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课件XXX2024-XX-XX目录CATALOGUE诗人与背景介绍诗歌原文与注释解析艺术手法与审美鉴赏人文内涵与现实意义挖掘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课堂互动环节与总结回顾诗人与背景介绍01岑参生平简介文学之路约开元十年(722年)开始读书,九岁开始创作文章,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二十岁时西上长安,献书阙下,虽未如愿获取官位,但已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官员生涯岑参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曾任职官员,做过嘉州都督,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岑嘉州”。早年经历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但在母亲的教育下砥砺苦学,遍读经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03020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岑参在重阳节登高时,因思念家乡和忧虑国事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民饱受疾苦。岑参以重阳登高为题,将个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国事的忧虑融为一体,展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历史背景创作背景及历史背景岑参的诗歌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场景见长,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边塞风情他的诗歌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或离愁别绪,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意境深远岑参的诗歌在音韵上也颇具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音韵和谐诗歌风格特点概述卓越代表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歌作品在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坛上的影响与地位深远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文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吸收和借鉴了岑参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文化传承岑参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诗歌原文与注释解析02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展示指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登高可怜,读音lian(第二声),此处引申为“怜惜、爱惜”。怜01020304勉强,读音qiang(第三声),意为“竭力、尽力”。强靠近,读音bang(第四声)。傍难懂字词注释及读音指导第一句“强欲登高去”,意为“勉强地想要按照重阳的风俗去登高”;第二句“无人送酒来”,意为“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第三句“遥怜故园菊”,意为“远方的我怜爱长安故园中的菊花”;第四句“应傍战场开”,意为“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逐句翻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同时通过对故园菊花的怜惜,寄托了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忧虑。整体解读逐句翻译和整体解读本诗以重阳登高为题,通过描绘诗人对故园菊花的怜惜和思念,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诗歌主旨诗中“强欲”、“无人送酒”等词语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遥怜故园菊”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应傍战场开”一句,则通过想象故园菊花在战场旁盛开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含蓄蕴藉,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情感表达剖析诗歌主旨和情感表达剖析艺术手法与审美鉴赏03长安意象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诗人心中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失落与衰败象征着国家的沦亡和人民的苦难。菊花意象诗中提到的菊花,不仅代表着秋天的到来,更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格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故园意象通过对故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折射出对战乱中家园的忧虑。意象运用及其象征意义探讨节奏韵律分析以及朗诵技巧指导此诗为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句。在朗诵时,应注重每句内部的节奏划分,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节奏划分全诗押“an”韵,韵脚为“园”、“怜”,朗诵时应突出这些韵脚,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特点在朗诵时,应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调整语速、音量和语调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变化。朗诵技巧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重阳登高时所见景物的描绘,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萧瑟的秋景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绘故园的菊花和战场上的硝烟,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之情寓于其中,使得诗歌更加含蓄而深沉。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手法运用举例此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的深深关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独特审美价值“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四句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堪称经典。特别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一句,更是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战乱中人民的关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经典名句欣赏独特审美价值体现和经典名句欣赏人文内涵与现实意义挖掘04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诗中通过描述战乱中的长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以及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民众渴望和平诗中透露出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苦难的深恶痛绝。心态复杂多变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心态复杂多变,既有对战乱的恐惧和无奈,又有对和平的期盼和追求。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及民众心态描写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诗中明确提到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传承。饮酒赏菊的传统传统节日习俗在诗中体现诗中描绘了饮酒赏菊的场景,这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底蕴。0102爱国情怀的抒发诗中通过对战乱中长安的思念,抒发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能够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描绘,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更是对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弘扬。激发爱国情怀,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和亲人,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故乡情感的共鸣在当今社会,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许多人远离故乡,诗中的思乡之情可以得到现代人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同时,这种情感也可以激励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团聚时光,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思乡之情的现代诠释联系当下,谈谈对故乡思念之情表达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0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景色,抒发离愁和乡思,是表现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的经典之作。《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其他代表作品推荐阅读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此诗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奇异色彩和边防将士出征的英勇无畏精神,情辞慷慨,气势凌云。与岑参的边塞诗相比,王维的这首诗更多地表现了离别的情愫和对友人的祝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边塞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与岑参的现实主义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关山月》高适作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其作品同样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战士的豪情。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唐代其他著名诗人作品比较阅读010203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了解途径分享010203查阅《新唐书》、《旧唐书》等历史文献,了解岑参的生平和唐代的历史背景。阅读后人撰写的岑参传记或评论集,如《岑参评传》等,深入了解诗人的创作历程和诗歌风格。通过互联网资源,如学术网站、历史论坛等,获取更多关于岑参和唐代历史的资料和信息。组织学生撰写以“乡愁”为主题的散文或诗歌,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离开家乡后的思念之情。邀请作家或教师进行讲座或辅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乡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开展以“乡愁”为主题的征文活动010203课堂互动环节与总结回顾06010203针对诗中意象、用词、情感等方面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答疑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结合历史背景,讨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提问答疑,加深理解123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总结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强调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总结诗歌的鉴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