(下图)地处山区,山地占全境的86.9%,森林覆盖率83.55%。炎陵县是“中国优质黄桃之乡”,所产黄桃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享有“天上仙桃,炎陵黄桃”的美誉。炎陵黄桃种植区多分布在海拔400-1400米的山区,土壤中富含稀土元素;黄桃种植从树体维护、疏花疏果、套袋到采收等过程均实行人工精细化管理。(1)简述炎陵黄桃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2)炎陵县的黄桃采摘可以从7月中旬一直延续到8月中旬。分析炎陵县黄桃采摘期长的自然原因。(3)有人提议应该扩大炎陵县的黄桃种植规模,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答案】(1)山地、丘陵适合林果业发展;土壤富含稀土元素;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气温较低,黄桃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生态环境质量好。(2)黄桃种植在海拔400-1400米的山坡上,由于气温的垂直差异,从低海拔向上到高海拔地区,黄桃将先后成熟,从而销售的时间拉长。(3)赞成。理由:炎陵山地面积大,适合黄桃生长;知名度高;炎陵黄桃品质好,市场需求大;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就业。不赞成。理由:大规模种植会破坏原生植被,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黄桃产量过高,价格下降,不利于农民增收;果农品质、品牌意识不强,大规模种植,可能导致品质下降。【解析】【分析】本题以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种植业的发展历程为情境,设置3个小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炎陵县地处山区,山地占全境的86.9%,适合发展林果业;结合材料“炎陵黄桃种植区多分布在海拔400-1400米的山区,土壤中富含稀土元素”可知,种植区域土壤富含稀土元素,黄桃品质高;光照充足,且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加之山区年均温较低,黄桃生长周期长,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品质高。“海拔400—1400米的生态种植区”表明种植区生态环境优良,污染少,产品绿色健康,品质高。【小问2详解】销售时间长主要是因为成熟时间长,热量是主要因素。结合材料分析,湖南炎陵高山黄桃多种植在海拔400~1400米的山坡上,从低海拔向上到高海拔地区存在气温的垂直分异,热量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因此,自低海拔向高海拔黄桃将先后成熟,可以从7月中旬一直延续到8月中旬陆续都有收获,鲜桃销售时间长。【小问3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赞成可以从黄桃种植的有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说明。如扩大种植规模,可充分利用炎陵山地面积大的优势,地形条件、气候等适合黄桃生长;炎陵黄桃品质好,知名度高,市场需求大;扩大种植规模,可增加产业的集聚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农民收入。不赞成,可以从生态环境的破坏;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等方面说明。如大规模种植会破坏原生植被,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大规模种植黄桃导致当地农业结构单一,一旦黄桃产量过高,价格下降,不利于农民增收;长期单一大规模种植某一种作物,更容易导致病虫害大范围的爆发,使黄桃品质下降。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浙闽沿岸分布着近乎平行于岸线的条带状泥质沉积区(下图),其形成与径流输送、波浪、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等密切相关。(1)浙闽沿岸流流向随季节发生改变。分别指出冬、夏季浙闽沿岸流的流向。(2)说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区的形成过程。【答案】(1)冬季:自东北向西南;夏季:自西南向东北。(2)长江径流输送的泥沙堆积在长江口泥质沉积区;冬季,长江口泥沙沉积物在波浪、洋流等搅动作用下悬浮,悬浮的泥沙随浙闽沿岸流向西南输送;在台湾暖流顶托作用下,浙闽沿岸流流速下降,泥沙沉积在闽浙沿岸,形成浙闽沿岸沉积区。【解析】【分析】本题以浙闽沿岸泥质沉积区为材料,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浙闽沿岸流的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海洋表层海水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浙闽沿岸流的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其形成与径流输送、波浪、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等密切相关”可知,浙闽沿岸泥质沉积区的形成过程:长江是我国的大河,径流输送带来大量泥沙,这些泥沙首先堆积在长江口形成泥质沉积区。在冬季时,长江口的泥沙沉积物在波浪、洋流等的搅动作用下悬浮起来。此时,浙闽沿岸流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悬浮的泥沙随着浙闽沿岸流被输送向西南方向。当这些泥沙到达闽浙沿岸时,受到台湾暖流的顶托作用,浙闽沿岸流的流速下降,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便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浙闽沿岸的泥质沉积区。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竹子具有环保、生长迅速、可再生、用途广泛等突出优势。发展竹产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促进产业的绿色升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碳减排。近年来,我国正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湖南省桃江县是“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位居全国县级第三位。桃江县拥有竹加工企业248家,多数为小型企业,大型竹加工企业需从外地调运原料。当地这些竹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趋同、低端,多为竹凉席、竹签、竹筷等日常生活用品,产品功能单一,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足。下图示意竹产业全产业链。(1)简述近年来桃江县发展竹产业的有利条件。(2)从竹产业“原料—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角度,为桃江县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3)说明竹产业在碳减排中发挥的作用。【答案】(1)竹林面积大,原料丰富;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有政策支持。(2)在原料方面:加强竹林管理,提高竹子的产量和质量;优化竹子的运输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在加工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创意新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避免产品趋同和低端化。在销售方面: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3)竹子生长迅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竹制品可减少高碳排放材料的需求,有助于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竹产业 有利于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竹林能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解析】【分析】本题以湖南省桃江县竹产业为材料,涉及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发展方向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据材料可知,桃江县是“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大,原料丰富,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当地拥有248家竹加工企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国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有政策支持的有利环境。【小问2详解】据图文可知,在原料方面,要加强竹林管理,提高竹子的产量和质量。“大型竹加工企业需从外地调运原料”所以,优化竹子的运输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在加工方面,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创意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整合,减少小型企业数量,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避免产品趋同和低端化;在销售方面,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开拓国内外市场。【小问3详解】据材料可知,竹子生长迅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将碳固定在植物体内,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竹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传统高碳排放材料的需求,如木材、塑料等,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竹子具有环保、可再生”优势,说明竹产品在使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