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一)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一)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一)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一)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一)

第三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化学教学设计原理

1[单选题]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

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

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

①宏观到微观②定性到定量③实验到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这类内容在教学时体现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实验

到理解的特点。

2[单选题]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类目标的是()。

A.能举例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写出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C.认识氧气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D.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过程与方法”类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

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这类目标强调学生必须参与探究活动,因此属于

这类目标的是B项。

3[单选题]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

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

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

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4[单选题]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0

A.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

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

染的办法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B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范畴。C、D两项属于“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范畴。故本题选A。

5[单选题]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B.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准确、具体、可行

C.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忌生硬照搬,要根据具体教学内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

D.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隋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目标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安全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化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D项错误。

6[单选题]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o

A.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B.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C.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D.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方法

正确答案:A

考考解析:BD两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C项属于“知识与技能”

目标。

7[单选题]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划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学期教学计划。故

本题选D。

8[单选题]下列对教学设计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

B.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C.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D.是提高教师科学知识水平的有效方法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教学工作的

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本题选D。

9[单选题]在课上,教师不仅描述化学事实,而且加以深入分析和论

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A.讲述法

B.讲解法

C.讲演法

D.谈话法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讲授法是以教学内容的某种主题为中心,有组织、有系统

地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

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

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

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

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

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

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所述为讲演法,故本题选C。

10[单选题]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o

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

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

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在新课程中,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

11[单选题]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

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

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

这种教学方式属于()o

A.科学探究教学

B.小组讨论教学

C.角色扮演教学

D.社会调查教学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科学探究教学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

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

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完成

对某一问题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教学是将学生分组,然后集中在一起

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角色扮演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分别代表某个角色

发表言论,进而进行问题的讨论。社会调查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

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相关材料的方

法。题干中教师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

利还是有害”这一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属于角色扮演教学。

12[单选题]下列关于化学教学目标的表述错误的是()o

A.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的预期,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B.教学目的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C.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

D.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成

果或最终行为,是对教学活动的预期,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A

项正确。教学目的通常是指某一社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

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

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通要求与具体结果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

具体化,B项错误。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

教学活动起设计指导作用,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照,为教学评价提供标

准和依据,C项正确。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所要达到的结果,是指导

整个课程编制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D项正确。

13[单选题]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强调STSE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其中5丁$£是()的缩写。

①科学②技术③生活

④社会⑤环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

和环境(Environment)的缩写。故本题选C。

14[单选题]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目标:“初步掌握节约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属于()o

A.认知性目标

B.技能性目标

C.体验性目标

D.结果性目标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结果性目标是指用学习结果来表述的目标,这类目标能明

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

量、可评价,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题干中的教学目标

属于结果性目标。

15[单选题]将化学教学设计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

教学设计的根据是()。

A.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性质和类型

B.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性质和类型

C.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和性质

D.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依据化学教学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化学教学设

计可分为课程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故本题选D。

16[单选题]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A.简约性原则

B.安全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绿色化原则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在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简约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是首要原则。

17[单选题]下列关于“硫酸”这一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是

()o

A.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实验的手段,了解探究硫酸强氧化性的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硫酸的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性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的对比,学习“量变质

变规律”和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

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D两项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B项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故本题选C。

18[单选题]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该环节主要包括

()o

①研读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

②识别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③理清教材知识与技能的要点

④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⑤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呈现方式

⑥挖掘化学教材内容的知识价值

⑦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正确答案:D

参考脑析:化学教材分析就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化学教材的内容

进行剖析、界定和层次把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研读课程标准中相关内

容、识别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理清教材知识与技能的要点、分析教材

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呈现方式、挖掘化学

教材内容的知识价值、选择和组织化学教学内容。故本题选D。

19[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从能否实现学生发展价值的角度分析,化学教学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种是以化学知识解析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本体的获得),一种是

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的认识功能和学生能

力发展)。能够培养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价值的教学才是高水平的教学,

这种教学能将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化学认识,是使学生将化学知识内

化了的教学。随着化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的教学理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问题:

