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分析_第1页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分析_第2页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分析_第3页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分析_第4页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分析摘要: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是价值观的不同。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表现为中国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海洋文化。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价值观中的核心部分。只有理解了价值观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文化差异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源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政治条件及不同发展历史的各民族文化相互撞击、相互渗透,形成互动共进的轨迹,支持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切使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因此进行文化比较研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中西文化无论是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都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看起来是不相关的,实际上其主要根源是价值观的不同,所有差异都受价值观的支配,因此只有理解了这个深层的文化即价值观的不同,才能真正理解文化差异而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文化不仅具有一贯性、持久性,而且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风俗习惯、服装礼仪、节日禁忌等。著名学者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和虚伪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荣,什么是耻等等。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文化体系的基础。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取向。正如胡文仲教授所说,价值观是贯穿一切的红线。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人际关系特征,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1.中西方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表现为中国的农业文化和西方的海洋文化。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属温带气候,适宜农业耕作,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由于大多数人以农业为生,生存环境相对稳定,人口的流动性不强,邻里组成相对固定。人们依赖土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态使得国家家庭化,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结构——家庭,为宗法社会制度服务的是伦理,重家庭伦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到,国家伦理是家庭伦理的延伸,君权是父权的延伸,中国的“泛家族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化理念之中,调整制约着社会的表层结构——语言和人际关系。人们服从权威和长辈,以严密的等级身份制各守本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处处言行谨慎,循规蹈矩,唯恐礼数不周。在发生冲突时,中国人倾向采取“温良恭俭让”、“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原则,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西方国家所处的海洋环境决定了西方文化的商业性质。自古希腊罗马发展起来的西方社会,人们生活在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生存环境相对不稳定,人口的流动性强,邻里组成相对不固定。与中国相比,较早发展了商业经济,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社会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方式很早就被新的个体生产方式所取代,使得人们迅速摆脱了血缘关系网的束缚,形成了较为民主、平等的关系。受其影响人们的家族观念淡漠,各家庭与其亲属之间的关系也不十分密切。根据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三代同堂为主要家庭模式的时期。因此,在语言上也不需要复杂的亲属称谓和体系,也不需要区分父系和母系。2.不同的人际关系特征,表现为中国的集体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其中,集体主义取向占据主导地位,个人要服从集体。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聚力。人与人的交往中看重人情和面子,注重“送人情”、“礼尚往来”、“人在人情在”,同时也倡导“受人点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必要时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正像林语堂先生所说:“人情、面子和命运是支配中国人生活的三大女神。”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很少顾及人情面子,经常公事公办,不讲情面,亲朋好友吃个饭各付各的钱,给中国人以“人情薄如纸”、“世态炎凉”的感觉。实际上,他们办事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生活中,他们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3.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天人相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无论政治、思想、情感、理智等方面都是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即“天人相分”、“主客相分”,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观点,强调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体为起点;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主人翁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认为这不是天命,而是自己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天命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西方社会力倡“天赋人权”,将生物性作为确定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主要依据,生物性大致相同,个体的人格具有平等性,人际关系较为宽松。