⑴简述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与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学的区别。

(6分)

(2)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时,具有怎

样的特征?(7分)

参考解析:(1)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与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

学具有以下区别。

①在新课引入阶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提问的目的是揭示

学生的原有认识;而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学,提问的目的是复习、巩固

旧知识。

②在知识形成阶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会针对学生的偏差认

识设计问题;而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学则直接针对知识点设计问题。

③在课堂总结阶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不仅对本节课学习的

知识进行总结,还会对学生认识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总结;而以知识解析

为本的教学的课堂总结仅限于知识结论。

④在知识应用阶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会让学生在问题解决

过程中体会认识思路和思想方法,体会知识的认识功能和价值,是为了

寻找并解决新的问题;而以知识解析为本的教学则主要是复习、巩固练

习旧知识。

⑵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时,呈现出

以下特征。

①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已有认识或建立新认识的教学情境。在促进学生

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已有认识,促

进新认识的建立,而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传递学以致用

的问题情景。

②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建立化学认识。认识的建构过程

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认识建构的体验过

程。

③通过问题解决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思路。在问题解决活动中,

当赋予问题真实情境的时候,学生要建立知识、情境、问题之问的推理

关系。这种推理关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有认识角度,其次要建立认识角度

之间的关联。认识角度的主动调用及认识角度之间关联的建立,就形成

了认识思路,也就完成了关于化学认识的整体建构过程。

20[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

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

目标。

问题:

⑴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6分)

(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7分)

参考解析:(1)①“教师甲”采用的方法是情境创设法。其主要作用

有以下几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

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甲”通过为学生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直观、趣味、

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为

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情感态度基础,

更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使得学科

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知识迁移与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

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

②“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

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实验

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教

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在化

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

式的学习下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符合新课改

的理念。

(2)“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

①探究实验多为随堂实验,从实验本身的角度,有如下要求:紧密配合

教材内容,并被设备条件所允许;实验内容简单,操作方便,时间短;

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不易发生异常现象;实验安全可靠,不宜选用产

生有毒气体或易发生爆炸的不安全实验;同一节课所选用的随堂实验的

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学生疲于实验操作,无暇仔细观察和思考。

②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很好的实验教学能力来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师所具备能力的角

度,有如下要求:引导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

验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处理实

验事故的能力;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

③学生作为探究实验的主体,要想组织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对学

生能力同样有一定要求,主要如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应具备准确观察并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要能对简单的实验现

象进行分析、总结;具备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并能进行有效沟通交

流。

21[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传统的作业模式强调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通过“题海”战术达到预期

目的。传统的作业是专制的、封闭的、独立的,是反复僵化的思维训练,

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疲惫和对知识的麻木。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习

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

限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随着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内容的日益丰富,传统单一的作业模式已不能适应

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注重对教法和学法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

作业的改革。教学中应使学生自觉地去做作业,把作业当成一种乐趣。

问题:

⑴设计一个“生活式作业”的例子并简述其意义。(6分)

(2)设计一个“实验式作业”的例子并简述其意义。(6分)

参考解析:(1)“生活式作业”的例子: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

护”后,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以及自己生活的社区中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

种、回收情况和回收价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金属废弃物提出建议。意

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作业的内容真实鲜活,贴近现实生

活,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要去探究的感觉。变学生从“要我学”

为“我要学”,从转变方法到转变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实验式作业”的例子:学完“常见的酸和碱”后,布置家庭小实

验,把一只新鲜的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入水底,加入浓盐酸,鸡蛋会

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几次。设问:

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反复多次出现的原理。

③自己在家中用食醋代替浓盐酸试一试(先放鸡蛋后倒醋),观察实验现

象,并与浓盐酸和鸡蛋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意义:选择这样生动活泼、能诱发兴趣的作业,会使做作业成为轻松愉

快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入迷,主动寻找作业做。通过

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兴趣,让学生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22[简答题]

请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某化学教师在讲授“原电池”时,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1792至1796