这就是西方人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价值观中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西方文化的天人相分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表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1.民族性格方面。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约定俗成的交往通则或行为准则,而形成这一表征的基础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广义上讲,中国人重视集体,西方人重视个体;中国人讲求和合,西方人强调竞争;中国文化属内向型,西方文化属外向型;中国文化求静,西方文化求动;中国文化基于自然经济,西方文化基于商品经济。凡此种种,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的行动和决策的起点是群体,与个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体的讲,中国人性格比较内向、含蓄、委婉和谦虚。集体主义文化更强调集体,群体的权利和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家族观念重,重视亲情,孝顺和尊重长辈,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影响的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非常重视个性、独立和自立。他们认为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他们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崇尚对抗、竞争,乐于谈论个人一己之见。在大多数的个人主义文化中,目标是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些公民应当能够为个人的问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2.个人空间和隐私方面。由于个人主义文化更重视个人自由,需要更大的物理空间和更高的隐私要求。西方人认为个人的事情没必要让别人知道,更不想让别人干涉,所以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家中个人的卧室、办公室都是私人空间,扎堆被看作是一种侵犯行为。对孩子也非常尊重,孩子婴儿时大部分都单独一个房间,不和父母睡在一起。一般朋友、同事关系不密切,不喜欢承担太多的义务,相互送礼不重,请客不讲究排场。强调个人奋斗,尊敬依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人。对集体主义文化来说,私人空间和隐私不太重要,群体间亲密接触,没有太多的隐私。与朋友的友情越深越好,愿意为朋友做出牺牲,讲哥们义气,送礼偏重于送重礼,请客讲究丰盛。在家和办公室不太私人化,可以用来会客,在办公室与伙伴的交往中新的观点得到了讨论,冲突得以解决。喜欢热闹、扎堆,对于在拥挤时的碰撞不那么反感。家长进孩子房间时不用敲门,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不用客气”。中国俗语“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3.时间观念方面。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更注重过去,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知足常乐”。正如美国人类学家Hall所说,美国人“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他们大部分人对现实不满,喜欢新颖,追求变化,人们的生活受限于严格、精确的时间安排。所以,办事情不遵守时间和不预约就敲别人家的门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中西文化在语言表达时间概念的时候也不尽相同,如果有人问一位美国人“Whattimeshouldwecometodinner?”他可能有两种回答,如果他真心实意请你共进晚餐,他会给你一个具体时间:如果他并没有诚意,便会说:“Anytime.”而在中国文化中如果回答“什么时间都行”,往往意味着诚恳的邀请,主人不愿意给客人时间上的限制,觉的不太礼貌。又如,关于“old”一词,出于东西方不同的时间取向,东方为过去时间取向,表现为尊重传统,尊敬年长者,重视过往经验,东方人觉得老是智慧的象征,所以别人称“王老,张老,老师傅,老干部等”认为是敬重。西方则完全不同,西方人所奉行的是未来时间取向,他们勇于创新,乐于冒险,喜欢年轻的势力,老年人在西方是无用的代名词之一,所以才有委婉语“seniorcitizen”一词来称呼老年人。如果不顾文化内涵直说“oldpeople”则会触犯到西方的老年人。4.语言方面。语言的使用与本族文化的哲学和宗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行为。天人合一思想决定了中国人重整合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语言观都倾向于整体,求笼统,求综合,有别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西方天人相分的思维决定了西方人重个体,求明确,求具体和直线式思维方式和言语观。例如,英语在语言使用上先“个体”后“整体”的顺序,而汉语是先“整体”后“个体”或先“整体”后“局部”。又如姓氏和名字,汉语先姓氏后名字,即先家庭后个人,而西方语言则是先名字后姓氏,即先个人后家庭。在与人沟通方面,西方人,沟通倾向于直接、明确和个人化。表现为: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放在句子的开始,直线式思维,无论爱或恨,敢于直接宣扬和推销自己;中国人,沟通用复杂的方式,看重面子,不直接拒绝别人,以含蓄的“通过字里行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意思时先铺垫,后主题。思维是迂回式、隐喻式的。再如,中西方在赞扬的对象、方式以及对称赞的反映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对称赞行为诠释及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文化特点是羞于直接表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异性的喜爱、思念等,不像西方人那样洒洒脱脱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偏向于采取含蓄委婉的方式以适应群体取向。面对他人称赞时,中国人倾向于使用不接受策略或自贬策略,而西方人倾向于以礼待礼,使用接受策略。中国人对别人的称赞不予正面接受,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是接受赞扬的方式不同,所传达的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谦逊在中国人眼中素来是一种美德。在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我们了解到传统的价值观是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文化差异的核心。文化全球化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互相学习、彼此交流、共同发展的机遇。人们在交流中理解,在对话中融合,在沟通中互补,在合作中双赢。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并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达成了共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