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恒稳电

流的“伏特电池”。对于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开

展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产生电流的原因在

于不同的金属接触时,其中的“电流体”从“张力”高的金属流向“张

力”低的金属,形成电流;许多化学家则认为,其原因在于金属的表面

发生了化学反应。为了弄清楚原电池的原理,教师组织学生将铜丝和锌

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学生观察到了铜丝表面有气泡生成的实验现象。

问题:

(1)该教师所创设的上述教学情境有哪些教学价值?(6分)

(2)该教师使用了哪种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方法?简要说明该方法的优

点。(6分)

参考解析:(1)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

但是在上述实验中,学生却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该教师既

利用了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了有关的“伏特电池”的

科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不但可以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

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而且能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

化学史料联系在一起,以求在历史的情景中实现相关的教学目标。

⑵材料中的教师使用了从化学史实及科技成果入手,创设教学情境的

方法。

化学的历史是一部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它集知识、方法和经验

于一体。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化学史料、化学事实、化学重大科技成就

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杰出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科学

研究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又可以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究,使学生获得一种对文化知识的亲近感,有助于增

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

23[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

于建构、实施和管理化学课程,有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化学课程的直接因素,例如化学教学计划、

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化学教学辅导用书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现有的化学课

程资源,使现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二是通过努力和创造性地劳动,把

过去没有发现或没有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地发掘或利用起来,包括

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优秀的传统资源和科技、生产前沿的最新资源等。

问题:

(1)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6分)

(2)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课程资源。请列

举几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素材。(7分)

参考解析:(1)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②提倡因地制宜地、合理地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

③编制学生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指南。

④编写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⑤及时总结教师和学生教学实践的经验。

⑥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信息。

⑦善于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

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学习环境。

(2)①教师在进行“燃烧的条件”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农

家堆积在露天的稻草垛,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翻动”的问题,联系已经

学习过的“缓慢氧化”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翻动”的原因,帮助学

生进一步理解缓慢氧化与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

②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如果家里

没有冰箱,在夏天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使容易变质的鸡蛋保鲜”的问题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鸡蛋是会呼吸的,鸡蛋壳上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孑

L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将鸡蛋放入澄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鸡蛋

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使鸡蛋壳上的小孔被

堵塞,由此起到保鲜的作用。

③教师在进行“溶液”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或城市公共

绿化带“给树打吊针”的现象;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实

际,提出“为了使禾苗转青,为什么施用清粪肥料比施用干粪肥料好”

等类似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24[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某教师在进行“制取二氧化碳”教学时,并没有完全遵从教材上的内容,

让学生按照教材所规定的实验方案做实验,而是在认真分析教材相应内

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活动主题,如:利用鸡蛋壳和食醋

制取二氧化碳、利用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网络查找制取二氧

化碳的相关资料等,让学生选择主题开展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

问题:

(1)上述过程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教材观念,请简述“教教材”

和“用教材教”的区别。

(6分)

(2)上述过程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6分)

参考解析:(1)“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面。

①方式上:“教教材”主要体现的是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科书上

的内容,照本宣科,忽视学生自身的情况,没有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工,

教材等于所有的教学内容。而“用教材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

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

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

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

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

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②目标达成上:“教教材”只重视结果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而忽视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而“用教材教”构建的

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初中

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⑵题干所述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①知识、过程与态度并重,落实三维目标。材料中的教师并不是简单地

教教材,而是精心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既注重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

又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了化学学习兴趣,增进了对

科学的情感,落实了三维目标。

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材料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活动主题,并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

题开展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③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等多种手段,形象直观。材料中教师设计的主题活

动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直观感知,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

教学质量。

25[简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化学实

验。纵观化学史,无论是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在广泛的

实验基础上提出元素的定义,还是拉瓦锡以自己的实验和理论否定了燃

素说,或者是道尔顿经过长期实验提出科学的原子论等,绝大多数近代

化学取得的成就都是与实验密切相关的。化学实验不仅是洞察自然界的

窗口,而且也是化学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问题:

⑴请简述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6分)

(2)在教学中,设计化学实验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6分)

参考解析:(1)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化学

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化学实验不但可以

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感知兴趣和操作兴趣,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

兴趣和创造兴趣。②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知识

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

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才是有效的。化学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

情境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③化学实验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学生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一种综合运用所

学的化学科学知识与化学实验技能、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来展开的一种

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求学生要秉持科学观念,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

和科学精神,客观求实和避免偏见。化学实验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

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⑵化学实验的设计,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必须与化学

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方法论相一致。科学性是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

②绿色化原则。化学实验应从化学反应的原料、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

反应的产物,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等化学实验的全过程贯彻绿色化学思

想。

③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设计化学实验时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时

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试剂、实验仪器、设备和方法在中学的条件下

能够得到满足。

④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化学试剂和

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⑤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

验步骤和试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26[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作为一种“中介性”的手段,教材栏目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起着

相当大的作用。在某一内容主题下,通过阅读醒目的栏目名称和标记,

有助于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引发学习动机,调动有关

的知识储备,展现多种能力,使化学学习的素养目标更为明确。学生遵

循栏目的内容提示进行学习,能体验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带来的乐趣,

从中获得化学的核心知识、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因此,栏目设计是化学教材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化学教

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1)简述化学教材栏目设计的技术要求。(6分)

⑵请你设计三个教材栏目,并说明该栏目的功能。(6分)

参考解析:(1)①名实相符。在化学教材中,栏目的名称提示了学生

活动的方式和能力要求,如何开展学习还取决于具体化学内容的特点。

②整体自洽。化学教材的栏目必须进行周密的系统设计。

③数量适当。化学教材栏目反映了学生理解和深化特定内容的教学要求,

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克服传统教材偏重单向传输信息的

弊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指导作用明显。但在设计教材栏目时,数量不

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寻找一个最佳的量。

④便于应用。化学教材栏目应该考虑栏目在课堂上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和

可行性,要便于应用。

(2)①观察与思考栏目。该栏目提示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图表

模型、文字数据及各种视频,提出与观察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发学

生深入思考。

②活动与探究栏目。该栏目指明活动的课题和方式,如实验探究、调查

访谈、查阅资料、制作模型等。

③交流与讨论栏目。教材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该栏目往往是在学生原

有知识上或在学生新学知识之后从巩固、深化知识的角度设置的。

27[简答题]

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区分纯碱和小苏打?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

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加热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方案2: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无沉淀生成

方案3:加入少量盐酸有无气体生成

方案4:放入试管中加热有无水滴生成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设计进行评价。

(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参考解析:(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不可行,因为纯碱(NazCOj和

小苏打(NaHCOs)均可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s沉淀。

(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3和方案4均可以,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盐

酸的量不容易控制,所以方案3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

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

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

的评价。

28[简答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

行了统计和

分析。

【试题】下列对于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0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

D.吹灭蜡烛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表所示。

表3

选项ABcD

比例42.4%21.9%5.5%30.2%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本题应选择哪一项?(3分)

⑵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6分)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6分)

参考解析:(1)A。

(2)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经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

①将描述现象与得出的结论相混淆。

②在观察现象时往往只考虑变化后的现象,不考虑变化时的现象和变化

前的现象。

③描述现象时往往以结论代替现象。

现象是能看到、能感觉到的,而生成的物质是什么,是看不到的。学生

因为对现象和结论不能区分、乱猜答案而错选B、C、Do

⑶如果要我讲评本题,我会先告诉学生做实验类题目一般需要注意的

事项,之后会针对本题进行逐项分析。“蜡烛燃烧,放热,生成可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雾”,这是描述

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若改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为实验结论。结论

往往由现象推出,二者不可混淆。因此,

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分别为外

焰、内焰和焰心,C项说法正确。吹灭蜡烛后,有一缕白烟飘出,白烟

是石蜡蒸汽凝成石蜡固体时的现象,D项说法正确。因为本题让选描述

错误的,因此选A。

29[简答题]

某化学蓑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

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质量一定和反应前煤

的质量相等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C.100g水与100g酒精混合后,质量等于200g,这符合质量守恒定

D.1g氢气在9g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10g水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占29%,选择8的占35%,选择C的占18%,

选择D的占18%0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分)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错误的原因。(6分)

⑶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6分)

参考解析:(1)B。

(2)学生错选A项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煤燃烧后的产物有哪些,对可燃

物燃烧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时,忽略了气体

的质量。学生错选c项的原因是不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是化学

反应,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物理变化。学生错选D项的原因可

能是把反应物当成了参加反应的物质,忽视了有些物质可能在反应中并

未完全反应。

⑶如果要我讲评本题,我会先告诉学生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

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生

成的各物质”,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之后我会依次解答各项。煤燃烧

会有气体生成,气体进入空气中,因此煤渣的质量与反应前煤的质量不

相等,A项错误。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即氧气和铁的

质量之和等于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所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

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大,B项正确。水和酒精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

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C项错误。根据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

式可知,1g氢气只能和8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9g的水,D项错误。

30[简答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

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1,体积均为100mL的两种一

元酸HX、HY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时若HY的pH=3,HY是弱酸

B.若HY的pH=L则水电离出的c®)=lXl(T%ol

C.若分别加入0.01molNaOH固体,则溶液pH均为7

D.若分别加入0.01molNaOH固体,则酸碱均恰好完全中和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袤1

选项ABCD

比例8.3%29.5%38.1%24.1%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讲评本题时,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⑵试对学生错选原因进行诊断和分析。

参考解析:(1)本题正确答案为C。

0.1mol的HY的pH=3,则HY没有完全电离,所以HY是弱酸,A

项正确。

若HY的pH=l,则c(H+)=lX10〜mol・L\常温下,水的K、v=lX1014,

则水电离出的c(H+)=(lX10M)+(l><10T)=lX10T3moi-L1,B项正确。

若分别加入o.01molNaOH固体,则酸碱均恰好完全中和,但是溶液

的pH不一定为7,C项错误,D项正确。本题选说法不正确的,故本题

选Co

⑵误选A项的原因:不清楚pH,物质的量浓度与强、弱酸三者之间的

关系;误选B项的原因:不清楚溶液的pH与其水中电离出的中的关系

或不记得常温下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误选D项的原因:对于pH=7和完

全中和的概念混淆。

31[简答题]

某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

析。

【试题】已知:NaHCO3+HCl=NaCI+H2O+CO2t0某种混合气体中,可能含

有弗、HC1、CO,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HCOs溶液和灼热的CuO,气体体

积无变化,但有红色物质生成,再通过过量的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

显减少;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设每步

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

A.一定有CO和HC1,肯定无N2

B.一定有帅和CO,可能有HC1

C.一定有CO和HC1,可能有岫

D.一定有弗和CO,肯定无HC1

【考试结果】部分学生错选答案为A项或C项。

试根据上述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3分)

⑵请写出本题正确的解题思路。(7分)

⑶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的原因。(5分)

参考解析:(1)B。

(2)解题思路:通过灼热的CuO,有红色物质生成,说明存在CO,并且

生成了CO?;再通过NaOH溶液,气体体积明显减少,说明CO?被吸收,

最后使木条熄灭的是弗。根据题干所给方程式,通过NaHCCh溶液,气体

体积无变化,无法断定是否含有HC1。

⑶学生错解的可能原因:学生误认为和NaOH反应的CO?一定是NaHCO3

和HC1产生的,未想到CO和CuO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的同时,也会产

生CO?。所以并不能根据产生了CO?就能确定原来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C1,

错选A项。还有同学因为木条熄灭认为是存在CO?,未考虑前面NaOH溶

液已经把CO?全部都吸收了,所以使木条熄灭的是N2,错选C项。

32[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金刚石、石墨和C6。。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金刚石、石墨和C-'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

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

经过仔细研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一一钻石。

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石头、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探机

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等。根据金刚石的用途可以推测金刚石一定

很硬。事实上,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石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

有滑腻感。此外,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

黑等,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而它们的结构则与石墨类似。

【实验6—1】

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

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

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利用木炭的这个

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附有异味的

物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

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随

着社会的发展.活性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

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时都要用到活性炭.人们还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装

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等等。

【讨论】

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

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科学家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

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

每个C6。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分子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

的C6。分子很稳定。C6。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C.的独

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

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与碳单质

有关,如石墨电极、玻璃刀、钻石、铅笔芯,学生对于碳单质具有一定

的了解。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碳的单质”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碳的单质”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

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解析:(1)①“碳的单质”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

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②使学生建立起物质的“用途一性质一结构”三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

⑵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木炭和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

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碳原子排列方式及空间结构的

分析,知道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木炭吸附作

用的探究。体会对比是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不同用途的探究,体会物尽

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碳单质的微观结构与它们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学蜩

静靛刑第生渊髓,级

障实婚期买髓鼠献京獗一融行忸上嬲呼卷]豌M为冢炭物T丝

酸霰引湎S好思考字拄钧燧同药爵辘虢匏至髭

保示图用群生艮示高W国百资1於圣卢:大家看看V柜台出就魅不孑物,有成皖

播性甯E再翎田娓而就光彩夺艮牖连榔拓,能刚石制豳帚夹瞅的就刀

媚、思考鳍:领翘粗后脚,睇然

大期触如的醐缪榔地它的饿鸭

【潴济提酷问团同判再笞得很好,啷[溺区二号柜台出售的是石毁凿1清大频察

学生讨论、交算蒯下内容:颜朗惭,就滑

琏助复了辗王滋,遭黜石墨苗砒产武醐的、湖别、电池的戏、比鬼大刻两徽W石缄嬲目磁,辟便牲

M,蕤,

磐雌瞬

慌述】物嘤期物黜眈林能,溟•项翔鲍暖霞酸端鼓醍说麻、思考衽意遢

石兆同霰这朝美购熊僦它住I以用器嗡荫毒气宋靴空气,(1)和么眼皤淆就?

鞭【甥】嘟衿天E1能筝瞒定斑是蓼,了影商品时大靖僦见要发表名(2淄版51,飙,琬之解疑吗在融物粼域生活领作用

隅]绰瞅M引麋熊溺獭既龄虾被深筑铺含靛元重麻,瑾氏株细石、石爰活性炭它们都是做碌杯

天能具触命,习趾粕俑为宣丽鞋

隔阕群甄•魏枕并思考初睡:

:1送胭的跳、酗何臃睫?

邠融会理(2万默外取蛔聘盟勰仅醒悔途?字辘物,齐恩馥艇瞄魄舔学生避期考勤

(3/、黔域惕融1部T

恤峻腋、趟姆

【提蹄可魏或卷酶瓢解J,那和么裔朝

三【茶曝祠般栓雌需因於三三上箕二

鲜般A

翅悔

33[简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制取氧气的内容标准:

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课题3制取氧气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镒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

制取氧气。

【实验2—5】

把少量高锌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

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o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图2-14加热寓U酸仰IM取"气

实验编号现象

(1)

(2)

高镒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镒酸

钾和二氧化镒生成:

高低酸仲上3候酸二复化修+效气

除用加热高锌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外.在实验室里还常常用分解过氧化

氢的方法制取氧气。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但是在

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通常还要放入少量二氧化锌.这是为什

么呢?

【探究】

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锌的作用

1.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现象。

(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锦,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

现象(如图2—15)o

(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

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试管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

述操作.观察现象。

图2-15过化SI分解实险示宣图

2.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1)和(2)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

么?

(2)在实验⑶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铳有无变化?

(3)综合分析实验⑴一⑶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镒在过氧

化氢分解的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

实验^号现象分析

(1)

(3)

结论

在实验⑴中,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是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

分解缓慢.放出的氧气很少。在实验(2)中,木条复燃,是因为过氧化

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镒,使分解加速。这一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过就化氢.三四"»水+鱼气

在实验⑶中,实验重复多次,每次只消耗了过氧化氢,二氧化镒好像

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锌的质量,实验后

把二氧化镒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把

它再加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这种在化学反应

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

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的物质叫作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作催

化作用。硫酸铜溶液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生产化肥、农药、多种化

工原料等都要使用催化剂。

在实验室里还可以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镒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除生

成氧气外,同时还有一种叫氯化钾的物质生成。二氧化锌在这一反应中

也是催”剂。这个反应可表示如下:

氯酸钾二"上士f氯化钾+虱气

加M

【讨论】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舍反应有什

么不同?

要求:

(1)试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⑵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⑶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⑷试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价值分析。

(5)设计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图。

参考解析:【知识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一一制取氧气

【参考答案】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他们渴望能亲手制得一瓶纯净的氧气。

通过操控化学反应制备得到一种物质,对学生而言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学生对物质制备的认识仅限于从小学自然课、生活经验等途径获得的零

星的、感性的体验.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性的思考。同时,学生的化

学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也都处在初级阶段,对如何分析和处理实

验中遇到的问题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帮助学

生顺利获得氧气的同时,要注意制备物质的思路的总结和落实。

⑵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锌酸钾制取氧

气的原理,能写出文字表达式:②能识别固体药品制备气体和液体药品

制备气体的整套实验装置;③了解催化剂,能解释证明催化作用的对比

实验;④在制备氧气的过程中,进行装置气密性检验、药品的取用、物

质的加热、排水取气等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能检验氧气的生成。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制备氧气的过程,初步学习通过化学实验制备物质

的一般思路方法;②通过催化剂作用的有关实验,进一步理解对比和变

量控制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活动获得氧气,感受实验成功的快乐,

感受个人对自然改变的力量:②通过化学变化获得氧气,建立物质间可

以转化的观念,加深化学对人类伟大贡献的理解。

(3)教学重点: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和装置。

教学难点: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建立。

(4)①物质制备是实验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人类利用化学改变社

会的重要方式,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学习是学习研究物质制备的启蒙和基

础。

②氧气实验室制法涉及的两套实验装置都是实验化学气体制备的基本

装置,在制备很多气体时可以应用。

③学习前.学生知道空气中有氧气,我们的身边充斥着氧气,但是他们

没有获得过纯净的氧气。如果需要得到氧气,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物理方

法,即从空气中分离。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纯净的氧气.虽然外观上

与空气没什么不同,但是这个过程会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能动感,感受到

科学的力量。通过化学方法制得氧气,能够促使学生建立物质转化的观

点。在制备氧气的过程中形成制备物质的思路方法,这是学生后续学习

的基础以及解决制备问题的基本途径。

(5)教学流程图

至用

34[简答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金属与金属矿物”

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铁锈蚀的方法。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1.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探究

铁制品锈蚀的奈件

根据你的生活经睑,已经知道铁制品在干景的空气中不易生锈,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容

易生锈,试通过实险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探究,

现府洁净无锈的佚钉、试趴经发流迅速冷却的蒸慌水(思考:为什么要用蒸惚水?)、植

物油、棉花和干燃剂氯化钙:你还可以选用其他物品仔细观察并参考图8-23所示的装

置,设计实险证明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一

图8-23铁钉锈像条件的探究

注意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认算做好记录,并与同学们进行

交流。

通过探究,你对铁制品锈性的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

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

应的过程。铁制品锈蚀需要条件,例如,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反

应物要能相互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等等。铝与氧气反

应生成的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覆盖铝表面,从而保护里层的铝不再与

氧气反应;而铁与氧气、水等反应生成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03・xIM))

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等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

部锈蚀。

要求:

(1)试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分析。

(2)根据上述材料,对“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这一学习内容进行教

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

字)。

参考解析:(1)“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在学生掌握金属冶炼的

基础上,对金属如何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所做的进一步说明。学生

对该题材的内容相对比较熟悉而且容易产生兴趣,例如教室的铁门、风

扇的外壳、走廊的护栏、学生的桌椅脚、自行车、汽车车身涂漆等,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